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桂枝香·金陵怀古》(同步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桂枝香·金陵怀古》同步学案学习提示王安石罢相退居金陵,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上片先点明登临时节,随后写眼前景色。澄江似练,夕阳翠峰,酒旗招展,白鹭翔舞,确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下片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繁华而相继灭亡,只剩下寒烟衰草;继而陈说空叹兴亡荣辱其实没有意义,奋起变革,有所作为,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素养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3.通过诗句的分析,理解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4.背诵全诗。重难点分析这首词的立意高远之处,理解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课堂环节情景导入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能感慨朝代兴亡,但王安石却在本词中表现出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居安思危,非常希望宋朝的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摆脱了个人荣辱的小圈子,虽然第二次被罢相,但仍然把眼光放在国家前途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出了对国家、对民族的无比热爱之情。u环节一:知人论世1.走近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安石从小随父亲宦游南北,十七八岁便以天下为己任,二十二岁中进士,做过地方官,关心民众疾苦,曾上万言书,主张宋王朝改革法度。宋神宗时推行新法。然而由于旧党的阻挠,王安石屡次被罢相,又屡次被起用。是出色的政治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2.相关背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3.解题①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②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六朝古都所在。③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4.了解“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①形式上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②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③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④思想感情一、怀人伤己1.(作者自己)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2.(古人与自己)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二、借古讽今1.(国家角度)感叹国运衰微,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朝代兴亡。2.(统治者角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抒发爱国情怀。三、理性反思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u环节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棹()鹭()簇()矗()谩嗟()2.解释下列词语①澄江:②练:③星河:④门外楼头:⑤悲恨相续:⑥谩嗟荣辱:⑦商女:任务活动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u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品读内涵,披文入情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把语句拿来细细揣摩,品味,才能够更加真切的理解作者的内心。也只有透过语言文字,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思考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思考2:上片围绕这样的景物特点,都写了那些景物?是怎样具体描画景象的?思考3:鉴赏“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思考4: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思考5:“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思考6:“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7:“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中“至今、时时”两个时间副词的含义是什么?思考8:下片抒发的这种悲愤的情感与上片的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 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思考1: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任务活动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l对比阅读第一组:金陵怀古(其一)王安石霸主①孤身取二江②,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③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④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注]①霸主: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②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③东府:指东晋简文帝的丞相,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④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思考:本诗与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虽内容相似,但作者对金陵的感怀略有不同。试分析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下阕表达的观点有何异同。l对比阅读第二组:南乡子 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居金陵时所作。思考:本词与《桂枝香》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u环节四:思考延伸文本一:南京朱自清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注:画家石涛)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浑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待着,凉风沁人肌骨。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然而简朴得好。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那地方毫无可看。记得刘后村的诗云:“昔年讲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花’名。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我所感的至多也只如此。还有,前些年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所以洋车夫遇见别的车夫和他争先时,常说:“忙什么!赶雨花台去!”这和从前北京车夫说“赶菜市口儿”一样。现在时移势异,这种话渐渐听不见了。文本二:现在谈朱自清的散文,一般人多是以他前期的作品为主体的。这原因很简单:“散文”本身就是情致的艺术,重个性,讲真情,追求一种高品位的“笔情墨趣”。朱自清总说他写的东西多是“无愁之愁”,是廉价的、新瓶里装旧酒的“感伤”。我以为这是“知己”之论。仔细琢磨他的作品,的确能感到潜流在文字底蕴中的那股淡淡的哀愁。《匆匆》中有“时不我待”的感怀,《背影》中有国哀、家破的喟叹,《荷塘月色》中有伤时念旧的不安情绪,《南京》有“沧桑”之叹,《择偶记》有“命运”之感……他的这种感伤、哀愁,既来自家境,更来自时代。(节选自刘锡庆《略说朱自清和他的散文》)思考: 文本二说“《南京》有‘沧桑’之叹”,请根据文本一从“建筑遗痕、自然景观、历代形盛、生活方式”等方面任选三点谈谈你的体会。课后作业课后反思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收获不足答案u环节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棹(zhào)鹭(lù)簇(cù)矗(chù)谩嗟(mànjiē) 2.解释下列词语①澄江:清澈的长江。②练:白色的绢。③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④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⑤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⑥谩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⑦商女:歌女。u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品读内涵,披文入情思考1:明确“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思考2:明确(1)澄江、翠峰、归帆、西风、酒旗、彩舟、白鹭。(2)有点有染,有实有虚,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思考3:明确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①承上启下。“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把翠峰比作“箭头”,突出翠峰起伏绵延的特点。③运用典故。“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体现了长江降江水清澈、环境静谧的特点。④对偶的修辞手法。“澄江似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思考4:明确“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思考5:明确①以虚衬实,虚实结合。一个“念”子,作者的视角从现实的深秋美景,转入了对历史的思索。以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繁华的生活与破亡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叹。②用典。“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使用了典故。思考6:明确①时光流逝之叹。繁盛的六朝及六朝的兴亡随着时间历史的长河已经消失了。②物是人非之叹。只剩下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睹物思人,望物兴叹。思考7:明确 ①“至今”,强调时间之长,从杜牧的唐末到王安石的宋初,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却依然没有改变;②“时时”,强调频率之高,每时每刻这种生活都在进行。③作者并不只希望对历史发出空叹,而是警告统治者们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六国相继破灭悲剧不再重演。思考8:明确①上片的秋景凄凉萧瑟为为下片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②上片秋景中流露出作者对金陵江山的热爱之情,属于乐景,不忍心这样的美景有朝一日像六朝那样繁华流尽,属于哀情,所以景和情之间构成了反衬,是乐景衬哀情。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思考1:明确①借景抒情,借眼前壮美景色抒发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②借古讽今,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③用典自然贴切,笔力刚劲。任务活动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l对比阅读第一组:明确同:①诗词都剖析历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贪图安逸享乐。比如诗中感叹“逸乐安知与祸双”指出子孙的奢华逸乐导致断送政权。词中“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感叹统治阶级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②诗“后庭余唱落船窗”,词“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都指出现实依旧画舫不断,余唱未休。批判当权者依旧沉湎酒色,醉生梦死。不同:诗歌尾联认为千百年来,兴亡更替是常见现象。人们对此既无能为力,那还是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词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却未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l对比阅读第二组:明确①《南乡子》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②《桂枝香》借古讽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劝谏当朝奋起变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u环节四:思考延伸明确①南京遗留下来的辉煌历史建筑被不断侵蚀,或残缺破败,或消亡殆尽。比如明故宫的残迹、雨花台的石子,令作者感伤;②南京曾经的形胜场景已经是了无踪迹,无迹可寻。比如台城下古代士兵进城的场景,引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感伤;③自然景致和生活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现在玄武湖苍茫,与雨花台有关的生活俗语消亡,引起了作者对荒寒空荡、生活无常的感伤。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31 15:39:01 页数:11
价格:¥3 大小:228.91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