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认真保管好。3.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自武帝后的汉代大力扶持神学,儒生们发展了一套天命神学,把孔孟的原典儒学变为神学儒学,用五行相代把夏、商、周、秦、汉皆用武力"逆取"天下的事实,演绎成一个由天意决定的过程,强化了儒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解释能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代()A.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B.儒学成为天命神学C.儒学背离了传统儒学D.封建迷信日益浓厚【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实现了神学化转变,成为维护符合统治的正统思想,这才“把夏、商、周、秦、汉皆用武力‘逆取’天下的事实,演绎成一个由天意决定的过程”,故选A项;“儒学成为天命神学”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B项排除;汉代儒学没有背离传统儒学,故C项排除;“封建迷信日益浓厚”属于无关项,故D项排除。2.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B.热爱和平的态度C.对农业生产关心D.爱国忧民的情怀【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 云”体现的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D项正确;AB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点睛】3.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该材料意在强调(  )A.儒学地位面临挑战B.佛道思想占统治地位C社会传统观念改变D.儒释道呈现融合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儒学传统中没有佛教和道教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因此儒学本身存在不足,面临着挑战,故答案为A;BC与材料内容“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不相符,排除;材料没有强调儒释道呈现融合趋势,排除D。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运用季节性画面体现画家主观情感,符合文人画中山水画的特点,故选C项;中国画不强调逼真描写,排除A项;花鸟题材不是山水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山水画不是以人物为中心,排除D项。5.巴黎公社共有86名委员,其中工人约30名,其余是新闻记者、职员、教师和医生。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一直尽心尽力为这个200万人口的城市提供公共服务。他们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由此可见,巴黎公社A.践行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B.接受了马克思主义C.真正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答案】D【解析】【详解】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表现为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这不符合材料“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故A错误;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巴黎公社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故C错误;材料“虽然有政治分歧……尽心尽力……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体现了巴黎公社的进步性与民主性,故D正确。故选D。6.陈独秀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这两位“先生”指的是A.民主和科学B.新道德和新文学C.美国和法国革命D.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答案】A【解析】【详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是民主,“赛先生”是科学,故答案为A项;“德先生”和“赛先生”不是指新道德和新文学,也不是指美国和法国革命,更不是代表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排除B、C、D项。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D.中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可知是周恩来参加的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正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万隆会议,A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B错误;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C错误。8.1956年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 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A.三大改造的完成B.苏联援华的落实C.一五计划的实施D.科教兴国的推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1956年”可知此时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能够制造飞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大改造和制造飞机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援华只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得益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一个立宪君主的意见如遭作为立法机构的两院的反对,他就不能进行统治,这在欧洲已成定论。但是大家知道,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由此可以判断A.美国的民主制度优于欧洲的立宪君主制B.立宪君主制度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C.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相对于立法权是独立的D.只有总统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阐述了美国相对于欧洲来说,总统即使在立法机构中失去多数,也不会被迫下台,题干阐述美国政治的这种特点,意在说明美国总统的相对独立性,即相对于立法机构是较为独立的,C项正确;民主政治适合国情的就是好的,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表述绝对,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故选C项。10.希腊雅典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A.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B.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主的虚伪性主要表现在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范围小,只是少数人的权利,或无法享有规定的民主权利,排除B;材料不只是谈及家庭,还提到服役,因此不能说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排除C;材料关于发言人资格并非限定于财产等级方面,排除D。材料所列不具备发言的人的资格的行为包括不赡养父母、逃避兵役和浪费等,都是道德素养的表现,因此体现了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A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摇篮·公民11.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A.鸦片走私与吏治腐败相关B.闭关锁国政策使鸦片贸易受阻C.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D.鸦片贸易使白银外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9世纪前期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收取规银贿赂,这些腐败统治加剧了列强侵略,潜伏着民族危机,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鸦片贸易受阻,故B错误;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也不能说明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故D错误。12.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水平B.对外政策C.世界潮流D.科技实力【答案】B 【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确立了“一边倒”的方针,此时俄语成为我国第一外语;二十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故B项正确;经济水平、科技实力和中国外语语种的变化无关,故AD项错误;“世界潮流”属于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因素,故C现错误。点睛:主要原因是造成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原因中占主要位置的原因,判断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从主观角度考虑。本题的B项相对材料来说就是主观原因,C项是客观原因。第II卷(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庄子》中写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学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请在孔子、孟子、荀子中任选两人主张说明材料一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3)概括材料三中黄宗羲思想形成的原因。【答案】(1)孔子:“内圣”表现为仁的学说,“外王”表现为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孟子:“内圣”表现为人有四德:仁、义、礼、智,“外王”表现为“仁政”和“君轻民贵”;荀子“内圣”表现为“仁义”“外王”表现为“君舟民水”。(任选两人)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家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解析】【详解】(1)说明,据材料一“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的“仁”、以德治民,孟子的四德、“仁政”,荀子的“仁义”、“君舟民水”等方面说明材料一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2)原因,依据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二重性、董仲舒的改造和发展、汉武帝强力推行等方面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3)原因,据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制度衰落、儒家思想蜕变等方面概括中黄宗羲思想形成的原因。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四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国别宪法苏俄(联)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中华民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其它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2)请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并说明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意义?(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的权力“关在笼子里”的。(4)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什么?(5)综上所述,各国各个阶段所制定的“法”各不相同,那么,影响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2)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3)体制:总统制或联邦制原则: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4)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5)时代要求、具体国情、代表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思维方法等。【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可推出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 合;根据材料一“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可推出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2)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3)体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是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原则。如何做:根据材料三“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4)根据材料四“苏俄、中华民国、法国、其他”可知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5)结合所学可知,影响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有时代要求、具体国情、代表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思维方法等。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袁氏世范》为南宋孝宗五年时任乐清县令的袁采所作,阐明了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初名《俗训》,立意“训俗”,即“使田夫野老、幽怨妇女皆晓然于胸”,“庶几息争省刑,俗还醇厚”。后来,其同窗好友刘镇在序言中认为,此书可以“远诸四海”“垂诸后世”,成为“世之范模”,建议将此书改为“世范”。《袁氏世范》由此而得名。《袁氏世范》内容摘选卷别内容睦亲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已。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已之听。处己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注:乡里)之术。凡人行已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 (子弟)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使术,几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治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买产之家当知此理,不可苦害卖产之人。异居分析(分家另过)之初,置产制卖之际,尤不可不仔细,分析止凭阄书(注:分家的契书),典买止凭契书(注:契约、契据)。——据袁采《袁氏世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氏世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应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看法:《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又有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说明:宋代儒学复兴,儒家思想走向普及化和世俗化。士大夫将传统伦理用于日常修身治家中,如该书“睦亲”要求子弟要孝悌,“处己”中要求注重忠信公正等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宋代进入平民社会,社会经济繁荣,一些新的伦理观念开始出现。所以,《袁氏世范》又突破儒家传统伦理的古板正统,体现出适用和近人情的特点,如提倡父子兄弟相互体谅,为父者也应反思自己过错,家族子弟可以从商等。可见,《袁氏世范》在遵从儒家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伦理。【示例2】看法:《袁氏世范》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更加普遍,商人地位提高,“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因此,该书“处己”中认为家族子弟读书致仕之外还可以从事工商业在内的其他行业,“治家”中也涉及到经商原则和商业道德的表述。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催生了新的经济观念。【示例3】看法:《袁氏世范》宣扬子弟要顺从父兄。说明:该书“睦亲”中强调“人之孝行,根于诚笃”提倡孝道。这体现了儒家孝顺、真诚等思想,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这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他看法举例:《袁氏世范》体现了儒家道德标准;《袁氏世范》对基层治理有重要意义;《袁氏世范》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积极意义等。)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提出观点:《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又有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说明:根据“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言忠信”“凡人行已公平正直者”,说明《袁氏世范》受宋代儒学影响,体现儒家思想走向普及化和世俗化,根据“为父兄者又当自省”“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已”“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使术,几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说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繁荣,《袁氏世范》又突破儒家传统伦理的束缚,主张适用和近人情,家族子弟可以从商等。最后总结说明,《袁氏世范》在遵从了儒家传统伦理,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伦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31 23:12:02 页数:11
价格:¥2 大小:38.1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