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素养提升二综合思维(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素养二 综合思维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B.约为2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全国统考高考真题]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4~6题。4.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5.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6.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海南卷]下图所示半岛夏季沿海地区气温可达46℃,内陆则高达49℃。读图,完成10~11题。10.该半岛夏季干热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的增温作用B.受干热的西北风影响C.背风坡增温效应较强D.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11.该半岛耕地灌溉水源主要来自(  )A.河流水B.冰雪融水C.地下水D.湖泊水[答题区]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二、非选择题12.[全国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 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如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13.[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408平方千米。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6分)14.[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4分)(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4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4分)15.[全国Ⅱ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如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16.[全国Ⅱ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6分)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4分)(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素养二 综合思维1~3.答案:1.C 2.A 3.B解析:第1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蒸发量和降水量大致相当。第2题,读图可知,该流域坡面坡度较大,地表水驻留时间短,实际蒸发量最小。第3题,B对: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A错:大量种植植物,植物蒸腾量增多,但与湖盆蒸发量关系不大。C错:水域富营养化一般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相关,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体现。D错:材料中说该盐湖的盐度已经饱和,湖水减少只能导致盐分析出,盐度不会再升高。4~6.答案:4.D 5.A 6.B解析:第4题,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植被缺失,D对。用水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与其它河流泛滥区相同,不是能直接耕种的原因,A、B、C错。第5题,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特点为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A对,B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是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尼罗河下游泛滥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少雨,冬季多雨,C、D错。所以选A。第6题,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是北半球冬季,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植物生长条件好,B对。热带雨林气候区作物四季可生长,A错。热带草原气候区以稀树草原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夏季多雨,降水季节与地中海气候相反,C、D错。所以选B。点睛: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植被缺失。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特点为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7~9.答案:7.C 8.B 9.D解析:第7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这是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选C。第8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选B。第9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量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选D。10~11.答案:10.D 11.C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北印度洋西岸,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风从非洲大陆吹向此地,其性质干热,受其影响,该岛夏季气候干热。故选D。第11题,结合世界气候分布规律,根据该半岛地理位置推测,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地表径流缺乏,灌溉水源不可能是河流水和湖泊水;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半岛海拔较低,不可能存在冰雪融水,因此其耕地灌溉水源最可能来自地下水。故选C。【考点定位】该组试题主要考查区域气候的形成原因、区域水资源类型等。12.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解析:(1)观察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2)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相应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3)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和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根据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可知,位于半岛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较为复杂,便于隐蔽,避免熊的威胁;地处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摄。13.答案: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太阳辐射强;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区域气候成因分析。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该地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热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使气温升高;从材料中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向外扩散,造成夏季炎热。14.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解析: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风沙灾害的影响及治理措施。(1)读图分析,图中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河流从山上流下注入湖泊,携带的泥沙在湖泊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在地表。错那湖水位低,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说明沙源近。所以大风吹起的沙尘只能是东北岸湖底露出地表的泥沙或河口处河滩出露地表的泥沙。(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河底、湖底水浅处泥沙才能露出地 表。这种季节性出露的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冬春季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在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所以易起风沙。(3)铁路路基较高,阻挡风沙前进,导致风沙在铁路线及附近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强劲的风力侵蚀路基和路肩。风沙可能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甚至影响运行列车安全,危害乘客和物资的安全。(4)防风沙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植被固沙,或是建设阻挡风沙的工程。高原地区不适宜种树,只有种草或用石块压沙。所以采取的阻沙措施是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是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15.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A: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解析: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重点考查等高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貌的形成和地质作用。(1)该问主要考查地貌和地质作用。沙源来自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从这两方面思考,从文字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大,在M处沉积;从图中来看,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多大风天气,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力携带沙尘在此沉积。(2)该问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从文字材料中可以获知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从图中来看该县城位于河谷中,且河谷走向与冬春季节的风向一致,从等高线分布了解该地地形特别易于聚风形成狭管效应,故风力强劲。(3)该问主要考查我国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无论选择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论据能够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可。考虑的要点主要是该地的主要自然特征以及图文资料所提供的信息。沙丘形成源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沙丘规模扩大或缩小可从是否有利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入手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植被覆盖、地形状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风力作用变化。16.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两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解析:该题以桉树种植对环境的影响为背景,涉及水循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因素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1)从图上可以看出,沼泽的水源补给主 要来自山坡上的地下水,因为山坡上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覆盖率较高,涵养水源的功能较强,较密的天然次生林、灌丛对图示区域的水循环影响较大,能够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下游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前后的变化可以直接从对两幅图中的对比中获知,从图中不难看出其他植被(天然次生林、灌丛和沼泽)的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可从文字资料速生桉“能大量吸收地下水”的信息来分析,由于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其它植被退化,沼泽萎缩。(3)我国西南地区水热条件好,速生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可以为造纸业提供大量原料;西南地区经济较落后,发展造纸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4)我国西南地区的气候(降水)条件与热带雨林气候区还是有区别的,从此入手分析。据文字材料,可知桉树原生环境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而我国西南地区为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少于热带雨林区,且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且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所以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02 02:35:07 页数:10
价格:¥2 大小:602.3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