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2021级高二(下)半期考试历史学科卷一、选择题1.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通,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A.禅让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晋、齐都是西周时周王分封的诸侯国,故这一以国为氏的现象缘于分封制,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C.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体现的是周王控制着诸侯国部分大臣的任免权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西周时期对权力和财产继承上十分重视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事实证明分封制下诸侯最终成为对抗中央的重要力量,D选项排除。3.如图是2021年出土于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早期墓葬的镂空有銎(qióng)铜戈,考古人员评价“这件戈的纹饰非常精美,后面方形的部分是镂空的,前部则是一个三角圆戈,这种器形,应该不是本地生产的,可能是来自当时中国南方、西南方,是非常珍贵的‘舶来品’”。这说明()A.西周冶铜技术已经相当普及B.地域文化要素助推中华文化整合 C.分封宗法制促进了文化交流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官府鼓励【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于北京琉璃河遗址的西周铜戈,从形制上看并非产自本地,“可能是来自当时中国南方、西南方”,属于“舶来品”等信息,说明地域文化要素助推了中华文化的整合,B项正确;仅一件铜戈不足以说明西周冶铜技术已经相当普及,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宗法制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排除C项;西周早期工商食官,尚未产生民营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B项。4.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传说大相径庭;春秋以降,“华夏共祖”说或者“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C.变法革新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传说大相径庭”“春秋以降,‘华夏共祖’说或者‘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结合所学至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促进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以后逐渐出现“华夏共祖”、“五帝同源”说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的加快,而不是宗法观念的增强,并且不符合史实,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变法革新与“华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没有直接的关系,民族交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自然科学没有进步,也不能成为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5.周公要求统治者要“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政者应该A.顺应天意,无为而治B.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用礼仪道德遏制人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反映的各个时期的儒学家都要求统治者在道德方面以身作则,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故答案为B项。A项内容是道家思想,与儒家学说无关,排除;材料中的说法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排除CD项。6.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以财助丧)”。公元前717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米)”。公元前697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宗法,完全崩溃B.天子式微,礼崩乐坏C.井田瓦解,铁犁牛耕D.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可以看出当时作为大宗的周天子求助于诸侯鲁国,这说明当时天子式微,礼崩乐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子式微,不是分封宗法,渐趋崩溃,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天子式微,礼崩乐坏,材料没有体现井田瓦解,铁犁牛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天子式微,礼崩乐坏,没有体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7.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家庭为单位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可推断出,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以村社为单位变为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说明宗法血缘关系在弱化,故排除A;专制皇权制度在秦朝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材料没体现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故排除D。8.《春秋》一书多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据此推断,孟子意在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D.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孟子否认孔子的弟子中有讲述齐桓公晋文争霸之事,是因为争霸战争与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目的在于倡导孟子的仁政,故选B;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而非诸子百家,A错误;据材料可知,孟子不是重构春秋争霸历史,而是从未讲解,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分封宗法制度,D错误。9.《管子》中强调,五谷是“万物之主”,是“民之司命”。从这种认识出发,管仲在齐国担任丞相期间,把土地分给农户经营,提出了“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征”等鼓励开垦、发展农业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赋税。管仲的做法()A.奠定了华夏农耕文明根基B.强化了丞相赋税管理职能C.加速了西周礼乐制度崩溃D.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齐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把土地分给农户经营”“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赋税”可得出这体现的是土地私有,而“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他的做法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D项正确;华夏农耕文明根基在春秋时期已经奠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土地制度,而不是改革丞相的职能,排除B项;管仲是东周春秋时期的人物,而不是西周,排除C项。故选D项。10.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A.耧车B.耦犁C.翻车D.筒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该农具是一种播种工具,故A项耧车是中国古代的播种工具,故A项正确。耦犁是汉代翻土的工具,故排除。CD两项都是灌溉工具,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点睛: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耙耧”。旧时中国农具名。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1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 A.职分细化,运转高效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详解】九卿属于政府官员,但是“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其管理是皇帝的家事,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家国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如表反映的是汉代货币发行的情况(1两=24铢)。由此可知A.秦朝半两钱在汉代一直通行B.汉代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C.汉代货币、币值始终一致D.汉代不存在通货膨胀的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汉代货币发行的情况来看,货币发行经历了由私人可以铸造到由中央垄断,表明汉代中央政府对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半两钱已经发生了改变,没有一直通行,A排除;材料表明汉代货币名称、重量在汉武帝时期就发生了多次改变,未始终保持一致,C排除;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汉代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现象,D排除。故选B。13.据记载,西汉刺史“以六条问事(考察豪强、郡守等)”。汉成帝时,有人向刺史朱博揭发当地丞尉(县丞和县尉的合称)有问题,而他则以丞尉不在自己的管辖权限之内为由,拒绝办理这个案子,并让百姓去找别的部门来解决这问题。这表明西汉刺史()A.监察对象单一B.监察权力较小C.监察方式落后D.监察范围明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以六条问事”“不在自己的管辖权限之内”等信息及所学可知,西汉刺史主要监察地方高官及诸侯王,材料中的“丞尉”级别低,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这反映了刺史监察范围明确,D 项正确;根据“考察豪强、郡守等”及所学可知,西汉刺史监察地方豪强、郡守及诸侯王,监察对象并不单一且监察权力巨大,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不出监察方式的落后,排除C项。故选D项。14.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写道:“圣人治天下,必有刑罚何?所以佐德助治,顺天之度也。故悬爵赏者,示有劝也;设刑罚者,明有所惧也。”这反映了汉代()A.礼刑合一、儒法并用的治国策略B.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C.继承秦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以法为教强化对百姓的思想教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班固认为治理天下,必须刑罚和德治并用,赏罚功用不同,都不能丢弃,反映出汉代实行德治与刑法相结合,礼刑合一、儒法并用的治国策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治国理政中儒法结合,并非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秦汉地方制度及其关系,排除C项;以法为教强化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5.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甘肃额济纳河岸出土的公元2世纪的兰州伏龙纸“呈白色,纸面薄厚均匀,绵软坚韧,近似现代宣纸”。武威阜滩坡纸“较薄……相当于现在一般机制原稿纸(40克/平方米)”。这可用于佐证A.蔡伦纸的产量极大B.东汉造纸技术较高C.纸张的使用较普及D.东汉最早发明了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呈白色,纸面薄厚均匀,绵软坚韧,近似现代宣纸”可知造纸技术较高,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纸的产量,排除A项;材料与纸的普及无关,排除C项;东汉之前已经有纸,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排除D项。故选B项。16.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政府曾出钱亿万,面向市场筹措物资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称为和市。和市规定,采购的必须是“土俗所产者”,如在扬州和南徐州“市籴”,建业和江州等先“市米”,再买“丝绵纹绢布”、“胡麻”和“布腊”等。从颁布诏书到执行完成仅一年。这反映了()A.专业市镇蓬勃兴起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C.民族交融局面深化D.区域经济差距增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政府出资在江南地区购买当地出产的粮食、手工业产品等,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物产丰盈,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镇经济,排除A项;材料 只提及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看不出经济差距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7.“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中的这段记载体现了这一时期兵制的特点是()A.军功与爵位相结合B.寓兵于农C.统兵与调兵的分离D.职业士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可汗大点兵”和《木兰辞》所处的时代,可得出这体现出南北朝时期寓兵于农的特征,随时要征兵上战场,B项正确;A是军功爵制度,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A项;C项是宋朝处理军政的措施,排除C项;D职业士兵与材料中“点兵”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卤城之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汉晋春秋》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晋书》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资治通鉴》A.诸葛亮技高一筹击败司马懿B.蜀军魏军互有胜负最终魏军取胜C.司马懿老谋深算且击败蜀军D.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作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可知,三则历史叙述都表明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作战,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排除A项;三则材料对蜀军魏军的胜负表述不一,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汉晋春秋》和《资治通鉴》的表述,排除C项。故选D项。 19.东晋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这反映了A.士庶界限日渐模糊B.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C.社会阶层完全固化D.宗法制度影响南朝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是“矫正伪冒士族庶族寒人之凭依”等可知,东晋南朝时,门阀士族竭力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严格区分士,庶界限,并将谱学作为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谱学在此之下盛行并成为“专门之学”,这反映了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界限分明,排除A项;C项社会阶层完全固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宗法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0.如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A.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B.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C.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D.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选项,A与史实不符,汉代铁犁牛耕在南方地区普遍使用,东北地区以游牧文明为主;B与图片信息相符;曲辕犁是唐代才有的,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黄河、长江流域农业的发展状况,没有涉及特殊水利工程的影响,D不正确。 【详解】21.公元前5世纪,“刺杀僭主”成为雅典政治话语中的重要符。普鲁塔克记载,伯利克里因为与僭主庇希特拉图长相相似,而不敢踏入政坛,在参与政治事务后,伯利克里选择和大多数平民在一起。这反映出当时雅典城邦A.民众捍卫民主政治的诉求B.僭主政治在不间断地出现C.公民至上已成为执政理念D.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出雅典人对僭主政治的痛恨以及政治领袖都避免使自己与僭主联系在一起,说明雅典民众反对僭主政治、坚决捍卫民主政治的诉求,A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雅典人对僭主政治的批判,无法体现僭主政治在雅典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公民在雅典城邦中的至上地位,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2.柏拉图曾就雅典民主制度指出:……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公民)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柏拉图旨在强调A.雅典的民主政治应当废除B.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C.雅典的派系纷争愈演愈烈D.直接民主政治致使社会混乱【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柏拉图指出公民一味地强调个人的民主权利而不愿稍加管制,这都是雅典民主的抽签选举和直接民主造成的,所以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B项正确;“废除”并非柏拉图本意,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派系斗争,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直接民主与社会混乱之间的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3.罗马法有多种来源,如图为其中一种来源所含的三种要素,它的出现 A.体现了罗马平民的政治诉求B.限制了罗马贵族的司法专横C.反映了罗马国家的政体演变D.缓和了罗马扩张的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版图扩大,使得社会矛盾尖锐,原有的公民法不能适应需要,因此制定万民法,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缓和了罗马扩张的社会矛盾,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或多或少体现了平民的政治诉求和限制罗马贵族的司法专横,但材料是万民法,排除AB项;罗马国家的政体是由共和向帝制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24.12—16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D.说明罗马法的法律条文具有普遍性【答案】B【解析】【详解】12-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萌生、兴起和扩张的时明,此时对罗马法的注释、评论、解释和适用于法律实践,是为了从罗马法中寻找适应当时时代需要的法律观念和内容,说明罗马法承载了时代的需求和价值,故选B;这一热潮和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无关,排除A;这一热潮是基于罗马法的创新,井不是继承古罗马文明,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 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材料三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律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之处及其共同历史价值。(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答案】(1)中古法律: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罗马法: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按社会地位确定刑罚;重私法轻公法。(2)背景的不同:政治环境不同: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经济基础不同: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力量不同: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共同历史价值:对东西方法制建设产生着深远影响,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现实意义:借鉴古代法律的成果,完善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解析】【详解】(1)中古法律特征:依据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援礼入法,德主刑辅;依据材料一“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可知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依据材料一“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可知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罗马法特征:依据材料二“以祭谷神、奉献于神”可知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依据材料二“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可知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依据材料二“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可知按社会地位确定刑罚;依据材料二“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可知重私法轻公法。(2)背景的不同: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国与古罗马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回答。共同历史价值: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对东西方法制建设以及人类法制发展史角度回答。 (3)现实意义:依据材料三“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和所学从借鉴古代法律的成果,完善法制建设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回答。【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些学者对中国古代史的划分形成如下共识(1)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2)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3)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220年~581年);(4)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581年~907年);(5)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960年~1368年);(6)古代中华文明的衰落(1368年~1840年)。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对上述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中一个时期或四个时期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1将第一个阶段定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基本史实政治上: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奠基;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体制;经济上: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郢等。思想文化:建立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示例2将第四个阶段定义为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公元581年~907年);基本史实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完善标志中央官制的成熟,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创立了以才 学为选官依据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经济上:赋税制度的变更一一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实现了中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以曲辕犁为代表的犁耕技术和以筒车为代表的水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耕经济走向繁荣。制瓷业成为手工业发展的亮点,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和经济繁荣为文学艺术和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促进了文化兴盛;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发明及火药武器的使用在唐朝完成;颜筋柳骨、颠张醉素标志书法艺术的繁荣;唐诗流芳百世。唐朝统治者对儒、释、道三教的态度,形成了三教并行的文化氛围。【解析】【详解】示例:以选择第一阶段的分析为例。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可知,将。一个阶段定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基本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列举这一时期的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和作用,突出奠基性,具体而言:政治上: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奠基;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体制;经济上: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郢等。思想文化:建立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但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由于币制的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秦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尽管秦朝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原因:战国时期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特点:统一币制;严禁私人铸钱;通行金属货币;统一形状和质量。(2)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从“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得出战国时期货币混乱;从“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得出秦朝完成国家统一;从“由于币制的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得出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概括主要围绕统一币制;严禁私人铸钱;通行金属货币;统一形状和质量来谈。(2)结合材料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它不仅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也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对各地区的交流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9-07 10:25:02 页数:14
价格:¥2 大小:447.4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