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学年江苏八上物理开学期末考试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学年江苏八上物理开学期末考试2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1.(2分)“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A.音调B.音色C.响度D.速度2.(2分)2019年10月27日临沂国际马拉松震撼开跑!比赛结束,运动员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后会变干,这个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汽化C.液化D.升华3.(2分)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C.电视机遥控器是通过发出不同的紫外线实现电视机遥控的D.阳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现电线杆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4.(2分)如图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可判断(  )A.海波是非晶体B.海波的熔点是48℃C.海波的熔化时间是5分钟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5.(2分)小邦同学读八年级了,下列是他记录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B.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mmC.小明百米赛跑成绩为8sD.教室高度约为3m6.小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如果认为她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所坐的座椅B.路边的树C.远处的房屋D.车厢里走过的人7.(2分)以下描述中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的是(  )A.形影相随B.海市蜃楼C.镜中生花D.水中捞月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若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为25厘米,在光屏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则该凸透镜可能的焦距为(  )A.10厘米B.15厘米C.20厘米D.25厘米9.(2分)小兰同学笔直站在寝室门口竖直放置的整容镜前0.5m处,他后退0.5m,镜中的像大小变化情况以及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变为(  )A.不变,1mB.不变,2mC.变小,1mD.变大,2m10.(2分)小车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小车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A.0~2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2m/sB.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C.2~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D.5~7s内,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二.填空题(共7小题,满分17分)11.(3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  发声;广场音乐喷泉的优美旋律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倒车雷达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探测障碍物,帮助司机倒车。12.(2分)2021年1月7日,是成都的初雪。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小明同学想到雪花形成的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小明抬手想要接住雪花,可雪花很快便熔化,在雪花熔化的过程中,雪花的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3.(3分)如图所示,MN是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中其中一种是空气。一条光线从A介质入射到B介质,反射角大小等于  ,折射角大小等于  ,其中MN  (选填“左”或“右”)侧是空气。15 14.(4分)某同学用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的数据分别是17.52cm、17.51cm、17.53cm、17.60cm,更接近于真实值的数据是  cm,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5.(2分)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物体和像的大小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2m,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m。16.(4分)小林在家里拿爷爷的放大镜做实验。第一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甲所示,此时他看到的是字的  (填“实”或“虚”,下同)像;第二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乙所示,这时他看到的是字的  像。17.如图是用水下照相机拍摄的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15cm,闪光灯每隔0.1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由图可知,小球从位置A到E先做  直线(选填“变速”或“匀速”,下同)运动,后做  直线运动;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m/s。三.作图题(共5小题,满分32分)18.(2分)在图中,AO是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β。19.(2分)完成图丙中的光路图。20.(12分)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的实验装置和所记录的一组数据。时间/min0123456789101112温度/℃909294959697989898  989898(1)请将第9分钟时的温度补充在上表中。(2)在上图甲所示实验中,小明和小华在实验中的错误:①  。②  。(3)请根据他们所记录的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4)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5)在实验中,小华观察到水在沸腾时水中有气泡上升,在图乙所示的A、B两图中,图  (选填“A”或“B”)描述的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15 21.(8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1)实验前,应将纸板  放置于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  时针方向转动;(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  。22.(8分)图甲为“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在内径约为0.8cm、长为100cm的玻璃管中注水近满,上端留一小段空气柱,再用橡皮塞塞住管口。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从0点开始计时,每隔20cm记录一下时间。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气泡运动的s﹣t图像。(1)以运动的气泡为参照物,橡皮塞是  的。(2)由图像可知:在计时的这段时间里气泡做  运动,速度大小是  cm/s。(3)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小华提出把80cm分成16段,每段5cm进行研究。请对小华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四.计算题(共2小题,满分21分)23.(6分)为了检测车辆是否超过了规定值,公路上都安装了测速仪。一辆从大竹开往天津的小车经过监测点时,测速仪从第一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t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t0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测速仪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t2,设超声波的速度为v0保持不变,求:(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号和小车相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3)小车的速度。15 24.(7分)如表是全国中学生体能测试初中二年级男生1000m跑项目的成绩标准,小强在参加测试过程中:(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1)他跑完前800m用了210s,求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若他保持该速度不变跑完全程,请你通过计算判断他的成绩将达到什么等级?(3)若要达到优秀等级,则他至少要以多大的平均速度完成最后200m的冲刺?测试等级时间标准优秀t≤240s良好240<t≤270s及格270s<t≤290s不及格t>290s24.(8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可调式眼镜人的眼睛看清物体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实现的,晶状体相当于全自动变焦镜头。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强;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扁平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弱。通过这样的调节,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均能在视网膜上成像。若晶状体调节能力变弱,就会出现看不清远处物体或近处物体的情况,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有人发明了一种能矫正视力的可调式眼镜,如图1所示,这种眼镜的镜片中含有一种特殊液体。图2是可调式眼镜的结构示意图,镜架上有表示移出和加入液体含量的标尺;移动标尺上的滑块可以定量改变镜片中的液体含量,从而改变镜片的形状;镜片中液体含量的改变量V可以用滑块在标尺上的位置表示。滑块位于标尺上0刻度线处,表示眼镜的初始状态,此时,镜片的形状是扁平的,如图2甲所示。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镜片中加入一些液体、加满液体,如图2乙所示是镜片中加满液体的示意图。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从镜片中移出一些液体、移出全部液体,图2丙是镜片中移出全部液体的示意图。(1)人看远近不同的景物时,晶状体自动变焦,景物在视网膜上成倒立、  (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2)可调式眼镜应用于不同程度的远视和近视眼时,移动标尺上的滑块可以  ,从而改变镜片的形状。(3)图2乙所示,滑块在2位置比在1位置,镜片的折光能力  (选填“强”或“弱”)。图2丙所示的眼镜可以用来矫正  (选填“远视眼”或“近视眼”)。15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16分)1.(2分)“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A.音调B.音色C.响度D.速度【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解答】解:“高声喧哗”的“高”是声音比较大,指声音特性中的响度大,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的区分,注意带有“高低”字眼的不一定指响度,例如高声喧哗、高谈阔论等,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内容之一。2.(2分)2019年10月27日临沂国际马拉松震撼开跑!比赛结束,运动员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后会变干,这个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汽化C.液化D.升华【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逐一分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解答】解: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后会变干,这个过程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B正确。故选:B。【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题的关键。3.(2分)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C.电视机遥控器是通过发出不同的紫外线实现电视机遥控的D.阳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现电线杆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分析】①在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照射到两种物质界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是光的反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③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有: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透镜成像等;④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遥控电视机的。【解答】解:A、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阳光被空气中的小水珠折射后,发生色散形成的,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故A错误;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不一定改变,垂直进入传播方向不变,故B错误;C、电视机遥控器是通过发出不同的红外线实现电视机遥控的,故C错误;D、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现电线杆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故D正确;故选:D。【点评】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4.(2分)如图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可判断(  )A.海波是非晶体15 B.海波的熔点是48℃C.海波的熔化时间是5分钟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分析】(1)由图像可以看出,熔化过程中出现一段温度恒定的时间段,这是晶体的典型特征,根据常识可判断海波是晶体。(2)知道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属于海波的熔化过程。根据图像进行判断熔化时间。(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解答】解:ABC、由图像可知,海波从第5分钟开始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海波是晶体,其熔点为48℃,约到第8min时熔化完成,则熔化过程持续了约8min﹣5min=3min,故AC错误,B正确;D、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通过考查海波的熔化图像,考查了学生对晶体熔化特点的掌握,并能够从熔化图像中总结出相关信息,考查了学生对熔化图像的综合分析。5.(2分)小邦同学读八年级了,下列是他记录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B.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mmC.小明百米赛跑成绩为8sD.教室高度约为3m【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cm=10mm。故B不符合实际;C、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小于10s,一般在15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一般教室的高度在3m~4m之间。故D符合实际。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6.小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如果认为她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所坐的座椅B.路边的树C.远处的房屋D.车厢里走过的人【分析】参照物的选定是为了研究机械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所选定的参照物是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有了它作比较再看被研究的物体跟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就比较方便了,因此,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A、如果选取所坐的座椅为参照物,则小红与座椅之间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红是静止的,故A正确;B、如果选取铁路边的树为参照物,则小红与树之间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所以小红是运动的,故B错误;C、如果选取远处的房屋为参照物,则小红与房屋之间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所以小红是运动的,故C错误;D、如果选取身边走过的人为参照物,则小红与身边走过的人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所以小红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A。【点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参照物的选取,关键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7.(2分)以下描述中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的是(  )A.形影相随B.海市蜃楼C.镜中生花D.水中捞月【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15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解:A、形影相随中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发生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C、镜中生花是指花在镜子中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水中捞月是指月在“镜子”中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通过几个词语考查学生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词语反应的物理情境,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若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为25厘米,在光屏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则该凸透镜可能的焦距为(  )A.10厘米B.15厘米C.20厘米D.25厘米【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之一: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解答。【解答】解:若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为25厘米,在光屏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物距u=25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得f<12.5cm,只有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9.(2分)小兰同学笔直站在寝室门口竖直放置的整容镜前0.5m处,他后退0.5m,镜中的像大小变化情况以及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变为(  )A.不变,1mB.不变,2mC.变小,1mD.变大,2m【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像是虚像。【解答】解: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所以,他后退0.5m,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小兰站在平面镜前0.5m处,当他向后退0.5m时,此时他与镜面的距离为0.5m+0.5m=1m,则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1m×2=2m。故选:B。【点评】人的视觉感觉总是近大远小,即离像近感觉大,离像远感觉小,这是视角大小不同的原因,像的真实大小总与物相同。10.(2分)小车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小车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A.0~2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2m/sB.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C.2~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D.5~7s内,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分析】在s﹣t图象中,斜线表示物体在这一时段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平行于时间轴的水平线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解答】解:A、由图可知,0~2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s1=2m,运动时间t1=2s,则平均速度为v1===1m/s,故A错误;15 B、由图可知,0~5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s2=2m,运动时间t2=5s,则平均速度为v2===0.4m/s,故B正确;C、由图可知,2~5s内,小车的运动图象是平行于时间轴的水平线,则表示小车在这一时间段是静止的,故C错误;D、由图可知,5~7s内,小车的运动图象是一条斜线,则表示小车在这一时间段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通过s﹣t图象,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能从图象中找到相关信息,题目不难,是近年考试的热点。二.填空题(共7小题,满分18分)11.(3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 振动 发声;广场音乐喷泉的优美旋律是通过 空气 传入我们耳中的;倒车雷达利用 超声波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探测障碍物,帮助司机倒车。【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解答】解: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有风的时候,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振动,振动发声,所以笑树能发出“笑声”;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中的,广场音乐喷泉的优美旋律也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探测障碍物。故答案为:振动;空气;超声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条件已经声音传播的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12.(2分)2021年1月7日,是成都的初雪。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小明同学想到雪花形成的过程中需要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小明抬手想要接住雪花,可雪花很快便熔化,在雪花熔化的过程中,雪花的温度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2)晶体熔化过程特点: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解答】解:雪花形成是凝华现象,此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小明抬手想要接住雪花,可雪花很快便熔化,在雪花熔化的过程中,因为雪花属于晶体,所以雪花的温度不变。故答案为:放出;不变。【点评】知道凝华概念和凝华放热,理解晶体熔化特点,可解答此题。13.(3分)如图所示,MN是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中其中一种是空气。一条光线从A介质入射到B介质,反射角大小等于 40° ,折射角大小等于 60° ,其中MN 右 (选填“左”或“右”)侧是空气。【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要掌握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解答】15 解:如图所示:已知MN是界面,作出法线FG,根据光线的方向,可以确定CO是入射光线,OD是反射光线,OE是折射光线,则反射角为∠DOF=90°﹣50°=40°,入射角为∠COF=∠DOF=40°,折射角为∠EOG=90°﹣30°=60°由于折射角>入射角,所以右侧(B侧)是空气。故答案为:40°;60°;右。【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应用,在此题中,关键搞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并掌握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的概念。14.(4分)某同学用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的数据分别是17.52cm、17.51cm、17.53cm、17.60cm,更接近于真实值的数据是 17.52 cm,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分析】长度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记录结果中的倒数第二位是分度值所在的位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解答】解:从四个测量结果看,17.60cm的数据是错误的数据记录;求其余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最接近此物长;此物长L==17.52cm;记录结果中数据的倒数第二位5对应的长度单位是m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答案为:17.52;1mm。【点评】长度的测量比较准确的数值应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这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测量方法。15.(2分)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物体和像的大小 相等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2m,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2 m。【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物体和像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2m,物体的像距平面镜也是2m。答案为:相等;2。【点评】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来分析实际问题。16.(4分)小林在家里拿爷爷的放大镜做实验。第一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甲所示,此时他看到的是字的 虚 (填“实”或“虚”,下同)像;第二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乙所示,这时他看到的是字的 实 像。【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进行分析: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解答】解:甲和乙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由图知,甲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距小于焦距。乙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此时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故答案为:虚;实。1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搞清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平时在学习物理知识时,要善于总结规律。17.如图是用水下照相机拍摄的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15cm,闪光灯每隔0.1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由图可知,小球从位置A到E先做 变速 直线(选填“变速”或“匀速”,下同)运动,后做 匀速 直线运动;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1.5 m/s。【分析】根据照片,比较小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是否相等,对小球的运动状态做出判断,然后根据v=可求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解答】解:(1)由图知,AB、BC、CD、DE的时间相同,小球在AB于后面通过的距离不相等,所以小球从位置A到E做的是变速运动;由图知,BC、CD、DE段小球通过的距离相等,故BE段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小球从位置A到E先做变速直线运动,后做匀速直线运动;(2)小球在BD段通过的距离sBD=2×15cm=30cm,tBD=0.1s×2=0.2s,则v===150cm/s=1.5m/s。故答案为:变速;匀速;1.5。【点评】物体进行变速运动时,物体平均速度不能确定任一点的速度,物体进行匀速运动时,物体的速度等于任一点的速度。三.作图题(共5小题,满分32分)18.(2分)在图中,AO是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β。【分析】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并标明反射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解答】解: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明反射角β,如图所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光路图的画法,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并知道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是关键。19.(2分)完成图丙中的光路图。15 【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解答】解: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如图所示:【点评】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20.(12分)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的实验装置和所记录的一组数据。时间/min0123456789101112温度/℃909294959697989898 98 989898(1)请将第9分钟时的温度补充在上表中。(2)在上图甲所示实验中,小明和小华在实验中的错误:① 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②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3)请根据他们所记录的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4)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8 ℃。(5)在实验中,小华观察到水在沸腾时水中有气泡上升,在图乙所示的A、B两图中,图 B (选填“A”或“B”)描述的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水的沸点的概念,知道水沸腾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分析;(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4)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5)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解答】解:(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则第9分钟时的温度是98℃。(2)由图甲可知,实验中存在的错误有: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如图:15 (4)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水从6分钟到12分钟这段时间内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5)水沸腾时的现象: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故B图是沸腾时的情况。故答案为:(1)98;(2)①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②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3)如上图;(4)98;(5)B。【点评】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水沸腾时的特点等,是基础性题目。21.(10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1)实验前,应将纸板 竖直 放置于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 顺 时针方向转动;(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分析】(1)实验中应将硬纸板竖直置于平面镜上;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分析;(2)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结论;(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解:(1)白色纸板ABCD应竖直放置于平面镜上,这样反射光线才可以在硬纸板上呈现;如图甲,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则反射光线会远离法线,即反射光线将会顺时针转动;(2)因为一次实验具有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进行多次实验。(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故答案为:(1)竖直;顺;(2)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点评】实验题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题目,要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22.(6分)图甲为“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在内径约为0.8cm、长为100cm的玻璃管中注水近满,上端留一小段空气柱,再用橡皮塞塞住管口。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从0点开始计时,每隔20cm记录一下时间。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气泡运动的s﹣t图像。15 (1)以运动的气泡为参照物,橡皮塞是 运动 的。(2)由图像可知:在计时的这段时间里气泡做 匀速直线 运动,速度大小是 10 cm/s。(3)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小华提出把80cm分成16段,每段5cm进行研究。请对小华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①要想更加准确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区间分得多些好;②但从实验操作来看,时间难以准确测量,误差较大 。【分析】(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2)由图象知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则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大小。(3)从实验效果和实验的可操作性方面分析解答。【解答】解:(1)以运动的气泡为参照物,橡皮塞与气泡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橡皮塞是运动的;(2)由图象可知,在计时的这段时间里气泡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s随t均匀增加,所以这段时间里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气泡的速度为:v===10cm/s。(3)要想更加准确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区间分得多些好。但从实验操作来看,时间难以准确测量,误差较大。故答案为:(1)运动;(2)匀速直线;10;(3)①要想更加准确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区间分得多些好;②但从实验操作来看,时间难以准确测量,误差较大。【点评】此题考查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实验的评价等,有一定难度。四.计算题(共2小题,满分6分)23.(6分)为了检测车辆是否超过了规定值,公路上都安装了测速仪。一辆从大竹开往天津的小车经过监测点时,测速仪从第一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t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t0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测速仪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t2,设超声波的速度为v0保持不变,求:(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号和小车相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3)小车的速度。【分析】(1)根据题意求出第一列超声波信号从发出到与小车相遇用的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变形求出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2)根据题意求出第二列超声波信号从发出到与小车相遇用的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变形求出此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3)这两次小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小车行驶的路程,再找出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小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车的速度。【解答】解:(1)第一列超声波信号从发出到与小车相遇用的时间为t1,根据v=可得,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s1=;(2)第二列超声波信号从发出到与小车相遇用的时间为t2,15 则此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s2=;(3)小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过程中通过的路程:s车=s1﹣s2=﹣=,由题知,测速仪两次发出信号的时间间隔为t0,则小车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t0﹣t1+t2,小车的速度:v车===。答:(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为;(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为;(3)小车的速度为。【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难点是求出汽车与超声波两次相遇过程中汽车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24.(2022秋•宛城区校级期末)如表是全国中学生体能测试初中二年级男生1000m跑项目的成绩标准,小强在参加测试过程中:(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1)他跑完前800m用了210s,求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若他保持该速度不变跑完全程,请你通过计算判断他的成绩将达到什么等级?(3)若要达到优秀等级,则他至少要以多大的平均速度完成最后200m的冲刺?测试等级时间标准优秀t≤240s良好240<t≤270s及格270s<t≤290s不及格t>290s【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答案】(1)他跑完前900m用了250s,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3.8m/s;(2)若他保持该速度不变跑完全程,他的成绩将达到良好等级;(3)若要达到良好等级,则他至少要以3.3m/s的平均速度完成最后200m的冲刺。【分析】(1)已知他跑完前800m用了210s,根据v=计算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已知全程的路程和运动速度,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式计算运动时间,再与表格数据比较,得出测试等级;(3)根据良好等级所用的最大时间,先计算最后200m所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最后200m的冲刺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他跑完前900m用了250s,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3.8m/s;15 (2)若他保持该速度不变跑完全程,根据v=可得所用时间为:t′==≈263.2s,由表中信息可知,他的成绩将达到良好等级;(3)若要达到良好等级,所用时间最多为270s,完成最后200m的冲刺的时间为:t″=270s﹣210s=60s,完成最后100m的冲刺的平均速度为:v″==≈3.3m/s。答:(1)他跑完前900m用了250s,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3.8m/s;(2)若他保持该速度不变跑完全程,他的成绩将达到良好等级;(3)若要达到良好等级,则他至少要以3.3m/s的平均速度完成最后200m的冲刺。【点评】本题考查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的问题,并考查阅读表格数据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综合性。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可调式眼镜人的眼睛看清物体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实现的,晶状体相当于全自动变焦镜头。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强;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扁平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弱。通过这样的调节,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均能在视网膜上成像。若晶状体调节能力变弱,就会出现看不清远处物体或近处物体的情况,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有人发明了一种能矫正视力的可调式眼镜,如图1所示,这种眼镜的镜片中含有一种特殊液体。图2是可调式眼镜的结构示意图,镜架上有表示移出和加入液体含量的标尺;移动标尺上的滑块可以定量改变镜片中的液体含量,从而改变镜片的形状;镜片中液体含量的改变量V可以用滑块在标尺上的位置表示。滑块位于标尺上0刻度线处,表示眼镜的初始状态,此时,镜片的形状是扁平的,如图2甲所示。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镜片中加入一些液体、加满液体,如图2乙所示是镜片中加满液体的示意图。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从镜片中移出一些液体、移出全部液体,图2丙是镜片中移出全部液体的示意图。(1)人看远近不同的景物时,晶状体自动变焦,景物在视网膜上成倒立、 缩小 (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2)可调式眼镜应用于不同程度的远视和近视眼时,移动标尺上的滑块可以 定量改变镜片中的液体含量 ,从而改变镜片的形状。(3)图2乙所示,滑块在2位置比在1位置,镜片的折光能力 强 (选填“强”或“弱”)。图2丙所示的眼镜可以用来矫正 近视眼 (选填“远视眼”或“近视眼”)。【分析】(1)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根据文中的内容分析;(3)镜片的凸度越大,折光能量越强;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解答】解:(1)人看远近不同的景物时,晶状体自动变焦,其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景物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根据题意可知,移动标尺上的滑块可以定量改变镜片中的液体含量,从而改变镜片的形状;(3)图2乙所示,滑块在2位置比在1位置时,镜片的凸度变大,则镜片的折光能力变强了;图2丙所示的眼镜为凹透镜,可以用来矫近视眼。故答案为:(1)缩小;(2)定量改变镜片中的液体含量;(3)强;近视眼。【点评】本题考查了眼睛的视物原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凹透镜的作用,属于基础题。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2/711:07:51;用户:13961395344;邮箱:13961395344;学号:22486685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物理
发布时间:2023-02-08 08:47:02 页数:15
价格:¥1 大小:369.12 KB
文章作者:139****5344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