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丽水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3学年第一学期丽水发展共同体12月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满分52分)1.2023年6月15日上午,19届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正式点燃。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②尚未产生贫富分化③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④部落中已经出现权贵阶层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B.礼崩乐坏的局面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D.华夏认同感增强3.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下列分别为《春秋列国形势图》(左)和《战国形势图》(右),从图中直接能反映出()①华夏认同②百家争鸣③战争频繁④民族交融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4.云梦秦简《效律》规定:“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货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費一盾……黄金衡赢(累)不正,半朱(铢)以上,費各一盾。”这反映了秦朝()A.民众赋税负担沉重B.颁行的法律条文繁杂C.严格推行度量衡统一D.将铸币权收归于中央5.主父偃上书“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书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扩大地方权力C.恩泽所有皇族D.强化君主专制高一历史学科试题第1页(共6页) 6.以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魏西晋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①吴②宋齐③陈A.①东汉②蜀③前秦B.①蜀②东晋③梁C.①前秦②东晋③梁D.①蜀②前秦③隋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科技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A.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C.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成熟,推动了文明进步D.元朝王祯编订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领先世界8.“永徽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材料反映的制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唐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唐太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C.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唐玄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9.苏轼曾赞许两税法之立意“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其初盖甚均也”,但又指出其结果是“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以至于破败流移而知其所往,其赋存而其人亡者,天下皆是也”。这表明两税法()A.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B.导致通货膨胀严重C.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D.导致了唐朝的灭亡10.元朝人为地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突破了以前按山川自然地形划分政区的传统做法,形成犬牙交错的省界。这一措施()A.便利交通运输B.促进区域经济平衡C.便于行政管理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1.右图是中国古代某一高僧求佛的行路图。对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A.法显带回大量梵文经典B.发生在贞观年间C.促使佛教开始传入中国D.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12.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从而加强和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A.“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B.“自中书令、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命蕃汉人分为之”高一历史学科试题第2页(共6页) C.“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日蒙兀人,日色目人,日汉人,日南人”D.女真民迁内地“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以给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实”13.下图为某几个朝代的中枢机构简化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14.唐代,世人多以能与世家大族通婚为荣;至宋代,上至宗室高官,下至村氓凡夫,嫁娶无不言财为先,婚姻聘财、嫁妆较之前代,数额更大,“风俗侈靡,日甚一日”。这一变化,说明宋代()A.门第观念基本湮灭B.社会价值观理学化C.社会风气日趋低俗D.商品经济更加活跃15.“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被西方史学界称为“HighQing”(注:清朝的鼎盛)。以下可成为依据的是()A.疆域开拓,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B.经济繁荣,传统农业经济到达顶峰C.对外交往频繁,民间的对外贸易活跃D.思想文化繁荣,科技成果领先世界16.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各项不平等条约。下列条约内容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序号信息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②“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③“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④“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A.③④②①B.②③①④C.①③④②D.③①④②17.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出现这样的思想观点: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才能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以及以个人的内心为准则等。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A.黄宗羲B.李贽C.王阳明D.朱熹18.“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斯时智慧骤开,如万流沸腾,不可遏抑”、“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这些言语评价的是晚清时期的()A.“开眼看世界”B.洋务新政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D.辛亥革命运动高一历史学科试题第3页(共6页) 19.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改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发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这一变化过程表明()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20.右图是近代某文章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该书应该是()A魏源《海国图志》B.张之洞《劝学篇》C.严复《天演论》D.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21.鸦片战争后,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在必要时以守内河为主,放弃对外洋和海口的控制。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保海疆。这反映了()①列强对华侵略重点转移②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③晚清国防实力较为有限④太平天国牵制清朝精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2.优秀文学作品既饱含情感之真和道德之善,亦具有史料价值。下列诗文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②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③年年风雨惯悲秋,今岁秋风散尽愁。郢唱一声天下和,居然光复旧神州。④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古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A.①④②③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23.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骤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提出“鉴于两江、两湖、两广及安徽等省督抚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磋商后,现已同意采取互保措施……福建省当局已决定按照两江及上述各省所达成的协议行动”。这一协定()A.使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B.缓和了帝国主义在华矛盾C.加速了清政府的对外屈服D.促成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24.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高一历史学科试题第4页(共6页) 25.下文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该条约()“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布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A.与英、德、法、俄等八国签订于1900年B.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C.割地面积和赔款数额都超过了之前的条约D.要求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26.研讨会上,学者争论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有两类解释: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包括新疆、西藏、蒙古、关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形成统一多民族帝国。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A.第一类解释的证据是实施八旗制度、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B.第二类解释的证据是动员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开科取士C.第一类学者采取多元主义观点,解释较空疏,不具学术意义D.第二类学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立场相对客观,解释较可靠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满分48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材料二:北京的帝王权威的结构是逐步完善的。如果说明初朱元璋将中央集权的、等级制的皇帝统治推进到了逻辑上的极限,那么清初的雍正(胤祺)则在这个结构中完善了内部的可操作装置,并将君主的地位尽可能提升到了最高点。其他的皇帝,比如明永乐(朱棣)和清康熙(玄坪),则起了逐步推进和改良的作用。——摘编自朱剑飞《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等材料三:幽燕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朔漠,气候属温带。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忽必烈初到燕京时,蒙古贵族霸突鲁就曾劝说:“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衅之所,非燕不可。”汉族谋士郝经等人也劝忽必烈迁都燕。忽必烈采纳众议,迁都燕京,以燕京为大都。满族崛起东北,当其入主中原,面临与元朝同样的问题,故顺理成章地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既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又是农牧两大地带趋向经济文化上的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当然结果。—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1)材料中的两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填写字母),属于实物史料的是(填写字母)。阅读史料,写出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结合所学,指出所体现主要政治制度的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的提示,结合所学,完成图表绘制,概述“帝王权威结构”完善所产生的主要政治影响。(5分)高一历史学科试题第5页(共6页) (3)根据材料三,梳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历史合力的角度,简要说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的主要原因。(8分)2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摘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因此,不管清政府从事改革的洋务派自觉或不自觉、意识或不意识,他们的言行,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夏元东著《洋务运动史》材料三:“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摘编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举措,并分析该变法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写出两个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简要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认识。(7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而采取的探索分别是什么?并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主要趋势。(6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历时将近400年。就其时代特征而言,有以下几点:①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②南北经济:此消彼长。③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④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⑤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⑥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根据所学,结合上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②③民族关系特征任选一个题目,并结合欧洲中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0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31 11:25:02 页数:7
价格:¥2 大小:2.5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