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6诗词五首第2课时课件(部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0

2/60

3/60

4/60

剩余5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三首唐诗宋词,去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品析它们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26诗词五首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李贺 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精读课文05课堂小结06学习目标01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4 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的韵律特点。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赏析诗词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3.理解诗词寄予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学习目标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有《昌谷集》传世。走近作者必备知识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根据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创作背景必备知识 认真阅读这首诗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2.疏通诗歌意思。译文:敌军来势汹汹,犹如黑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铠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军中号角胭脂,色深红译文: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云霄,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译文:半卷着红旗的援军赶赴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想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译文:为了报答君王的恩遇,手提利剑也要战死在沙场。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在修辞运用上,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把敌军比作“黑云”,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分析讨论精读课文 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城欲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黑云”“城欲摧”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金鳞开”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气势。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这一句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快速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是写什么时间的战斗?“易水”二字透露出什么信息?这两句写潜师夜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出将士们悲壮的豪情。 5.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下的铠甲闪烁着金光。在肃杀的秋色中,军中号 角的声音响彻云霄;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着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声音低沉。 6.“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简析这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的作用。诗人借用“黄金台”典故,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突显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誓死报国的忠诚和慷慨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7.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几个画面?严阵以待图、战后惨烈图、夜袭易水图。 课文主旨课堂小结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雁门太守行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报效君王,甘愿身死尾联:以色示物以声感人 赤壁杜牧 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精读课文05课堂小结06学习目标01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4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韵律特点。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诗人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必备知识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代表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有《樊川文集》传世。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破曹军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创作背景必备知识 认真阅读这首诗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诗歌意思。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古代兵器拿,取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译文: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烂掉,拿起磨洗后认出是前朝的遗物。销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铜雀台,曹操建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译文: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二乔就要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1.诗歌开头从一件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分析讨论精读课文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小中见大,构思奇巧。开头两句运用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由一个小小的“折戟”,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从而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构思巧妙。后两句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周瑜胜利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如果没有 东风,胜利者就可能是曹操,他就会将大乔、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锁进铜雀台中。诗人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同样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课文主旨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赤壁折戟认前朝东风不与便锁二乔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怀古伤今 渔家傲李清照 必备知识02精读课文04课堂小结05学习目标01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3 1.反复诵读这首词,感受其风格特点。2.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阴》等。走近作者必备知识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左右,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有关。创作背景必备知识 词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文学常识必备知识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认真阅读这首诗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词的意思。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译文: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天帝居住的地方说话情意恳切译文: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回答高飞同“漫”,空、徒然译文:我回答说路途遥远,又慨叹天色已晚,我学习作诗,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叹息,慨叹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飞蓬般轻快的船神话中的蓬莱、万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译文:风啊,你不要停,把我如飞蓬般轻快的船吹到仙山上去吧! 1.词的开头,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用“接”“连”两个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写出了动态和气势。分析讨论精读课文 2.词人梦见了什么?词人仿佛梦见天帝殷切地问她打算到哪儿去,词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 3.下阕哪两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 4.词人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上去?从词中的意思来看,是由于词人感到“路长”“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也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但在现实中根本得不到施展;尽管她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中却因找不到出路而无法实现。因此她才想要到那没有离乱、没 有悲伤、没有孤凄痛苦的仙境中去。词人梦想到“三山”上去,从侧面反映出她对充斥着战乱、杀戮、孤独的黑暗现实的不满。 5.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杜牧的《赤壁》,借对赤壁之战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危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梦幻与生活、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没有战乱、离散和痛苦的幸福生活的向往。课文主旨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渔家傲梦中所见海天相接瑰奇雄伟理想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追望求自光由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11 11:06:02 页数:60
价格:¥2 大小:6.9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