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学年江苏八上物理开学期末考试5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学年江苏八上物理开学期末考试5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1.(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B.高架桥两侧有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得慢D.用B超观察母体中的胎儿,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2.(2分)下列四幅图中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天屋檐下冰挂的形成过程是凝固现象,凝固吸热B.早晨草地上的露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C.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D.装有少量酒精的气球放在热水中迅速膨胀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3.(2分)进行英语听力测试时需要减小噪声对考试的影响,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校门口设置“禁止鸣笛”警示牌B.考场紧闭门窗C.考试过程中,考生禁止说话D.增大试题播放音量4.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立竿见“影”B.毕业合“影”C.湖光倒“影”D.形“影”不离5.(2分)2019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习近平主席出席交接入列仪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是静止的B.仪仗礼兵护卫着八一军旗和命名证书同步行进中,相对于彼此是运动的C.以海水为参照物,出航的航空母舰和其驱逐舰、护卫舰等都是静止的D.以航空母舰为参照物,从其甲板上起飞的舰载机是运动的6.(2分)下列光的现象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  )A.日食现象B.桥在水中倒影C.池水看起来变浅D.雨后彩虹7.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此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若凸透镜靠近白纸,看到光斑的大小和亮度的变化情况是(  )A.光斑一直变大,亮度越来越暗B.光斑一直变小,亮度越来越暗C.光斑先变小后变大,亮度先变亮后变暗D.光斑一直变大,亮度越来越亮8.(2分)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线①。现将烧杯中的水冷却至初温,倒掉约三分之一的水,保持其它条件不变,重做上述实验并绘制了图线,此图线是(  )14 A.①B.②C.③D.④9.(2分)集邮爱好者鉴别邮票时,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往往利用光学元件来观察,如图所示,这个光学元件是(  )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10.凸透镜是一种基本光学元件,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是远视眼,应当用凸透镜加以矫正B.用放大镜观察报纸时,报纸应放在一倍焦距之内,要使观察的像更大而且清晰些,报纸要靠近放大镜C.用照相机照人像照时,要使所成像更大而且清晰些,应该让拍摄对象靠近镜头,同时镜头前伸D.用照相机照人像照时,要使所成像更大而且清晰些,应该改用长焦(即焦距更长的)镜头,同时镜头前伸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1分,满分16分)11.小华用录音机录下自己唱歌的声音,再播放出来感觉和直接听到的声音不同,在乐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特性中,询问其他同学,得知自己唱和录的音都是准的,没有“跑调”,所以不是声音的  不同;考虑到录音机音量是可以调节的,所以不是声音的  不同;由此可以推断是声音的  不同(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12.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做  ,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彩色电视机的荧屏上布满荧光点,这些点能发出红、  、蓝三种颜色的光,复合起来就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物质世界。当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多种色光,这证实了白色的太阳光是由  光混合而成的。13.暑假小波参加学校举办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一些野外生存知识和技能,如要在山上获取饮用水,方法之一是清晨在树叶上收集露珠。叶片上的小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经过  而形成的。14.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小明用细线将手机悬挂起来而不是直接放在广口瓶内,如图所示,其目的是  。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且抽气机正常,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15.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小明将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硬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右侧纸板可绕ON向后转动,如图甲所示,入射角等于  (选填“30°”或“60°”);若增大入射角,则反射角  ,若将右侧纸板向后转动,如图乙所示,在右侧纸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14 16.第18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于2019年7月12日上午10时在韩国光州正式开始,这里的“10时”指的是  (填“时间”或“时刻”)。在本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中,我国选手孙杨勇夺男子400米自由式游泳决赛冠军,他最后50m冲刺的时间为26.58  (填时间单位)。17.向水中叉鱼时要往看到的鱼的下方叉,是因为来自鱼的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角  入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是水中鱼变  的虚像。三.作图题(共6小题,满分42分)18.(2分)如图中,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的背面,请在图乙中画出能反映此过程的光路图。19.(2分)如图所示,MN为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请画出入射光线AO从玻璃射入空气后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20.如图所示,完成透镜的光路图。21.(12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避免出现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3)玻璃板要和水平桌面  (4)若点燃的蜡烛距玻璃板15cm,此时蜡烛与它的像的距离是  cm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  (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5)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4 22.(12分)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猜想:像高与像距、物距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探究这一猜想,他将5cm长的发光体放在一个竖直支架上作为光源进行实验。(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  。(2)表是该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实验次数物距u/cm像距v/cm物高L/cm像高h/cm13514522301552.532020554153051051260525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②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1(选填“大于”或“小于”)。③通过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又得出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他的结论是: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23.(10分)物体从高空由静止下落,速度会越来越大,所受阻力也越来越大,下落一段距离后,当阻力达到与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速度通常被称为收尾速度。某研究小组做了“空气对球形物体阻力大小与球的半径和速度的关系”的实验,测量数据见下表。(g取10N/kg)小球编号123小球质量(g)2510小球半径(×10﹣3m)555小球的收尾速度(m/s)164080(1)1号小球受到空气阻力最大时的速度为  m/s,此时空气阻力为  N,依据  原理。(2)半径相同的小球,质量  (大或小)的收尾速度大。(3)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归纳出半径为5×10﹣3m的球形物体所受的阻力f与球的速度v的关系,写出其表达式为:  ,其比例系数k=  N•s/m。四.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12分)24.(12分)李强同学在乘长途汽车旅行时,注意观察一段平直的公路旁边的里程碑,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观察次数12345里程碑示数20km30km40km50km60km记录时间8h20min05s8h35min00s8h50min50s9h05min20s9h20min05s(1)从记录数据可以看出,汽车做的  (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2)这辆汽车在该同学观察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如果长途汽车在8h20min05s李强开始观察期间,在里程碑示数为40km处,停了5min后还是在9h20min05s到达60km处,汽车在观察的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是变大、变小或不变?为什么?14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14分)1.(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B.高架桥两侧有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得慢D.用B超观察母体中的胎儿,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分析】(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途径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和气体;(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解答】解:A、此句中的“引吭高歌”意思是大声唱歌,应是响度大,故A错误;B、高架桥两侧有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和气体,故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得快,故C错误;D、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属于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特性、噪声的防治,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以及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是一道声学综合题。2.(2分)下列四幅图中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天屋檐下冰挂的形成过程是凝固现象,凝固吸热B.早晨草地上的露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C.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D.装有少量酒精的气球放在热水中迅速膨胀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是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是放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是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是放热过程;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是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是放热过程。【解答】解:A.屋檐下的冰挂是水遇冷凝固为固体,凝固放热,故A错误;B.早晨草地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液态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B正确;C.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是固态的樟脑丸变成气态的樟脑丸,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错误;D.装有少量酒精的气球放在热水中,液态的酒精变成气态的酒精,体积变大,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错误。14 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六种物态变化,注意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有关的问题;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物理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3.(2分)进行英语听力测试时需要减小噪声对考试的影响,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校门口设置“禁止鸣笛”警示牌B.考场紧闭门窗C.考试过程中,考生禁止说话D.增大试题播放音量【分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据此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校门口设置“禁止鸣笛”警示牌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考场紧闭门窗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C、考试过程中,考生禁止说话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增大试题播放音量不能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噪声的减弱办法是针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过程来采取措施的。两者对应起来,可以简化对噪声减弱办法的记忆。4.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立竿见“影”B.毕业合“影”C.湖光倒“影”D.形“影”不离【分析】“影”的形成包括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的折射现象;影子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光的反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为透镜所成的像;根据不同原理所成的像分析各选项。【解答】解:A、立竿见“影”中的“影”是由于光线被竿遮挡光线形成的影子,故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A错误;B、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进行拍照的,而毕业合“影”中的“影”是照相机拍出的像,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C、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而湖光倒“影”中的“影”是平面镜形成的像,故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正确;D、形“影”不离中的“影”是由于身体遮住光线后,在地面形成了自己的影子,故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会根据其原理的不同,对光现象进行分类。5.(2分)2019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习近平主席出席交接入列仪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是静止的B.仪仗礼兵护卫着八一军旗和命名证书同步行进中,相对于彼此是运动的C.以海水为参照物,出航的航空母舰和其驱逐舰、护卫舰等都是静止的D.以航空母舰为参照物,从其甲板上起飞的舰载机是运动的【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解答】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冉冉升起的五星与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红旗是运动的。故A错误;B、仪仗礼兵护卫着八一军旗和命名证书同步行进中,彼此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相对于彼此是静止的。故B错误;C、以海水为参照物,出航的航空母舰和其驱逐舰、护卫舰等与海水之间都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都是运动的,故C错误;D、以航空母舰为参照物,从其甲板上起飞的舰载机与航空母舰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6.(2分)下列光的现象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  )A.日食现象B.桥在水中倒影C.池水看起来变浅D.雨后彩虹【分析】掌握三种光现象:①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14 ②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③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等。【解答】解:A、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桥在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水看起来很浅,是由于光线通过水、空气进入人的眼睛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7.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此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若凸透镜靠近白纸,看到光斑的大小和亮度的变化情况是(  )A.光斑一直变大,亮度越来越暗B.光斑一直变小,亮度越来越暗C.光斑先变小后变大,亮度先变亮后变暗D.光斑一直变大,亮度越来越亮【分析】太阳光相当于平行光,利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移动凸透镜,直到地面上会聚成的最小、最亮的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焦距,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当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时,此时距离大于焦距。故此时光斑比焦点的光斑要大,亮度不如焦点时的亮度。【解答】解: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则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而且比焦点的光斑要大,亮度不如焦点时的亮,因为凸透镜会聚在焦点的光最亮、最小,所以若凸透镜靠近白纸,则光斑先变小后变大,亮度先变亮后变暗,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知道并理解焦距的定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8.(2分)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线①。现将烧杯中的水冷却至初温,倒掉约三分之一的水,保持其它条件不变,重做上述实验并绘制了图线,此图线是(  )A.①B.②C.③D.④【分析】根据Q=cmΔt,水的比热容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成正比,倒掉三分之一,水吸收的热量减少,加热时间减少。【解答】解:由于沸腾的水降至初温,水倒掉前后,水的比热容不变,水的温度变化量不变,根据Q=cmΔt,水的质量减少,水吸收热量减少,需要的时间减少,故绘制的图线③符合题意,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在比热容相同,温度变化量相同时,质量减小时,利用Q=cmΔt,判断吸收热量多少,判断加热时间。9.(2分)集邮爱好者鉴别邮票时,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往往利用光学元件来观察,如图所示,这个光学元件是(  )14 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分析】由于面镜只能反光,不能透光,再结合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性质进行判断。【解答】解:由于面镜只能反光,不能透光,由题意可知,该光学元件能透光,故AB错误;当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能看清较小的物体,而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与题意不符合,故C正确,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透镜的成像性质以及应用,难度较小。10.凸透镜是一种基本光学元件,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是远视眼,应当用凸透镜加以矫正B.用放大镜观察报纸时,报纸应放在一倍焦距之内,要使观察的像更大而且清晰些,报纸要靠近放大镜C.用照相机照人像照时,要使所成像更大而且清晰些,应该让拍摄对象靠近镜头,同时镜头前伸D.用照相机照人像照时,要使所成像更大而且清晰些,应该改用长焦(即焦距更长的)镜头,同时镜头前伸【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变大,像变大。远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矫正。【解答】解:A、如果是远视眼,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应当用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加以矫正,故A正确;B、放大镜是利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要使观察的像更大些,根据凸透镜成虚像的规律可知,应增大物距,则报纸要远离放大镜一些,故B错误;CD、用照相机照人像照时,要使所成像更大而且清晰些,则需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故应该让拍摄对象靠近镜头,同时镜头前伸;若改用长焦镜头(即焦距更长的),此时物体更靠近二倍焦距处,相当于物距减小,则像距变大,成的像变大,所以需要让镜头前伸,故C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情况和应用,考查了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这两个知识点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要熟练掌握。二.填空题(共7小题,满分15分)11.(2分)小华用录音机录下自己唱歌的声音,再播放出来感觉和直接听到的声音不同,在乐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特性中,询问其他同学,得知自己唱和录的音都是准的,没有“跑调”,所以不是声音的 音调 不同;考虑到录音机音量是可以调节的,所以不是声音的 响度 不同;由此可以推断是声音的 音色 不同(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声音没有跑调,说明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调节录音机的音量是改变声音的响度的大小;所以播放出来声音和直接听到的声音不同,是因为音色不同。故答案为:音调;响度;音色。【点评】明确声音的三个特征的概念是分析声音特征问题的关键,属于基础知识,要掌握。12.(4分)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做 红外线 ,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彩色电视机的荧屏上布满荧光点,这些点能发出红、 绿 、蓝三种颜色的光,复合起来就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物质世界。当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多种色光,这证实了白色的太阳光是由 七色 光混合而成的。【分析】红外线的用途:红外线的热效应强,能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等等;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制成的;电视屏幕上出现多彩的画面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合成的。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三棱镜将其分解为七种颜色的色光,即该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解答】解: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的;14 电视屏幕上的彩色画面是有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当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时,我们可以观察到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这证实了白色的太阳光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故答案是:红外线;绿;七色。【点评】本题考查了不可见光的应用、光的三原色和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很相似,注意区分。13.(2分)暑假小波参加学校举办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一些野外生存知识和技能,如要在山上获取饮用水,方法之一是清晨在树叶上收集露珠。叶片上的小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经过 液化 而形成的。【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解答】解:树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答案为:液化。【点评】知道液化概念,可解答此题。14.(2分)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小明用细线将手机悬挂起来而不是直接放在广口瓶内,如图所示,其目的是 避免固体瓶子传声 。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且抽气机正常,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空气传声时,空气越稀薄,空气传声能力减弱。【解答】解:手机直接放在广口瓶内,如果广口瓶内没有空气,手机和广口瓶接触,手机声音还可以通过广口瓶传声;如果广口瓶不漏气,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时,广口瓶内的空气逐渐稀薄,传声能力减弱,手机声音逐渐减小,但是现在手机声音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广口瓶漏气。故答案为:避免固体瓶子传声;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属于基础题,仔细思考,不难做出。15.(3分)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小明将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硬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右侧纸板可绕ON向后转动,如图甲所示,入射角等于 30° (选填“30°”或“60°”);若增大入射角,则反射角 增大 ,若将右侧纸板向后转动,如图乙所示,在右侧纸板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分析】(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3)当把纸板向后缓慢旋转时,反射光线将会消失,所以证明了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解答】解:(1)图甲中ON是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就是入射角,为30°;(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镜等于入射角,若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若将右侧纸板向后转动,在右侧纸板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故答案为:30°;增大;不能。【点评】本题考查对光反射规律的掌握情况,实验探究的关键是对相应的知识理解透彻,思路清晰。16.(2分)第18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于2019年7月12日上午10时在韩国光州正式开始,这里的“10时”指的是 时刻 (填“时间”或“时刻”14 )。在本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中,我国选手孙杨勇夺男子400米自由式游泳决赛冠军,他最后50m冲刺的时间为26.58 s (填时间单位)。【分析】(1)明确生活中对时间和时刻的说法;(2)对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时间有所了解。【解答】解:(1)第18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于2019年7月12日上午10时在韩国光州正式开始,这里的“10时”指的时刻,即10:00。(2)最后50m冲刺的时间为26.58s,符合实际。故答案为:时刻;s。【点评】准确分析生活中对时间和时刻的说法,能准确估计时间长短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7.向水中叉鱼时要往看到的鱼的下方叉,是因为来自鱼的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角 大于 入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是水中鱼变 高(或浅) 的虚像。【分析】从鱼身上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就会觉得鱼的位置偏高,变浅了。【解答】解: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便可看到水中变高(或浅)的鱼的虚像。故答案为:大于;高(或浅)。【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现象,重点考查光的折射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度不大。三.作图题(共6小题,满分38分)18.(2分)如图中,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的背面,请在图乙中画出能反映此过程的光路图。【分析】由于光在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所以牙齿和在平面镜形成的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先确定像的位置,连接像与人的眼睛确定入射点,可得反射光线,进一步得出入射光线即可完成光路。【解答】解:先作出牙齿A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即像的位置,连接像A′和眼睛B与平面镜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连接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点评】本题用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考查的是我们对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的应用,这是光现象中的重点。19.(2分)如图所示,MN为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请画出入射光线AO从玻璃射入空气后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分析】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解:14 先过入射点画出法线,光由从玻璃射入空气,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法线下方的空气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如图所示:。【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光的折射定律作图,关键知道光由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0.如图所示,完成透镜的光路图。【分析】在作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解答】解:左图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右图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21.(12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避免出现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和水平桌面 垂直 (4)若点燃的蜡烛距玻璃板15cm,此时蜡烛与它的像的距离是 30 cm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像。(5)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分析】(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2)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3)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保证物与像完全重合,玻璃应竖直放置在桌面上;14 (4)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实像能承接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承接到光屏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5)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解答】解:(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2)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因此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所以,玻璃板要和水平桌面垂直。(4)因为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故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玻璃板15cm处,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5cm,则此时蜡烛与它的像的距离是15cm+15cm=30cm;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用白纸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不能成像。(5)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不变。故答案为:(1)2;(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垂直;(4)30;不能;虚像;(5)不变。【点评】本题主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实验前务必把实验器材准备齐全,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22.(12分)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猜想:像高与像距、物距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探究这一猜想,他将5cm长的发光体放在一个竖直支架上作为光源进行实验。(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2)表是该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实验次数物距u/cm像距v/cm物高L/cm像高h/cm13514522301552.532020554153051051260525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 。②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小于 1(选填“大于”或“小于”)。③通过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又得出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他的结论是: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相等 。【分析】(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应调节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2)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解答;【解答】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①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根据表格中第3组数据可知,u=v=f=20cm,所以焦距f=10cm;②根据第1、2组数据分析,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分别为:、,比值小于1;③根据表格中5组实验数据,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分别是:、、1、2和5,像距与物距的比值分别是:、、1、2和5,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①10cm;②小于;③相等。【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认真审题分析。23.(10分)物体从高空由静止下落,速度会越来越大,所受阻力也越来越大,下落一段距离后,当阻力达到与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速度通常被称为收尾速度。某研究小组做了“空气对球形物体阻力大小与球的半径和速度的关系”的实验,测量数据见下表。(g取10N/kg)小球编号12314 小球质量(g)2510小球半径(×10﹣3m)555小球的收尾速度(m/s)164080(1)1号小球受到空气阻力最大时的速度为 16 m/s,此时空气阻力为 0.02 N,依据 二力平衡 原理。(2)半径相同的小球,质量 大 (大或小)的收尾速度大。(3)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归纳出半径为5×10﹣3m的球形物体所受的阻力f与球的速度v的关系,写出其表达式为: f=kv ,其比例系数k= 1.25×10﹣3 N•s/m。【分析】(1)阻力最大时的速度,即小球的收尾速度;根据二力平衡分析阻力的大小;(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收尾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对于每个球形物体,在达到收尾速度时,阻力与速度成正比,据此写出其表达式,并求出比例系数k的值。【解答】解:(1)空气对球形物体阻力大小跟运动速度大小有关,速度越大,阻力越大,1号小球的收尾速度为16m/s,可知此时便是其阻力最大时的速度;此时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阻力和重力相平衡,所以f=G=mg=2×10﹣3kg×10N/kg=0.02N;(2)由表中数据知,小球的半径相同时,小球的质量越大,其收尾速度越大;(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球形物体在达到收尾速度时,阻力与速度成正比,故其表达式为f=kv,其比例系数k===1.25×10﹣3N•s/m。故答案为:(1)16;0.02;二力平衡;(2)大;(3)f=kv;1.25×10﹣3。【点评】此题为空气对球形物体阻力大小与球的半径和速度的关系探究实验,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有一定难度。四.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12分)24.(12分)李强同学在乘长途汽车旅行时,注意观察一段平直的公路旁边的里程碑,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观察次数12345里程碑示数20km30km40km50km60km记录时间8h20min05s8h35min00s8h50min50s9h05min20s9h20min05s(1)从记录数据可以看出,汽车做的 不是 (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2)这辆汽车在该同学观察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如果长途汽车在8h20min05s李强开始观察期间,在里程碑示数为40km处,停了5min后还是在9h20min05s到达60km处,汽车在观察的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是变大、变小或不变?为什么?【分析】(1)速度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从表中可以看出,里程碑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都是10km,再计算通过相邻的里程碑的时间看是否相同,当时间相同时,说明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否则不是;(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所以要想知道汽车的平均速度,就需要用公式v=计算出来。计算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必须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除以这段时间;(3)由v=可知,如果通过的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相同,则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也相同。【解答】解:(1)通过第一个和第二个里程碑之间,所用的时间t1=8:35:00−8:20:05=14min55s;通过第二个和第三个里程碑之间,所用的时间t2=8:50:50−8:35:00=15min50s;通过第三个和第四个里程碑之间,所用的时间t3=9:05:20−8:50:50=14min30s;通过第四个和第五个里程碑之间,所用的时间t4=9:20:05−9:05:20=14min45s;可见,通过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不同,速度也就不同,所以说汽车不做匀速直线运动;(2)总路程为:s=s1+s2+s3+s4=40km;总时间为:t=t1+t2+t3+t4=1h;平均速度为:v=s/t=40km/1h=40km/h;(3)由v=可知,汽车在观察的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相同,则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也相同。答:(1)不是;(2)该同学观察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40km/h;14 (3)不变;汽车在观察的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相同,所以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也相同。【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判断汽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依据就是看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是否相同,时间相同说明速度相同,说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2/718:24:29;用户:13961395344;邮箱:13961395344;学号:22486685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物理
发布时间:2023-02-08 08:47:04 页数:14
价格:¥1 大小:578.50 KB
文章作者:139****5344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