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7农业区位与区域农业发展核心考点练2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核心考点练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使用和能源消耗,以及农地翻耕、畜牧养殖和秸秆、废弃农膜燃烧等环节;农业生产中的碳汇主要来自植物和土壤固碳,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农田免耕和秸秆还田等。下表为黄土高原区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的碳汇量对比表。据此完成1~2题。农业生产模式具体生产形式亩均碳汇量/t亩均净碳汇量/t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粮食作物+家禽家畜0.3260.195设施作物的复种模式蔬菜/瓜果类轮作(多茬)0.393-0.194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粮食作物/家禽家畜+经济林园0.2710.130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粮食作物/作物秸秆/饲草)→(家禽家畜+沼气技术)→粮食作物0.4590.253注:净碳汇量常用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差值来衡量;1亩=1/15公顷1.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 )A.家禽家畜养殖B.使用农药C.秸秆燃烧D.农业机械耗能2.从发展低碳农业的角度考虑,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农户适宜发展的生产模式是( )A.设施作物的复种模式B.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C.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D.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陕西中北部(关中川道和渭北旱塬)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是陕西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关中川道海拔较低,地势平坦;渭北旱塬海拔较高,以高原沟壑为主,目前小麦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陕西中北部1961~2018年冬小麦越冬期变化(越冬期为0℃终日至次年0℃初日的日数)。据此完成3~5题。关中川道渭北旱塬3.有关陕西中北部冬小麦越冬期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关中川道波动增长
B.渭北旱塬逐年缩短C.总体呈逐年缩短趋势D.总体呈波动缩短趋势4.陕西中北部冬小麦越冬期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 )①提高冬小麦抗寒能力 ②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 ③使冬小麦播种期推后 ④加大春季病虫害风险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渭北旱塬小麦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 )A.小麦种植北界北移B.区域降水减少C.区域水土流失加剧D.种植结构调整(2023·河北唐山二模)位于东北黑土区的某农场经多年耕作,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近年来主要起垄(按一定宽度与间隔将土拥起成条状高台)种植大豆。某科研团队在该农场内开展农田土壤调查,选取典型样地布设采样点(下图),通过测定土壤样品发现:间距200米采样与间距100米采样的数据分析结果近似,精度可以接受;采样区域东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低。据此完成6~8题。6.和间距100米相比,若在该采样区域内采用间距200米布设采样点会( )①提高采样速度和效率 ②降低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③节省数据的分析成本 ④减少地形对数据分析的干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采样区域东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有机肥的使用情况B.农作物起垄走向C.坡面含水量D.坡度和土层厚度8.在东北黑土区开展农田土壤调查,有助于( )A.开垦荒地,扩大可耕地面积B.摸清土地资源,遏制耕地撂荒C.精准施肥,建设高标准农田D.划定耕地红线,推进退耕还林(2023·广东深圳一模)贵州省大方县曾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山区县。该地森林资源丰富,林内产出药食价值极高的稀有野生菇类冬荪,冬荪采摘后保鲜时间极短。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研发出仿林下冬荪人工种植技术,但农户种植积极性低,种植规模一直较小。2017年3月该地建立“公司+农户+市场+分红”的生产模式(下图)带动农户抱团发展冬荪种植。据此完成9~10题。9.20世纪90年代初该地冬荪种植规模一直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①种植土地缺乏 ②市场信息闭塞 ③劳动力不足
④冬荪损耗率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该地建立的冬荪生产模式的作用不包括( )A.资金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B.产销一体发展格局的形成C.区域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D.冬荪种植气候条件的改善11.(2023·河北张家口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藁城区地处石家庄市东部,位于太行山冲(洪)积扇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藁城区内河流属海河流域子牙河及大清河水系,过境河流主要有滹沱河、木刀沟和石津(石家庄—天津)总干渠。近年来,藁城区与石家庄市农林科研院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改单一作物种植为高低作物搭配间作、改等行种植为大小垄种植,充分发挥边行优势,构建一田双收稳粮增豆、一种多效用养结合的绿色种植制度。下图示意石家庄藁城区交通与河流分布。(1)分析藁城区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的有利自然条件。(2)阐释藁城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3)石家庄藁城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实践探索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集,易受洪涝侵袭。特殊的地貌给里下河人带来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地人发明了垛田(洼地捞淤泥垒田,层层加高,四面环水),营造出“万亩荡滩万亩鱼蟹,十里长荡十里荷香”的农业景观。昔日洪水灾荒肆虐之地,已经变成今天的水上画廊、平原“粮仓”。材料二 里下河地区图(下左图阴影部分)和景观图。(1)分析里下河地区由“洪水灾荒肆虐之地”变为平原“粮仓”的原因。(2)简述垛田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3)描述里下河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特点。
核心考点练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1~2.1.C 2.D 解析第1题,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属于传统的小规模的自给自足农业生产,由于生产规模小,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使用量都少;家禽家畜养殖规模小;基本不使用农业机械。因此,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生活燃料,即秸秆燃烧,故C正确。第2题,退耕还林农户要异地迁移,通常以发展设施农业为主;比较设施作物的复种模式和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后者的亩均碳汇量和亩均净碳汇量明显高于前者,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也是4种农业生产模式中最高的,应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首选,故D正确。3~5.3.D 4.C 5.D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关中川道冬小麦越冬期大致呈波动下降趋势,渭北旱塬冬小麦越冬期也大致呈波动下降趋势,D正确。第4题,陕西中北部冬小麦越冬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冬小麦越冬期在缩短,说明冬季平均气温升高,小麦的抗寒能力与冬季气温无关,主要考虑小麦品种本身的抗寒能力,①错误。冬季平均气温升高,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②正确。冬小麦秋季播种,春末夏初收割,越冬期来得迟,播种时间随之延迟,③正确。冬季气温升高,害虫不易被冻死,因此春季时病虫害风险大,④正确。故选C。第5题,渭北旱塬海拔较高,以高原沟壑为主,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调整了该地区的种植结构,使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D正确。6~8.6.A 7.B 8.C 解析第6题,间距200米采样与间距100米采样的数据分析结果近似,精度可以接受,因此,和间距100米相比,在该采样区域内采用间距200米布设采样点不会降低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性,②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和间距100米相比,采用间距200米布设采样点会使采样点变得更为稀疏,有利于提高采样速度与效率,①正确;同时得到的数据会减少,能够节省数据的分析成本,③正确;采用间距200米布设采样点只是使采样点减少,没有减少地形对数据分析的干扰,④错误。第7题,位于东北黑土区的某农场经多年耕作,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并且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图中地势东高西低,并且农作物起垄走向为东西向,因此可以判断出农作物起垄走向影响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所以采样区域东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作物起垄走向。根据题干信息与图中内容无法判断出有机肥的使用情况以及坡面含水量。从等高线分布情况来看,该区域整体坡度相差较小,所以坡度不是导致东部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主要因素。第8题,在东北黑土区开展农田土壤调查,可以判断农田土壤情况,有利于精准施肥与建设高标准农田。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调查是为了掌握土壤情况,而不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以及退耕还林。农田土壤调查的是土壤的理化性质,对遏制耕地撂荒影响较小。9~10.9.C 10.D 解析第9题,由材料“该地森林资源丰富,林内产出药食价值极高的稀有野生菇类冬荪”可知,种植土地不缺乏,①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信息闭塞,当地认识冬荪经济价值不足,农户种植积极性低,②正确;大方县当时是贫困的山区县,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业劳动力较充足,③错误;冬荪采摘后保鲜时间极短,冬荪损耗率高,④正确。第10题,大方县建立“公司+农户+市场+分红”的生产模式,整合了大方县农户的土地和劳动力配置,公司收购机制提高了农户种植和扩大规模的积极性,促进了资金流动,公司负责冬荪运输销售,实现产销一体发展,农户通过公司代加工冬荪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气候是相对稳定的地理要素,生产模式无法改善气候要素。11.答案(1)藁城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光热水充足;位于太行山冲(洪)积扇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耕作,难以利用的盐碱地少;河流众多,灌溉条件好。(2)生态效益:大豆具有固氮养地作用,增加一季大豆的种植,利于改善土壤条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提高土壤肥力。经济效益:一田双收稳粮增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社会效益:耕地的多产多收,为粮农带来经济收入,玉米与大豆加工业和物流业的发展,也带来更多的收入,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北灌溉农业区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的耕地面积辽阔,“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推广范围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种植模式,能够增产增收,提高耕地利用率,实现种养结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解析第(1)题,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藁城区位于河北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光热水充足;位于太行山冲(洪)积扇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过境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等。第(2)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的大豆具有固氮养地作用,增加一季大豆的种植,利于改善土壤条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提高土壤肥力,属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一田双收稳粮增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社会效益:耕地的多产多收,为粮农带来经济收入,玉米与大豆加工业和物流业的发展,也带来更多的收入,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3)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北灌溉农业区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的耕地面积
辽阔,“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推广范围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种植模式,能够增产增收,提高耕地利用率,实现种养结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12.答案(1)加固堤坝;修建入海、入江水道;修建垛田,减轻洪灾危害。(2)有利条件:灌溉水源方便充足;河底淤泥补充土壤有机质,土壤肥沃;水运交通便利。不利条件:垛田破碎、零散,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陆路运输不便。(3)垛田发展种植业,以种植蔬菜为主;浅水的湖荡养殖鱼蟹。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集,因此防御洪水应加固堤坝,修建入海、入江水道,保障洪水期排水通畅;由材料可知,当地人发明了垛田,把洼地的淤泥捞出后垒成田,层层加高,地块加高后受洪涝影响小,垛田可种植农作物,形成粮仓。第(2)题,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回答。有利条件:由材料可知,该地河网密集,因此灌溉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垛田是把洼地的淤泥捞出后垒成的地块,因此土壤肥沃。不利条件:从图中看,垛田破碎、零散,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陆路运输不便。第(3)题,从图中看,该地区有垛田、湖荡。垛田地势高,不易受洪涝影响,以种植蔬菜为主;浅水湖泊水域可发展水产养殖业,如养殖鱼蟹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