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2024届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十二月联合考试生物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以备评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肺炎可分为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如支原体肺炎等)、病毒性肺炎(如新冠肺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抑制细胞壁合成药物仅对病毒性肺炎无效B.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含蛋白质且都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C.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含有糖D.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种类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1、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2、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细菌(如色球蓝细菌、发菜等)、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3、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详解】A、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均无效,因为支原体没有细胞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更谈不上有细胞壁,A错误;B、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含蛋白质,但细菌和支原体有细胞结构,其蛋白质是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的,病毒的蛋白质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C、细菌、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含有核酸,核酸的基本单位中都含有五碳糖,C正确;D、细菌、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是A、T、C、G四种,RNA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是A、U、C、G四种,DNA和RNA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种类 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C。2.微核是染色体或缺少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在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不能进入主核而形成的游离于细胞核之外的小核。我国科学家建立了一套蚕豆根尖微核测试系统,并首次用于监测水环境污染。下图是铅污染水体中蚕豆根尖细胞分裂部分时期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微核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微核染色体结构中一定没有着丝粒B.物理辐射或者化学诱变剂也可以使细胞产生微核C.根据微核的数目可判断发生变异的细胞数目D.图乙和图丙细胞分裂过程中均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微核是由染色体或缺少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在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形成的小核,其不能进入主核而游离于细胞核之外。微核产生的本质上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数目的变异,图乙中滞后的染色体片段不含着丝点,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其染色体数目应该是不变的;丙图滞后的染色体含有着丝点,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详解】A、微核是由染色体或缺少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形成的,因此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可能含有着丝粒,A错误;B、辐射和化学诱变剂可能诱导染色体变异,进而引起微核的产生,B正确;C、发生染色体变异的细胞中微核数目是不固定的,所以根据甲图只能判断哪些细胞发生了变异,但是不能根据微核的数目判断发生变异的细胞数目,C错误;D、图乙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图丙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故选B。3.凋亡诱导因子(AIF)是一种具有凋亡诱导活性的蛋白质,该蛋白位于线粒体的膜间隙,其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上。当凋亡信号刺激线粒体时,线粒体膜的通透性增强,导致AIF分子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基质,然后再转移到细胞核,与染色体DNA结合使染色体凝集和DNA 断裂成片段,进而引发细胞凋亡过程的发生。AIF还可催化相关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使体内产生自由基。如图为AIF发挥作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IF诱导的细胞凋亡与X染色体及线粒体中的基因均有关B.线粒体膜上运输AIF和NAD+的载体蛋白均有特异性C.AIF与凋亡基因的mRNA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D.DNA损伤可能引发AIF的释放【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AIF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细胞凋亡与X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与线粒体中的基因无关,A错误;B、AIF一种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凋亡信号刺激时,AIF出线粒体膜不需要载体,B错误;C、核孔具有选择性,AIF与凋亡基因的mRNA不能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C错误;D、DNA损伤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可能引发AIF的释放进而引起凋亡,D正确。故选D。4.甜瓜是一种耐淹性较强的品种。为研究其耐淹性机理,研究人员将甜瓜幼苗进行水淹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幼苗根部和叶片细胞中酶a和酶b的活性,结果如图1;图2为甜瓜幼苗细胞中存在的部分代谢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淹前后,甜瓜幼苗无氧呼吸的产物主要是乳酸B.Ⅱ、Ⅲ过程在甜瓜幼苗细胞中均能发生且产生少量ATPC.酶a和酶b均存在于甜瓜幼苗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D.水淹时间越长,酶a和酶b的活性越高,叶的无氧呼吸强度更高【答案】C【解析】【分析】1、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2、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详解】A、水淹一段时间后酶a和酶b活性增加,但酶a活性远远大于酶b活性,说明根部和叶片的无氧呼吸速率增强,甜瓜幼苗无氧呼吸生成的最主要代谢产物为酒精和CO2,A错误;B、Ⅱ、Ⅲ过程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产生ATP,B错误;C、图2表示无氧呼吸的两个途径,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即酶a和酶b存在部位是细胞质基质,C正确;D、水淹时间越长,植物体内积累的酒精会对甜瓜幼苗的叶片细胞和根部都产生严重的伤害,甚至会导致植物死亡,叶的无氧呼吸强度可能会降低,D错误。故选C。5.生活在高温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其CO2同化途径如图1所示。PEP羧化酶(PEPC)的活性呈现出昼夜变化,机理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午10:00,若环境中CO2的浓度突然降低,短时间内仙人掌叶绿体中C3含量基本不变B.白天较强光照时,仙人掌叶绿体产生O2的速率大于苹果酸分解产生CO2的速率C.据图1分析可知,仙人掌叶肉细胞中固定CO2物质是C5D.由图1和图2可得出:仙人掌叶肉细胞的细胞呼吸减弱会影响细胞中苹果酸的生成【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其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与气孔导度密切相关;据图可知,仙人掌叶肉细胞在夜晚气孔开放,通过一系列反应将CO2固定在苹果酸中,贮存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但其可以利用苹果酸分解产生的CO2进行光合作用。【详解】A、据图可知,仙人掌白天气孔关闭,降低环境中CO2的浓度对叶肉细胞内CO2浓度基本没有影响,CO2固定生成C3的过程也几乎不受影响,因此C3的含量基本不变,A正确;B、白天较强光照时,仙人掌光反应速率较大,水光解产生O2的速率大于苹果酸分解产生CO2的速率,B正确; C、据图1可知,仙人掌叶肉细胞中CO2固定的场所在白天和夜晚有所不同,夜晚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白天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夜晚时仙人掌利用PEP固定CO2,白天时进行卡尔文循环,利用C5固定CO2,C错误;D、夜晚,仙人掌叶肉细胞的细胞呼吸减弱,为苹果酸合成提供的NADH减少,同时产生的ATP减少,影响了PEPC的活化,使草酰乙酸合成量减少,进而导致苹果酸生成量减少,D正确。故选C。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某植物组织细胞液浓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相同试管分为甲、乙两组,依次编号为1~6号,相同的试管编号中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在甲试管中放入待测植物材料一段时间后,从中取小液滴滴入乙试管(如图所示),结果如表所示(注:甲试管内加入适量的甲烯蓝,甲烯蓝可使蔗糖溶液变蓝,忽略甲烯蓝对蔗糖浓度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乙组试管编号1234561mol/L的蔗糖溶液(mL)0.51.01.52.02.53.0蒸馏水(mL)9.59.08.58.07.57.0蓝色小滴升降情况下降下降下降上升上升上升注:液滴下沉表明液滴的浓度大于试管内溶液浓度,反之则低于试管内溶液浓度。A.若上述实验中蓝色液滴均上升,则需适当降低外界溶液浓度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待测植物的细胞液浓度相当于1.5~2.0mol/L的蔗糖溶液C.上述实验不能用等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代替蔗糖溶液D.蓝色小液滴在1~3号试管中均下降,下降速度最快的是在1号试管中【答案】B【解析】【分析】 该实验的原理为: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使外界溶液浓度升高,导致乙组蓝色小液滴下降;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使外界溶液浓度降低,导致乙组蓝色小液滴上升;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水分进出平衡,外界溶液浓度不变,导致乙组蓝色小滴扩散。由实验步骤分析得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蔗糖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观察指标是蓝色小液滴的移动方向(小液滴放到低浓度溶液中时,液滴下沉;反之则上升)。【详解】A、蓝色小液滴上升,说明植物细胞失水,即所有外界溶液浓度均高于细胞液浓度,则需适当降低外界溶液浓度,A正确;B、1~6号试管中蔗糖溶液的浓度逐渐升高,由于乙组3号试管中,液滴下降,乙组4号试管中,液滴上升,推知植物材料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15~0.2mol·L-1之间,B错误;C、硝酸钾可进入植物细胞,最后外界溶液浓度都低于细胞液浓度,无法判断细胞液浓度,C正确;D、蓝色小液滴在1~3号试管中均下降,即细胞都吸水,外界浓度越低,细胞吸水越多,小液滴的浓度越高,下降速度越快,下降最快的是1号试管,D正确。故选B。7.研究发现,小鼠的生长发育与常染色体上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B)有关,该基因发生突变后(b),小鼠发育迟缓表现为个体矮小。某小组选用纯合正常鼠与纯合矮小鼠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纯合正常雌鼠与纯合矮小雄鼠杂交,F1全表现为个体矮小。实验二:纯合矮小雌鼠与纯合正常雄鼠杂交,F1全表现为正常。针对上述实验结果,有人提出假说:B基因在精子中被去除甲基化,而在卵细胞中处于甲基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NA甲基化促进了B基因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B.若假说正确,则基因型为Bb雌鼠只产生一种配子C.可通过实验一的结果以及F1中矮小雄鼠测交的结果来验证假说D.若假说正确,实验一、二的F1分别相互交配得到的后代的表型不完全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详解】A、DNA甲基化通过影响转录过程进而影响基因表达,实验一中F1基因型为Bb,但表现为个体矮小,推测DNA甲基化抑制了B基因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A错误;B、若假说正确,则基因型为Bb的雌鼠可产生两种卵细胞,由于B基因在卵细胞中处于甲基化,因此B基因在卵细胞中不表达,B错误;C、F1中个体矮小雄鼠与纯合矮小雌鼠杂交,如果子代个体正常:个体矮小=1:1,即F1中个体矮小雄鼠产生了B和b精子,则能验证假说(B基因在精子中处于非甲基化),C正确; D、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1基因型均为Bb,若假说正确,均产生基因型为B(不表达)和b的卵细胞,基因型为B和b的精子,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既有个体正常也有个体矮小,且比例为1:1,D错误。故选C8.遗传学中交配实验是一种常用方法,针对下列交配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测交不能用于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玉米籽粒的黄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可以用正交和反交实验判断其基因是否在X染色体上C.两只短尾猫交配,后代全为短尾且纯合子与杂合子数量为1∶1,说明隐性配子中有二分之一致死D.自交可用于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1、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比例。2、杂交法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不论正交、反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所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3、自交法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了不同性状,则子代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4、正交、反交是指两个杂交亲本相互作为父本和母本的两组杂交组合,用于判断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也用于判断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详解】A、杂合子的自交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测交也能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花粉鉴定法也可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玉米籽粒的黄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可以纯合的植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判断其基因是否在X染色体上,B错误;C、两只短尾猫交配,后代全为短尾且纯合子与杂合子数量为1∶1,说明短尾为显性性状,则两只亲本短尾猫是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或者是两只亲本短尾猫均为杂合子且雌配子或雄配子中的隐性配子死亡,C错误;D、自交可以用于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自交过程中淘汰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可得到纯合体,D正确。故选D。9.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是某油料作物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 和b)的控制下,可转化为油脂或蛋白质。某科研小组通过RNA干扰的方式获得了产油率高的品种,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无RNA干扰条件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要比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油量高B.图示中过程①与过程②所需要的嘧啶碱基数量一定相同C.该研究通过使基因B表达出来的酶b结构异常来提高产油率D.图示基因A、B的作用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A控制酶a合成,促进PEP形成油脂,B基因控制酶b的合成,酶b促进蛋白质合成,因此A_bb产油率高,aaB_蛋白质合成高,基因型为A_B_的个体,既可以合成酶a也可以合成酶b,所以该个体可以使一部分PEP转化为油脂,一部分转化为蛋白质;以基因B的链1诱导转录出的RNA可与链2正常转录出的mRNA形成双链RNA,干扰酶b的合成,抑制PEP转化为蛋白质,从而提高油脂产量。【详解】A、根据图示,无RNA干扰条件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可以合成酶a,可以将PEP都转化为油脂,而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既可以合成酶a也可以合成酶b,所以该个体可以使一部分PEP转化为油脂,一部分转化为蛋白质,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要比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油量高,A正确;B、图示中过程①与过程②分别由基因B中的链1、链2转录,由于链1、链2是互补的两条链,所以存在差异,因此其过程所需要的嘧啶碱基数量不一定相同,B错误;C、据图可知,当抑制基因B表达后,其形成的RNA会与mRNA形成双链,从而通过抑制翻译过程减少酶b的量,使PEP形成油脂,提高产油率,C错误;D、图示表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D错误。故选A。10.遗传漂变是指小的种群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数有所变动而引起基因频率随机波动的现象。下图表示个体数(N)分别是25、250、2500的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 A.若群体随机交配,第125代时,N为250的群体中Aa基因型频率比N为2500的群体的小B.基因突变、遗传漂变、自然选择和迁移都会影响图中种群的A基因频率C.种群越小越容易发生遗传漂变,且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具有随机性D.自然选择是引起遗传漂变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分析】遗传漂变是小的群体中,由于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个体数有所变动而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从题目图中可以看出,N=25的群体更容易发生遗传漂变。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所生子女数目不尽相同,致使子代的等位基因数发生改变,在处于相对隔离状态的小群体中会产生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如某基因座上有A、a两个等位基因,假设A基因频率占优而a等位基因罕见,即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很少,若这些个体无子女,则a基因在子代中便会消失。遗传漂变的结果也可使一些基因的频率升高。但是遗传漂变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详解】A、分析题中图可知,第125代的时候N为250的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75%,a的基因频率为25%,Aa基因型频率2×75%×25%=37.5%;第125代时,N为2500的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50%,a的基因频率为50%,Aa基因型频率2×50%×50%=50%。综上分析,若群体随机交配,第125代时,N为250的群体中Aa基因型频率比N为2500的群体中的小,A正确;B、基因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因突变、遗传漂变、自然选择和迁移都会影响图中种群的A基因频率,B正确;C、遗传漂变是小的群体中,由于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个体数有所变动而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C正确;D、结合题干可知,小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数有所变动是引起遗传漂变的主要原因,且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具有随机性,D错误。故选D。 11.人在饥饿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可参与血糖调节,使血糖浓度升高,调节机理及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A.图中信号分子X最可能是胰岛素B.据图可知,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G1蛋白激活酶A,经一系列信号转导,促进葡萄糖从肝脏细胞中释放,血糖浓度升高C.据图可知,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图中肾上腺髓质是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后,肾上腺素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后使G1蛋白激活,进而激活酶A,促进ATP产生cAMP,cAMP促进酶P活化,促进酶P与R的分离,在酶P的作用下,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其中cAMP(环化一磷酸腺苷)是由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后环化而成的一种细胞内的信号分子。【详解】A、胰岛素能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据图可知:X与G2蛋白结合后,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能抑制肝糖原分解,所以它最可能是胰岛素,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在靶细胞处,肾上腺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G1蛋白激活,进而激活酶A,促进ATP产生cAMP,cAMP促进酶P活化,促进酶P与R的分离,在酶P的作用下,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升高,B正确;C、据图可知,图体现出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肾上腺素参与体液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D、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受下丘脑的神经支配,其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末梢以及支配的肾上腺髓质才是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D错误。故选D。 12.信息分子是指生物体内、外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作用的化学物质。下图有关信息分子发挥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A.信息分子E分泌过多会抑制信息分子D的分泌B.炎热环境下,交感神经分泌的信息分子B可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激素减少,以减少机体产热C.信息分子C参与的调节过程为体液-神经调节D.信息分子A一般需囊泡运输,不需要进入内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信息分子A、信息分子B均为神经递质,信息分子C为CO2,信息分子D为促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E为甲状腺激素。2、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3、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CO2),可借助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详解】A、信息分子E为甲状腺激素,当其分泌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信息分子D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正确;B、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交感神经分泌的信息分子B神经递质可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激素减少,以减少机体产热,B正确C、信息分子C为CO2,其参与的调节过程为体液调节,但其进而又调控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为神经调节,故该过程为体液-神经调节,C正确;D、信息分子A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与突触前膜融合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为组织液,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D。13. 牵涉痛是疼痛的一种类型,表现为患者内脏病变却感到体表某处有明显痛感,而该处并无实际损伤,如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常感到心前区、左肩、左臂尺侧或左颈部体表发生疼痛。这是由病变的内脏神经纤维与体表某处的神经纤维会合于同一脊髓段导致的,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由于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其神经传导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牵涉痛过程发生时,神经元a产生兴奋B.牵涉痛的产生不需要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属于非条件反射C.体表的痛觉传入纤维断裂,对应体表痛就会消失D.牵涉痛的出现可以辅助判断病变内脏位置【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详解】A、牵涉痛过程发生时,皮肤被误作为“感受器”,因为a和c神经纤维会合于同一脊髓段,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A错误;B、牵涉痛的产生涉及的是痛觉的产生,不涉及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C、体表的痛觉传入纤维断裂,结合题干,还能产生因内脏病变导致的牵涉痛,故对应体表痛不一定就会消失,C错误;D、牵涉痛是疼痛的一种类型,表现为患者内脏病变却感到体表某处有明显痛感,根据牵涉痛的出现位置,可以辅助判断病变内脏位置,D正确。故选D。14.如图为某病毒入侵人体后,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毒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自身的作用属于正反馈调节C.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的图示体液免疫过程较弱,所以症状较轻D.抑制吞噬细胞释放活性氧、杀菌蛋白的药物能缓解重症患者的病症【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A、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可摄取、处理、呈递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A正确;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会活化辅助性T细胞,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C、疫苗一般为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接种后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病原体时,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因而症状较轻,C错误;D、根据题图,吞噬细胞释放活性氧、杀菌蛋白会损伤肺泡细胞和肺泡毛细血管,因此抑制吞噬细胞释放活性氧、杀菌蛋白的药物能缓解重症患者的病症,D正确。故选C。15.研究发现单基因突变导致卵母细胞死亡是女性无法生育的原因之一。图甲为某不孕女性家族系谱图,图乙为家族成员一对基因的模板链部分测序结果(注:箭头处GA表示一个基因的模板链该位点为G,另一个基因的模板链该位点为A;G表示此位点两条模板链都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乙可知,Ⅱ-1的致病基因来自I-2B.Ⅱ-4基因型和I-1的基因型相同C.Ⅱ-4和丈夫再生一个孩子表现为不孕性状的概率为0D.Ⅱ-5和正常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8【答案】D【解析】【分析】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方法:(一)首先确定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子女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则最可能为细胞质遗传。(2)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有正常的情况,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不是母系遗传。(二)其次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最可能为伴Y遗传。(2)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三)再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1)首先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①无中生有为隐性遗传病。②有中生无为显性遗传病。(2)已确定是隐性遗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已确定是显性遗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详解】A、由图乙可知,Ⅱ-1的测序结果和Ⅰ-1的结果相同、和Ⅰ-2的结果不同,则Ⅱ-1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Ⅰ-1是男性,不表现出卵母细胞死亡的病症,A错误;B、Ⅰ-1和Ⅱ-1的该位点一个基因模板链是G,另一个为A(发生了基因突变),是杂合子,Ⅱ-1是杂合子表现出显性性状(患病),说明发生卵母细胞死亡导致的不育为显性性状,Ⅱ-4是正常女性,基因型应为隐性,B错误;C、Ⅱ-4为隐性纯合子,丈夫虽然表现正常,但由于男性不患病,可能携带患病基因,故Ⅱ-4和丈夫再生一个孩子表现为不孕性状的概率未必是0,C错误;D、假设该基因是由A/a控制,则Ⅰ-1基因型是Aa,Ⅰ-2是aa,则Ⅱ-5是1/2Aa、1/2aa,和正常女性(aa)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2×1/2×1/2=1/8,D正确。 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16.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普遍存在的重要生理过程,通过溶酶体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异常的细胞器从而循环利用自身内含物。细胞自噬广泛参与多种病理和生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金属离子的浓度与细胞自噬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浓度变化诱导自噬,自噬也会影响细胞内金属离子的浓度。如图为细胞自噬过程中钙离子参与的相关过程(注:AMPK、CaMKKβ为细胞内的相应酶;代谢压力TFEB为细胞内的转录因子;“→”表示促进或激活作用;“→”表示阻止溶酶体或抑制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溶酶体中多种水解酶由______(细胞器名称)参与合成。在代谢压力的作用下,图中溶酶体排出Ca2+的方式为______。(2)TFEB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时需要借助核孔结构,据此可知核孔的存在实现了核质之间的______。Atg8-PE是自噬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蛋白,在促进细胞自噬上与AMPK的作用效果______(填“相同”或“相反”)。(3)当细胞接受到一定程度的代谢压力,就会通过Ca2+的浓度变化引发自噬作用,根据图中信息,Ca2+在细胞自噬中发挥作用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活化AMPK酶,或通过先活化CaMKKβ继而激活AMPK,活化的AMPK通过______(填“促进”或“抑制”)mTOR介导自噬的发生、发展;二是Ca2+激活钙调磷酸酶,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②.协助扩散(2)①.信息交流②.相同 (3)①.抑制②.钙调磷酸酶激活TFEB,进而促进Atg表达,Atg8-PE增多促进自噬【解析】【分析】题图表示细胞自噬过程中钙离子参与的相关过程,在代谢压力下,细胞内溶酶体上的Ca2+通道蛋白打开,Ca2+从溶酶体内流入细胞溶胶,细胞质中的Ca2+浓度升高,激活钙调磷酸酶,钙调磷酸酶催化TFEB-P去磷酸化形成TFEB,TFEB进入细胞核进而促进Atg基因表达,Atg8-PE增多促进自噬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同时Ca2+既可以直接活化AMPK酶,也可以通过先活化CaMKKβ继而激活AMPK,活化的AMPK通过抑制mTOR介导自噬的发生、发展。【小问1详解】水解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加工场所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故酶体中多种水解酶的来源途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在代谢压力的作用下,溶酶体上的Ca2+通道蛋白打开,Ca2+从溶酶体流入细胞质,是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图中溶酶体外排Ca2+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小问2详解】核孔是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核孔的存在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由题图可知,mTOR会抑制自噬,AMPK又会抑制mTOR作用,所以AMPK对自噬起促进作用效果,故在促进细胞自噬上Atg8-PE与AMPK的作用效果相同。小问3详解】当细胞接受到一定程度的代谢压力,就会通过Ca2+的浓度变化引发自噬作用,根据图中信息,Ca2+既可以直接活化AMPK酶,也可以通过先活化CaMKKβ继而激活AMPK,活化的AMPK通过抑制mTOR介导自噬的发生、发展;Ca2+在细胞自噬中发挥作用的两种途径:细胞质内Ca2+浓度提高,细胞质内Ca2+浓度提高,Ca2+激活钙调磷酸酶,钙调磷酸酶激活TFEB,进而促进Atg表达,Atg8-PE增多促进自噬。17.植物细胞能将胞内的ATP通过膜泡运输释放到胞外,形成胞外ATP(eATP)。eATP可通过受体介导的方式,调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发育、抗病反应等生理活动。为探究eATP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科研小组用去离子水配制了适宜浓度的eATP溶液,并用其处理菜豆叶片。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μmolm-2·s-1)和胞间CO2浓度(μmol·μmol-1)等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对照组的处理方式为_________。 (2)测定净光合速率是以______________为指标,测定的数据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加上遮光处理的数据。(3)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植物细胞释放ATP的方式是_________。AMP-PCP作为一种eATP抑制剂,能有效抑制eATP对细胞的调节作用,但却不改变细胞外的eATP浓度,推测其可能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活性氧(ROS)能促进植物叶肉细胞气孔的开放,NADPH氧化酶是ROS产生的关键酶。科研人员用eATP处理NADPH氧化酶基因缺失突变体,发现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试推测eATP调节植物光合速率的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用等量的去离子水处理菜豆的叶片(2)①.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CO2的吸收量或氧气的释放量②.不需要(3)①.胞吐②.AMP—PCP阻止eATP与受体结合,使eATP不能发挥信息调节作用(4)eATP通过调节NADPH氧化酶基因的表达,促进活性氧(ROS)的合成来促进气孔的开放,从而提高光合速率【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小问1详解】实验组用去离子水配制了适宜浓度的eATP溶液,并用其处理菜豆叶片;故对照组可以用等量的去离子水处理菜豆的叶片。【小问2详解】测定净光合速率是以单位时间、叶面积CO2的吸收量或氧气的释放量为指标,测定的数据不需要加上遮光处理的数据。【小问3详解】题中信息显示,植物细胞能将胞内的ATP通过膜泡运输释放到胞外,显然植物细胞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ATP的。eATP调节作用的发挥需要与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但却不改变细胞外的eATP浓度,而AMP-PCP作为一种eATP抑制剂,能有效抑制eATP对细胞的调节作用,却不改变细胞外的eATP浓度,说明该抑制剂发挥作用是通过减少eATP的受体,或减弱eATP的受体的活性实现的,也可能是与eATP竞争受体结合,进而抑制了eATP与受体的结合,使eATP不能发挥信息调节作用。【小问4详解】 活性氧(ROS)能促进植物叶肉细胞气孔的开放,NADPH氧化酶是ROS产生的关键酶,题(2)实验表明cATP可通过调节气孔导度来调节植物光合速率,而活性氧(ROS)也能促进植物叶肉细胞气孔的开放,活性氧(ROS)的合成需要NADPH氧化酶的催化,当NADPH氧化酶缺失,则活性氧(ROS)无法合成,植物叶肉细胞气孔的开放无法增加,科研人员用eATP处理NADPH氧化酶基因缺失突变体,发现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综合分析可知:eATP通过调节NADPH氧化酶基因的表达,促进活性氧(ROS)的合成,进而促进植物叶肉细胞气孔的开放,提升了叶肉细胞的气孔导度,进而实现了对光合速率的提高。18.褪黑素是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研究表明褪黑素主要抑制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HPG轴)的功能活动,此外褪黑素还有促进睡眠、抗氧化和增强免疫的功能。下图为哺乳动物生物钟及其雄性动物生殖调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除上图中松果体细胞等外,与控制人体生物节律有关的结构是______。由图可知,褪黑素对下丘脑的作用属于______(分级/反馈)调节。(2)褪黑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晚上分泌多白天分泌少,具有促进睡眠的作用。长期熬夜玩手机,扰乱了生物钟,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发现,儿童夜间开灯睡觉可能导致出现性早熟的现象。根据题中图文信息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研究还发现通过药物抑制褪黑素的合成会显著抑制实验动物胸腺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影响______,迸而影响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答案】(1)①.下丘脑②.反馈(2)手机光线会引起褪黑素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影响睡眠,扰乱了人体生物钟(3)儿童夜间开灯睡觉,褪黑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性腺和第二性征的发育(4)T细胞的成熟【解析】 【分析】1、分析图解: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2、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主要抑制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HPG轴)的功能活动。【小问1详解】与控制人体生物节律有关的结构是下丘脑;根据图示信息,褪黑素增多可抑制下丘脑的作用,即存在反馈调节。【小问2详解】褪黑素能促进睡眠,而手机光线会引起褪黑素的分泌量减少,故长期熬夜玩手机,会扰乱了人体生物钟,从而影响睡眠。【小问3详解】根据图示分析,儿童夜间开灯睡觉,褪黑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性腺和第二性征的发育,进而出现性早熟的现象。【小问4详解】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T淋巴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可以参与细胞免疫。若研究发现通过药物抑制褪黑素的合成会显著抑制实验动物胸腺的发育和功能,则可影响T细胞的成熟,进而影响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19.野生型果蝇有m突变体和n突变体(分别由常染色体上M,N基因隐性突变而来),均表现为减数分裂过程异常。科学家用荧光染料对果蝇的初级性母细胞的染色体进行染色,野生型和m突变体的显微照片如下图。n突变体细胞中出现了多个荧光点,1条染色体发出1个荧光,断裂的染色体片段也能发出荧光,对该突变现象解释为:互换过程中,需要完成一系列断裂重接过程,若在断裂片段还未来得及重连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就会产生染色体片段,过程如图乙所示。请回答问题:(1)从甲图中A时期照片中,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野生型果蝇细胞减数分裂I中期染色体联会配对形成的4个四分体结构,据图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特点推测,该细胞所处的B时期为______,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 (2)观察甲图,分析m突变体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推测m基因的作用与____________有关。(3)据乙图和题干信息分析,减数分裂I后期n突变体细胞中出现了______个以上的荧光点。(4)由于两种纯合突变体的育性都很弱,因此每种突变体都是以杂合子的形式保存的,用基因型为MmNN和MMNn杂交,选出F1中MmNn相互交配,若F2______(“能”或“不能”)出现双突变体,说明两种突变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答案】(1)①.减Ⅰ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数目相等(2)①.减I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受阻,导致减I后期染色体不能均分,影响了配子中染色体的组成②.阻止(减I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3)6(4)能【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DNA复制一次,分裂两次,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最终,一个细胞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并且两两相同。2、同源染色体指性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小问1详解】从甲图中A时期照片中,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野生型拟南芥细胞减数分裂Ⅰ中期染色体联会配对形成的5个四分体结构,据图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特点推测,该细胞所处的B时期为减数分裂Ⅰ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判断依据为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数目相等。【小问2详解】观察甲图,A时期m突变体中染色体散乱分布,并未发生联会现象,然后B时期染色体数目不均等,所以m突变体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原因是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联会受阻,导致减数分裂Ⅰ后期染色体不能均分,影响了配子中染色体的组成,据此可推测m基因的作用与阻止(减数分裂Ⅰ过程同源染色体)联会有关。【小问3详解】据题干信息知,n突变体细胞中出现了多个荧光点,1条染色体发出1个荧光,断裂的染色体片段也能发出荧光,观察图乙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断裂形成4个染色体片段和2条缺失的染色体,因此减数分裂I后期n突变体细胞中出现了至少6个以上的荧光点【小问4详解】分析题干可知双突变体基因型为mmnn,用基因型为MmNN和MMNn杂交,选出F1中MmNn 相互交配,若两种突变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中MmNn会产生四种比例相同配子(MN、Mn、mN、mn),则F1中MmNn相互交配后会产生mmnn双突变体的个体;若两种突变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中MmNn会产生两种比例相同配子(Mn、mN、),则F1中MmNn相互交配后不会产生mmnn双突变体的个体。20.地贫是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导致的遗传病,β地贫是常见类型。血红蛋白由2条α肽链和2条β或γ肽链组成,α肽链基因(用A表示)位于16号染色体,β和γ肽链基因(分别用B、D表示)都位于11号染色体。正常人出生后D基因关闭表达而B基因开始表达,DNA甲基转移酶(DNMT)在此过程发挥关键作用(图1)。β地贫是由于B基因突变致使β链生成受抑制,从而α/β肽链比例失衡引起相应贫血病症。甲的DNMT基因发生突变,因此症状明显减轻。相关基因的研究结果如图2。(1)A和B基因的遗传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β地贫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是______。(2)由图1可知,正常人出生后D基因关闭表达的原因是_______。(3)请根据研究结果,从下列方案中,选出治疗β地贫的可行性思路:______。A.诱发DNMT基因突变,使其无法表达B.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DNMT基因C.开发药物阻止DNMT基因的表达D.开发药物促进DNMT基因的表达【答案】(1)①.遵循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2)DNMT基因表达出DNMT,DNMT催化D基因的启动子甲基化导致D基因无法转录而关闭表达(3)ABC【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由于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DNA的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小问1详解】A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上,B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二者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基因突变致使 α/β肽链比例失衡引起,体现了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小问2详解】从图1看出,DNMT基因表达出DNMT,催化胎儿D基因的启动子发生甲基化过程,导致启动子甲基化,从而阻止D基因表达,所以正常人出生后D基因关闭表达。【小问3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4-02-04 12:35:02 页数:23
价格:¥3 大小:2.3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