古诗 > 古诗诗词

诗词工具全集 查诗词 查诗人

huángchūsānnián
zhāojīngshī
huánluòchuān
rényǒuyán
shuǐzhīshén
míngyuēfēi
gǎnsòngduìchǔwángshénzhīshì
suìzuò
yuē
cóngjīng
yánguīdōngfān
bèiquē
yuèhuànyuán
jīngtōng
língjǐngshān
西qīng
chēdàifán
ěrnǎishuìjiàhénggāo
zhītián
róngyánglín
liúmiǎnluòchuān
shìjīngshénhài
yānsàn
wèichá
yǎngshūguān
rén
yánzhīpàn
nǎiyuánzhěérgàozhīyuē
ěryǒuzhě
rén
ruòzhīyàn
zhěduìyuē
chénwénluòzhīshén
míngyuēfēi
ránjūnwángzhīsuǒjiàn
nǎishì
zhuàngruò
chényuànwénzhī
gàozhīyuē
xíng
piānruòjīnghóng鸿
wǎnruòyóulóng
róngyàoqiū
huámàochūnsōng
fǎngruòqīngyúnzhīyuè
piāoyáoruòliúfēngzhīhuíxuě
yuǎnérwàngzhī
jiǎoruòtàiyángshēngzhāoxiá
ércházhī
zhuóruòchū
nóngxiānzhōng
xiūduǎn
jiānruòxiāochéng
yāoyuē
yánjǐngxiùxiàng
hàozhìchénglòu
fāngjiā
qiānhuá
yúnéé
xiūméiliánjuān
dānchúnwàilǎng
hàochǐ齿nèixiān
míngmóushànlài
chéngquán
guī姿yàn
jìngxián
róuqíngchuòtài
mèiyán
kuàngshì
xiàngyīng
luózhīcuǐcàn
ěryáozhīhuá
dàijīncuìzhīshǒushì
zhuìmíngzhūyào耀
jiànyuǎnyóuzhīwén
xiāozhīqīng
wēiyōulánzhīfāngǎi
chíchúshān
shìyānzòng
áo
zuǒcǎimáo
yòuyīnguì
rǎnghàowànshén
cǎituānlàizhīxuánzhī
qíngyuèshūměi
xīnzhèndàngér
liángméijiēhuān
tuōwēiértōng
yuànchéngzhīxiān
jiěpèiyàozhī
jiējiārénzhīxìnxiū
qiāngérmíngshī
kàngqióng
zhǐqiányuānérwéi
zhíjuànjuànzhīkuǎnshí
língzhī
gǎnjiāozhīyán
chàngyóuér
shōuyánérjìngzhì
shēnfángchí
shìluòlínggǎnyān
pánghuáng
shénguāng
zhàyīnzhàyáng
sǒngqīng
ruòjiāngfēiérwèixiáng
jiànjiāozhīliè
héngbáoérliúfāng
chāochángyínyǒng
shēngāiércháng
ěrnǎizhònglíng
mìngchóuxiào
huòqīngliú
huòxiángshénzhǔ
huòcǎimíngzhū
huòshícuì
cóngnánxiāngzhīèrfēi
xiéhànbīnzhīyóu
tànpáoguāzhī
yǒngqiānniúzhīchǔ
yángqīngguīzhī
xiūxiùyánzhù
xùnfēi
piāoruòshén
língwēi
luóshēngchén
dòngcháng
ruòwēiruòān
jìnzhǐnán
ruòwǎngruòhuán
zhuǎnmiǎnliújīng
guāngrùnyán
hánwèi
ruòyōulán
huáróngē
língwàngcān
shìpíngshōufēng
chuānhòujìng
féngmíng
qīng
téngwénjǐngchéng
míngluánxiéshì
liùlóngyǎnshǒu
zǎiyúnchēzhīróng
jīngyǒngérjiā
shuǐqínxiángérwéiwèi
shìyuèběizhǐ
guònángāng
lǐng
huíqīngyáng
dòngzhūchúnyán
chénjiāojiēzhīgāng
hènrénshénzhīdàoshū
yuànshèngniánzhīdāng
kàngluómèiyǎn
lèiliújīnzhīlànglàng
dàoliánghuìzhīyǒngjué
āishìérxiāng
wēiqíngxiàoài
xiànjiāngnánzhīmíngdāng
suīqiánchǔtàiyīn
chángxīnjūnwáng
suǒshě
chàngshénxiāoérguāng
shìbèixiàlínggāo
wǎngshénliú
qíngxiǎngxiàng
wànghuái怀chóu
língzhīxíng
qīngzhōuérshàng
chángchuānérwàngfǎn
miánmiánérzēng
gěnggěngérmèi
zhānfánshuāngérzhìshǔ
mìngérjiùjià
jiāngguīdōng
lǎnfēipèikàng
chàngpánhuánérnéng

洛神赋译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赋文云: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低头时还没有看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我不禁拉着身边的车夫对他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看见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我告诉他说: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洛神服饰奇艳绝世,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她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佩玉。头戴金银翡翠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她脚著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徘徊倘佯。忽然又飘然轻举,且行且戏,左面倚着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荫,在河滩上伸出素手,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我钟情于她的淑美,不觉心旌摇曳而不安。因为没有合适的媒人去说情,只能借助微波来传递话语。但愿自己真诚的心意能先于别人陈达,我解下玉佩向她发出邀请。可叹佳人实在美好,既明礼义又善言辞,她举着琼玉向我作出回答,并指着深深的水流以为期待。我怀着眷眷之诚,又恐受这位神女的欺骗。因有感于郑交甫曾遇神女背弃诺言之事,心中不觉惆怅、犹豫和迟疑,于是敛容定神,以礼义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这时洛神深受感动,低回徘徊,神光时离时合,忽明忽暗。她像鹤立般地耸起轻盈的躯体,如将飞而未翔;又踏着充满花椒浓香的小道,走过杜蘅草丛而使芳气流动。忽又怅然长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声音哀惋而悠长。于是众神纷至杂沓,呼朋引类,有的戏嬉于清澈的水流,有的飞翔于神异的小渚,有的在采集明珠,有的在俯拾翠鸟的羽毛。洛神身旁跟着娥皇、女英南湘二妃,她手挽汉水之神,为瓠瓜星的无偶而叹息,为牵牛星的独处而哀咏。时而扬起随风飘动的上衣,用长袖蔽光远眺,久久伫立;时而又身体轻捷如飞凫,飘忽游移无定。她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她动止没有规律,像危急又像安闲;进退难以预知,像离开又像回返。她双目流转光亮,容颜焕发泽润,话未出口,却已气香如兰。她的体貌婀娜多姿,令我看了茶饭不思。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銮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在这时风神屏翳收敛了晚风,水神川后止息了波涛,冯夷击响了神鼓,女娲发出清泠的歌声。飞腾的文鱼警卫着洛神的车乘,众神随着叮当作响的玉鸾一齐离去。六龙齐头并进,驾着云车从容前行。鲸鲵腾跃在车驾两旁,水禽绕翔护卫。车乘走过北面的沙洲,越过南面的山冈,洛神转动白洁的脖颈,回过清秀的眉目,朱唇微启,缓缓地陈诉着往来交接的纲要。只怨恨人神有别,彼此虽然都处在盛年而无法如愿以偿。说着不禁举起罗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哀念欢乐的相会就此永绝,如今一别身处两地,不曾以细微的柔情来表达爱慕之心,只能赠以明珰作为永久的纪念。自己虽然深处太阴,却时时怀念着君王。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于是我舍低登高,脚步虽移,心神却仍留在原地。余情绻缱,不时想象着相会的情景和洛神的容貌;回首顾盼,更是愁绪萦怀。满心希望洛神能再次出现,就不顾一切地驾着轻舟逆流而上。行舟于悠长的洛水以至忘了回归,思恋之情却绵绵不断,越来越强,以至整夜心绪难平无法入睡,身上沾满了浓霜直至天明。我不得已命仆夫备马就车,踏上向东回返的道路,但当手执马缰,举鞭欲策之时,却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恋,无法离去。

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赋文云: 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低头时还没有看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我不禁拉着身边的车夫对他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看见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我告诉他说: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洛神服饰奇艳绝世,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她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佩玉。头戴金银翡翠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她脚著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徘徊倘佯。忽然又飘然轻举,且行且戏,左面倚着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荫,在河滩上伸出素手,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 我钟情于她的淑美,不觉心旌摇曳而不安。因为没有合适的媒人去说情,只能借助微波来传递话语。但愿自己真诚的心意能先于别人陈达,我解下玉佩向她发出邀请。可叹佳人实在美好,既明礼义又善言辞,她举着琼玉向我作出回答,并指着深深的水流以为期待。我怀着眷眷之诚,又恐受这位神女的欺骗。因有感于郑交甫曾遇神女背弃诺言之事,心中不觉惆怅、犹豫和迟疑,于是敛容定神,以礼义自持。 这时洛神深受感动,低回徘徊,神光时离时合,忽明忽暗。她像鹤立般地耸起轻盈的躯体,如将飞而未翔;又踏着充满花椒浓香的小道,走过杜蘅草丛而使芳气流动。忽又怅然长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声音哀惋而悠长。于是众神纷至杂沓,呼朋引类,有的戏嬉于清澈的水流,有的飞翔于神异的小渚,有的在采集明珠,有的在俯拾翠鸟的羽毛。洛神身旁跟着娥皇、女英南湘二妃,她手挽汉水之神,为瓠瓜星的无偶而叹息,为牵牛星的独处而哀咏。时而扬起随风飘动的上衣,用长袖蔽光远眺,久久伫立;时而又身体轻捷如飞凫,飘忽游移无定。她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她动止没有规律,像危急又像安闲;进退难以预知,像离开又像回返。她双目流转光亮,容颜焕发泽润,话未出口,却已气香如兰。她的体貌婀娜多姿,令我看了茶饭不思。 在这时风神屏翳收敛了晚风,水神川后止息了波涛,冯夷击响了神鼓,女娲发出清泠的歌声。飞腾的文鱼警卫着洛神的车乘,众神随着叮当作响的玉鸾一齐离去。六龙齐头并进,驾着云车从容前行。鲸鲵腾跃在车驾两旁,水禽绕翔护卫。车乘走过北面的沙洲,越过南面的山冈,洛神转动白洁的脖颈,回过清秀的眉目,朱唇微启,缓缓地陈诉着往来交接的纲要。只怨恨人神有别,彼此虽然都处在盛年而无法如愿以偿。说着不禁举起罗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哀念欢乐的相会就此永绝,如今一别身处两地,不曾以细微的柔情来表达爱慕之心,只能赠以明珰作为永久的纪念。自己虽然深处太阴,却时时怀念着君王。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 于是我舍低登高,脚步虽移,心神却仍留在原地。余情绻缱,不时想象着相会的情景和洛神的容貌;回首顾盼,更是愁绪萦怀。满心希望洛神能再次出现,就不顾一切地驾着轻舟逆流而上。行舟于悠长的洛水以至忘了回归,思恋之情却绵绵不断,越来越强,以至整夜心绪难平无法入睡,身上沾满了浓霜直至天明。我不得已命仆夫备马就车,踏上向东回返的道路,但当手执马缰,举鞭欲策之时,却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恋,无法离去。

洛神赋注解

1
黄初:魏文帝曹丕年号,公元—年。
2
京师:京城,指魏都洛阳。
3
济:渡。
4
洛川:即洛水,源出陕西,东南入河南,流经洛阳。
5
斯水:此水,指洛川。
6
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传为宋玉所作的《高唐赋》和《神女赋》,都记载宋玉与楚襄王对答梦遇巫山神女事。
7
京域:京都地区,指洛阳。
8
言:语助词。
9
东藩:东方藩国,指曹植的封地。黄初三年,曹植被立为鄄(juàn)城(即今山东鄄城县)王,城在洛阳东北方向,故称东藩。
10
伊阙:山名,又称阙塞山、龙门山,在河南洛阳南。
11
轘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
12
通谷:山谷名。在洛阳城南。
13
陵:登。
14
景山:山名,在今偃师县南。
15
殆:通“怠”,懈怠。一说指危险。
16
烦:疲乏。
17
尔乃:承接连词,于是就。
18
税驾:停车。税,舍、置。驾,车乘总称。
19
蘅皋:生着杜蘅的河岸。蘅,杜蘅,香草名。皋,岸。
20
秣驷:喂马。驷,一车四马,此泛指驾车之马。
21
芝田:种着灵芝草的田地,此处指野草繁茂之地。一说为地名,指河南巩县西南的芝田镇。
22
容与:悠然安闲貌。
23
阳林:地名。
24
流眄:纵目四望。眄,斜视。一作“流盼”,目光流转顾盼。
25
精移神骇:神情恍惚。骇,散。
26
忽焉:急速貌。
27
思散:思绪分散,精神不集中。
28
殊观:少见的异常现象。
29
岩之畔:山岩边。
30
援:以手牵引。
31
御者:车夫。
32
觌:看见。
33
翩:鸟疾飞的样子,此处指飘忽摇曳的样子。
34
惊鸿:惊飞的鸿雁。
35
婉:”蜿蜒曲折。
36
荣:丰盛。曜,日光照耀。
37
华茂:华美茂盛。若隐若现的样子。
38
飘飖:飞翔貌。
39
回:回旋,旋转。
40
皎:洁白光亮。
41
太阳升朝霞:太阳升起于朝霞之中。
42
迫:靠近。
43
灼:鲜明,鲜艳。
44
芙蕖:一作“芙蓉”,荷花。
45
渌:水清貌。
46
秾:花木繁盛。此指人体丰腴。
47
纤:细小。此指人体苗条。
48
修短:长短,高矮。
49
约素:一束白绢。素,白细丝织品。
50
颈:脖子的前部。
51
项:脖子的后部。
52
皓:洁白。
53
呈露:显现,外露。
54
泽:润肤的油脂。
55
铅华:粉。古代烧铅成粉,故称铅华。
56
弗御:不施。御,用。
57
云髻:发髻如云。
58
峨峨:高耸貌。
59
联娟:微曲貌。
60
朗:明润。
61
鲜:光洁。
62
眸:目中瞳子。
63
睐:顾盼。
64
靥:酒窝。
65
辅:面颊。
66
承权:在颧骨之下。权,颧骨。
67
瓌:同“瑰”,奇妙。
68
艳逸:艳丽飘逸。
69
仪:仪态。
70
闲:娴雅。
71
绰:绰约,美好。
72
奇服:奇丽的服饰。
73
旷世:举世唯有。旷,空。
74
骨像:骨格形貌。
75
应图:指与画中人相当。
76
璀粲:鲜明貌。一说为衣动的声音。
77
珥:珠玉耳饰。此用作动词,作佩戴解。均为美玉。
78
华琚:刻有花纹的佩玉。佩玉名。
79
翠:翡翠。
80
首饰:指钗簪一类饰物。
81
践:穿,着。
82
远游:鞋名。
83
文履:饰有花纹图案的鞋。
84
曳:拖。
85
雾绡:轻薄如雾的绡。绡,生丝。
86
裾:裙边。
87
微:轻微。
88
芳蔼:香气。
89
踟蹰:徘徊。
90
隅:角。
91
遨:游。
92
采旄:彩旗。采,同“彩”。旄,旗竿上旄牛尾饰物,此处指旗。
93
桂旗:以桂木做旗竿的旗,形容旗的华美。
94
攘:此指挽袖伸出。
95
神浒:为神所游之水边地。浒,水边泽畔。
96
湍濑:石上急流。
97
玄芝:黑色芝草,相传为神草。
98
振荡:形容心动荡不安。
99
怡:悦。
100
微波:一说指目光。
101
诚素:真诚的情意。素,同“愫”,情愫。
102
要:同“邀”,约请。
103
信修:确实美好。修,美好。
104
羌:发语词。
105
习礼:懂得礼法。
106
明诗:善于言辞。这句意指有很好的文化教养。
107
抗:举起。
108
琼珶:美玉。
109
和:应答。
110
指潜渊而为期:指深水发誓,约期相会。潜渊,深渊,一说指洛神所居之地。期,会。
111
眷眷:依恋貌。
112
款实:诚实。
113
斯灵:此神,指宓妃。
114
我欺:即欺我。
115
交甫:郑交甫。
116
弃言:背弃承诺。
117
狐疑:疑虑不定。因为想到郑交甫曾经被仙女遗弃,故此内心产生了疑虑。
118
收和颜:收起和悦的容颜。
119
静志:镇定情志。
120
申:施展。
121
礼防:礼法,礼能防乱,故称礼防。
122
自持:自我约束。
123
徙倚:留连徘徊。
124
竦:耸。
125
鹤立:形容身躯轻盈飘举,如鹤之立。
126
椒途:涂有椒泥的道路,一说指长满香椒的道路。椒,花椒,有浓香。
127
蘅薄:杜蘅丛生地。
128
流芳:散发香气。
129
超:惆怅。
130
永慕:长久思慕。
131
厉:疾。
132
弥:久。
133
众灵:众仙。
134
杂沓:纷纭,多而乱的样子。
135
命俦啸侣:招呼同伴。俦,伙伴、同类。
136
渚:水中高地。
137
翠羽:翠鸟的羽毛。
138
南湘之二妃:指娥皇和女英。据刘向《列女传》载,尧以长女娥皇和次女女英嫁舜,后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往寻,自投湘水而死,为湘水之神。
139
汉滨之游女:汉水之女神,即前注中郑交甫所遇之神女。
140
匏瓜:星名,又名天鸡,在河鼓星东。
141
无匹:无偶。
142
牵牛:星名,又名天鼓,与织女星各处天河之旁。相传每年七月七日才得一会。
143
袿:妇女的上衣。
144
猗靡:随风飘动貌。
145
翳:遮蔽。
146
延伫:久立。
147
凫:野鸭。凌,踏。尘,指细微四散的水沫。
148
难期:难料。
149
转眄流精:转眼顾盼之间流露出奕奕神采。流精,形容目光流转而有光彩。
150
气若幽兰:形容气息香馨如兰。
151
屏翳:传说中的众神之一,司职说法不一,或以为是云师,或以为是雷师,或以为是雨师,在此篇中被曹植视作风神。
152
川后:传说中的河神。
153
冯夷:传说中的水神。
154
女娲:女神名,相传笙簧是她所造,所以这里说“女娲清歌”。
155
腾:升。
156
文鱼:神话中一种能飞的鱼。
157
警乘:警卫车乘。
158
玉銮:鸾鸟形的玉制车铃,动则发声。
159
偕逝:俱往。
160
六龙:相传神出游多驾六龙。
161
俨:庄严的样子。
162
齐首:六龙齐头并进。
163
云车:相传神以云为车。
164
容裔:即“容与”,舒缓安详貌。
165
鲸鲵:即鲸鱼。水栖哺乳动物,雄者称鲸,雌者称鲵。
166
毂:车轮中用以贯轴的圆木,这里指车。
167
沚:水中小块陆地。
168
纡:回。
169
素领:白皙的颈项。
170
清扬:形容女性清秀的眉目。
171
交接:结交往来。
172
盛年:少壮之年。
173
莫当:无匹,无偶,即两人不能结合。
174
抗:举。袂,衣袖。浪浪,水流不断貌。
175
效爱:致爱慕之意。
176
明珰:以明月珠作的耳珰。
177
潜处:深处,幽居。
178
太阴:众神所居之处。
179
君王:指曹植。
180
不悟:不见,未察觉。
181
所舍:停留、止息之处。
182
宵:通“消”,消失。
183
蔽光:隐去光彩。
184
背下:离开低地。
185
陵高:登上高处。
186
遗情:留情,情思留连。
187
想像:指思念洛神的美好形象。
188
灵体:指洛神。
189
上溯:逆流而上。
190
长川:指洛水。
191
耿耿:心神不安的样子。
192
騑:车旁之马。古代驾车称辕外之马为騑或骖,此泛指驾车之马。
193
辔:马缰绳。
194
抗策:犹举鞭。
195
盘桓:徘徊不进貌。

洛神赋赏析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我”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此赋的主要特点有三:特点一,想象丰富。作者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这就是想象。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惆怅丝丝。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此赋起笔便是平中蕴奇的氛围创造。但在此刻,作者刹那间目睹了一幕终身难忘的景象:一位俏丽的女子,即洛神现身。接着作者像要与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争辉似的着力描摹洛神的神采姣容以及痛苦情状,然后写洛神率众离去。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洛神赋的介绍

洛神赋简介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原名《感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juàn)。唐代李善则认为其为甄皇后所作,此说亦博得后世多人的认同。

梁代《昭明文选》卷十九唐代李善注记曰: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郭女王)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讬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懽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於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此赋以幻觉形式,叙写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或以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发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闷。全赋多方着墨,极力描绘洛神之美,生动传神。格调凄艳哀伤,辞采华茂。洛神,洛水女神,传为古帝伏羲氏之女宓(fú)妃淹死洛水后所化。

洛神赋赏鉴

浪漫色彩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周洪亮主编的《璇玑辞》选用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段落层次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我”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

突出特点

特点一,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苦闷之情

产生苦闷之情的原因有三:

1.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2.“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失落无限;

3.以此赋托意,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闷。

艺术价值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计。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洛神赋民间传说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授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叡继位八年后,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

洛神赋寓意

对叔嫂之情的质疑

因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宋人刘克庄却说,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实之”。明人王世贞又说:“令洛神见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伧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张云等人,群起而鞭挞之。

把他们的论点综合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纳甄氏时曹丕18岁,甄氏23岁,而曹植仅13岁。对于一个比自己年长十岁的已婚女子曹植不太可能有过多的想法。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感甄赋》若是为甄氏而写,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第二,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从曹植的为人看,虽也有行为放任、不拘礼法,但绝不会做出类叔嫂私通等有违伦理的事来。

第三,叔嫂情的传说始自唐代李善注引《记》,此前400多年并无此说。而李善在《记》中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显然属无稽之谈。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juàn)城之“鄄”。“鄄”与“甄”通。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题名“感甄”实际是曹植在感伤身为鄄城王的自己。

第五,《感甄赋》一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曹植在赋中已表明“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可能是写给其兄魏文帝曹丕的。

此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