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什邡市什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什邡中学高2022级平实部第三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 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材料二: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 治世良方。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B.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己任。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答案】1.A2.A3.D4.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5.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说的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原文是“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D.“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无中生有。由原文“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故选A。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原文“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可知: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D.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论证结构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二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看,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2)论证方法“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分析,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兼相爱,交相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材料二写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贤教导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善的道德”可知,我们要保持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2)材料二写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可知,我们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3)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可知,我们还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黄河周立波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澎湃之声的黄河。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着,发出嚓嚓的声音。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日本兵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日本兵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日本兵只隔一条水,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我们挨次下了船。每船水手十一人,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喊。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呼吼。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堵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在河边,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小声地对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界。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路,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碰到了一点麻烦。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时,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 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一路上,我们赞赏着村民组织的严密,有着这样的人民组织的地方,敌人是不容易逞凶的。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我们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张米贵是一大队的战士,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他母亲听说儿子要经过家门,就拄着一根拐杖,来到黄河边上,等了三天,真就看见儿子了。她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儿,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兵,打那些反动派,是大事。娘,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摘编自《南下记》,有删改)文本二:小品文很小,人家或以为它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一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易于明白的道理。世间有不少长篇大论,因其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近来常见一些小品文,其开张白往往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不过经济之极,也足以使小品文丧失其文章之“文”。小品文毕竟是“文”章。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章。(摘编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水浪奔流、阳光灿烂、冰雪团块明亮,这些景物烘托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对取得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B.“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但船上的水手们“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对比中生动地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艰难。C.提大手榴弹的民兵说:“咱们的人。”这简短而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显示出充分的信任,反映了八路军与农民的亲密关系。D.文章以“黄河”为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确实发生在黄河边,另一方面是把黄河作为一种象征,寄寓刚毅、勇敢等民族精神。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音乐作品,文本提到它,旨在引出对渡河时人和自然 斗争的雄伟场面的描写。B.陕甘宁边区是以陕北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王首道遥望河西,透露出思念党中央、保卫党中央、不甘心放弃根据地的心理。C.张米贵是一名普通战士,为了抗战,他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回家,文本记述他,是要表现这位战士超出其他士兵家国情怀。D.周谷城在文中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等抽象艰深的句子为例,来说明小品文不应该晦涩而应该明白易懂,很有说服力。8.文本一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赏析。9.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就其中一方面对文本一做简要赏析。【答案】6.A7.D8.①自然环境描写,集中体现在对黄河的描写上,作者从视觉、听觉、河岸远观、河上亲历等角度,渲染黄河雄浑的气势,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②社会环境描写,以村庄被轰炸的场景、黄河两岸村庄标语等体现抗战的大环境;以王首道、张米贵等构成军人形象群体,以民兵、查路条的孩子等构成民众形象群体,营造了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全民族抗战的浓厚氛围,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9.特点:①内容上,要载道且道理要浅显易懂。②形式上,要短小且有严密的组织。赏析:①内容:通过记述一次行军中的见闻,展现了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道理浅显易懂。②形式:篇幅短小,以作者行踪为线索,记述所见所闻,层次分明,结构严密。【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表现出对取得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错,表现的是黄河的雄浑。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本的能力。A.错在“旨在引出对渡河时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场面的描写”,该段落是为了为下文写八路军对敌斗争时的必胜信念,表现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作铺垫。B.于文无据,错在“放弃根据地”。原文是“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再结合下文的对敌战争可知,没有表明要“放弃根据地”。C.错在“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文中张米贵是普通士兵的代表。 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生需要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二段是自然环境,“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着,发出嚓嚓的声音”描写黄河的气势,“万道灿烂的阳光”“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是视觉,“发出嚓嚓的声音”是听觉,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黄河,通过写水浪、冰雪团块等渲染黄河雄浑的气势,用黄河的力量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社会环境:“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写日军肆意侵略,导致村庄被毁。“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写当时八路军的群体形象,写他们为抵抗日军侵略想方设法,指挥战斗;“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时,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是民众群体形象,表现了全体民众团结一心,抗击侵略。二者结合又写出军民一心保家卫国,从而表达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和赏析文本内容、形式特点的能力。第一问是“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这问是简单的概括筛选信息和分析作者观点的题型。由文本二“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易于明白的道理”“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可知,周谷城认为内容上,要载道且道理要浅显易懂;形式上,要短小且有严密的组织。第二问是结合上述特点赏析文本一。首先从内容的“载道”“道理浅显”上分析,文本一记叙“我”行军途中,看到黄河壮丽景色,看到军队全力保家卫国,看到民众团结一心,从而表达了文本“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的主旨,讲述了浅显易懂的道理。其次从形式的“短小”“结构的严密”上分析,本文只有1500字左右,篇幅短小,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情节清晰,结构严密。 赏析:①内容:通过记述一次行军中的见闻,展现了,道理浅显易懂。②形式:篇幅短小,以作者行踪为线索,记述所见所闻,层次分明,结构严密。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礼记·大学》)(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惹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明明德彰明B.先齐其家使……整齐有序C.如恶恶臭厌恶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偏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夫晋,何厌之有C.食而不知其味人而不仁,如礼何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答案】10.C11.D12.B13.B14.(1)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有处事合宜。(2)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自吹自擂)。【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如恶恶臭”意思是“好像厌恶臭气”,所以前一个“恶”为动词“厌恶”,后一个“恶”为形容词“不好的”。选项加点的是后一个“恶”,应该是形容词“不好的”意思。故选C。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分别是:介词,把;/表目的,来。B.“之”分别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表倒装,宾语前置的标志。C.“而”分别是: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假设,如果。D.“于”均解释为介词“在”。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十目所视”和“十手所指”句式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式,所以两个句子中间断开,单独成句,据此排除CD。“富润屋”和“德润身”句式结构相同,且句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心广体胖”是并列式结构,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错,《尚书》为“五经”之一,不属于“四书”,“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定”,志有定向;“静”,心不妄动;“安”,所处而安;“虑”,处事精详;“得”,得其所止。第二句得分点:“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亦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为不善”,做坏事;“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著”,显示。参考译文:(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 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二)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① 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②,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①这首词是词人从北方回到苏州时悼念亡妻所作。阊门,苏州城西门,这里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清霜后,秋天,这里指年老。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贺词写词人再次来到苏州时觉得物是人非;苏词写妻子去世十年,词人难以忘怀。B.“原上草,露初晞”运用比喻,既是描写亡妻坟前景物,又是哀叹妻子生命短暂。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融现实与梦幻于一体,是绝望又无奈的假设。D.两首词都是悼念亡妻之作,写得都非常感人,而贺词抒发的感情更加深沉和悲痛。16.贺词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与苏词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表达技巧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贺词运用典故及比喻手法,把自己比作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丧妻之后的孤独的凄凉。②苏词通过虚写和白描手法,写自己与亡妻梦中相见的情景,写出了对妻子刻骨的思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贺词抒发的感情更加深沉和悲痛”错。两首词各有各的优势,能被称之为“词坛悼亡双绝”,就足以见世人对于这两首词的肯定和推崇。但无法比较两首词谁的感情更深沉和悲痛。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意思是自己就好像是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是失去伴侣的鸳鸯独自飞行。此句首先是用典,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其次运用比 喻手法,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却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而词人此时已年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的孤独的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写梦中相逢情景:你我久别重逢而又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此句是写梦境,是虚写,同时又是白描手法,这一细节所表现的含义是多重的:十年相思,一旦相逢,千言万语,当从何处开始倾吐?无语凝咽,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切合梦境的特征。其一,虽然无言,但那千行热泪,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二,两人见面,泪水交相迸流,就是对对方的最后慰藉,因为泪水沟通了夫妻的感情,传导了对对方心意的充分理解;其三,这种白描手法带来的艺术效果,就是可以实中生虚。(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识别好学之人的标准,即要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并且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2)孔子认为要识别君子和小人就要看其价值追求,看其对“义”与“利”的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不仅要知人,也要自知。(4)《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答案】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君子喻于义④.小人喻于利⑤.知人者智⑥.自知者明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⑧.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⑨.民之从事⑩.常于几成而败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慎”“庶”“壹”。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 不就能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横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所适从体验手足无措杠杆B.无法呼吸体验神魂颠倒统治C.无所适从验证神魂颠倒杠杆D.无法呼吸验证手足无措统治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B.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C.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D.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为政之要,惟在得人”B.“君子之仕,行其义也”C.“上古君王,为政好德”D.“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答案】18.A19.D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无所适从:指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或不知怎么办才好。无法呼吸:因为(激动、恐惧等)而感到呼 吸困难。从后文中“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可知,此处是强调不知怎么办才好,应用“无所适从”。第二空,体验: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验证:经过检验得到证实。从后文“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可知,文中强调亲身感受,应用“体验”。第三空,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一般形容迷恋某种事物而精神恍惚。从文中“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可知,此处表达的是没有办法理解庄子而感到慌乱,应用“手足无措”。第四空,杠杆:①简单机械,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杆。②比喻起平衡或调控作用的事物或力量。统治:控制;支配。在文中,作者是要表达一个人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实现对社会的调控。此处是将“杠杆”用作动词,应用“杠杆”。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序不当的语病:(1)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该是先“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才导致“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2)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先要开阔眼界之后才会扫清俗情。故应是“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填入句子的位置,其与“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所表达意思类似,也就是借助世俗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抱负。A.句意: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这句经典指出了人才对于治国经邦的重要性。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B.句意:君子出来做事,是为了尽道义。强调拥有了权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符合题意。C.句意:上古君王,喜欢用道德治理国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D.句意: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意思是诗人进行艺术创作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强调思想的自由,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21.为组织好研讨活动,年级学生会决定邀请本校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给予指导,下面是其邀请函正文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①为提升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②陶冶审美情操,③我们将围绕以“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为主题,④操办一场专题研讨会。⑤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声誉,⑥深受学生喜爱和敬佩。在此,⑦我们特邀您担任此次活动的指导老师,⑧衷心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出席,⑨恭候您莅临指导。【答案】(1)③删去“围绕”或者删去“以……为”;(2)④将“操办”改为“举办”;(3)⑤将“贵校”改为“我校”;(4)⑧删去“拨冗”或“从百忙之中”“抽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③句式杂糅,将“围绕以‘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和“以‘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为主题”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删去其中一种句式即可。④“操办……研讨会”搭配不当。“操办”是独自办理,不须别人插手的意思;“举办”指举行活动,办理事务,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强调的是主体。⑤谦敬词用错,“贵校”是对别人的学校的尊称,这里称呼自己的学校,应改为“我校”。⑧“拨冗”是敬词。指请对方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与句中的“从百忙之中”“抽身”语意重复。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在以“负重和减重”为主题的周一班会上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演讲稿。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是《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一句话,原文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第二则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能背负大木前行的人,遇到大的沟壑就能以木为桥;而那些图轻巧不断削减大木的人,遇到大的沟壑,只能停止前行,追悔莫及。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能负重前行的人,往往更能战胜困难,走得更远。通观两则材料,其相通之处在于都在强调“任重”“负重”,当然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则提到了任重的原因,即要行仁义;第二则侧重于讲负重的作用,即能克服更大的困难,走得更远。在题干部分,本题设置了“周一班会”上进行演讲这一情境,同时也规定了演讲的主题为“负重和减重”。综合材料内容和任务要求,我们在构思此篇作文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演讲稿的思路应围绕着辨析“负重”与“减重”二者的辩证关系展开,但重在强调要敢于负重。行文过程中,可以先指出“重”的内涵。“重”指的是仁义、家国责任等,“负重”就是勇于担重责、当大任。然后,再谈勇于负重的原因、勇于负重带来的良好结果,并指出减重、拈轻怕重的恶果。最后,号召同学们,勇于担当重任。考虑到所写主题的特点,在论证过程中,最好以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为主,多种论证方法并用。第二,既然是班会演讲稿,写作时要扣住班会这一情境,应有现场感,演讲口吻要与班会这一特定场合相匹配。另外,还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开头,称谓要得当,问候语要得体,开场白要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演讲的主题上来;正文部分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结尾部分应具有鼓舞性,号召同学们要勇于负重前行,以创造人生的辉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立意:1.敢当大木柱长天,不做弱柳恋春风。2.减重人生轻飘飘,负重人生沉甸甸。3.以仁为任岂能减重?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0:15: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3.0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