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北京的春节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6

2/56

3/56

4/56

剩余5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课北京的春节 导入 导入 大家听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大家猜猜看这首童谣描写的是什么节日?导入 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一起去北京过春节吧。导入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代表作品:话剧《龙须沟》《茶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作者介绍 12识记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掌握赏析散文语言的各种方法。3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了解北京的春节的习俗,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阅读目标 初旬(xún)腊八粥(zhōu)蒜瓣(suàn)翡翠(fěi)摆摊(tān)醋(cù)吆喝(yāohe)薏仁米(yì)榛子(zhēn)掺和(chānhuo)蜜饯(jiàn)栗子(lì)焚化(fén)截然不同(jié)小贩(fàn)杂拌儿(bàn)娴熟(xián)黎明(lí)正月(zhēng)通宵(xiāo)骡马(luó)读读写写······················· 【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重点词语意义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光景】:境况;状况;情景。【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娴熟】:熟练。【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重点词语意义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残灯,快要熄灭的灯。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分外】:超过平常;特别。【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重点词语意义 铺:读pù的时候,是“商店”的意思。如:商铺。读pū的时候,是“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的意思。如:铺床。例句:1.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pūpù)中参观。2.姥姥店铺(pùpū)门前正在铺(pūpù)路,我们只能绕路前往。√多音字√√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读课文,抓住北京春节的三个高潮——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的相关场景,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与隆重,体会北京春节习俗的深刻内涵。揣摩文中带有“京味儿”的句子,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读学指导 1.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出来,并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答: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时间顺序)整体感知 2.速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答: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的北京春节。热闹繁忙祥和美好团圆隆重丰盛喜庆重大持续时间长整体感知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北京春节的隆重热闹、温馨美好的特点;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喜爱、赞美之情。整体感知 4.老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请小伙合作,列举出来。整体感知 5.思考:哪些节日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整体感知 6.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写、有略写的好处是什么?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抓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概念: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写作顺序之一,即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内容的一种写作顺序。方法:在阅读时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上下文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释疑 运用:本文作者即以时间为序,从腊八写起,写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热闹的除夕、初一的拜年游玩、新年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等,将春节习俗一一道来,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因此,阅读时,抓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等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就可以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释疑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正月十九结束。品读释疑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京腊八粥材料的丰富,表现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自豪,显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品读释疑 拓展:仿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示例:我不是迷了路,而是山林美景让我流连忘返。品读释疑 3.赏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运用比喻,把腊八蒜比作“翡翠”,从颜色和味道两个方面对腊八蒜进行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腊八蒜的色鲜味美,突出了腊八蒜“色味双美”的特点。品读释疑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句中的“封”字有什么妙处?“封”意思是封闭,既交代了制作蒜的一个关键步骤,也交代了它能留到过年吃饺子用的原因。品读释疑 5.大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是怎么准备过春节的呢?读第4自然段,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品读释疑第一件事买杂拌儿第二件事买爆竹第三件事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品读释疑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蜜饯等。蜜饯:也称果脯。以果蔬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制成的食品。空竹:一种靠线绳抖动使其高速旋转而发出响声的玩具。 6.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特点: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品读释疑··········· 品读释疑除夕真热闹。除夕本段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7.除夕这一天,人们有哪些活动?品读释疑人们的活动家家……男女老少……在外边做事的人……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品读释疑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做年菜守岁 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①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②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品读释疑 9.春节的第二个高潮是什么?人们有什么活动?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品读释疑 品读释疑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指除夕的状况与初一的状况完全不同——除夕“闹”,初一“静”。 10.找出文中文中两处鲜明的对比并分析。第9段:除夕人们忙忙碌碌,家家都很热闹,而正与初一全城都在休息。正月初一的“静”与除夕的“闹”,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不同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12段:与“热闹”的除夕和“体面”的初一相比,元宵节因明月当空,处处悬灯结彩而格外绚丽,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元宵节“火炽而美丽”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品读释疑 品读释疑除夕正月初一真热闹:贴对联、年画,赶做年菜,灯火通宵,鞭炮不绝。真静:铺户上板,全城休息。截然不同 11.作者描写了人们在正月初一的哪些活动?作者描写了人们在初一走亲访友,接待客人,以及寺院开放、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孩子们逛庙会的活动。品读释疑 12.春节的第三个高潮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元宵节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品读释疑 13.“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品读释疑 14.作者是如何描绘元宵节的?有什么好处?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从五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品读释疑 15.“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品读释疑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学方法: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比如文中在描写春节时,就着重叙述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等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因为这些日子的活动最能体现春节的喜庆、热闹、隆重的特点,所以要详写学法指导 略写是指对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如文中采买东西、打扫房子等虽说也是春节的习俗,但是它们没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活动更能凸显春节的特点,所以要略写。学法指导 记方法:1.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是由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决定的。中心决定材料的主次,与中心关系密切的就是重点,要详写;反之就略写。2.详写和略写要做到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详写部分要做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略写部分概括性要强,语言要简洁,表达要清楚明了。写法借鉴 用方法: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先简单概括其习俗,然后抓住其最主要的一个习俗详细写一写。示例: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端午节。那三角形状的粽子,看着就馋人;艾草淡淡的香味,闻着沁人心脾。划龙舟,赶鸭子,都是我喜欢的节日娱乐。雄黄酒的传奇故事,熏苍术的祝福,都透露着节日的喜庆。写法借鉴 端午节吃粽子是从古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都统称为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一般是三角形的,人们会根据粽馅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掺和小豆的叫豆粽,掺枣子的是枣粽。在很久以前的考试中,家长大多都会给孩子包几个枣粽带上,因为“枣粽”与“早中”的发音相似。剥开那层墨绿的外衣,露出里面的米肉,那香香的味道,早已将我的馋虫勾起来了。甜糯的粽子,是端午节的味道。写法借鉴 结构主旨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作者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之情。课文主旨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老北京的春节是隆重、热闹、喜庆的,从这些民俗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期盼平安幸福、渴望团圆的美好愿望。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多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感悟 描写欢乐喜庆的四字词语:悬灯结彩载歌载舞兴高采烈普天同庆喜气洋洋欢声雷动举国欢庆欢呼雀跃欣喜若狂词语积累拓展积累 初旬吆喝蜜饯掺和庸俗色如翡翠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娴熟技能截然不同无暇顾及火炽美丽悬灯结彩独出心裁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课文雅词拓展积累 1.比喻句:(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2.排比句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课内美句积累拓展积累 1.描写春节、元宵节的诗句:(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2)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4)千门万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日夜灯》课外美句积累拓展积累 2.老北京俗语:(1)眼力见儿---北京常用语,指眼里有活儿,不用别人提醒就能及时动作。(2)把不住边儿---北京土话,说话没谱儿,爱吹善侃的意思。(3)框外的事---北京土话,即出格的事,带有违法乱纪的意思。拓展积累 拓展积累梁实秋:《过年》斯妤:《除夕》丰子恺:《过年》莫言:《故乡过年》冰心:《童年的春节》美文拓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7-19 14:00:02 页数:56
价格:¥3 大小:6.78 MB
文章作者:努力赚钱666666666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