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不仅如此,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还通过“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加重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元小说”分量。就此而言,《红楼梦》尤其是这第一回,显而易见,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我们可否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整部《红楼梦》并没有第一回中上述这些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而将这些自我省思的思维成果隐含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语言等方面保持不变——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品,它是否还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呢?从作者对于小说艺术的自我省思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呢?我认为应该给予十分肯定的回答。这样的一部《红楼梦》尽管没有现在这样显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更为复杂的嵌套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仍与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旧式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实际上,在人类小说艺术史上、整个艺术发展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可能是更大量的艺术存在。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当我们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之前那些关于“元艺术”现象的研究,更多地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因此也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正如列奥·斯坦伯格所言:“ 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不仅如此,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还通过“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加重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元小说”分量。就此而言,《红楼梦》尤其是这第一回,显而易见,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我们可否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整部《红楼梦》并没有第一回中上述这些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而将这些自我省思的思维成果隐含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语言等方面保持不变——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品,它是否还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呢?从作者对于小说艺术的自我省思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呢?我认为应该给予十分肯定的回答。这样的一部《红楼梦》尽管没有现在这样显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更为复杂的嵌套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仍与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旧式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实际上,在人类小说艺术史上、整个艺术发展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可能是更大量的艺术存在。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当我们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之前那些关于“元艺术”现象的研究,更多地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因此也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正如列奥·斯坦伯格所言:“ 一切艺术都受到其他艺术的传染。”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艺术都要从以往的其他艺术中承继、借用某些元素,与其他艺术文本具有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联。这当然是对艺术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很有价值的理论发现与总结,指出“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指向,即艺术要想真正具有不同凡响的创造性、独创性,它还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正像《红楼梦》中“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表达的那样,它这部“石头所记”,要想不落凡俗,就必须“不借此套”,与陈腐的旧传统、旧文本告别,独辟蹊径,实践一种新的艺术法度、美学原则。而这正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艺术所共同具有的可贵品质。(摘编自李心峰《关注“元艺术”》)材料二:“元艺术”这一术语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学者或艺术家提到“元艺术”这一词语。《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易卜生的一些戏剧所具有的“元艺术性”,认为“艺术家自身的‘元戏剧’,渗透着剧作家的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具有‘元艺术’的品格”。而且作者还为“元艺术”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元艺术’,是指作品本身渗透着艺术家对于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在艺术本质、艺术功能、艺术家的身份与作用等问题上启人深思的艺术。”在这里,作者明确指出了“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而且把自我反思的对象分为艺术家和艺术两个方面。这是国内较早对“元艺术”进行明确定义和解释的,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未继续对“元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国外也有学者认为,几乎任何现象之前都可以加上前缀“元”,用来表示某事物的“自我指涉、自我意识或自我模仿”。因此,“元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可以使“我们所创造的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所谓的“元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即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的艺术。在这里,“元艺术”之“元”,指的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元艺术”分为:“元小说”“元绘画”“元电影”“元戏剧”“元舞蹈”“元音乐”等。每一种具体的“元艺术”都有各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各自产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元艺术”的理论。具体的“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这种“元艺术”的命名。比如,“元小说”的创作要先于“元小说”这个名称的出现。在西方,“元小说”的创作传统源于17世纪,塞万提斯等作家的一些小说作品就显露出了“元艺术”性。而“元小说”这一概念则首见于1970年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威廉·H·伽斯《小说与生活中的艺术》一文。(摘编自张新科《“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第一回以小说谈论、省思小说,还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显然属于显性的“元小说”。B.《红楼梦》凭借具有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的特点,与史上那些旧式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小说的杰作。C.虽然“元艺术”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已关注到了它与“自我”的联系。D.“元艺术”是一种可以使创造的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的艺术,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可分为多个门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是《红楼梦》等优秀作品的重要指向之一。B.元艺术性在17世纪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里已经显露出来,而“元小说”名称则在20世纪才出现,可见元小说的创作传统要先于理论。C.材料二认同《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中提出的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对其未能对元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又抱有一些遗憾。D.元艺术以艺术本身为研究对象,不但是“关于艺术的艺术”,而且还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3.下列说法,最符合所选材料对“元艺术”论述的一项是()A.冰心《春水》中“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一诗经常被引用,因而成为“元诗歌”。B.在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下,胡适在国内首先创作了话剧《终身大事》,因此《终身大事》可看作是一部“元话剧”。C.杜甫创作的论诗绝句《戏为六绝句》中包含了对诗坛创作的评价,是“关于诗的诗”,可以把这组诗理解为“元诗歌”。D.新编京剧《梅兰芳》,使用“戏中戏”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京剧《天女散花》的戏剧片段,可以被看做“元戏剧”。4.请以一组问句的形式为材料一拟写一个开头段,使之与后文四段话构成总分关系。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答案】1.B2.D3.C4.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如果《红楼梦》去掉其中的显性的“元小说”痕迹,它还能成为一部小说杰作?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元艺术”研究?5. 材料二围绕“元艺术”展开论证:首先提出“元艺术”这一术语及重视程度;接着在第二段中对“元艺术”的国内外早期探讨作了概述,明确提出元艺术具有“自我反思性”,反思的对象包含艺术家和艺术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在第三段进一步明确“元艺术”的内涵,并对其类别、发展轨迹加以探讨,分析论证了元艺术创造先于理论的观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B.“《红楼梦》凭借具有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的特点……成为小说的杰作”说法错误,原文为“这样的一部《红楼梦》尽管没有现在这样显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更为复杂的嵌套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仍与那些旧式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原文说的是《红楼梦》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而不是凭借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的特点成为小说的杰作。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D.“元艺术以艺术本身为研究对象”错误,元艺术不仅关涉艺术,还包括艺术家自身;并且“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指的是元艺术之“元”,不是“元艺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经常被引用,因而成为‘元诗歌’”错,文中没有依据说明被引用的诗歌作品就是“元诗歌”。B.《终身大事》只是胡适在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下创作的类似话剧,不能成为“元话剧”,话剧中并没有对自身和艺术的反思。D.新编京剧《梅兰芳》中的“戏中戏”指的是戏剧情节的一种手法,并不是对艺术的解释,其目的也并非是为了在戏剧中追求戏剧艺术的自我意识,所以不能称之为“关于戏剧中的戏剧”,也就不能理解为“元戏剧”。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使之与后文四段话构成总分关系”说明题目是让考生以问句的形式概括下文内容。第一段是说《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的原因; 第二段是说“我们可否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整部《红楼梦》并没有第一回中上述这些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而将这些自我省思的思维成果隐含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语言等方面保持不变——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品,它是否还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呢?”,及即“如果《红楼梦》去掉其中的显性的“元小说”痕迹,它还能成为一部小说杰作?”,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第三、四段是基于第一二段的分析,指出“当我们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指出‘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指向……”,所以第三段是在说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元艺术”研究。【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有三段,第一段“‘元艺术’这一术语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首先指出“元艺术”的重视程度,再“但是”一转折,提出“元艺术”这一词语;第二段,“在《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一文中,作者分析了……”“国外也有学者认为”概述了对“元艺术”的国内外早期探讨,再“因此,元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提出元艺术的特点;第三段“所谓的‘元艺术’,简而言之就是……”首先明确“元艺术”的内涵,“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元艺术分为……”再对“元艺术”进行分类,“每一种具体的元艺术都有各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分析其发展轨迹,“具体的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这种元艺术的命名”最后指出元艺术创造先于理论的观点。最后用“首先”“接着”“最后”等连接词连贯衔接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拿得出手的本领高明昌最近几年,母亲时不时感叹,说我没有学得父亲的本领。父亲的本领有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老母亲一一道来,我想了想,确实一样也没有学会。身旁的姊妹说:“学了做啥?现在样样不需要了。”可母亲觉得,随便做啥,要防三年风、四年雨的。我晓得这“三年风、四年雨”指的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事情,这“防”是指人最好要学得吃饭的真本事。比如有一门手艺,万一需要时拿得出手,可以养家糊口。父亲的独门手艺是有点的,我领教过。我十来岁时就被父亲拉在身边,他捉鲻鱼时我也去的。捉鲻鱼是靠海吃海的一种表现。我们家、我们村,靠近东海二三公里。家里如果几天不开荤了,父亲就去海里走一遭。他右肩上搭一条渔网,一只手反扣着鱼篓,赤着脚啪嗒啪嗒地走路。沙泥地上全是脚趾头张开的印记,有时浅,有时深。问父亲为什么这样急?父亲说是为了赶潮水。 父亲一出门,就有一帮人悄悄地、慢慢地尾随着他。捉鲻鱼真的需要技巧。一是要吃准潮汛。鲻鱼只在退潮的时候出现,只能在潮头里撒网,而把握退潮时间需要智慧,不懂潮汐知识的父亲,不知从哪儿学会看潮的;二是要看得出鱼在哪里。我们这里的潮水是泛黄的、浑浊的、涌动的,如何看得出、看得准水里有鲻鱼,眼睛要亮,眼法要准。而父亲,每每撒网每每有收获。父亲的这门技术教给了一个人,那人姓叶,是小学体育老师,小父亲几岁。叶老师放学后总是一脚奔到我们家,与父亲一起烧饭、烧菜,然后一起喝酒。时间一长,两人成了好朋友,父亲开始向他传授捉鲻鱼经验。父亲的教法与众不同,他来到潮水里,教叶老师学看潮水,看潮水里涌起的水头,看水头的条数、速度、大小,然后断定这潮水下面就有鲻鱼,命令叶老师马上撒网出去。试了几次后,父亲就让叶老师自己观察、自己判断、自己撒网。父亲说,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练一遍。就这样,赶一趟潮汛,教一个方法,叶老师学会了。父亲的这个教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学生语文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叶老师像高音喇叭,逢人便喊,说自己学会了捉鲻鱼,是我父亲教的。许多人都来向父亲学习,父亲像个英雄,站在大门口,“拔挺”喉咙说:“去问叶老师吧,他的网撒得比我好。”说完就回屋喝酒去了。父亲是个泥水匠,他有个看家的独门功夫,就是砌灶头。老家人造新房子都要砌灶头。大户人家分家了也要砌灶头。大家都爱请父亲砌灶头,只个别人家不相信父亲,请别人砌。但过了几个月就怨灶头火头温暾,烧的饭菜不香,又想起父亲来。父亲说好的,我一定相帮砌好。父亲砌的灶头是有特点的。最明显的是灶身小,省砖头,也少占面积,而且灶面清爽漂亮;灶膛火头集中,出火快、出火旺,省柴、省力,烧饭烧菜的时间短,即使外面疾风骤雨,烟囱也绝不会烟火倒流。一句话,就是好看又实惠。人家砌的灶头用了3年后要翻新,父亲砌的灶头5年后照常使用。这使得父亲的名气很响。父亲砌好灶头后,夜饭是不在别人家吃的,这个做法也是替东家省钱。省钱,是所有农家的习惯。海边村的男人都是学手艺的。每年的“三抢大忙”,若是都靠妇女们干活,是会拖节气的。村上有句谚语: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脱时脱一季,脱季脱一年。村上要求所有男人回村一周,帮忙“三抢”。父亲插秧也是快手。母亲说父亲的快是“邋遢快”,意思是邋遢了才会快,他不邋遢就快不了。父亲不承认,他的不承认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本事,他会耙水田。 耙田,确实是一身水一身泥的,想不邋遢也不行。海边村的耙田是指耙种植水稻的水田,在水田中放满水,适时浸泡后用牛和耙把秧田耙成松软浆泥的活儿,通常叫兜田。干这活儿的经验,首先要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这个是棘手的难题,泥块在水里,是看不见的,需要感觉,需要技术;其次是整个水田要齐平,不管田大田小,都要平整得像一面镜子。做到这些,非有十年的兜田实践不可,而且也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但父亲学会了,而且学得很到位。也不知道父亲如何学会的,有人说,村上一位老者见父亲心诚、手巧、善良,就手把手地教会了他。也有人说,父亲的手艺是神仙点化的。我不相信,有一回问母亲,母亲说:“哪来的神仙,还不是自己的父亲教儿子的?”就此一句话,我听明白了,明白了也不说,要替父亲保守秘密。因此父亲每年都显得很神气、很自得。有一个晚上,我与母亲对坐对望。母亲轻轻地对我说:“你父亲除了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以外,还为我烧了60多年早饭。”她说,父亲喜欢吃饭,她喜欢吃粥,所以一顿早饭要烧两次,要烧一镬子粥、半镬子饭,烧到自己烧不动为止,辛苦的。母亲泪眼蒙眬地问我:“这应该也是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不是?”我答道:“是的,应该是的,完全是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感叹“我”没有学到父亲的本领,“我”知道母亲是想让我有一门手艺,在需要时可以养家糊口,而姊妹们则认为那些手艺已经不适合现在生活了。B.第三段补叙了捉鲻鱼的技巧,既照应了上文父亲的本领,也表现了父亲本领之高超,同时为下文父亲教姓叶的体育老师看潮水做铺垫。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我”的眼中事、心中事,更具真情实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易于代入故事,产生共情心、同理心。D.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有方言农谚,还有农村生活生产场景的描述,令人读起来饶有兴味。7.关于文中“拿得出手的本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看潮汛的方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语文时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B.砌灶头是父亲的一样本领,父亲砌的灶头既好看又实惠,他砌好灶头后不在别人家吃饭有为了给人家省钱的因素。C.父亲耙田可以使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而且能把整块水田做齐平,平得像一面镜子。D.对于父亲如何学得本领,人们传说不一,母亲认为不是老者教的,也并非神仙所授,而是家传的。8.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拿得出手的本领”是如何统摄全文的。9.本文以“我”和母亲的对话结尾,有何作用?【答案】6.B7.A8. ①“拿得出手的本领”,指父亲掌握的三种独门手艺,即捉鲻鱼、砌灶头、耙水田,是本文的核心内容;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次序介绍了有关父亲掌握这三种手艺的细节,每一部分都同“拿得出手的本领”相关。③最后,写母亲追忆父亲烧早饭,认为这也是拿得出手的本领,表达出“我”和母亲对父亲怀念之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9.①丰富了父亲的形象,展现了父亲除了生产生活能力强之外还有对家人充满温情的一面。②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整,首尾圆合。③通过“我”和母亲的对话,表现我们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余味悠长。④升华主旨,前文主要表现对父亲本领的称颂,结尾处母亲和“我”的对话表现出我们对父亲浓浓的爱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段补叙了捉鲻鱼技巧”说法有误。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意义是填补故事情节上的漏洞。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了捉鲻鱼技巧的内容,是插叙并非补叙。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词语的意义的能力。A.“父亲看潮汛的方法”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内容“就这样,赶一趟潮汛,教一个方法,叶老师学会了。父亲的这个教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学生语文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知,是父亲教叶老师看潮头捕鱼时的教授方法给我启发,而不是他看潮头的方法。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的能力。原文第一段,作者通过与母亲对话“最近几年,母亲时不时感叹,说我没有学得父亲的本领。父亲的本领有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这一方式,引出父亲三项拿得出手的独门手艺。由此可知:“拿得出手的本领”,指父亲掌握的三种独门手艺,即捉鲻鱼、砌灶头、耙水田,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此后,根据第一段内容,作者在第1-5段介绍了父亲捉鲻鱼的高超本领,以及教人学会捉鲻鱼的独到;在第6-7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砌灶头的本领,在第8-10段集中描写了父亲耙水田的高超本领。所以,围绕文章开头所说的“拿得出手的本领”这一核心,按照次序介绍了有关父亲掌握这三种手艺的细节,每一部分都同“拿得出手的本领”相关。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你父亲除了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以外,还为我烧了60多年早饭”“母亲泪眼蒙眬地问我:‘这应该也是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不是?’我答道:‘是的,应该是的,完全是的。’”可知,作者又介绍了父亲的一项新“本领”。而这项本领除了体现父亲心灵手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他对于家人的关系爱护。作者展现父亲的这一面形象,更体现了我们对他的难忘。所以,文章最后写母亲追忆父亲烧早饭,认为这也是拿得出手的本领,表达出”我”和母亲对父亲怀念之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在内容上来说,作者在前文主体部分集中展现了父亲捉鲻鱼、砌灶头、耙水田这三项高超技艺。单从这三项技艺来说,作者主要想要展现的是一个心灵手巧、本领高超、为人善良的父亲形象。这里的父亲,与“我”们关联性可能没那么高。而文章最后,父亲的一项新的本领,是“一顿早饭要烧两次,要烧一镬子粥、半镬子饭”,并且心甘情愿烧了60多年,“烧到自己烧不动为止,辛苦的”。这极大丰富了父亲的形象,展现了父亲除了生产生活能力强之外还有对家人充满温情的一面。在文章结构上来说,文章开头“最近几年,母亲时不时感叹,说我没有学得父亲的本领。父亲的本领有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以“拿得出手的本领”领起,结尾“这应该也是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不是?”也以“拿得出手的本领”结尾。首尾相互照应,而且充分照应了文章标题“拿得出手的本领”,使文章结构严整,首尾圆合。文章主体部分对父亲三项本领的叙述与描绘,大部分是较为客观地去直接描写展现父亲的形象。而在最后一段,父亲依然去世,此刻他的形象是在“我”与母亲谈话的语言里侧面展现的。从我们的对话里写父亲对家人的关心爱护,这表现我们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余味悠长。而且,也升华主旨,前文主要表现对父亲本领的称颂,结尾处母亲和“我”的对话表现出我们对父亲浓浓的爱意。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①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表:古代测日影的天文仪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C.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D.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当”与《鸿门宴》“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不相同。B.“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与“不言而化”的“而”字用法和意思相同。C.太宗此处指李世民,“太宗”是他的庙号,古时皇帝死后,一般会在太庙立室奉祀,专立名号,称庙号。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除此之外,臣子还可以向君王进呈奏、表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B.魏征认为只靠“严刑”“威怒”,终难使民众悦服,国家安定,严刑峻法不是治国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臣子黎民要竭诚相待。C.“十思”的每一思都是先说太宗在居安现状下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体现了魏征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D.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要杀他。听了民部尚书裴矩力争的进言后,唐太宗很高兴,便赐封裴矩为五品以上官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14.司马光在评论裴矩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10.C11.B12.D13.(1)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2)裴矩做官竭力争取(据理力争),不因为在我面前就顺从,假如你们每件事都这样,何愁国家治理不好。14.①引证法,引用了古人的名言。②对比论证法,以讨厌听到自己过失与乐于听到直言对比。(若由这两句答假设论证也可)③比喻论证法,把君比作表,臣比作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官的接受贿路,罪行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赂”是“受”的宾语,“罪”是“当死”的主语,在“罪”后不能断开,排除BD;“而”是连词,表顺承,一般不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掌握;对等,比得上。意思不相同。句意: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估计大王的部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部队)吗?B.错误。前一个“而”表转折,却;后一个“而”表修饰。句意: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便赐封裴矩为五品以上官职”错误,由原文“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可知,应是“召集文武五品以上官员”。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善”,做得好;“克”,能够;“盖”,大概。(2)“面从”,在面前就顺从;“然”,这样;“不治”,治理不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①由原文“古人有言:‘君明臣直’”可知,引证法,引用了古人的名言。②由原文“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可知,对比论证法,以讨厌听到自己过失与乐于听到直言对比。(若由这两句答假设论证也可)③由原文“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可知,比喻论证法,把君比作表,臣比作影。参考译文:材料一:臣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愿望,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之人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材料二: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一匹绢帛,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路,罪行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做官竭力争取(据理力争),不因为在我面前就顺从,假如你们每件事都这样,何愁国家治理不好。”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桂枝香·金陵怀古①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③。【注】①这首词作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任江宁知府时。②语出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将韩擒虎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张丽华等妃子们寻欢作乐。③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临送目”统领上片写景,“故国”为下片怀古蓄势,“晚秋”点明季节,“初肃”总写眼前萧肃衰败之景。B.“归帆”“酒旗”两句,写景突出动态,归帆在夕阳下穿梭,酒旗在西风中飘扬,展现出金陵城的繁华阜盛。C.下片感叹六朝因竞逐奢华而相继灭亡,继而陈说感叹兴亡荣辱也是徒然,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的心情。D.全词立意新颖,章法严谨,同时运用比喻、借代、用典等手法,艺术精巧,境界开阔,笔力遒劲。16.本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怀古的佳作,请比较二者内容上的异同。【答案】15.A16.同:写景雄浑壮丽,都描绘出大好山河之美,都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异:苏词主要通过缅怀周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无奈。王词主要通过登高怀古表达对六朝兴亡的感叹,并借以寄托自己对国事的关心、时政的隐忧。【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萧肃衰败”错,上片写景秀丽壮观,富有生机。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从意境画面来看,这两首词都雄浑壮丽。苏词有“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王词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景象开阔高远,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这两首词都是借古叹今。苏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借表现赤壁之战中,周瑜年少功成,来抒发自己年华逝去、功业难成的慨叹;而王词“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感慨物是人非,感伤北宋之人贪图安逸,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师说》中,韩愈沉痛记述当时士大夫们不仅拒绝从师,还说出“_________,_________”的荒谬托词。(2)《六国论》中苏洵引用古人之言,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说明割地赂秦的危害,接着指出了六国必将灭亡的结局。(3)猿叫声似婴儿啼哭,古人常用啼鸣猿猴这一意象营造凄清之境,表达悲伤之情,这样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位卑则足羞②.官盛则近谀③.以地事秦④.犹抱薪救火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渚清沙白鸟飞回(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谀、薪、啸、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生在政治清明的太平时代,他会是一个温情丈夫。然而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的封建王朝末期,他却成了为天下人蹈死不顾的“铁血丈夫”——二十四岁就被残害,匆匆与爱妻及腹中孩子诀别,从此长眠异乡。他,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林觉民以①的年纪英勇就义,与71位烈士一起埋骨于黄花岗。13岁时,林觉民应父命参加童试,他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退出考场。两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彻底摆脱科举。当时新学初兴,各种新思想、新学说②,他阅读了《苏报》《警世钟》等大量进步书刊,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和推崇自由平等的学说。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攻打两广总督署,与巡防营展开激烈巷战,林觉民受伤力竭被捕。24岁的他在堂上慷慨陈词,痛斥清廷,然后从容赴死。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同年11月9日,福州也打响辛亥革命福州光复之战。革命党人冲过当时闽江唯一进城的万寿桥,光复福州,验证了少年时代林觉民发出的那句③的誓言“亡大清者,必此辈也”。风雨飘摇的时代,那样的青年烈士又何止林觉民一人?他们抛却一切,一心想要换来民主和自由,哪怕身首异处也浇不灭心中革命的火苗。如今这美好的岁月,是曾经多少“林觉民”心里的愿景啊。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案】18.风华正茂纷至沓来振聋发聩19.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鲜明、强烈的对比,突出强调了林觉民为了民族复兴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的义勇精神。【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文“二十四岁就被残害,匆匆与爱妻及腹中孩子诀别,从此长眠异乡”,应填表示青春年华的词语,所以可填充“风华正茂”。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第②处,根据语境“当时新学初兴,各种新思想、新学说”,以及后文“他阅读了《苏报》《警世钟》等大量进步书刊,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和推崇自由平等的学说”,可推断是新思想、新学说不断地出现,故填充“纷至沓来”;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第③处,根据语境“验证了少年时代林觉民发出的那句的誓言‘亡大清者,必此辈也’”,意在强调话语的感染力很强,使人清醒,因此可填充“振聋发聩”;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语句使用了对比手法,“政治清明的太平时代”与“‘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封建王朝末期”、“温情丈夫”与“铁血丈夫”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写出了林觉民林觉民为了民族复兴在黑暗的旧时代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的义勇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海为什么会流“蓝眼泪”?对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发光现象诗意描述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当夜光藻赤潮爆发时,夜晚的海面上就发出美丽的“蓝色荧光”,随着海浪起伏,就像大海流下了晶莹剔透的蓝色泪水。当然,既然是夜光藻赤潮,(①),只有在晚上才会发出美丽的荧光。夜光藻细胞中都含有成千上万的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颗粒,胞质丝将这些颗粒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当夜光藻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②),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的冷光。当海水中夜光藻密度很高时,浅蓝色的光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蓝眼泪”!原本,“蓝眼泪”只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馈赠的美景。但是,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愈发频见的“蓝眼泪”,(③)。据研究显示,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的现象,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连续出现一两个月还没有消失的“蓝眼泪”会成为当地海域需氧生物的噩梦。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为三个表意连贯的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它在白天是毫无光彩的;②会释放出能量;③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21.“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它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22.据研究,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夜光藻赤潮”“只有在晚上才会发出美丽的荧光”表明它白天没有光彩,应填:它在白天是毫无光彩的。 ②结合“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的冷光”可知,发生反应会释放能量,应填:会释放出能量。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蓝眼泪’会成为当地海域需氧生物的噩梦”强调“蓝眼泪”现象是海洋环境恶化的表现,应填:往往意味着海洋环境出现了恶化。【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提取主干,单独成句:“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然后把“蓝眼泪”的定语部分抽出来,单独成句:“对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发光现象诗意描述”,一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添加主语和谓语,改为“‘蓝眼泪’是对海洋生物发光现象的诗意描述”;二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改为“‘蓝眼泪’其实是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的大量繁殖造成的”。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连贯和衔接。【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据研究显示”,删除“据”或“显示”;二是成分残缺,“现象”缺少谓语,加上“出现”,或者删除“的现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前,“内卷”和“摆烂”言论火爆网络。“内卷”本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如今,多用于高校或职场中的“非自愿”竞争。“内卷”看似刻苦、努力,实则是看到别人努力而产生焦虑心理,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摆烂”是指主观上认为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不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摆烂”是“丧文化”在“佛系”、“躺平”后的继续。近日,习主席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的回信中说:“青年就要‘自找苦吃’。”“自找苦吃”,不是被动受苦,而是主动在困难中调整心态、磨砺意志、增长才干。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复兴中学将在“七一”前夕举办一场主题为“奋斗青春,复兴有我”的演讲比赛,庆祝建党102周年。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时代风云起,莫做袖手人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时代风云起,莫做袖手人!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前头。擘画蓝图襄盛世,青衿志远运筹谋。时代风云起,青年踏歌行;神州蓬勃势,莫做袖手人。我辈青年自当以理想、担当、拼搏、奋斗助力时代,青萍之末乘风起,敢做时代弄潮儿。云谲波诡暗流涌,青年砥砺奋楫行。历史属于奋斗者,星光不负有梦人。笃定目标踔厉行,可乘青云振翮翔。跻身时代潮头立,劈波斩浪显豪情。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时代的大潮中翻滚着惊涛骇浪,“逐利而行”的思维,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关注物质,关注享受的风气,如潜伏的冰山暗礁,侵蚀着我本青年的理想与激情。我本青年更需激流勇进,拼搏奋斗,有一份高远的追求,有为国为民的理想担当。时代楷模黄文秀,奉献青春,用生命书写脱贫攻坚路上的壮歌;“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女大生宋玺用勇气与坚韧参军护航亚丁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用责任担当让青春在神州大地熠熠闪光。风雷激荡云诡谲,时代责任我辈担。砥砺奋斗扬帆行,成就梦想仗剑行。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全面振兴,小康社会的实现,各行各业的蓬勃兴起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无数机遇,我辈青年当抓住机遇,奋楫笃行,拼搏向上,惟其如此,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锚定方向,乘风破浪。时代怎样,青年就怎样;青年怎样,时代发展和未来就怎样。曾经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时刻,是无数革命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国家为己任;如今,物阜民丰,国力日强,时代给青年创造了无数实现理想实现抱负的机会。改革开放,民族振兴,我辈青年在时代大潮里搏击风浪,创造属于时代的辉煌。栉风沐雨自担当,我辈青年当自强。青萍之末乘风起,敢叫日月再丈量。不要佛系,拒绝躺平,丹不可夺赤,石不可夺坚,用奋斗铸就无悔的人生。从不在乎一己之私利,在乎的,是家国情怀,是时代进步,是生民冷暖。揆诸当下,有太多的诱惑侵蚀而来,有些青年贪图享乐,拒绝奋斗,躺平啃老;有些青年拒绝努力,企图一夜成名,名利双收,甚至有些青年为了博人眼球铤而走险不惜触犯法律,我辈青年在这样的风气下,如何堪破迷雾,唯有不懈奋斗,不倦拼搏,奋楫笃行,履践致远,才能把握历史主动,激扬奋进力量,不舍尺寸之功,保持耐心定力,踔厉奋发,踵事增华。鼙鼓催征稳驭舟,勇毅笃行立潮头。壮志凌云击苍兕,踔厉奋发新征程。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驰隙流年,星移斗转,时代风云起,莫做袖手人,穿越层峦叠嶂的迷雾,迎来伟大复兴的旭日曙光。天高海阔新时代,我辈青年逐梦行。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第一段给出了“内卷”和“摆烂”两个词语,并进行了解释。“内卷”属于“非自愿”竞争,表象是“收益努力比”下降,实质是焦虑心理,无意义的内耗。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一下“努力”和“内卷”。努力和内卷有着本质区别:努力是自己主观上想要前进,而内卷则是焦虑情绪驱动,被迫努力;努力的关注点是自己,内卷则是关注他人;努力是放眼未来,内卷则是停留当下。“摆烂”更是一种消极做法,“主观上认为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意味着其实还有向好的可能,只是自己先放弃了,不采取任何措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摆烂”的本质是“丧文化”,比“佛系”“躺平”还要“丧”。由此可见,无论“内卷”,还是“摆烂”都不可取。材料第二段通过习主席的回信提出一种观点:青年要“自找苦吃”。“找”是一种主动的态度,体现出积极的心态;“苦”的内涵多种多样,不仅指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那么为何提倡青年“自找苦吃”?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多吃点苦,多经历点挫折、困难不是坏事,可以提高抗挫力,能够调整心态、磨砺意志、增长才干。而这一切都对青年成长十分重要。综合两段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作为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我们应该“自找苦吃”,不怕困难、挑战、竞争,多关注自我,不被外界左右,按照自己步调去走,不被卷入无意义的竞争,不做无谓的精神内耗,更不能心态失衡,“躺平”“摆烂”。作文提供了演讲比赛的情境——复兴中学将在“七一”前夕举办一场主题为“奋斗青春,复兴有我”的演讲比赛,庆祝建党102周年。主题中的“奋斗青春”“复兴有我”给出了青年应该具有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境界。演讲身份是青年学生代表,面向全体师生演讲,要展现出青年应有的风采。注意演讲稿格式和演讲语言特点。写作时可以先列举当下的“摆烂”“内卷”现象,对于“摆烂”,要明确青年绝对不能这样做;对于“内卷”可稍作分析,指出其实质和对青年的不良影响。然后分析时代特点,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提出当代青年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最后联系习主席回信中的观点,给出正确做法,青年要敢于吃苦,不怕吃苦,甚至自找苦吃,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尽快适应时代节奏,锤炼本领,为担当复兴大任做好准备。最后发出号召,青年应吃苦、奋斗,展现青年风采,担当时代责任。立意:1.不摆烂,不内卷,奋斗成就精彩人生。2.做吃苦青年,担复兴大任。3.真努力,肯吃苦,用奋斗书写青春风采。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6 14:5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682.3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