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17.水去哪里了【教学目标】1.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的实例。2.做模拟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知道水能蒸发到大气中。3.学以致用,能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水蒸发的问题。【教学重点】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的实例。【教学难点】做模拟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知道水能蒸发到大气中。【教学准备】[教具]纸巾、保鲜膜、烧杯、试管及试管架、量筒、培养皿、教学PPT课件等。[学具]湿纸巾、保鲜膜、烧杯、试管及试管架、量筒、培养皿、《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景:波波和琪琪在室外晾晒衣服。琪琪把衣服晾在阳光下,波波手里拿着已经晾干的衣服。问题:衣服上的水去哪里了?讲述:衣服上的水被太阳暴晒后会不见了,跑到哪里去了呢?不在阳光下的水,会不会也跑走了呢?媒体:出示本课课题“水去哪里了”。(二)活动探究1.活动1:衣服怎么干了问题:湿衣服为什么会干?交流:分小组讨论湿衣服会干的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和整理。如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实例,如晒衣服、被子、毛巾……小结:通过观察分析,知道地表上的水也会蒸发。任务:模拟湿衣服干的探究活动。 要求:将两块大小相同的湿纸巾贴在干净的玻璃上,一张暴露在空气中,另一张用保鲜膜封住,用对比的方法做探究实验。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并尝试分析原因。思考:在模拟实验中,湿纸巾模拟的是什么?(湿衣物)为什么选择干净的玻璃板?(玻璃板透明、不吸水,易于得出科学结论)在对比实验中,湿纸巾暴露于空气中,模拟的是什么环境?(自然环境)用保鲜膜封住湿纸巾,模拟的是什么环境?(空气不能流通的封闭环境)活动:分小组模拟探究观察,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的表1记录。汇报:分享小组的模拟探究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暴露在空气中的湿纸巾干了,在保鲜膜上的湿纸巾还是湿的)小结:在对比实验中,暴露于空气中的湿纸巾里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而覆盖了保鲜膜的湿纸巾没有变干,原因是水分不能蒸发到空气中。2.活动2:地表上的水会蒸发吗问题:自然界地表上有哪些水体?江、河、湖泊、海洋里的水会蒸发吗?交流:学生描述自己推测的理由及原因。任务:学生设计模拟淡水蒸发实验并交流汇报。要求:用试管、试管架、水、量筒模拟一口水井的水量变化情况。活动:分小组观察,先用量筒装20毫升的水倒入试管里,记录初始水量。过一段时间后把水倒入量筒里,再记录水量。提示:试管里的水不能在短时间内便能看到实验现象,大概需要一天左右的时间。因此本活动观察结果可以在下一节课分享交流。学生通过课后的持续观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记录和描述的能力。汇报:分享小组的实验记录,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问题:江、河、湖泊里的水是属于淡水,而海洋里的水是咸水。海洋里的水也会蒸发吗?汇报:自主设计并完成海水蒸发的模拟实验。根据盐水中的水会蒸发的现象,推理海洋里的水也是会蒸发的。 小结:地表上的水也是会蒸发的。3.实践:给苗圃保湿任务:给苗圃新种的菜苗保湿。要求:学校的苗圃新种了一批菜苗。如何防止土壤里的水分蒸发得太快,保持土壤湿润呢?活动:分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小组的讨论方案。例如,给菜苗穿上件衣服,用竹子搭建一个架子,在架子上铺上塑料薄膜……小结:大家可以用今天课上做模拟实验、对比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思考是否合理。【教学反思】18.空气中有水吗【教学目标】1.知道露、霜是一种天气现象,能描述露、霜形成的原因。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露的形成条件,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露珠的形成过程。3.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勇于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知道露、霜是一种天气现象,能描述露、霜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露的形成条件,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露珠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教具]两个带盖子的贮物箱、干燥剂、冰冻罐装饮料2瓶、教学PPT课件等。 [学具]烧杯、勺子、玻璃棒、食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景:波波、琪琪和同学们一起到郊外露营。清晨,两个小朋友在草地上发现了植物的表面有许多晶莹通透的小水珠。问题:昨天晚上没有下雨,怎么小草上有这么多露珠呢?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推测。出示:本课课题“空气中有水吗?”(二)活动探究1.活动1:草地上的露珠问题: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发现过露珠?交流:小草上、铁轨上、树叶上……引导:学生要全面地思考露珠可以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出现,挖掘学生的前概念。问题:出现露珠时,你发现当天的天气是怎样的?交流:温暖季节的清晨;温差较大的时候;日出后露珠就消失了……任务:露珠形成的因素。可播放一段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出现露珠的视频,以此唤醒学生的前概念。要求:请回忆我们日常观察到的露珠自然现象,找一找露珠形成因素。活动:小组讨论,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汇报:分享小组的记录,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目的:通过师生交流,逐步建构起露珠的形成与水蒸气、温差有关的科学概念。小结:在温差较大的天气里,露珠是夜间形成的,日出以后就消失了。2.活动2:露珠从哪里来问题:从冰箱冷藏室取出来饮料,过段时间后,发现罐壁上会挂满像露珠一样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交流:是从饮料罐内漏出来的水分,还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挂在罐壁上? 任务:分析饮料罐上的小水珠与露珠的形成是一样的吗?要求:运用提供的教具(两个贮物箱、一个带盖、一个不带盖、一包干燥剂、冰冻饮料罐2瓶)进行模拟实验。思考:为什么带盖子的储物箱还要放了一包干燥剂呢?它模拟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引导:放一包干燥剂的带盖子储物箱,模拟的是一个干燥、几乎没有水蒸气的环境;打开盖子模拟的是自然环境。活动:分小组模拟实验,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汇报:分享小组的记录,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放在没有加盖的箱子里的饮料罐,罐壁上有小水珠;放置在加盖的干燥箱子的饮料罐;罐壁上没有小水珠。通过此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认识小水珠的形成过程,体会到空气中是充满了水蒸气的。小结:罐壁挂满的小水珠与露珠的形成相似,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了水滴状的露珠。讨论:生活中烧开水时,锅盖上有水珠;夏天时,戴眼镜的人从空调房间出来时眼镜的镜片会形成薄雾层。这些现象与饮料罐的小水珠的形成是一样的,都是来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3.活动3:霜的形成问题:在寒冷的季节,我们常常会看见在接近地表的物体表面附有小冰晶。这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形成霜?交流:在极为寒冷的天气情况下会形成霜。任务:请用烧杯、勺子、玻璃棒、食盐等材料,做实验探究霜的形成。指导:根据自己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并把握好水量、盐量、冰的量。建议可以使用250毫升烧杯、150克碎冰、50毫升水和50克的食盐做模拟实验。要求:探究霜形成的原因。活动:学生做模拟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成因。汇报:分享小组的记录,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霜与露的形成相似。当温度在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直接冷凝成小冰晶,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4.实践:减少冰箱里的霜任务:讨论减少冰箱里的霜的有效策略。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完善课后探究的方案。活动要求: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课后与父母一些实践,并记录。交流:冰箱要注意清洁,保持通风、散热良好;热食物要放凉后才能放进冰箱;尽量减少开冰箱门次数……【教学反思】19.网上学习:调查各地的空气湿度【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天气状况会影响水的蒸发。2.能通过多种渠道查阅、记录当地空气相对湿度的数据。3.认识到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4.了解通过改变空气湿度提高人体舒适度的方法。【教学重点】能通过多种渠道查阅、记录当地空气相对湿度的数据。【教学难点】对网上搜集信息数据进行科学的、有目的的分析。【教学准备】[教具]家用温湿度计、教学PPT课件等。[学具]班级网络学习平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景:室外正下着雨,阳台上晾晒了许多天的衣服还没干。问题:为什么在下雨天,衣服总是晒不干呢?是空气中的水分太多造成的吗? 讨论: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的水能够变为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衣服是否容易干与空气中水分的多少有关吗?指导:湿度是指空气内含有水分的多少,它反映了空气干湿程度,空气湿度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媒体:出示本课课题“网上学习:调查各地的空气湿度”。(二)活动探究1.环节1:活动任务问题:衣服不易干与空气的湿度有关吗?讨论:由于空气湿度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它会带来哪些影响呢?交流:在雨后或是春季,空气中的水汽较多,衣服不容易晾干,室内和室外外都感觉到比较潮湿……引导:通过自己的测量或数据调查等方法搜集信息,了解不同地区的空气湿度。任务:在网上搜集当地一个月的空气相对湿度的数据并详细做好记录与数据分析。2.环节2:搜集信息思考:你有哪些搜集信息的方法?交流:测量、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引导:不仅可以通过家用温湿度计测量空气相对湿度,还可以通过报纸、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天气预报了解当地空气湿度情况。讨论:选择搜集信息的方法,设计信息记录表。交流:多种家用温湿度计实物或图片,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并提示学生要注意区分温度与湿度的读数及其单位。要求:利用合适的搜集空气湿度数据的方法,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当地的一个月的空气湿度。活动:登陆自己所在班的微信或QQ平台,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测量、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空气湿度的信息。提示: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把整理好当地一个月空气隙度统计表上传到平台上。 讨论:进行网上信息搜集活动时,有哪些好的建议?交流:正确使用工具、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3.环节3:分享交流出示:3个城市在11月份的天气情况。任务:分析这3个城市在11月份的天气情况,了解空气湿度对生活的影响。活动:分组交流,并进行综合分析。交流:从气温、湿度和衣物晾干时间这3个方面进行后期的综合分析。小结:阅读并对比大家分享的空气湿度资料,分析哪一天更适宜晾衣服。4.活动4:拓展应用引导:空气湿度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南方的春天(回南天),气压低,空气湿度大,人们会感觉到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身体不适感增加;在北方的冬天,室内开了暖气,人们又会感觉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问题: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什么而导致的?交流:长期在山区、海岛这类湿度较大的地方工作或生活的人,容易患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在空气湿度过小的地方,人体容易缺水,又会出现口渴、干咳、喉咙痛等不适的症状。在空气潮湿的地方,建筑物、家具、衣物等容易发霉、腐烂;在空气干燥的地方,建筑物和家具等容易干裂、变形。小结:列举了以上情况后,通过调查分析,我们知道了相对湿度为50%~60%时对人体比较合适。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任务:空气湿度影响了人的舒适度。在寒冷干燥的季节,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加卧室的空气湿度?要求:网上搜集增加空气湿度的方法。活动:课后调查搜集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了解空气湿度对环境和人体的重要性后,列举更多生活事例并交流改变空气湿度的有效方法。交流:改变空气湿度的有效方法有:使用加湿器、种植植物、洒水、悬挂毛巾……【教学反思】 20.水降下来了【教学目标】1.知道降雨、下雪和下冰雹是自然界常见的降水形态。2.通过模拟实验,描述雨、雪、雹的天气特征和形成原因。3.了解降雨、下雪和下冰雹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点】知道降雨、下雪和下冰雹是自然界常见的降水形态。【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描述雨、雪、雹的天气特征和形成原因。【教学准备】[教具]烧杯、铁盘、冰块,热水、教学PPT课件等。[学具]烧杯、铁盘、冰块,热水、《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景:天空乌云密布,准备下雨了。波波和彬彬站在操场上看着满天的乌云展开了讨论。问题:为什么天空乌云密布就预示着将要下雨呢?雨是怎么形成的呢?天空的云是怎么形成的?交流:降雨是学生熟悉的一个自然现象。用模拟实验方法探究水是怎样降下来的。媒体:出示本节课的课题“水降下来了”。(二)活动探究活动:云里的水变成了雨问题:天空上的云是怎样形成的?交流:回顾云的主要形态——积云、层云和卷云的科学知识。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变成了小水珠或小冰晶,越聚越多,飘浮在天空中就形成了云。问题:云朵里的小水珠怎样变成雨降下来了?讨论:云里的小水珠是怎样变成雨的?如果云里的小水珠太多,就会下雨了吗? 任务:做模拟实验探究雨是如何形成的。要求:用烧杯(盛三分之二的温水)、铁盘罩在烧杯口上、冰块放置在铁盘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铁盘底部出现的现象;描述实验现象,推测雨的形成过程。指导:温水模拟空气中的水蒸气,碎冰块模拟高空中的冷空气,提示学生要关注“蒸发”“冷凝”“温度”等关键词,实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活动:分小组模拟实验,并把结论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页。汇报:小冰块模拟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变成了小水珠或小冰晶。静置片刻,可以看到铁盘的底部有水降下来。小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地变为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就叫蒸发。地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在天上形成了白云;如果水蒸气冷凝就会结成较大的水滴,水滴就会落下来形成雨,水降下来了与温度有关。问题:除了下雨,你知道还有哪些常见的降水现象?交流:下雪和降冰雹也是常见的降水现象。思考:天空降落下来的是雪还是冰雹?分别是在什么情下呢?让学生讨论下雪时的天气情况,冰雹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任务:通过视频,观察雪或冰雹的特征并记录下来。活动:教师提供或播放给学生冰雹的一些相关视频资料或文字资料,让学生不仅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讨论,而且还可以通过资料学习,更清楚地知道下雪和降冰雹的过程,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页。交流:在寒冷的季节,当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冰雹一般出现在夏季或是春夏交际的季节,在含水量丰富的积雨云里,云层里的温度低并且伴随有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它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动云里的水滴和冰晶上升,形成较大的冰粒,直到最后空气无法支撑这些冰粒时,它就从云中降落下来,这就是降冰雹。问题:雨、雪、冰雹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讨论:分组围绕问题展开小组交流。 交流:下雪对于农作物、人类和自然环境起着特殊的作用。降冰雹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建筑物和人类带来严重的破坏。拓展:空气中的水蒸气除了会变成云、雪、冰雹等常见自然现象外,它还能形成什么呢?云是在高空中出现的,平时大家常见到的雾,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要求:通过课后阅读资料,比较云和雾的区别。【教学反思】21.落到地面的雨水【教学目标】1.知道落到地面的雨水会出现蒸发、下渗、流失和被植物吸收的情况。2.通过做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雨水在不同地面的流动情况。3.能通过证据进行描述、解释雨水的流动和汇聚。4.了解生态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重点】探究雨水在不同地面的流动情况。【教学难点】从模拟实验中获知不同材料铺设路面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具]喷壶、塑料盘,小瓷片、带草泥块、沙石、教学PPT课件等。[学具]喷壶、塑料盘,小瓷片、带草泥块、沙石、《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景:波波和妍妍在上学的路上遇到大雨,看到了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有的流入下水道,有的滞留在路面而形成了许多小水坑。问题:这些雨水都到哪里了?讲述:落到地面上的雨水除了会流到下水道了,还会流到别的地方吗?媒体:出示本节课的课题“落到地面的雨水” (二)活动探究1.活动1:雨水去哪里了问题:降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去哪里了?交流: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流到下水道、给植物吸收、流到河涌……小结:落在地面上的雨水会下渗和流动。雨落到地面后,有一部分的水被植物吸收了,一部分的水会蒸发到空气中,一部分的水会下渗到土壤或是沿着路面的缝隙下渗到地表下,一部分的水会流到下水道。2.活动2:雨水在不同地面上的流动问题:当雨水降落在不同地面上,雨水又是怎样流动的?交流:小组讨论,雨水在哪些地面容易下渗;在哪些地面难以下渗,只能在地面上流走或者蒸发到空气中。任务:模拟实验,用3个塑料盘分别装上小瓷片、带草泥块、沙石,用喷壶洒水。(小瓷片模拟的是硬化城市马路,带草的泥块模拟的是覆盖植被的土壤,沙石模拟的是裸露的土壤,喷壶喷水是用于模拟下雨。)要求:通过改变水量、坡度的方法,对比实验后得出在不同塑料盘子水流的流动现象。活动:分小组模拟实验,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汇报:分享小组的模拟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不管是大小不同的雨量,还是大小不同的坡度,在瓷砖上的雨水流动得最快;带草的小土块水流得慢,只是带走了一些泥土;沙石的水也流得快,同时把大部分沙石带走了。从而知道,选择不同材料铺设路面的重要性,因而修建城市的停车场采用植草沟和渗水砖,比采用硬化的瓷砖更有利于雨水的流动及下渗。3.科学阅读:生态海绵城任务:科学阅读“生态海绵城”。要求:课后去调查自己熟悉的生活小区、马路、河岸等,对不符合生态海绵城的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分小组去调查,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交流:学生对生态海绵城的雨洪管理新理念进行分享。【教学反思】22.流水的力量【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水在地表的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的形态。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流水对河床和河岸的影响。3.体会到大自然无穷的力量,激发探索地形地貌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流水对河床和河岸的影响。【教学难点】推测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教具]长条塑料板,泥土、沙子和砾石的混合物,水,杯子,PPT教学课件等。[学具]长条塑料板,泥土、沙子和砾石的混合物,水,杯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2粤教科技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景:彬彬和波波在一条小溪边,看到溪水潺潺而下,溪流中大小不同的石头引起了两个小朋友的注意。问题:为什么小溪里有这么多小石头呢?这些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流水把它们冲到这里的吗?引导:在自然界中,人们常常会看到小溪、江河、湖泊的河岸和河道里都有许多的泥沙、石头,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交流:水流有力量,流水能够搬运石头。媒体:出示本节课的课题“流水的力量”。 (二)活动探究1.活动1:流水有力量问题:流水对地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交流:小组围绕流速、水量和坡度展开讨论。任务:做模拟河水对河道和河岸影响的实验。用长条塑料板模拟河床,泥土、沙子和砾石的混合物是模拟河岸两边里的沉积物,中间没有填充物是模拟流水流淌的河道。思考:流水的运动是怎样影响地形的?如果在坡度不同的河道,流水的影响会不同吗?水量有什么变化呢?要求:把泥土、沙子和砾石的混合物放在长条塑料板上,然后用装满水的杯子往混合物冲刷。塑料板不能太短,要用量杯装水,并要控制好水流快慢要相同。提示:学生要仔细观察流水的搬运过程,颗粒不同的沙石会发生什么变化,被冲下来的混合物会怎样分布等,观察现象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活动:分小组模拟实验,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2页。汇报:分享小组的模拟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表最重要的外动力。在自然界流水的冲刷下,土堆会被侵蚀导致泥土、沙石散落。散落的泥土、沙石会被流水搬运而堆积在不同的区域。颗粒越小的泥土和沙石,越容易被流水搬运、堆积到较远的地方。2.活动2:流水与地表问题:水流速度的快慢对河岸地形有什么影响?出示:教科书上的示意图和提示。交流:分析水流速度对河岸的地形有什么影响。活动:小组讨论交流。现实生活中弯弯曲曲的河道和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任务:阅读课本图片及辅以观看三角洲形成的视频。要求:从流水速度快慢推测,分析河岸地形的形成。提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卫生,泥沙不能直接倒到下水道。汇报:分享小组的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小结:流水具有搬运和侵蚀的作用。一定的流速、流量能搬运一定数量的泥 沙。当流速、流量增加,或含沙量减少时,流水就产生侵蚀作用,并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运走。任务:分析水流速度对河岸的地形有什么影响。要求:根据活动1的学习,借助教科书上的示意图和提示,分析水流速度对河岸地形的影响。活动: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2页。交流: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在河口形成了三角洲的过程。小结:地球上大部分河流最后会流入湖泊或海洋中,河水流入湖或海的地方称为河口。河水在接近河口处,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下来,有的地方逐渐就形成一个像三角形的平原,这就是三角洲。除了三角洲以外,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还有:峡谷、冲积平原、沟壑等。3.活动拓展任务:讨论交流更多关于流水影响地形地貌的实例,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进一步了解这些地貌的名称及其特点,最好能举例说明它们是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所塑造的。【教学反思】23.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1.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2.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3.认识地球上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激发学生珍惜和保护淡水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做模拟实验,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教学准备】[教具]大烧杯、树和房子模型、冰块、沙子、石棉网、塑料薄膜、橡皮筋、PPT教学课件等。[学具]大烧杯、树和房子模型、冰块、沙子、石棉网、塑料薄膜、橡皮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景:课间两个主题人物在走廊看下雨,看着雨哗啦啦地落到地上,对下雨有了新的思考。问题:为什么天上的雨水总是下不完?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媒体:出示本节课的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二)活动探究1.活动1:自然界水是怎样循环的问题:地球上的水会在海洋、陆地及大气间不断地循环吗?交流:根据生活经验,小组讨论推测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任务:做模拟降雨过程的实验。活动:分小组模拟实验,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3页。汇报:烧杯中的温水慢慢蒸发到蓝色盒底,并冷凝成许多小水珠,水位开始有所下降;慢慢地,蓝色盒底的小水珠越来越多,并向中间汇集,变成了大雨滴并滴落下来,此时,水位上升了;再过了一段时间,蓝色盒里的冰块全部融化,烧杯里的水位恢复原来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小结:在这个实验现象中可看到水蒸气上升遇到“冰块”的冷环境后变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冷环境下就形成云雾缭绕的状态,这就是“雾”的天气现象。水蒸气蒸发到冷环境上凝结成小水点,高空中的小水点相互碰撞凝结成了小水珠,小水珠继续受冷相互碰撞越聚越大,越聚越重,直至空气托不住时就形成降雨。雨水落到地面后,有的被植物吸收,有的流入大海。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2.活动2:宝贵的淡水资源 问题:地球上的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交流:小组讨论,计算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和可利用的淡水量。活动:用40瓶550毫升的水代表地球上的总水量,让学生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计算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和可利用的淡水量。操作:每个小组准备1个550毫升瓶子、1个刻度杯和1杯水,完成探究实验。汇报:分享实验结果。用40瓶550毫升的水代表地球上的总水量,地球上淡水的总量约为1瓶550毫升的水。可利用的淡水量约为1.65毫升,即1/3瓶盖。小结:由于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足、分布也不均匀的问题,所以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是非常宝贵的。交流:小组交流提出节约用水的有效措施。小结:大家可以做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宣传等方法,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教学反思】“探究技能:猜想【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猜想的科学过程。2.能根据猜想,尝试用实验或其他的方法搜集证据,并进行验证。3.体会猜想的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并能在实践中合理运用。【教学重点】能根据猜想,尝试用实验或其他的方法搜集证据,并进行验证。【教学难点】能将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的现象联系起来,对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合理的猜想。【教学准备】[教具]烧杯、白炽灯、金鱼藻、豆芽、塑料薄膜、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等。 [学具]烧杯、白炽灯、金鱼藻、豆芽、塑料薄膜、《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波波和彬彬在水族商店参观,发现鱼缸中种植着几株金鱼藻。问题:金鱼藻会冒出气泡。这个金鱼缸里的金鱼藻冒出的气泡有什么特点?交流: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引导。问题:为什么这一棵金鱼藻冒的气泡特别多?发表: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或经验进行观点的表达。思考:这一棵金鱼藻冒的气泡的多少是否与阳光直接照到有关?(二)活动探究1.方法学习讲述: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金鱼藻只释放很少的气泡,甚至不会释放气泡;当阳光直接照射到金鱼藻上,一段时间后,我们能见到金鱼藻的叶片会释放较多的气泡。问题:在这个现象中,金鱼藻释放气泡的多少是否与光照的强弱有关呢?讨论: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列举自己的观点。交流: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引导。引导: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细致观察,并用合适的词语进行详细描述。小结:我们可以对阳光照射金鱼藻后将可能出现什么结果进行估计和猜想,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引导:我们要对之前所搜集到的现象进行整理,为了帮助思考,我们还要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同时也把现象出现的条件记录下来。活动:分小组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现象出现的条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提示:通过小组的讨论,从现象的出现、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猜想,并能说明猜想的依据。交流: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引导。整理:阳光照射与金鱼藻的叶片持续释放出小气泡这两个现象同时出现。思考:阳光照射与金鱼藻的叶片持续释放出小气泡两者是否有联系? 讲述:根据关联,尝试用实验或其他方法搜集证据,判断前面的猜想是否正确。讨论:设计实验搜集证据,判断前面的猜想是否正确。汇报:分小组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引导和记录。活动:进行实验,探究阳光照射与金鱼藻的叶片持续释放出小气泡两者是否有联系。方法:①准备相关的工具材料和金鱼藻。②将金鱼藻按大小和数量尽量一致地分成两组。③其中一个玻璃容器(如烧杯)固定着一组金鱼藻,并把它放置在阳光下;另一个玻璃容器(如烧杯)固定着一组金鱼藻,并把它放置在阴暗处。④观察两组金鱼藻是否产生气泡,产生多少气泡。活动:学生展开实验,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分小组对观察的信息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引导和记录。分析:将烧杯放置在室内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再将烧杯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或使用白炽灯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归纳:光照越大,产生的气泡就越多。问题:观察到的证据是否支持先前的猜想?小结:科学家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猜想,然后通过各种科学实验等探索活动进行验证的。2.方法训练问题:空气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发表: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或经验进行观点的表达。任务:应用猜想的技能与方法,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到这个任务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活动:设计实验搜集证据,判断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汇报:分小组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引导和记录。思考: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材料:豆芽在生长初期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只是进行呼吸作用,需要大量的水和氧气。因此,在这个活动利用豆芽进行植物与空气关系的实验比较方便、容 易观察的。任务:利用豆芽的生长进行对比实验(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活动: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对植物幼苗进行观察和测量。一周后,通过观察到的证据,判断是否支持先前的猜想。【教学反思】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3-06-20 15:10:03 页数:20
价格:¥7 大小:28.86 KB
文章作者:135****156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