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助力历史教学精品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1

2/41

3/41

4/41

剩余3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犬戎镐京申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占镐京,幽王被杀,西周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与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大体相当而得名。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诸侯混战。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2)战国七雄:兼并,以统一为目标。(4)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前379年,姜姓绝嗣,退出历史。(3)三家分晋:公元前457年,晋国大夫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承认诸侯的地位。(1)春秋五霸: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的表现 *阅读与思考:春秋战国的政治形势与西周相比有何变化?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論語·季氏》参考答案:国家从统一到分裂、周王室衰微、宗法制与分封制崩溃、诸侯势力崛起、权力下移等等 天子诸侯诸侯北狄东夷西戎南蛮2、民族关系: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华夏认同民族融合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周边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华夏”,称少数民族为戎狄蛮夷。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1.农业:铁农具使用;牛耕推广;兴修水利2.手工业:春秋时冶铁技术出现,分工细密3.商业:货币广泛流通;中心城市繁荣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 (二)变法运动燕国:乐毅、邹衍、剧辛变法齐国:邹忌、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国:赵武灵王改革公仲年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1、阅读材料,归纳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影响“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2、商鞅变法①经济②军事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发展了农业,富国强兵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增强了军事实力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加强了集权制度(1)内容及作用 建立个体家庭,实行什五连坐④社会:⑤文化:燔诗书,“明法令”增加了税收,强化了社会控制加强了思想控制③政治推行县制,君主任免地方长官厉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打击守旧势力,维护了社会秩序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一》(2)阅读与思考: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积极方面:*局限性: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稷下学宫”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段"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我主张“仁”我主张“义”我欲“以柔克刚”我想“顺其自然”“你们不准乱说,来呀,把他们全抓了”“那就战场上见高低吧”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诘难、辩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唯物史观①政治: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并迅速发展②经济: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社会动荡③阶级:士阶层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兴起④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一)背景: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 西周时期,官府掌握着典籍文献、礼器与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贵族可以接受教育,平民无权接受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上升为士阶层,士阶层壮大*学术下移,士阶层壮大 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李斯(二)派别及代表人物诸子的阶级性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老子、庄子、孔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小生产者的有:墨子 1、儒家-孔子(春秋)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万世师表”“至圣”。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思想主张①“仁”(核心)(爱人,爱有差等,血缘为基础)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曰:“恭、宽、信、敏、惠。……”②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人神关系: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政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a、以德治民(为政以德)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b、克己复礼(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④教育思想:a、首创私学,有教无类b、重视对文化典籍的整理 ②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具有保守性③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为后世教育及学习方法提供借鉴*评价孔子思想①“仁”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b、有利于提高人民地位,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史书载,他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思考: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采纳?周游列国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满足统治者兼并战争的需要。 2、儒家——孟子(战国)“亚圣”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南宋朱熹列《孟子》为四书。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四端)*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主张:①施政主张:“仁政”②君民关系:“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③伦理观:“性本善” *“仁”与“仁政”:①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基本精神是“爱人”。②孟子的“仁政”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施政纲领,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发展。 3、儒家——荀子(战国)*“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人为之意),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思想主张:①施政主张:“仁义”、“王道”、礼法并施②君民关系:“君舟民水”③伦理观:“性本恶”(通过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④天人关系:朴素的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⑤价值观:强调先义后利和舍生取义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4、道家——老子(春秋)①哲学:“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强调顺应自然(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②政治:“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③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有无、难易、祸福、贵贱) *老子的“无为而治”①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②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①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表现了消极没落的情绪。②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及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评价老子的思想: 5、道家——庄子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继承与发展)②崇尚自然,追求逍遥(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大小、生死、贵贱、荣辱))③社会批判精神:反对差别观念(贵贱有序)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 6、法家——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思想内容:①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主张变法(变革)②以法治国(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③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法家派别:①法:法律、制度、奖惩②术:政治权术,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③势:权力威势,以权威震慑臣民。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评价法家思想:①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②局限在于夸大迷信法律的作用,强调严刑峻法治国,轻罪重罚。(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法家 五行学说;“相生相胜”理论;“五德终始”、“五德转移”说;7、阴阳家——邹衍阴阳家 3.“百家争鸣”的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③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影响深远,促进了文化繁荣 谢谢!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7-31 10:05:29 页数:41
价格:¥3 大小:3.62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