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秘密·启用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11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新诗自诞生伊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对于新诗形式的质疑,却一直没有停止。最引人注目的一种质疑就是:新诗有没有形式?有没有韵律?这种质疑一方面源自新诗写作在形式上较为纷繁杂乱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学界对现代诗歌(尤其是自由诗)的节奏特征还缺乏深入的理论认识的结果。在近百年来的新诗韵律研究中,对新诗的“格律化”的讨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从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饶孟侃等人对新诗格律的提倡和讨论,经由30年代朱光潜、罗念生等人关于“节奏”问题的论战,再到50年代包括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在内的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大范围讨论,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学者对“新格律体”的倡导和争论,讨论的焦点主要是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然而,学界对于“格律”与“节奏”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不清。比如闻一多《诗的格律》实际上把形式和格律以及韵律混同了(这也来源于西方学者的影响,包括其著名的“戴着镣铐跳舞”说都来源于1920年美国学者的《诗之研究》一书)。这种混同导致一种趋向,以为要建设新诗的“韵律”,就必定要建设新诗的“格律”。新诗韵律研究实际上一直处于“格律”讨论的“挟持”之下。百年来关于新诗节奏的理论建构,很多受国外作品和理论的启发,甚至本身就带有比较诗学的视野。比如,郭沫若在建构“内在韵律”理论时,援引的主要是泰戈尔、惠特曼等国外诗人的创作;闻一多创建新诗“格律”理论,其理论术语直接借鉴英语格律诗。实际上,闻一多、朱光潜、郑振铎、王力等现代诗论家在阐述节奏问题时,多少已经暗含了比较诗学的视野。概言之,中国现代诗律学在诞生伊始就是处于“世界之中”的,因此,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继续中国现代诗律学一些未完成的课题就变得非常必要了。其中一个基本的课题就是,自由诗的节奏问题如何看待?近年来,我们分析、比较了一些英美韵律学研究的理念,并结合中国新诗的创作实践,初步提出了“非格律韵律”的理论建构。这一理论框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彰显自由诗有以声韵形态表达的、严格意义上的韵律。其次,“非格律韵律”的提出,也是为了将自由诗的韵律研究置于与格律诗的对比之下,进一步凸显两者在结构形态、时间尺度、表达形式、心理效应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节奏的分层与集群理论。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节奏构造的多重因素,我们才能对自由诗的节奏进行较为贴切的观察和分析,避免用机械的格律模式去分析它。(摘编自李章斌《在世界之中的“中国现代诗律学”》)材料二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 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20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他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辨。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20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之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纷繁杂乱的新诗写作现状,加上学界对现代诗歌的节奏特征缺乏深刻的理论认识,让人们对中国新诗是否具有形式和韵律产生质疑。B.近百年来的新诗韵律研究,都是围绕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展开讨论的,这导致了新诗“格律”与“节奏”两个概念的混淆。C.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会激发他们的诗才,促使他们挖掘自身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并将之凝练为诗歌。D.不管是古典诗还是白话诗,都不应忽视诗歌创作形式上的要求,而应在形式的要求下寻求最大的创作自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格律对于诗人创作新诗的重要影响,但两则材料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B.中国关于新诗节奏的理论都源自国外作品和理论,如郭沫若的“内在韵律”理论、闻一多的“格律”理论。C.材料一论述20世纪不同年代关于新诗“格律”的讨论,强调建设新诗韵律要以“格律”为基础。D.材料二结尾既肯定了现代诗的形式的重要性,也指出其存在滥用“典”及套话的弊端,具有思辨意味。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格律对新诗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再别康桥》)C.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D.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闻一多“戴着镣铐跳舞”说,是将格律比作脚镣,认为“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春风十里早春的江南,仿佛是在一夜之间苏醒的。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之后,路旁的小草悄悄地从松软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在轻风中摇曳着嫩绿的身姿。古老的旴江也在春风中醒来了,清澈的江水欢快地奔流,碧波柔柔地荡漾着,如锦缎一般泛起粼粼的光泽。乌黑光亮的鱼儿在水底悠闲地游动,偶尔浮上水面,像促狭而活泼的孩子,调皮地吐出一串串晶莹的水泡。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江面上雾气弥漫。旴江南岸的青石码头上,静静地停泊着一艘舳舻木船。船上坐了不少人,有挑担的农夫、行旅的客商,也有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船帆已经高高地扬起,似乎随时就要离岸而发,船夫却还立在船头,朝着岸边的官道不停地张望。有人不耐烦地催促船夫赶紧开船,船夫却不搭理,兀自等待着。远远的,从雾蒙蒙的小道深处,一前一后走来了两个年轻人,身材清瘦而颀长,穿着青布的长衫,头戴方巾,背着行囊,脚步轻快而急促。走在前面的那个更年轻,眉宇英俊,略带几分稚气,他一路小跑,一个箭步跃上了船头,有一点掩藏不住的兴奋。后面那个年长些,也更沉稳,他步履从容,却毫不迟缓,紧跟着上了船。“哦,原来是在等曾知县的两位公子啊!”“两位公子这是要去进京赶考吧?”“公子满腹经纶,肯定高中啊!”船上的乡里乡亲纷纷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两位公子,年轻的那位便是曾巩,同行的是他的兄长,名叫曾晔。两人此行正是从家乡南丰出发,进京去赶考的。当时,他们的父亲曾易站在离南丰不远的信州玉山县任知县。两兄弟年轻英俊,人品纯良,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自然是小有名气。一阵风吹来,船帆鼓鼓囊囊的,在桅杆上呼呼作响。船夫解开缆绳,使足气力一篙撑去,大船便离了岸,在宽阔的旴江水中扬帆起航了。旴江是南丰人的母亲河。它位于江西省东部,发源于广昌县境内。在武夷山脉西麓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名叫血木岭的山峰。最高处的灵华峰海拔近千米,山上怪石嶙峋,且多罅隙,泉水从山石中喷涌而出,汇成山涧小溪,一路奔流——那溪流便是旴江的源头。那澄净舒缓的江水,是江西人生命的源头,是家,是童年,是梦里的记忆,是灵魂的故乡,也是最初和最终,是根脉和归宿。因此,关于曾巩的故事,就让我们从旴江开始吧。那个雾蒙蒙的春天的清晨,是在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那一年,曾巩18岁。头一年秋天,曾巩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州试,此番正要去京城汴梁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这是他第一次赴考,也是他第一次进京。兄长曾晔比他大10岁,之前参加过两次科举,都落败而归,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自信和雄心。曾巩不一样,他是有理想的,而且也正是不畏天高地厚立下雄心壮志的年纪。未知的人生和前途,在他眼里如同这顺流而下的旴江水一样,在春风中一日千里,生机蓬勃。船舱内逼仄窄小,举止局促,不免有点气闷。曾晔性格外向,喜交谈,遇上熟悉的同乡和学友,便侃侃而谈。曾巩性情内敛,生来好静,在舱内待得枯燥,便独自走到了舱外。他立于船头,极目远眺,只见江面上烟水苍茫,两岸的稻田、菜地、果园、树林一片绿油油的。更远处,水的尽头,是连 绵起伏的群山。曾巩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出生在江西南丰曾氏家族,曾家秉承儒圣血脉,数代为官,诗礼传家。曾巩自幼机警聪慧,特别喜欢读书,而且记性好,过目不忘,“读书百数千言,一览辄诵”。他五六岁时就开始读书,不仅读诗词歌赋,还读古文,通读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学经义,对司马迁、韩愈等名家的文章尤其喜爱。那些深刻而朴素的儒家理论如同一块坚定的磐石,奠定了他人生的思想基础。少年时代,他就以文辞名闻四方。12岁时能写策论文章,曾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六论”指的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题目一般出自九经、诸子百家、十七史及其传释中,“以五通为过焉”。也就是说,他12岁时应答科考卷,落笔即成,且用词伟丽,气势不凡。15岁时,曾写下《上李连州书》,见解独到,章法谨严,很快就传诵开来,在乡里传为佳话。按照宋代的风俗,男子在15至25岁之间,“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即可举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此次进京参加科考,临行前,父亲郑重其事地请家族长辈为曾巩举行了“冠礼”。仪礼虽然简单,却让曾巩的肩头沉甸甸的,他常常会好端端地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冠礼之后,父亲为他取字“子固”,既与其名“巩”相关,又与远祖曾皙的字“子皙”、曾参的字“子舆”遥相呼应,寄托着家族长辈对曾巩的厚望。“子固啊子固,你可千万不要辜负了这个名字啊!”曾巩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他感觉体内有某种东西,像春天的小草一样,正在血脉中蠢蠢欲动,似乎随时会吐出嫩绿的新芽来。或许,是那生命深处的儒圣的基因,正穿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奔向他的人生。曾巩兀自激动起来,他隐隐约约意识到,冥冥中有一种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春风十里,风光正好。大船一路顺风顺水,不几日就到了鄱阳湖,入了长江。江面更开阔了,江水奔涌不止,惊涛拍岸,曾巩的内心也随之开阔起来。他迎风而立,暗暗立下了人生的志向。在茫茫长江的涛声中,他年轻的心灵,为之风声激荡,为之澎湃起伏,为之踌躇满志。因为,他的人生志向,不是做大官,不是发大财,而是成为圣贤!(选自徐徐《一代醇儒话曾巩》第一章,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旴江是南丰人的母亲河,也是曾巩最初为梦想出发的地方和最终灵魂的故乡。B.文章通过曾巩和其兄长曾晔的强烈对比,突出曾巩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和雄心壮志。C.关于曾巩家族和曾巩童年、少年时的插叙,介绍了曾巩的家世影响和少年才情,也呼应了他的人生志向。D.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曾巩父亲在他进京科考前为他举行冠礼,寄托着对他的殷殷期望。7.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接上文父亲给他取名字的用意——既与其名“巩”相关,又和曾皙、曾参的字呼应,使文章内容更紧密连贯。B.把曾巩心中的动力比喻成春天的小草,动力推动他前进,正如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刻画了曾巩勤勉、坚定的形象。C.语言鲜活生动,“蠢蠢欲动”“吐出嫩绿的新芽”等写出曾巩对未来充满希望,拥有着青春的朝气。D.“体内有某种东西”可以是流淌在曾巩的血脉生命深处的儒圣的基因,这与文章结尾他成为圣贤的志向相呼应。8.请简要分析文章前四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9.结合全文,分析曾巩立于船头、极目远眺时的心理状态。(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曰:“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B.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C.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D.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掌书记,官名,是节度掌书记的简称。文中指辛弃疾担任忠义军的最高长官。B.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地方不定。亦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C.长短句,本指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文中长短句是词的别名,辛弃疾善豪放词。D.三鼓,即三更。古代用打更鼓来报夜间时刻,一夜五更,三更在半夜子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辛弃疾忠心国事。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并将他们献出斩杀;后来还把飞虎军打造成很厉害的队伍。B .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C.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将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和皇帝进行问答时,没有丝毫逢迎,言论刚劲正直。D.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棹歌》;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4分)(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4分)14.请概括辛弃疾为平定湖湘不时兴起的盗乱向朝廷陈述了哪些中肯的建议。(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草书屏风韩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问句突起,见到屏风那一瞬间的惊喜之态溢于言外。诗人能一眼断定这是怀素的书法作品,充分说明他十分熟悉怀素作品的风格。B.颔联正面描写屏风上的整幅墨迹,采用映衬手法,用“尘色染”来反衬“墨痕浓”,以此突出怀素作品笔酣墨畅、痛快淋漓的特点。C.颈联具体描绘了屏风之上的画面,将“怪石”“秋涧”“寒藤”“古松”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寒山秋涧”图,传递出苍劲古朴的意境之美。D.诗歌起笔点题,进而承“怀素踪”一词,对怀素作品展开由浅转深、由粗转精的描写,最后用独特的方式亮明诗人的情感,收束全诗。整首诗结构谨严,自然流畅,一气呵成。16.《书论选读》这样评价此诗:“(该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请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就此评价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 )屈原的《离骚》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2)李商隐的《锦瑟》中“,”两句运用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悲哀。(3)陆游的《书愤》中追忆两次抗金胜利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中央党校濯莲池内种植的莲花,有着自己小池碧玉的卓特之处。每年的夏天,满池荷叶像一把又一把撑开的翡翠雨伞,有的铺散在水面上,托举着晶莹透亮、滚来滚去的水珠;有的高高伫立在枝头,像一把扇子,随风摇曳。荷叶丛中,一根又一根满身带刺的荷梗昂首挺立,支撑着大小不一的荷叶与荷花。荷花仪态万方,有的①;有的刚好开出两三片花瓣,似在蓄势待发;有的已全部盛开,如婷婷少女,含笑而立。荷花的颜色也是斑斓错杂,有的白如凝脂,纯洁温润;有的红如朝霞,鲜美艳丽。尤其是粉色荷花,粉中透白,嫩蕊凝珠,盈盈欲滴。站在池塘畔细细闻去,一缕缕清幽淡雅的荷香缓缓飘来,②。那些早早开放过的荷花,伴随花瓣的片片飘落,从娇小嫩黄的花心深处探出一头碧绿碧绿的莲蓬,仔细端详,它们既像是倒立的喷水花酒,又像是翻转的伞状吊灯。诗人把由莲花到莲蓬的转换过程比喻为“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可谓生动形象,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①②③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0—22题。对于青岛的樱花,我久已听人讲究过;既然今年有看着的机会,一定不去未免显着自己太别扭;虽然我经验过的对风景名胜和类似樱花这路玩艺的失望使我并不十分热心。太阳刚给嫩树叶油上一层绿银光,我就动身向公园走去,心里说:早点走,省得把看花的精神移到看人上去。这个主意果然不错,差不多除了几位清道夫,就只有我自己。我在那条樱花路上来回蹓跶,远观近玩的细细的看了一番樱花。樱花说不上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它艳丽不如桃花,玲珑不如海棠,清素不如梨花,简直没有什么香味。它的好处在乎“盛”:每一丛有十多朵,每一枝有许多丛;再加上一株挨着一株,看过去是一团团的白雪,微染着朝阳在雪上映出的一点浅粉。来一阵微风,樱树没有海棠那样的轻动多姿,而是整团的雪全体摆动;隔着松墙看过去,不见树身,只见一片雪海轻移,倒还不错。设若有下判断的必要,我只能说樱花的好处是使人痛快,它多、它白、它亮,它使人觉得春忽然发了疯,若是以一朵或一株而论,我简直不能给它六十分以上。无论怎说吧,我算是看过了樱花。不算冤,可也不想再看,就带着这点心情我由花径中往回走,朝阳射着我的背。20.请用否定句概括出作者对青岛樱花“不十分热心”的原因。(5分)21.请简要分析加点词“发了疯”的含意。(5分) 22.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卷的方框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2分)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路遥《平凡的世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医生说,疼痛感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它是身体出现状况的警报;没有它,我们被烫伤、烧伤甚至出现其他重大疾病,都会浑然不觉,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作家熊培云说:有些好的作品能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有疼痛感,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件有希望的事。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的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秘密·启用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11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答案1.B(B.“这导致了新诗‘格律’与‘节奏’两个概念的混淆”因果关系有误。由原文“在近百年来的新诗韵律研究中,对新诗的‘格律化’的讨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界对于‘格律’与‘节奏’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不清”可知,二者没有因果关系。并且“都是围绕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展开讨论的”说法有误,由原文“在近百年来的新诗韵律研究中,对新诗的‘格律化’的讨论占据了主导地位”“讨论的焦点主要是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可知,并不“都是”围绕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展开讨论的,而是“占据了主导地位”“讨论的焦点”。)2.A(B.“都源自”说法有误。由原文“百年来关于新诗节奏的理论建构,很多受国外作品和理论的启发”可知,是“很多”,而不是“都源自”。C.“强调建设新诗韵律要以‘格律’为基础”错误。由原文“在近百年来的新诗韵律研究中,对新诗的‘格律化’的讨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从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饶孟侃等人对新诗格律的提倡和讨论,经由30年代朱光潜、罗念生等人关于‘节奏’问题的论战,再到50年代包括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在内的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大范围讨论,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学者对‘新格律体’的倡导和争论,讨论的焦点主要是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可知,材料一论述20世纪不同年代关于新诗“格律”的讨论,是为了说明近百年来新诗韵律研究主要围绕“格律化”展开。D.“……现代诗……也指出其存在滥用‘典’及套话的弊端”错误。由原文“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可知,应是古典式存在滥用“典”及套话的弊端,不是“现代诗”,选项拖换偷换了概念。故选A。)3.D(A.“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对仗工整,“心”“因”押韵。B.“摇”“草”押韵。C.“醒”“行”押韵。D.既不押韵,也不对仗,不能体现格律对新诗的影响。故选D。)4.①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如第二段以闻一多《诗的格律》为例,阐述学界对“格律”与“节奏”概念经常混淆,新诗韵律研究一直处于“格律”讨论的“挟持”之下。(或:第三段以郭沫若建构“内在韵律”理论、闻一多创建新诗“格律”理论为例,阐明中国新诗节奏的理论建构受到国外作品和理论的启发。)②材料二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对比没有才能或才能不高的诗人与才能卓越的诗人创作表现,强调形式感(或格律)对诗人创作诗歌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观点。(4分)5.①闻一多把格律比作“脚镣”,体现了格律对新诗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②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激发其诗歌创作才华。(4分)6.B(B.“文章通过曾巩和其兄长曾晔的强烈对比”错。“之前参加过两次科举,都落败而归,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自信和雄心”并不能说明曾晔就没了理想,没有“强烈对比”。)7.B(B.“刻画了曾巩勤勉、坚定的形象”错,此处不能体现“勤勉”。)8.①点出时间地点:早春的旴江两岸。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江边美景。②照应标题,以美景呼应标题,引起读者思考。③为下文人物出场做出铺垫:船夫立在船头焦急地等待,其他人的不耐烦都为曾巩兄弟出场后大家的赞叹做了铺垫,并形成态度上的抑扬对比。(6分)9.①因船舱内逼仄窄小,局促气闷,加之曾巩性情内敛、生来好静,便独自走到了舱外。所以他是带着躲避烦躁的心态,到外面寻找清静。②看到茫茫江面,想到这是自己第一次进京赶考,心里充满期待与担忧,期待科举中第,担忧前程。③眼前的群山挡住了极目远眺的视线,哥哥之前科举的失落定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结尾可以看出,他坚定成为圣贤的人生志向,心中多了份责任与 信心。(6分)10.B(句意: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国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逆顺之理”作“言”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D;“然”表转折,应放在句首,与后边的句子不断开,排除A。故选B。)11.A(A.“最高长官”说法错误。节度使乃是军政、民政长官。宋时,掌书记是军政、民政方面的僚属。)12.A(A.“他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说法错误。从文中第二段“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可知,只抓住了一个安国。)13.(1)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4分)(2)当时,有不喜欢如此做的枢密院官吏,多次从中阻挠,辛弃疾却做得更加尽力,终于没半途而废(被废止)(4分)14.①深入思考导致盗寇的原因,探讨消弭盗寇的方略;②让各州县把惠养老百姓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③另建一支名为飞虎军的军队,提升战斗能力和威慑力。(3分)15.C(C.“构成一幅‘寒山秋涧’图”错误。本诗题目中有“草书”,可知本诗描写的对象为怀素的草书。诗歌的颈联上句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下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上下两句通过对怀素书法笔画的描写,展现了狂放、豪纵的书法气度。)16.①颈联使用比喻。用“怪石”“秋涧”“寒藤”“古松”等比喻怀素草书的点、竖和弧钩的笔画,形象表现了其古朴苍劲、灵活飞动、富于变化的特征。②尾联采用虚写的手法。意为如果把屏风放在水边,屏风上的字迹都会化作蛟龙游走。想象奇特,突显草书笔势的迅疾、笔画的盘曲和气韵的生动。③用字精炼,富有表现力。如“怪”字写出草书运笔的狂放不羁、富有个性,“奔”“挂”则写出笔画之间流淌的气韵以及用墨的饱满劲健、酣畅淋漓。(6分)17.(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6分,一空1分)18.①含苞欲放②沁人心脾③惟妙惟肖(3分)19.①把碧绿的莲蓬比喻成倒立的喷水花洒和翻转的伞状吊灯。②既形象又贴切,体现了它们之间形状上的相似性,给人以亲切感。20.①听人讲究过没有好奇心;②看过的风景名胜没有给作者好的体验。21.“发了疯”的本意是指失去常态(失去控制/反常),在句中写出了春天的樱花开得热烈肆意,表达了作者对樱花开得过于繁盛反而适得其反的遗憾。22.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路遥《平凡的世界》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分两层:第一层(也就是第一段)由两句话组成,第1句用医生的话指出“疼痛感”对人非常重要,第2句阐释为什么重要。其中的关键词是“疼痛感”“非常重要”“警报”“非常可怕”等,从生活常识层面告诉我们,疼痛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招人喜欢,但却能警示人们关注身体健康,及时治疗疾病等,对人意义重大。第二层(也就是第二段),用作家的话告诉我们“疼痛感”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这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挖掘“疼痛感”的深层意义,后面的提示语中也要我们关注“启示”。拓展思维,社会生活中哪些东西会带给人疼痛感呢?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困难、挫折、危险、灾难等等,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社会,应如何应对“疼痛”呢?联系当下,一些青年人动不动就选择“躺平”,惧怕走出舒适圈,如此下去,怎么拥抱希望?此题意在引导我们思考“疼痛的价值”。“疼痛感”对于人的身体有保护作用,我们不应排斥“疼痛感”。对于作品来说,能让观众恢复“疼痛感”,就会引起人们 的警醒,反过来会找出导致我们“疼痛”的根源,并加以“疗治”,这样社会就会不断完善。因此“疼痛感”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大意义,带给我们希望。写作时可以按照如下思考展开。“疼痛感”的丧失值得警惕,因为它本身就具有“警报”作用,我们不能被“麻木感”囚禁。“疼痛感”的丧失也许是我们中的一些人陷入了某些的陷阱,只顾虚无的“快乐”,忽略了本身就无处不在的“疼痛”。于个人、社会、家国,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疼痛感”,不断从好的作品中汲取“希望”,疼而后知,居安思危,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写作时,一定要关注提示语中的“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要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由此可见,写作时可阐释对“疼痛感”的内涵理解,分析“疼痛感”能带来希望,更可以从深层次上联系社会弊端及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阐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等。立意:1.没了“疼痛”,也就没了疗救的“希望”。2.比疼痛更可怕的是麻木。3.“疼痛”莫失,奋力前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09:20:03 页数:11
价格:¥2 大小:41.2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