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春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四单元 第10课【基础巩固】1.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葡萄牙人此举主要得益于(  )A.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B.西印度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出现C.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扩展和延伸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所以葡萄牙人把中国瓷器带到欧洲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故A项正确;西印度公司主要归属于荷兰和法国,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延伸属于对传统商路的扩展,葡萄牙人此举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排除C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2.《全球文明史》中说道:“19世纪后期的殖民地官僚和经理人试图指导非洲和亚洲的农民学会科学种田技术……这些地区都为满足工业化欧洲的经济需求而进行了重组。”这表明(  )A.殖民扩张有助于亚非国家革新技术B.世界市场在殖民扩张中最终形成C.亚非地区加深对工业国的经济依赖D.技术交流与改进是扩张主要后果【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工业国对殖民地的技术输出,加速了殖民地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也进一步加深了殖民地对工业国的经济依赖,故C项正确。3.针对早期的殖民扩张,《泰晤士报》曾评述某公司: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据此可知,该公司(  )A.是国际垄断组织B.专门负责对外殖民扩张C.是殖民统治机构D.垄断贸易并协同殖民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早期的殖民扩张”“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该公司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它既从事海外贸易,又拥有军队等军事组织,帮助殖民国家进行殖民统治,故D项正确。4.1994年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B.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C.解决世界贸易中的争端D.减少成员之间的不平衡【答案】B【解析】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为了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各国决定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来取代关贸总协定,故B项正确;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不是世贸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解决世界贸易中的争端是世贸组织的任务,故C项错误;建立世贸组织不是为了减少成员之间的不平衡,故D项错误。5.中俄“万里茶道”开始兴盛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  )A.丝绸之路的兴盛B.商品和文化的交流C.大西洋贸易的兴起D.东亚文化圈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是古代中国与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见证了中俄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故B项正确。6.下图是清政府内务府造办处制造的更钟,它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更钟的制作(  )A.说明钟表诞生地在中国B.外观带有明显的异域特色C.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D.反映了中西相似的审美观【答案】C【解析】材料“它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反映出更钟的制作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故选C项。7.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并未取代传统的中国服装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 A.服饰代表的西方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生活方式难以改变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答案】C【解析】从材料“洋装并未取代传统的中国服装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可以看出当时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选C项。8.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的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这一现象(  )A.反映了区域文化壁垒消除B.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C.说明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D.是全球贸易网形成的结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的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故D项正确。【能力提升】9.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B.世界贸易量的增长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答案】A【解析】材料“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反映的是商品种类增多、商品贸易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10.到了18世纪末,之前还高呼国家必须出面保护棉纺织业的英国棉纺织品制造商,开始转变态度,成为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这一变化(  )A.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B.体现世界市场的发展C.源于技术领域的革新D.导致自由主义的产生【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工业革命技术领域的革新,棉纺织品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英国出现了支持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呼声,故C项正确;重商主义主张政府保护国内市场,与“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整个世界市场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 11.1862年,英国曼彻斯特商会会长托马斯·贝兹利宣称:“印度巨大的利益将会来自农业,而不在制造业和机械方面。”此言论表达的真实含义是(  )A.印度尚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B.英国和印度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C.印度理应成为英国的经济附庸D.印度农业应当服务于世界市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进一步扩大国内工业生产,加强了对殖民地的原料掠夺和市场侵占。材料“印度巨大的利益将会来自农业,而不在制造业和机械方面”正是打算通过对印度地区的原料掠夺,解决国内生产矛盾,将印度变成英国的原料产地,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印度的工业发展条件,排除A项;英国对于殖民地的要求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并不是经济上的互补性,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下面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反映(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答案】C【解析】从图片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可知世界贸易由发达国家主导,故C项正确;根据图片可知各时期世界贸易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主,世界贸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处境恶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冲突,故D项错误。13.近代以来,茶叶通过东印度公司远销英国,英国人用茶叶这种舶来品搭配茶点与改良过的陶瓷茶具,创造了内涵丰硕、形式优雅、享誉世界的英式下午茶。中国开埠以后,英式下午茶这种饮食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丰富了近代以来国人的社交活动。材料意在强调(  )A.文化价值是茶备受欢迎的主因 B.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方式C.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了发展D.茶文化得到全球民众的广泛接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茶文化传播至英国后,与英国文化融合进而发展出英式下午茶文化,而这一新的社交形式又传回中国,为人们所接受,并影响中国的社交活动,这说明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发展,故选C项。14.有学者认为,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即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以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的美化的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18世纪欧洲社会面前,揭露了一个他们乐观地早已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由此可见,当时(  )A.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C.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D.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材料显示中国的瓷器、丝绸等输入欧洲,对18世纪欧洲的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欧洲社会的生活水平,排除A项;18世纪时,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并没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且西方文化在18世纪之前就已开始传入中国,排除D项。15.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如下图),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A.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B.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可知,西欧潘趣酒文化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故选D项。16.19世纪30—60年代是广州外销画的鼎盛时期。外销画是近代由中国画师采用西洋绘画技法批量绘制、专供输出国外市场的美术作品,画师大多受过传统中国画训练,掌握简单的西洋画技法,在创作时会很自然地加入中国画技法。由此可知,外销画(  )A.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B.反映了中华文化影响西方艺术发展 C.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D.丰富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外销画是近代由中国画师采用西洋绘画技法批量绘制、专供输出国外市场的美术作品”可知,外销画是为了满足外国市场的需求而创作的,融合西洋画和中国画技法,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外销画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但不能就此说外销画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外销画对西方艺术发展的影响,只是体现了中西绘画技法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排除D项。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按清代行商制度,外国商人运来的货物必须由行商代销,准备购进的货物也要由行商代购。同时行商还要办理外商货物的报关纳税,管理外商的日常生活。“夷欠”是指中国洋行商人欠下的外国商人的借款。行商黎光华拖欠英商货款五万两,清廷将其家产查抄变抵,不敷部分由其子弟分赔。每年两广总督和粤海关监督等要向皇帝进献洋货珍宝,由行商们“赔垫”。此外,官员们的勒索更是隐蔽而没有任何限制的。外商对行商的高利贷日益发展,英商采用赊销的手法竭力推销工业品,也使行商亏本现象更趋严重。随着“夷欠”问题的激化,行商对外商的依附性愈益增强,甚至和外商勾结,走私漏税,贩卖毒品。——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清中期的“夷欠”问题》材料二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正式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对东印度贸易的皇家特许状。17世纪50年代,东印度公司采用仅将盈利额分配给股东的红利制度,逐步具备了现代股份公司的特征,公司红利比例平均值在17世纪80年代达到45%。18世纪60年代,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所运营的“商业”实际上就是“恐吓”与“掠夺”,它已经转变为殖民统治的综合性商社,包括组织印度雇佣兵展开战争。1833年,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被全面废止。1858年,在印度土兵起义的浪潮中,东印度公司被剥夺了在印度各地的统治权。——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行商在经营上的特点,简析行商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向瓦解的原因,评价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作用。【答案】(1)特点:行商是中外贸易的中间人;经营活动主要限于国内;主要采取合作制和家庭经营模式;经营受到清廷限制;经营中逐渐受制于外国商人。作用:行商有利于清廷实施闭关自守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行商最终受制于外国商人,中西贸易冲突加剧;行商制度阻碍了中外经济贸易交流,导致近代中国 逐步落后于世界。(2)原因: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殖民统治和扩张的新需要。作用:推动了英国在印度和远东地区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给印度带来殖民侵略的灾难。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中西交流的大规模展开,钟表开始作为生活用品在市面流通。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钟表对学生的作息作出精确规定,此后,各大学堂相继仿效。1876年正式通车的吴淞铁路,诞生了首个列车时刻表。19世纪80年代后,钟点时间已被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近代企业普遍使用。同时,上海等地的政府机关开始对上下班实行精确的时间规定。到19世纪90年代,钟表在城市的洋行、娱乐房、茶馆等商业机构中,也已被广泛使用。20世纪初,座钟与手表作为时髦的象征已经进入普通中产家庭与内地城市。——摘编自封磊《晚清都市钟点时间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性》材料二 我在家读书时,时钟是很难见到的。家塾里当然没有钟……时间是靠日晷来计算的。我的父亲因对西方机械技术感兴趣,1895年在书房置办一座时钟。每当整点报时时,却被当时家里的雇工及村民视为“鬼在作怪”。时钟实际上并不必要,因为在乡村里,时间算得再准也没有用处。早两三个钟头、迟两三个钟头又有什么关系?乡下人计时间是以天和月为单位的,并不以分或小时来计算。——摘编自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钟表在中国推广使用的原因。(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晚清中国人接受钟点时间观念的探究,分别有何局限?据此指出晚清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答案】(1)原因:中西交流的开展(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逐渐加强);近代工业、教育、交通运输发展等的推动;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思想观念的转变。(2)局限:材料一为学者的研究,但仅关注大城市和部分行业,缺乏更加广泛且充分的材料作为佐证;材料二为回忆录,带有主观性,需要加以甄别。特点:区域发展不平衡。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3-06 09:20:02 页数:7
价格:¥2 大小:350.3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