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6
2
/16
剩余1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六安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礼记章句》中如此阐述:“宗子之法,殷唯有小宗,而周立大宗。盖周先王以‘亲亲’为政教之本,仁至义尽,其道尚矣。”这反映了西周A.彻底否定了商代宗法制度B.宗法与政治联系更密切C.王位继承法比商代合理D.政权机构相比商代完备【1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盖周先王以‘亲亲’为政教之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意为西周先王以血缘关系为政教基础,说明西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与政治统治相联系,B项正确;根据材料“宗子之法,殷唯有小宗,而周立大宗”可知,西周宗法制是对商代宗法制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位继承制度在夏朝时期建立后一直承袭下来,并材料内容没有对商朝和西周王位继承法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西周王位继承法比商代合理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周宗法与政权联系密切的现象,没有对西周和商朝政权机构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南宋高宗时,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反对向金人求和,他指出“天下者……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孝宗死时,因光宗拒不主持丧礼,导致政局动荡,众大臣在征得太皇太后同意后,强迫光宗禅位于宁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皇权受到文官体制的威胁B.伦常观念受到冲击C.士人“与君共治”意识强烈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众大臣在征得太皇太后同意后,强迫光宗禅位于宁宗”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士大夫高度的责任感,说明的是士人“与君共治”意识强烈,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文官体制是维护皇权的,排除;受理学的影响,当时的伦理纲常得到强化,排除B项;材料与当时的社会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 3.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及美国政体时说:“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这表明他主张A.人民主权B.地方分权C.天赋人权D.三权分立【3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托克维尔认为中央政府不能依靠自己把一个大国的事务处理得非常完美,也就意味着地方事务需要地方政府的参与管理,B项正确;托克维尔的主张是实行地方分权,而不是人民主权、天赋人权和三权分立,排除ACD项。故选B项。4.孙中山曾就推举袁任临时大总统做过解释:“局外人不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盖当时党人已大有争权夺利之思想……弟恐生出自相残杀之战争,是以退让……。”由此推知A.南北和议具有历史的必然性B.孙中山以妥协求共和的智慧C.利益群体之争成为主要矛盾D.孙中山的妥协导致革命失败【4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盖当时党人已大有争权夺利之思想……弟恐生出自相残杀之战争,是以退让……”,可知,孙中山当年推举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是为了避免党派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于是对袁世凯进行了妥协退让,促成了中华民国共和政体的建立。由此可知,这体现了孙中山以妥协求共和的智慧,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北和议,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利益群体之争成为主要矛盾”,排除C项;材料无法推知“孙中山的妥协导致革命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5.下表所示是不同史书中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载出处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刑法条文“多如牛毛,密如凝脂”,处处约束(西汉)司马迁《史记》商鞅每年秋天都在渭水河边处置罪犯,因为杀人太多所以把渭水河都染成红色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商鞅变法重视刑法的作用B.《史记》的记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C.商鞅变法扰乱了社会秩序D.商鞅变法以“性恶论”为指导思想【5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刑法条文‘多如牛毛,密如凝脂’,处处约束”“商鞅每年秋天都在渭水河边处置罪犯,因为杀人太多所以把渭水河都染成红色了”可知,材料反映商鞅变法重视刑法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的记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排除B项;商鞅变法没有扰乱了社会秩序,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商鞅变法以“性恶论”为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6.撒切尔曾说:“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羨慕不已。”据此可推知文官制度A.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B.足以保证政府不犯错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借鉴了宋朝文官政治【6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体现的是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文官制度是世界上最好制度的说法,排除A项;文官制度不能保障政府不犯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宋朝文官政治的借鉴,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7.“第83条: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试、任用、铨叙、考绩、纪律、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第84条: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这是下列某个时期宪法文本的摘录,那么,“这个时期”最可能是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B.北洋政府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7题答案】【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的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其中公务员的任选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因此根据材料“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可以判断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C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错误,排除。故选C项。【点睛】8.统治者很早就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据《左传》记载,有夏之《禹刑》、商之《汤刑》、周之《九刑》。吕思勉指出,“西周以前,刑法率取秘密主义。至春秋时,则郑铸《刑书》,晋作《刑鼎》,渐开公布刑法之端了”。法律内容由秘密而公开化,这表明春秋时期A.德治与法治之争终结B.国家治理方式的进步C.地主阶级专政最终确立D.治国理政崇尚严刑峻法【8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公开制定刑法,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说明的是国家治理方式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春秋时期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地主阶级专政尚未确立,排除C项;D项治国理政崇尚严刑峻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点睛】9.《十二铜表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十二铜表法》A.旨在维护平民利益B.有利于保护奴隶利益C.对贵族滥用权力做了一定限制D.是罗马法的渊源【9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对贵族滥用权力做了一定限制,C 项正确;《十二铜表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A、B项;习惯法是罗马法的渊源,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0.《世界文明史》中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至最有学问的法学家也常常被难住。”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B.维系共和国统治,万民法颁布C.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10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由所学历史知识可知,由于罗马的对外扩张、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罗马法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法律条文不断充实与完善,A正确;皇帝这一称呼的出现意味着帝国建立,排除B;帝国时期,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缓和,排除C;D错在“开始”,排除。11.1537年颁布的《英国秩序、习俗和语言法》限制在公共场合使用爱尔兰语;1563年,英格兰与威尔士签订《合并条约》,要求法院在记录与宣誓时必须使用英语。英国官方这一系列举措A.强化了英国议会的权威B.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开展C.助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使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11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英国官方限制使用爱尔兰语,强力推广英语,体现了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强调了民族语言在助推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没有体现英国议会的权威和城市自治的开展,排除A项、B项;英语在世界上的广泛应用与英国的殖民扩张有关,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是内蒙银行发行的二百元纸币的正面,它的正上方是“内蒙银行”四个字,两侧是“内蒙各族县、公私款项通用”的字样,正下方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印”。这种纸币A.属于国民政府认可的法币B.见证了中共早期的民族政策 C.国民革命时期在全国流通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12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同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因此这种纸币见证了中共早期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该货币并非是法币,排除A项;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年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抗日战争于1945年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13.《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13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唐藩和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C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册封制度,排除;维持政权的友好是唐藩和亲的影响,排除B项;当时吐蕃地区并未受到唐朝政府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14.康熙时期,苏州阊门外的踹坊工匠“从前数有七八千余”,到雍正七年增至万余人,“皆系外来单身游民”。这一变化A.表明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B.加剧了当时的人地矛盾 C.反映出资本主义开始萌芽D.得益于赋税制度的调整【14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工匠数据大量增加,而且是来源于外地,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到清代废除人头税的影响,即摊丁入亩政策的影响,因此得益于赋税制度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人地矛盾,排除B项;明朝已经开始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15.康熙十四年(1675年),湖北黄州府遭遇大旱,知府于成龙命令户长、甲长、乡保、练长设法账救贫乏不能自存者,“上户节省酒肉,中户减少饮食”,并严惩见死不救或隐瞒不报的基层组织人员。这反映了A.基层组织兼具社会救济功能B.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C.清代严惩基层组织人员腐败D.清代社会救济以民间自救为主【15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户长、甲长、乡保、练长设法账救贫乏不能自存者”“严惩见死不救或隐瞒不报的基层组织人员”可知,基层组织人员在社会救济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尤其是政府对基层组织的这种约束带有强制性,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户长、甲长、乡保、练长属于基层组织人员,且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古已有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基层组织人员腐败问题,排除C项;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清代社会救济以民间自救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16.明朝初年全国设置“申明亭”,定期公示本地犯有罪错人员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同时各地普遍设立“旌善亭”,定期公布本地慈善节孝事迹。此举A.旨在加强君主专制B.体现刑用重典思想C.利于基层社会治理D.彰显儒学正统地位【16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通过公布犯罪及慈善的相关事宜,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治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旌善亭”强调的是道德教化,排除B项;D项彰显儒学正统地位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 17.对下面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B.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扩大缓和了社会矛盾C.反映了大规模福利政策实施的弊端D.福利政策的实施压制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17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福利国家”的内容可以看出,推行福利制度,使一些人不劳动也可以享受福利,培养了懒汉,因此反映了大规模福利政策实施的弊端,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幸福指数,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矛盾,排除B项;“压制”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8.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墓葬的3世纪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耙地的劳动情景。据此可知当时A.牛耕技术在全国普及B.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18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耙地劳动情景,且都使用到牛耕,因此可以看出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单凭一幅壁画不能得出“全国普及”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耕种的劳动情景,未能体现家庭生产模式,故C项错误;曲辕犁在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9.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9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20.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A.马铃薯B.小麦C.水稻D.牛肉【20题答案】【答案】A 【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6世纪50年代,马铃薯从秘鲁引进到西班牙,后经奥地利人推广到整个欧洲,后来由于在《圣经》中没有提及该食物,被教会禁用,到18世纪以后成为欧洲人的主食,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小麦、水稻、牛肉,本身就在欧洲,与题意不合,故BCD项排除。21.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1878年的相林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可谓都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这主要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A.奠定了近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B.解决了欧洲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C.决定了国际关系体系的总体框架D.为以后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21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所述会议都是战争或者冲突后的国际会议,它们都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说明这次会议为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D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莫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错误,因为此后列强矛盾和冲突还是很尖锐的,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还有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等,排除C项。故选D项。22.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18个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并制定了统一的税制。1846年,关税同盟各邦已建成313家纺织厂,采矿业和冶金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由此可推知,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A.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B.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C.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D.引领了自由主义潮流【22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关税同盟打破了德意志帝国境内的关税壁垒,促进同盟各邦工业发展,有助于德意志的工业革命,C正确;关税同盟和资本积累无关,排除A;1871年德国统一,排除B;D错在“引领”,自由主义思潮首先在英国兴起,排除。23.有学者指出:我们正处于场新的科技革命之中,这场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会催生新的经济领城、新的经济运行方式,从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美国由于科技积累优势,肯定是第一梯队。中国有工业4.0计划、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 A.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B.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斗争C.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D.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23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美国“肯定是第一梯队”,中国“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以及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可知,中美之间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激烈,所以大国之间的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的竞争,C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高科技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冷战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最终结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中美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博弈,不是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24.欧洲中世纪一般的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到二倍,通常是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汜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中出现的情况最主要得益于A.曲辕犁的使用B.精耕细作模式C.水利灌溉工具D.政府重农抑商【24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汜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中收获量远远超过播种量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中的精耕细作模式,提升了粮食产量,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在唐朝,排除A项;水利灌溉工具和政府的重农政策有助于农业产量的提升,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25.1949年4月,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下游水域前线地区,遭到人民解放军炮击。紫石英号事件发生后,英、美等国停泊在上海的军舰也在解放军进军上海的过程中相继撤离。这体现了A.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旧中国屈辱的不平等外交历史的结束C.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中共捍卫国家主权的勇气和坚定决心【25题答案】【答案】D【解析】 【详解】西方列强依据近代以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军舰等军事力量在中国内河里横冲直撞,紫石英号事件结束了西方国家军舰随意进入中国内河的历史,表明了中共捍卫国家主权的勇气和坚定决心,故D项正确;中共“另起炉灶”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排除A项;旧中国屈辱的不平等外交历史的结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夷斤斸,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26题答案】【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通过对材料一三段材料解读可以发现,三段材料的共同之处都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铁器的冶炼和使用,三段材料体现了农业和军事上使用铁器。由此提炼得出主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在史料使用中,第一手史料是最具有价值的。而三段史料中,只有第一段材料是第一手史料,由此得出本题答案。(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等,结合所学知识,从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区域的南迁等角度分析特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农业经济的繁荣等角度分析影响。(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得出变化。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增长等方面分析原因。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简表时间标志战国赵、齐、楚等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蚁鼻钱等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五珠钱 唐高祖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宋代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材料二危机期间很多国家采用货币贬值作为反危机的措施,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1944年7月来自44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以美国和英国达成的妥协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根据协定建立了两个国际性金融组织。由于美元成为了稀缺货币,1948-1958年,欧洲为了应付美元荒,首先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内部实行自由化政策。195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出现国际收支困难的英国提取5.62亿美元巨款,成为其发挥巨大作用的开始。世界银行也在1948年以后将贷款重心从西欧转向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材料三“入篮”注:SDR作为许多国际组织的记账单位也被称为“纸黄金”,2016年10月1日之前,SDR账币篮子里只有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趋势。(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发挥的积极作用。(3)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材料三漫画的主题进行解读。(要求:明确主题,解读合理)【27~29题答案】【答案】(1)趋势:由多样走向统一;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钱文内容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斱向发展。(2)积极作用:维持了战后货币体系的稳定运行;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促进欧洲联合;帮助西欧经济恢复发展;为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援助。(3)21世纪以来,人民币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货币。这一趋势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上的上升,也是人民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发展的体现。国际货币多元化有利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反映了多极化的政治趋势日益明显。【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 趋势:从货币形状来看,由多样走向统一;从铸币权的变化来看,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从钱文的内容来看,钱文内容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从货币的材质来看,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斱向发展。【小问2详解】积极作用:根据材料“首先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内部实行自由化政策”“世界银行也在1948年以后将贷款重心从西欧转向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维持战后货币体系的稳定运行、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促进欧洲联合、帮助西欧经济恢复发展及为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援助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小问3详解】从材料中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来看,21世纪以来,人民币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一种重要国际货币。关于阐释可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金融的发展及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点睛】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的科举状元籍贯统计部分摘录表。分别指出与图1、图2、图3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说明理由。【28题答案】【答案】图1:科举录取人数最少,南方录取人数少但又占有一定比例。这与元代统治时间较短,科举一度停考,歧视“南人”,但经济重心和教育重心早已南移的状况吻合。故图1为元代。图2:录取总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这与唐代科举制初创,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均在北方的状况吻合。故图2为唐朝。图3:录取总人数显著增加,在分布上:北方省份河南录取人数高居榜首, 南方录取人数明显增加,尤其是浙江高居南方各省榜首。这与两宋重视文官,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北宋时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河南开封又是北宋都城和政治中心;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都城迁至杭州城等状态吻合。故图3为两宋时期。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7 08:13:03
页数:16
价格:¥2
大小:1.8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