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秋季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三峡名校联盟2023年秋季联考高2026届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历史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在历史答题卡上作答,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夏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五代传,明清后,王朝至此完。”按照朝代更替顺序,文中空缺处应该是A.商、唐、十国、宋元B.商、秦、隋朝、宋元C.商、秦、隋唐、宋元D.商、秦、唐朝、宋元2.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寺墓地,其墓区划分较为分明: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其中5座随葬鼍鼓、石磬、彩绘花盘等礼器的大墓呈4排集中在一片;而墓地北部,则密集分布着大量简陋的小墓。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B.阶级分化明显C.礼乐制度较为完善D.手工技术先进3.右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A.分封制、井田制B.分封制、小农经济C.内外服制、井田制D.内外服制、小农经济4.春秋时期,楚共王去世后,诸子夺位,楚国陷入内乱。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废太子章而传王位于庶子何,赵国政局动荡。据此可知,当时A.分封制化解了诸侯间矛盾B.中央集权出现加强的趋势C.统治阶层致力于社会变革D.传统的宗法秩序面临挑战5.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6.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如齐、燕流行刀币,赵、魏流行布币,楚国使用蚁鼻钱,秦国则使用圜钱。到战国晚期楚国也铸行布币,齐、燕亦铸行圜钱。这说明战国时期A.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B.国内统一市场逐渐形成C.宗法分封制度彻底瓦解D.秦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7.西汉贾谊描述了这样一段历史,“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上述历史的开创者是A.周武王B.周平王C.秦始皇D.汉武帝8.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A.实行三公九卿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中外朝制度D.推行刺史制9.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A.商纣和周武王B.项羽和刘邦C.秦二世和陈胜D.夏桀和商汤10.如表反映的是汉代货币发行的情况(1两=24铢)。由此可知发行时间名称重量币面文字是否垄断发行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四铢钱四铢半两否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三铢钱三铢三铢不准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上林三官五铢五铢五铢由中央垄断A.秦半两钱在汉代一直通行B.汉代不存在通货膨胀的现象C.汉代货币和币值始终一致D.汉代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11.西汉时,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开始丰富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的“坎儿井”技术在当地逐渐推广;内地养蚕缫丝、铁器铸造等技术也相继传入西域。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A.设立河西四郡B.匈奴战败西迁C.张骞凿空西域D.设置西域都护12.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A.威慑外戚B.整顿吏治C.节省开支D.遏制诸侯13.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说法正确的是A.《史记》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裁B.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C.《唐本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D.元朝郭守敬编定了《授时历》14.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的门阀士族,作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享受着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特权。在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郡县制B.宗法分封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15.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A.鼓励民众经商B.重视农业生产C.倡导中央集权D.主张唯才是举16.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C.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17.《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尚书令王肃原为南朝刺史之子,自幼吃鱼羹、饮茶水,刚到洛阳时,他对本地流行的羊肉、酪浆碰都不碰。然而,多年之后,王肃的餐桌之上,羊肉、酪浆与鱼羹、茗茶并列呈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A.北魏占据统一优势B.南方开发初见成效C.南北饮食习惯趋同D.民族交融日益发展18.“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该诗是对古代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郑国渠19.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分化相权加强了皇权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0.唐代某高僧六次东渡传法,留下了“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的千古佳话。这位高僧是A.玄奘B.法显C.鉴真D.空海21.左图为北周时期鎏金银胡瓶,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具有波斯风格。右图为唐代凤头壶,工匠们把胡瓶的口沿、流、盖作成凤首,将手柄刻上龙首等中国人喜爱的纹样。这反映了A.西域文化因交流而盛行B.中华文化因包容而发展C.民族交融推动唐代文化进步D.佛教中国化的趋势不断加强22.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工部B.户部、工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C.门下省→中书省→户部、工部→尚书省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工部23.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史料出处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883年)癸卯夏……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柳氏家训序》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A.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C.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D.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24.宋元话本塑造了另类艺术形象。如《快嘴李翠莲记》中的李翠莲敢于抗争“三从四德”;《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周胜仙的形象也包含着追求自由爱情的婚姻观。这说明当时的文学作品A.不再重视传统伦理观念B.蕴含了市民的价值追求C.受到文化专制政策制约D.由士大夫赋予世俗价值25.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右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C.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D.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26.宋辽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设榷场互相交易。中原及江南地区向北方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及手工业制品以及海外香药之类,辽、金、夏地区输往南方的商品则有牲畜、皮货、药材、珠玉、青白盐等。据材料可知榷场A.扩大了政权间经济交流的途径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掌控C.强化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凝聚力D.推动了宋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27.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A.崖山海战B.靖康之变C.宋夏和议D.澶渊之盟28.《宋会要辑稿·实货》记载:佃客只要在每年收获之后,交清地租,就可以和地主商量去留。如果地主非理“拦占”,佃客可以向县官申诉。这一现象表明宋代A.政府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B.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消除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增强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2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9.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到普通百姓的心中。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这反映出朱熹A.将儿童作为教育的首要对象B.重视钻研万物“格物致知”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世俗化D.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30.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瓦剌军队大举南扰,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隆庆五年(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并恢复贸易关系,史称“俺答称贡”。这说明A.民族交流交往的方式具有多样性B.明朝致力于改善与女真的关系C.经济往来使各民族生产方式趋同D.蒙古不是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31.右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阻挡了列强对沿海的侵略B.加强了与亚非诸国的联系C.增加了明朝政府财政收入D.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32.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明朝在西南设土司,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担任;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央集权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扩大了地方权力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33.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数百件奏折均是用宣纸和黄粉纸多层封裹,别无其他保护装置。而其后的奏折,则按规定用木制折匣或用贴有印花的夹板作为保护装置。雍正朝,折匣由皇帝赐发并备有小锁,宫中及具折官员本人各有钥匙一把。这表明清朝A.朝政决策科学化B.相权受到了进一步削弱C.军机处权力膨胀D.皇帝对官僚的控制加强34.时空定位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在右边地图上标注某朝边疆管理的措施,空白处应填入A.宣政院的辖地B.设西域都护府C.册封达赖班禅D.设奴儿干都司35.清初,为孤立台湾郑成功,清廷颁布禁海令,“不许片帆入口”;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次年即“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设立了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为防范东南海域的海盗活动,清政府限制外国来华商船,仅留粤海关一口贸易。上述政策体现出清朝A.闭关锁国抵抗西方侵略B.海洋政策坚持国家利益至上C.依靠海上贸易发展经济D.固守华夷观念陷入统治危机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36.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材料中“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表现。(6分)材料二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实行行省制的意义。(6分)37.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结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材料一改革赋税制度是商鞅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商鞅采用“訾(计量)粟而税”的办法均平田税。商鞅于变法初期曾号令全国,“民有两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民的家庭形态就由父子、兄弟“同室而居”的“室”,转变成了以一夫一妻为主体的个体小户,不仅户赋征收单位变化了、增多了,同时也使秦民的基本劳动单位很快实现了个体小农化。秦孝公十四年起又增设“口赋”,分“算赋”(成人税)和“口钱”(儿童税)两种,在秦国开始加征人头税。商鞅认为“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于是在相对减轻农业税收的同时,有意加重商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耕战能力。——摘编自《商鞅变法中的赋税改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赋税改革的具体举措。(6分)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6分)材料三“两税法”树立了中国税制演进之路上的新的里程碑。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不仅征税广度得到扩宽,且依据纳税人负税能力高低来征税,也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税收对象上“两税法”确立的“资产为宗”的计税原则,以后各代基本没有改变,整个趋势是财产税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头税的比重越来越小……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张敬群《中国税制演进规律初探》(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税法实施的影响。(6分)三峡名校联盟2023年秋季联考高2025届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5CBADB6—10ACCBD11—15CADDB16—20ADCBC21—25BADBD26—30ABDCA31—35BADCB36.(1)夺其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进行监督;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2分)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2分)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定期更换驻地。(2分)(2)意义: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行省长官权力受中央节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行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行省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⑤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2分一点,任意3点6分)37.(1)举措:①采用“訾(计量)粟而税”的办法均平田税;②不分家另外立户的,加倍征收户赋;③以家庭为单位征收赋税;④增设“口赋”;⑤相对减轻农业税收,加重商税。(2分一点,3点6分)(2)变化: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2分)原因:①均田制的实行;②以户计征导致赋税分摊不均;③大地主家族荫占大批劳动力,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2分一点,任意2点4分)(3)进步性: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对后代赋税制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或者答“以资产为宗”的计税原则对后代赋税制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④两税法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步性答任意2点,4分)局限性:两税法未能遏制土地兼并,政府加征杂税,加重农民负担,社会矛盾加剧。(局限性必答,2分)选择题答案详解1.C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详解】试题分析:学生只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先后顺序就容易作答。2.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陶寺墓地中,墓葬规模存在着明显的划分,这反映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已经出现,即社会阶级分化明显,B项正确;夏朝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建立的,排除C项;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3.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西周的宗法制之下,权力的分配表现为分封制,权力的经济基础则是井田制,故选A;内外服制是在商代,排除CD;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排除BD。4.D【详解】材料“春秋时期,楚共王去世后,诸子夺位,楚国陷入内乱。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废太子章而传王位于庶子何,赵国政局动荡”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核心即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说明当时传统的宗法秩序面临挑战,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受到冲击而非强调分封制,材料也没有体现诸侯之间的关系,而且“化解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因此A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况且秦朝才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统治阶层致力于变革的信息,排除C项。5.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春秋战国。据材料“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派别分别为儒家、墨家、法家、道家,B项正确;儒家主张为政以德,A项第一个为道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逍遥,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顺序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6.A【详解】据题意可知,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也铸造其他诸侯国的货币,这明显是为了便于商贸往来,说明区域间的商贸联系加强,A项正确;战国后期宗法分封制度没有彻底瓦解,国内统一市场也没有逐渐形成,排除BC项;仅根据货币的铸造无法说明秦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排除D项。7.C【详解】由“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可知,材料提到了“设立桂林郡、象郡”“派蒙恬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的开创者是秦始皇,C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周平王没有设立郡县、焚书坑儒,排除A项、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没有实行焚书坑儒,排除D项。8.C【详解】本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此局面”表明丞相权力大,对皇权造成威胁,汉武帝为此设立了中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三公九卿是秦始皇始设的,排除A项;推恩令是削弱地方王国势力的措施,排除B项;刺史制是西汉在地方设立的监察制度,排除D项。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9.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之争”的对阵双方是项羽和刘邦,故B正确;商纣和周武王是牧野之战的对阵双方,故A错误;秦二世和陈胜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夏桀和商汤是商汤灭夏的双方,故D错误。10.D【详解】汉代货币发行由汉文帝时期的政府不垄断到汉武帝时期的中央垄断,说明了汉代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故D正确;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已经没有半两钱,故A错误;材料不能得出汉代不存在通货膨胀的现象,故B错误;汉代货币、币值始终一致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11.C【详解】材料“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内地养蚕缫丝、铁器铸造等技术也相继传入西域”体现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这得益于张骞凿空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不符合材料“直接得益于”的限定,排除。12.A【详解】据题意可知,光武帝以“非刘氏不王”为借口将吕皇后的神位移除刘邦的高庙,其目的就是为了震慑擅权的阴皇后家族,起到威慑外戚的目的,A项正确;光武帝此举是为了威慑外戚,而非为了节省开支、整顿吏治和遏制诸侯,排除BCD项。13.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郭守敬编定了《授时历》,D正确;《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不是“断代史”,A的表述错误;毕昇是北宋人,B的表述错误;《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C错误。14.D【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对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与门阀士族的形成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西周实行宗法制,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15.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中“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可知,贾思勰不赞同舍本逐末的做法,反映了他重农抑商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贾思勰重农抑商的思想,并非鼓励民众经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贾思勰倡导中央集权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贾思勰的科举观,排除D项。16.A【详解】根据材料“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可知,当时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说明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氏兄弟是否有谋反之心,排除B项;题干体现了当时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并不是政权更迭和政体混乱,排除C项;题干强调高门士族权势大,而不是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排除D项。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17.D【详解】材料中南朝人到北魏为官,逐步适应并接受北方的饮食习惯,体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情况,D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很快陷入分裂状态,并未占据统一优势,排除A项;材料主要展现的是洛阳的生活情况,未体现对南方的开发,排除B项;南北饮食习惯趋同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属于以偏概全,排除C项。18.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程一千多里,起到沟通南北经济重要作用,C正确;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A排除;郑国渠位于关中地区,D排除;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B排除。19.B【详解】据材料“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可知,皇帝让一些官员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实际上分化了宰相权力,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三省长官地位巩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20.C【详解】根据材料“唐代某高僧六次东渡传法,留下了‘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的千古佳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并留下了“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的千古佳话,因此题干体现的是鉴真,C项正确;玄奘是唐代高僧,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最终到达印度,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鉴真,不是玄奘,排除A项;法显是东晋高僧,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不符合题干,排除B项;空海是日本的高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1.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反映”,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周、唐。据材料“鎏金银胡瓶,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具有波斯风格……唐代凤头壶……中国人喜爱的纹样”可知胡瓶具有波斯风格、凤头壶符合中国人审美,这些信息可知中华文化包容性强,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西域文化的盛行,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无关,排除D项。22.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23.D【详解】《白氏长庆集》是唐代白居易作品集,“模勒(雕刻之文)”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的应用,材料中的“其书多率雕版印纸”和“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等信息,均说明唐代存在雕版印刷术,故答案为D项;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文献史料的主观性甄别问题,排除A项;三段材料都反映了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而不是说明“历史真相多样化”,排除B项;“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24.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宋元话本适应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蕴含了市民的价值追求,B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A项;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在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士大夫赋予世俗价值”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5.D【详解】根据材料,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创制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基本上都是在汉字造字的基础上的模仿,说明当时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交流的频繁,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是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不是汉字的包容性,排除B项;辽宋夏金时期是处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分裂时期,排除C项。26.A【详解】据材料“宋辽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设榷场互相交易……”并结合所学可知,榷场的设立,宋辽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设榷场互相交易,有利于各民族互通有无,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内容,而是“各民族政权之间设榷场互相交易”,排除B项;材料中“宋辽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设榷场互相交易”可知,当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排除D项。27.B【详解】据材料“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做法几近相同”可知,杭州小笼包、西湖醋鱼都与“开封”有联系,据此推断,“靖康之变”后,宋都城南移,带去了北方的生活食品,故B项正确;宋元崖山海战是1279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排除A项;宋夏和议是宋夏间达成的协议,最终宋夏间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达成的协议,最终宋辽间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28.D【详解】根据“如果地主非理‘拦占’,佃客可以向县官申诉”可知,这一规定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佃户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减弱佃户对主户的人身依附关系,D项正确;政府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排除A项;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B项;科举制度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增强,排除C项。29.C【详解】根据材料“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到普通百姓的心中”、“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的努力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与世俗化,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比较,因此无法得出“将儿童作为教育的首要对象”结论,排除A项;“格物致知”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30.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与瓦剌的土木堡之战,与鞑靼和议并册封俺答汗、恢复边境贸易等,说明民族交流交往的方式具有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明朝与女真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往来使各民族生产方式趋同,排除C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项;蒙古不是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与“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在土木堡兵败被俘”等不符,排除D项。31.B【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了与亚非诸国的联系,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并未阻挡列强多沿海的侵略,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没有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与边疆管理无关,排除D项。32.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改由中央派遣流官治理不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权力的扩大,排除C项;改由中央派遣流官治理,说明该地区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不会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排除D项。33.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雍正朝,折匣由皇帝赐发并备有小锁,宫中及具折官员本人各有钥匙一把”可知,从康熙朝到雍正朝,奏折的保密性提高,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而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项正确;奏折制度是一种官员上奏的方式,加强的是专制皇权,并不一定更科学,排除A项;清朝没有宰相,排除B项;奏折制度与军机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34.C【详解】根据材料中“满蒙联姻”“改土归流”“收复台湾”等信息可知,这是清朝,其在西藏地区的举措是册封达赖班禅,C项正确;元朝设置宣政院,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是汉朝管理西域的机构,排除B项;奴儿干都司是明朝管理东北的机构,排除D项。35.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为孤立台湾郑成功”、“为防范东南海域的海盗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海洋政策考虑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领土安全,B项正确;“闭关锁国抵抗西方侵略”只是对“为防范东南海域的海盗活动”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清朝“颁布禁海令”“限制外国来华商船”等政策,不利于通过海上贸易发展经济,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朝海上政策的实施结果,无法得出“固守华夷观念陷入统治危机”的结论,排除D项。历史试题第13页(共7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31 05:05:02 页数:13
价格:¥2 大小:741.1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