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综合训练(附解析人教版九上)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六单元综合训练一、快乐点击(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要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采用下列实验装置中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C60在能源、信息、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关于C60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物质由C60分子构成B.该物质由60个碳原子构成C.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20D.C60与C70是两种物质3.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一氧化碳,后停止加热B.点燃甲烷、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后点燃C.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取出,后停止加热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平,后称量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用浓硫酸作干燥剂。下列所示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正确的是(  )6 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C.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6.小张同学用足量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已知CO2不与NaHCO3反应,则你认为小张(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b可收集到一瓶CO2二、积累运用7.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质:①碳酸钙 ②二氧化碳 ③一氧化碳 ④碳酸,能用于冶炼金属的是    ,汽水中含有的酸是    。 (2)木炭可以用作燃料,它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    的排放量。请写出一例符合这一主题的做法。                   。 8.下图中A为一种混合气体,经分析得知只含两种元素,根据图中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B~E各物质的化学式:6 B    ;C    ;D   ;E   。 (2)分别写出CD和生成白色沉淀B的化学方程式:CD         ; 生成白色沉淀B         。 三、情景分析9.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图所示)。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如果任由煤炭资源在诸多领域利用,将对大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比如:电厂中的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CO2,每年的排放量大约1600万吨,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2将不会进入大气。被封存的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正以超世界一流的目光发展经济,完善环保体制。阅读文本,完成下列任务:(1)“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      的加剧。 (2)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主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将分离聚集的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    。 (4)将CO2封入蓄水层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被封存起来的CO2用于冷藏食物的原理是                 。四、实验探究10.实验室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6 (1)仪器X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CaCO3与稀盐酸反应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若需制备22gCO2,不计实验损耗,至少需要消耗    gCaCO3。 (3)①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时,能作为发生装置的是      、      (填字母,下同)。 ②若要制备多瓶CO2,并在制取过程中便于补充稀盐酸,发生装置应选择        ,收集装置应选择         。 (4)实验室通过加热亚硝酸钠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制取并收集N2时,应选择    与    组合而成的装置。 五、神机妙算1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鸡蛋壳中钙的质量分数,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称取10g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加入稀盐酸的量与生成气体的量如图所示。试求该鸡蛋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假设鸡蛋壳中其他物质不与盐酸反应)答案:1.D 实验①不仅验证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同时还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后者往往被有些同学忽视;实验②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实验③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验④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6 2.B 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意义和化学式的相关计算。由化学式的意义可知:C60由C60分子构成,A项正确;每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B项错误;C60相对分子质量为12×60=720,C项正确;C60和C70的分子构成不同,属于两种物质,D项正确。3.A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结束时,如果先停止通一氧化碳,后停止加热,铁粉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验纯以防爆炸;木炭还原氧化铜结束时,先把导管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取出,后停止加热,以防止发生倒吸。4.D A项,图示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装置中长颈漏斗未伸入液面以下,气体会从长颈漏斗逸出,故A不正确。B项,图示为使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进气导管未伸入浓硫酸中,二氧化碳气体不能通过浓硫酸,未达到干燥的目的,故B不正确。C项,图示为气体的收集装置,集气瓶瓶口向下,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应采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不正确。D项,图示为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溶液变成红色,故D正确。5.B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A正确;虽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两者结构不同:1个一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两者化学性质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等,B错误;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C正确;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可用来灭火,既利用了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这一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一化学性质,D正确。6.C 本题考查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二氧化碳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能力不大,可以用排饱和NaHCO3溶液法收集二氧化碳,A错误;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二氧化碳,用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A装置中长颈漏斗应该液封,故D错误;B装置的导管必须短进长出,才能将水排出,B错误。7.解析(1)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用于冶炼金属;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故汽水中含有的酸是碳酸。(2)木炭可以做燃料,它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3)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绿色出行、随手关灯等都符合“低碳”生活主题。答案(1)③ ④(2)C+O2CO2(3)CO2 绿色出行(合理即可)8.答案(1)CaCO3 CO Cu CO2(2)CO+CuOCO2+Cu Ca(OH)2+CO2CaCO3↓+H2O6 9.解析(1)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加剧温室效应,故“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的加剧。(2)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O2。(3)气体分子间隔大,被压缩后,分子间隔变小。(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5)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变为气体二氧化碳,从而使周围温度降低,用于冷藏食物。答案(1)温室效应(2)C+O2CO2(条件写成“高温”也可)(3)变小(4)CO2+H2OH2CO3(5)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合理即可)10.解析根据CaCO3+2HClCaCl2+H2O+CO2↑可知,生成22gCO2所消耗CaCO3的质量为50g。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CO2时,属于固液常温型反应,发生装置选择A或C;C中的长颈漏斗便于补充稀盐酸,收集CO2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选F;加热亚硝酸钠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制取并收集N2时,属于加热液体型反应,发生装置选D,因N2的密度与空气的接近,应用排水法收集。答案(1)集气瓶(2)CaCO3+2HClCaCl2+CO2↑+H2O 50(3)①A C ②C F (4)D H11.答案解:设所取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根据图示其完全反应时生成的CO2为2.2g。2HCl+CaCO3CaCl2+H2O+CO2↑  100        44  x         2.2g10044=x2.2g x=5g碳酸钙中Ca的质量分数=40100×100%=40%所取鸡蛋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5g×40%10g×100%=20%答:鸡蛋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3-07-18 16:12:01 页数:6
价格:¥1 大小:316.5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