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单元主题写作(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单元主题写作单元人文主题良知与悲悯良知是基本的人性之善,它使人有别于动物,保持着推己及人、坚守正道的美德。悲悯是一种情怀,它知道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和复杂性,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平视,一种解危济困的德行。良知与悲悯,是向善的选择,是温存的目光,是有力的援手。心有良知,胸怀悲悯,让人脱离低俗,让社会更加美好,让历史少走弯路,让文明得以真正绽放光芒。重点研习任务突破u任务一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阅读这样的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的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示例]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包括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是恶。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桩明白简单的命案,掺杂着污浊的人情世态,而窦娥的无辜含冤竞缘于她的善良,而善良本诗最应得到保护的不料却遭到了官府与法律的戕害。窦娥痛心疾首,怒斥官府,指天发誓,最终惨遭枉杀。善与恶的冲突,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条主干。善的付出,总是以血为代价的,冲突的结果常常使善成为失败者,恶成为胜利者。究其原因,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有关。正如窦娥所处的时代,虽然国家也有所谓“王法”,但很不健全,特别是那些执法者,他们昏庸无能、贪赃枉法不但不能保护弱小、善良的人,惩罚奸诈、邪恶的人,反而还欺辱弱小、鱼肉百姓,以至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雷雨》作为一部描写家庭悲剧的戏剧,记叙了周氏家族与鲁侍萍母女之间爱与恨的纠缠。社会的矛盾冲突,命运的错乱安排,使得他们在这场爱恨里无处藏身,走向悲剧。鲁侍萍在周家当丫时,与周朴园恋爱,生下两个儿子之后被抛弃。多年之后,命运却想再来一次这样的游戏,四凤也和周家的大少爷恋爱并怀孕了,他们还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场悲剧将鲁侍萍的善良、社会伦理毁灭给人看。 哈姆莱特的悲剧就在于他所怀有的改变社会的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强大的现实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哈姆莱特想用最正义的手段来实现自己“重整乾坤”的抱负,然而他并没有真正看清社会的现实,低估了对手的强大,因此造成了最终的悲剧。u任务二阅读剧本,能让我们初步领略戏剧的感染力;登上舞台,亲身体验,则能让我们深入戏剧天地,感受其中的无穷魅力。从本单元的《雷雨》选段和《哈姆莱特》选段中任选其一,参考以下步骤,在班上组织演出。环节一:深入研读剧本。要牢牢抓住戏剧冲突这一中心,多层次深入理解剧本的丰富意蕴,为排演打好基础。材料补充:无法救赎的悲剧——浅析话剧《雷雨》中周朴园和周萍人物矛盾曹禺的话剧《雷雨》是话剧中的经典。人物作为话剧中的重要因素,其身世、性格等均对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有着重要影响。周朴园和周萍这两个人物在《雷雨》中并不是主要矛盾,但他们却分别是其他几对主要矛盾的一方。这两个人物在整部话剧中推动矛盾步步激化直到悲剧爆发。本文将以他们所参与的几对矛盾为线索,对比周朴园和周萍人物形象的异同之处。 从人物性格方面说,周朴园很决绝,周萍则软弱。周朴园的决绝主要体现在他与鲁侍萍这对矛盾上。周萍和周朴园的关系也是这出悲剧的前提。谭沛生的《论戏剧性》谈到《雷雨》时提到:“这出戏,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线索中,中心线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关系,其他人物关系都与此有着直接、间接的联系。”周朴园和鲁侍萍是两个阶级间的结合,从那时的背景看注定没有结果。周朴园为了迎娶另一个有身世的女子,将鲁侍萍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赶出家门。家族的选择对于周朴园来说符合他的利益,于是他对自己的有情人露出决绝的一面。几十年后的阴差阳错,让他们再一次相见。周朴园的反应先是想要用金钱打发鲁侍萍离开,这种行为“充满着令人恶心的铜臭气息,这个资产阶级的卑鄙丑恶的灵魂暴露无遗”。再又说出“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这样无情的话。鲁侍萍的再次出现,对于周朴园来说不是失而复得的重逢,而是打破了他心里所自以为得“圆满”——他的声誉、事业和家庭,也打破了他对于初恋的美好怀想——照片里的鲁侍萍年轻美丽,而现在真实的鲁侍萍,饱经风霜,年老色衰,早已不是那个小姑娘了。周萍的软弱主要体现在他和蘩漪的关系上。蘩漪从来不掩饰自己对于感情的需求,即使在这样压抑的牢笼中。但周萍对于他们的这段关系的态度是逃避的,他不愿意面对他和继母的关系,也不愿意面对曾经犯下错误的自己。当蘩漪要揭发他和周萍的关系时,周萍用“她病了”“她在发疯”来搪塞他人。另外,周萍对于父亲周朴园的态度也是软弱的,当父亲强迫蘩漪喝药时,他不敢有半句反抗。从对待过往的态度上,周朴园为过往“赎罪”,而周萍则寻找“救赎”。周朴园对待自己和鲁侍萍的感情非常矛盾,不仅有决绝的一面,也有温情的一面。他一直用各种方式怀念鲁侍萍,比如他一直保留着那件绣着梅花的纺绸衬衣,记得鲁侍萍的生日和夏季要关窗的习惯。他通过种种方式来弥补心里的遗憾和不安。但同时他当下的身份又限制他所做的一切又很有限。年轻的周朴园不能违抗家族的决定,年老的周朴园又被几十年所积累的“身外之物”所束缚。这是周朴园这个身份的无奈和可悲。周萍对待过往是逃避的,四凤就是他的“救赎”。对于蘩漪他急于摆脱,对于家族中的压力他也想纾解。所以他选择了四凤。周萍对于四凤的爱情并不纯粹,剧中的描述是“他现在不得不爱四凤了”。四凤对于周萍来说是他的“救命稻草”。对于曾经犯下的错误,周萍的态度是“怕、恨、厌恶”,所以他不想面对也不想承担不伦关系所带来的后果。他的解决办法是开始一段新的关系。周萍没有考虑过怎么弥补过往,反而对蘩漪恶语相向:“我要你死!再见吧!”从人物的悲剧塑造来说,周朴园的悲剧主要在于他的家庭:无法和真心相爱的鲁侍萍成家、妻子与儿子发生乱伦关系、在雷雨之夜家破人亡。周朴园看似拥有美满的家庭,但儿子对于他敬而远之、夫妻感情也早已在他的专制压迫下消磨。周萍的悲剧主要在于他的命运:他是鲁侍萍的儿子却和四凤有了感情,因为当年父亲的决定被迫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下长大,感情缺失导致他懦弱的性格,也导致他将缺失的依恋转移到蘩漪身上,最终酿成大错。周朴园和周萍也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虚伪并缺乏勇气。表面上周朴园是受过国外教育、谦逊有德的老爷,在实际上他自私伪善,为了资本家的利益,甚至不惜联合警察枪杀在矿上为自己正当权利反抗的工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他都没有勇气让鲁侍萍成为自己合法的妻子,只能用怀念赎罪。周萍表面上和四凤相爱,但实际上四凤只是他用来逃避乱伦错误的一个借口。表面上他听从父亲命令并且谦谦有礼,但背地里他却和继母乱伦、借父亲权威打了鲁大海,又在抛弃蘩漪后对她恶语相向。他没有为和四凤的未来做打算,后来的“私奔”决定也是在鲁大海的压力下说出的。他甚至不如四凤有勇气,一开始“私奔”的想法就是四凤提出的。逃避已经成为周萍解决问题的惯用“方法”,因为他从来都没有勇气、决心和责任感,只是走一步看一步。环节二:集体讨论,形成演出本。演出本又叫“台本”,是经过处理,补充适当内容后作为演出依据的剧本。补充细节时要特别注意那些意蕴丰富、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关键台词或关键动作,悉心体会戏剧情境和人物性格,揣摩最合适的语气、语调,设计最适宜的表演方式。 例如,《雷雨》中“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和“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台词,蕴含着强烈而又复杂的情绪,要考虑怎样说才最合适。原剧本对于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灯光安排等方面,往往并没有详细的规定,也需要在演出本中加以补充。通过全班讨论,仔细推敲,初步形成演出本。²补充:(1)“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鉴赏 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问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鲁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不满。(2)“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鲁侍萍:什么?”鉴赏 周朴园认为鲁侍萍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敲诈他,因此他急于用钱把鲁侍萍打发走,以保证从此周、鲁两家再不会发生什么联系,他的这句问话暴露了他已习惯以现实功利思想考虑问题。侍萍的反问,既有人格受到侮辱的愤怒,又有对周朴园的失望和蔑视。(3)“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鉴赏 说“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只是平实的叙述,无法传达出说话者此时应有的复杂感情。用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现了周朴园极度吃惊、恼怒的心情;连续出现上升语调,又使他的吃惊、恼怒中带上了几分惶惑,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的感受。(4)“周朴园: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鉴赏 对鲁大海说,就数你闹得凶,小心我收拾你;同时告诉侍萍,他不想也不会认这个儿子。环节三:进行排演,准备演出。进入排演阶段后,投入剧情,化身为剧中人物,也许就会发现许多在阅读剧本时没有发现或没有充分考虑的问题。例如,按照剧情,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这段台词很长,要考虑当哈姆莱特独白的时候,奥菲利娅究竟应该如何表演,才能最恰当地表现出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诸如此类看似细枝末节、对实际演出却十分重要的问题,往往只有通过反复排演才能找到最适宜的处理方式。在排演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表现人物之间的互动,借此“演”出人物的性格和相互关系。一场戏中,有时候登场人物比较少,只有两三个人(比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有时候登场人物众多(比如《雷雨》中周朴园等与鲁大海对峙,《哈姆莱特》中国王与王后、群臣对话),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要注意理解这些登场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始终处在互动之中,从而让戏“活”起来。²排练指导及注意事项演员1.对待排练一定要认真,用真正上台表演时候的心态对待每一次排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千锤百炼过的表演才能游刃有余并且心态平和。同时也考验着你的团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很多非专业演员在排练的时候不能认真对待,结果就是真正上台时紧张得不行就演砸了。 2.不能笑场,千万要杜绝在排练时不要养成笑场的习惯。要知道排练是演出必须经历的过程,笑场的行为是一种对戏剧的不尊重对其他演员的不尊重,对自己演的戏不负责任的态度。3.万一在正式演出时念错了台词,千万不能一下子紧张地停下来,错了就错了,继续演就行,你不打嗝,没有人会知道你错了的!排练的时候,知道对方念错了可以指出来,可正式演出是不行的,大家要默契,对手不要有“知道你错了”的反应,必须若无其事地继续演。4.道具的使用。必须要在公演之前反复地进行检查,千万不能因为道具的疏漏而把戏给演砸了。5.切忌抢戏。不能有任何一个人为了表现自己而抢风头突出自己。话剧是团队作品,不是独角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责任,各自有各自的表演空间,即使作为绿叶,它也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不能轻视小角色,也不需要羡慕大角色,只要演好自己的那部分戏你就是成功的了。演戏就像做人,要本分要厚道。6.理解剧本和角色要求。明了剧本作者的意图,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均可,虽然你没做过公主,但是能够想像公主的心情吧),赋予角色一定的性格特征。7.把自己内心的理解,化为外在的形体动作。比如,生气可以是握紧拳头,也可以是跺脚,也可以下令随便砍头———根据当时上下文的情绪以及人物性格。8.注意环境。动作幅度是否夸张由环境决定。如果在50--100人的场地内表演“小剧场”话剧,那么动作幅度比生活中夸张一些些即可。如果是1000人的大礼堂,那么最后一排的观众一定看不清你皱眉———除非你们的话剧还有多媒体含量,会安置一个大屏幕并把镜头对准你。9.熟悉场地。走位十分重要———你是否专业,从对灯光位置的把握、自身走位的控制就可见一斑。所谓“手足无措”指的就是上台不知道把手脚往哪里搁。10.研读表演理论。如果有足够时间,建议你去阅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全世界表演理论分两大流派——表现和体验。一般入门阶段,学习的都是现实主义表演方式,我们的观众也更接受这一类所谓“像不像”的“表现”。导演注意演员和舞台灯光的配合,注意演员在台上的戏,把握人物的总线,不能让演员随便发挥,在演员的调度方面要着重注意,上海戏剧学院的一个老师说过:演员在台上绝对不能多走一步或少走一步,这些都是要导演把握的。灯光的变换和音乐的切入也要导演精心设计。环节四:正式演出,评议总结。正式演出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请担任导演、演员的同学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评议总结之后,每名同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可以说说对所排演的剧本的理解,也可以记录自己的观剧心得,还可以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例文1:英雄的悲剧,时代的挽歌 《哈姆莱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的沉重反思,对哈姆莱特命运的反思,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悲剧根源,不应归咎于个体,而应归因于时代。英雄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挽歌。英雄的悲剧,时代的挽歌,首先体现在哈姆莱特对那个没落时代的斗争上。马克思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哈姆莱特所处的时代是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那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时代代表洛劳狄斯掌握着国家的权力,拥有朝廷的力量;同学、恋人、母亲私欲泛滥;而哈姆莱特则孤身一人。哈姆莱特“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新人文主义的英雄,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虽然最终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被奸人所害。正如堂吉诃德,挺起长矛,勇敢地挑战“风车巨人”;又如林黛玉、贾宝玉,无论怎么抗争,也难为那个时代所容。时代悲剧是注定的。但是,英雄就是英雄,虽则失败,却奏响了那个没落时代的挽歌。英雄的悲剧,时代的挽歌,还体现在哈姆莱特所受时代拘束的个性上。庄子云:“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哈姆莱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接受了那个时代“良好”的教育。哈姆莱特眼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此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父亲托梦告诉哈姆莱特是克劳狄斯害死了他,他才开始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正如我们不能期望宋江能带领好汉们建立“农民政权”,也不能期望别里科夫奋勇摆脱沙俄时代的“套子”一样,哈姆莱特也摆脱不了那个时代、阶层套在他身上的“套子”——延宕、软弱、犹疑。时代赋予他的个性弱点,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悲剧的英雄,也让人开始怀疑那个社会制度,再次奏响了那个时代的挽歌。【相关立意】1.做一根会思想的芦苇。2.哈姆莱特是一个思想者。3.雷雨声声,揭幕大时代。【相关素材】“阅读经典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效果,既是美的享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邓院长看来,众生都离不开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而阅读经典能帮助人们找到问题的答案。所以,阅读经典其实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必然过程。“阅读经典,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了解历史,因为无法回到过去,那么这些知识就很重要了。而对成年人来讲,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提炼自己的思想,这也是站在另一种角度对现实的思考。” 读一本既有深度也有广度的经典书籍,好似自己的心智经历了由贫弱到丰盈的过程。当沉醉于书中所描绘的色彩斑斓的温馨里,我瞬时忘却了一切烦忧,感受时光的妙趣,领悟崇高的境界,不知不觉中给自己注入了希望,由此心胸得以开阔,精神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读书是一种学问,读经典书籍是一门技艺,因为它们是过去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记录碑。经典要经过反复的阅读,要具有丰富的内涵,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超越时代的界限。所以,读着这些经典,能改变我们生命的面貌,能驱除我们生命中的寂寞,能丰沛我们的精神财富,由此来解析生命存在的意义,感悟行走的岁月。徜徉在斑澜的文字世界里,心灵听风沐雨,春暖花开。就像梁实秋所说:"一个人最好的修养,就是读书。"从龟甲到竹简,从丝帛到纸张,经典书籍的芬芳弥漫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哪里有文明,哪里就有书卷。嗅着淡淡的墨香,感受着字里行间的郁郁葱葱,在不经意间,感悟到深含的情感,与作者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例文2:常持悲悯情,修炼良知心窦娥至善至孝,却因那丑恶小人和黑暗世道,只落得个血溅三尺的悲惨结局。鲁侍萍一片真心,却因那家族门第之别与资本家的自私,初次险些丧命,再见痛失子女。艾丝美拉达纯洁无比、阿西莫多貌丑心美,甚至全书最大的反派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也曾经是个心灵丰盈而充实的人。但是,人们的审美差异和封建中世纪的专制教会制度却把他们都变成了悲剧。阅读这些故事,我们之所以会感伤,之所以会流泪,也是因为作为读者的那一颗心,能感受到悲剧中美的殒没,善的损伤。而这一切,其实是出于我们心中的悲悯情怀与道德良知。康德曾言:“世间有两样东西,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天上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准则。”我想,悲悯、良知,就是我们最基本的道德信仰。良知,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有了这个家园,人类的心灵才有所安顿、有所归依。良知,使人类保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不堕入罪恶的深渊。良知,使人内心始终有一本“是非律”,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正如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而王阳明也说:“良心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正是因为有了良知,人才得以为人。 良知,是推动人类历史正向前进的车轮。正是出于对小人物的悲悯,老舍得以如此深入到他所塑造的底层人物内心,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悲悯的良知,让我们在前行路上始终不忘深入土地,关怀弱者。正是出于对全人类生命的悲悯与和平的渴望,爱因斯坦最初写信给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却又后悔造出原子弹,让它成为广岛、长崎长久的噩梦,成为冷战的筹码。历史虽在前进,科技虽在进步。但正是悲悯与良知,让人懂得停下脚步,做出取舍。所以,中国虽千辛万苦造出了氢弹、原子弹,却有勇气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如今,面对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可能带来的风险威胁,我们唯有保持一颗悲悯之心,保有良知,才能护苍生性命于刀尖,才能守护人类最后的尊严。罗素曾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他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我想说,对自己的良知提醒与对人类的悲悯之心,将是支配我一生的强烈情感。【相关立意】1.看悲剧,存悲悯。2.体悲苦,守良知。3.读悲剧与寻道义。u任务三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本单元的《窦娥冤》就是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学习中你体会到戏曲的独特魅力了吗?不妨查阅资料,大致了解宋元以来传统戏曲的情况,读一读《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不同时代戏曲的经典选段,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还可以观看一些戏曲演出片段,欣赏演员们的表演。在阅读、观看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谈谈你对传统戏曲的认识。示例:保护昆曲瑰宝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凝聚着古代中国艺术家许多伟大的创造,对中国后世众多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昆曲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昆曲的保护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戏剧的重视,更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独特个性的发展。然而新时期的昆曲正逐步失去生命力,无法与变化的文化环境相适应,缺乏时代性和环境适应性。因此,加强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必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增强其适应力,通过创新实现其功能的转化与发展,使其成为创造性的文化资源,同时融入现代文化体系之中,成为现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灌注新的生命力,从根本上有效保护这个古老的戏曲剧种。首先重视昆曲发展存在的问题。 戏剧艺术珍品“昆曲”,从清中叶后开始衰落,追踪其主要原因在于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难以争得观众,演出次数骤减,最终导致恶性循环。从内部因素来看。昆曲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待遇低,年轻人缺乏热情。编剧人才缺乏,难以担负创作重任。传统剧目流失。由于昆曲市场小,演出成本高收益低,因此各院团采取减少演出次数来维护经营,最终造成缺乏观众的恶性循环。从外部因素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戏剧昆曲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冲击。在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物质文明渗透,娱乐方式多元化,人类的生活观念和认知态度产生重大改变,这使得传统戏剧的生存模式受到巨大冲击。昆曲宣传力度弱,缺乏新闻、互联网等媒体的大力支持,尚未建立展示昆曲的广阔平台,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并积极参与保护的社会氛围。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昆曲的冷淡与漠然。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广大民众对昆曲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缺少认同感。那么,如何保护与开发昆曲?对昆曲的保护,必须全盘考虑,确立目标和方针,制订远景规划,细化每年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以便有效地指导保护工作的开展。广泛吸纳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咨询机构,争取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此外,对于政府权限的模糊性,需要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的反馈和问责机制,将政府行为透明化、公开化,有助于更好地落实政府的保护职能。走产业化道路,塑造品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根据昆曲内容制作旅游商品(如制作纪念邮册等),开展昆曲文化节,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来推进产业化道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并发扬光大,可使之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行使更大的社会责任。培养出类拔萃的昆曲人才,挖掘传统戏剧,注入新的活力。在昆曲的建设上,一方面对优秀传统剧目继承,另一方面加强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并不断丰富昆曲剧目。将昆曲与现在的旅游活动相结合是发展昆曲的一种有效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它由民众创造、使用和传承,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活态文化,民间性决定了其强烈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因此,保护昆曲需要对昆曲的内容进行创新,增加互动性。技巧点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了。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相关主题习作练习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选择并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或壮丽或暗淡,或伟大或平凡,或淡然或尴尬,或波澜壮阔或平淡无奇……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审题】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一句是总括句,启发考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戏”的关系,触发考生对人生的思考;第二句承接第一句,对第一句进行具体阐释,让学生重在把握戏与人生的相同点。生命就好像演戏一样,有人落场,有人出场,有人死亡,有人重生。然而生活毕竟不是演戏,戏里人死能复生,而现实中,人死而难生。面对真实生活里的生生死死,我们只能像戏里一样,坦然从容的接受,按照要求好好演下去。如果一切不能强求,我们就没必要挽留,只能把握那一刻的存在,把自己的角色演好。表现出自己的风采,演绎出自己的价值。 写作时要写出生命的精彩,写出内心的强大,无论生命是长还是短,无论是宝贵还是贫困,我们都要把自己独有的戏分演好,做好自己。【立意】1.生命的精彩;2.扮演好自己的角色;3.演出自己的风采;4.演出自己的价值。【素材】1.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人生如戏却不是戏,没有彩排,不能重来。走好人生路,最重要的是做好现在。作者:林清玄出处:《戏与梦》2.多像演戏呀!但也许人生如戏,就是去觉知这道通往独一无二的自由的门。不活动的活动,运动中的静止,改变中的永恒--那就是真理,那就是存在。作者:奥修出处:《奥修传》3.电影模仿人生,人生也模仿电影。到底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到头来已经分不清楚,也用不着分得那么清楚了。作者:张小娴出处:《现实不宜》精彩片段型:1.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在上面表演着各自的角色,拉开了一幕幕的精彩镜头,有喜剧,有悲剧,有记录片,战斗片,贪污片等等。其实,我们只是履行一个演员的职责而已,最终,我们还是得退出这个大舞台,到另外一个新的世界。2.人生如戏,细水长流,人的一生就想是一条长长的河流一样,只有从那里流过,永远也不会停留在那一刻,所以我们的人生也不过如此,我们不能浪费时间要把握住自己的每一天,不要留下遗憾,要让别人知道我们来过,来过这个世界,没有办法要名留青史,但是可以把握住现在的每一天,做有意义的事情。【例文】人生如戏人生有很多比喻,人生如梦,人生如花,人生如棋,但我觉得人生如戏,这已经成为很多人对生活乃至人生所发出的感慨。人这一辈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对人生如戏的体会和感悟会越来越深。人的一生不知道自己要扮演多少个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说不完诉不尽。无论是社会角色还是家庭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角色,都要用不同的心态和面孔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个人,在自己的戏中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在别人的戏中又扮演着其他的角色。所以,一个人没有几个性格侧面,缺少做人的技巧,便扮演不好自己所饰演的多种角色。做人的技巧来源于做人的基本功,做人的基本功来源于扎实的功底,扎实的功底则是诚实善良,学问修养,心胸坦荡。 但因为生存,我们不得不以另一种面孔活着,别人眼里看到的,未必是真正的自己。人生中每个人所扮演的不同的角色,在从一个角色向另外一个角色转换的时候,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童年和少年是这出戏的序幕,青年和中年是这出戏的高潮,老年则是这出戏的落幕。仔细思索,大部分人的人生是雷同的,就像一部事先已经排好的戏。这部戏里的演员们在一步步完成和适应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时候,皱纹也就慢慢地爬上了演员的眼角,这个演绎和适应的过程,需要用一生的心血来完成。莎士比亚说:“全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演员。每个演员上台、下台的时间都是安排好了的。”你看生活中的我们,早晨出去工作时,穿上一套西服,系上领带,人生正剧的演绎开始了;回家后,换掉了在外穿的西装领带,换上了宽松的休闲服饰,开始了温馨家庭中的言情剧;夫妻白头偕老的时候,携手共看夕阳景,那是人生的喜剧;两个人劳燕分飞时,便是人生的悲剧;当夜晚走入梦乡的时候,又一幕梦幻剧于静夜上演了。这些大戏中,角色不同,对白不同,只是换了不同的搭档,不同的背景。相同的是舞台只有一个——人生。花开花落,物转星移。人生是一部没有固定的剧本,没有准确的台词,没有导演指挥。只有自己在随着人生的每一步的变化,随机应变。用一生的心血写下自己唯一的故事,或喜或悲。这部戏有高潮迭起的掌声响起,也有平平淡淡的心静如水,有锲而不舍的苦苦追求,也有闲庭信步的飘逸潇洒。这出戏演的好坏,取决于你能否透悟其中的玄机。人生如戏,时光如流。只要你能对自己问心无悔,就可以在人生的戏剧中活得精彩。人生的大幕在徐徐落下,双鬓已经如霜,这时自己会感叹地说:人生如戏!我的一生是一出好戏!主题素材积累【诗文鉴赏】古代诗人的悲悯情怀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王维《观别者》【点评】 这首诗是幅送别图画,描绘了至亲别离,肝肠寸断的感人场面,形象逼真。老百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告别高堂,漂泊他乡。诗人看到这情景,想到自己宦游他乡,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不禁悲从中来,泪湿衣裳。全诗着力描写游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字字含悲,句句伤情,感情细腻深厚。借陌上人的惜别,表现了诗人对老百姓的颠沛流离生活的同情,同时也表现自己的宦游之悲苦。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点评】诗人描写的是嫦娥居月的孤寂生活。据说,月宫仙子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饱受寂寥凄清之苦。李商隐绝对相信,这是一个虚幻不实的故事,嫦娥更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人物,这种事,这种人,这种生活,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但诗人不去纠缠其人其事的真正有无,而是抱着一种宁信其有、满心悲悯的态度去看待这一切,表现出一种穿越历史,直逼心灵,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人物积累】具有良知和良能的战地记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成为美国《星报》的一名战地记者,在战场上,他多次出生入死,深入到战场第一线,采访到许多有价值的新闻。  1941年3月,海明威决定亲临中国战场,向全世界报道日寇法西斯的暴行。  有人劝他不要去冒这个险,“中国战场很残酷,你这样去冒险,很有可能丢掉性命”。  海明威说,向全世界报道日寇法西斯的暴行,是一个记者的良知,如果要说是去冒险,那么可以说是一个记者的良知在呼唤我去冒这个险。  就这样,海明威在向导的帮助下,从香港悄悄地来到广东韶关。一路上,随处可见日军的凶恶残暴,他们枪杀无辜平民,掠夺资源,气焰十分嚣张。  海明威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悄悄地拍下了一张张日寇的暴行,并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在韶关,他还亲手杀死一个日本哨兵,缴获了一杆“三八大盖”和几颗手榴弹。海明威行动之迅速,身手之敏捷,惊得向导目瞪口呆。  海明威向向导讲起了自己在欧洲战场上,参加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抗击德国法西斯的经历。说着,他捋起衣袖、裤腿,只见身上布满了累累伤痕。海明威说道:“身上这些伤疤共有236处,都是在战场上留下的印记。”  突然,向导指着海明威的胳膊,惊讶地说道:“您负伤啦!”  只见海明威胳膊上被铁丝网刮破了一大块皮,鲜血淋淋。海明威笑道:“这是第237块伤疤了,这是中国之行,打小鬼子留下的最好纪念啊!”   海明威的这次中国之行,共进行了3个多月,中国军民在战场上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给了海明威很大的鼓舞和力量。回国后,海明威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在中国战场上的见闻,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海明威的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战大游行。  一些极右势力对此恨之入骨,他们给海明威寄去了恐吓信,妄图阻止他的报道。面临凶恶险境,有朋友劝他不要再报道了,以免招来杀身之祸。海明威却大义凛然地说道:“用事实说话,这是一个记者的良知和良能。这点恐吓信就想吓倒我,他们也太小瞧我海明威了,我身上的这237块伤疤,可不是美丽的文身。”  海明威一身凛然正气,令朋友不禁肃然起敬,人们亲切地称他是“良知和良能”的战地记者。【名句积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战国思想家孟子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良知是内心的审判者,它感觉到每一个动机的产生,它的宝座是人类的感情,它统治着人类行为的王国。——英国诗人雪莱良心,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生来就有的那么一点知识。——法国作家雨果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德国思想家马克思在这个世界上,良知被分配得最为公平。——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王守仁《象祠记》人道善善恶恶,施善以赏,加恶以罪,天道亦然。王充《论衡·谴告》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31 16:42:02 页数:15
价格:¥3 大小:113.51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