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中新课标全国命题趋势卷 期中综合测试卷(人教版 2024年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期中新课标全国命题趋势卷期中综合测试卷(人教版2024年秋)——真实任务情境卷在班级的“放眼看世界”主题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收集整理素材,完成了一份班报设计。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相应学习任务。【活动导语】1.请补充合适的诗句,完成活动导语的编辑。(7分)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放眼看世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瑰丽:登临东皋,欣赏傍晚时分,山野“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的浓浓秋意;行至塞外,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意境雄浑、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放眼看世界,丰富我们的内心:富春山水,令“_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心生淡泊之意;亭亭山松,与风较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使人叹服其坚贞不屈之品性。放眼看世界,领略山川之美,体味生活百态。【栏目一:聚焦亚运】2.亚运会是向各国宣传中国的重要途径,小语组以“聚焦亚运”为主题进行采访并撰写了新闻稿。请根据他们所整理的材料,完成栏目制作。(6分)材料一:语言翻译、交通引导、维持秩序……在杭州亚运会的赛场内外,“小青荷”们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小青荷”是杭州亚运会赛会志愿者的昵称,zhāng显志愿者的青春气息和亲和力。材料二:“在赛事筹备前期,我们细心选拔、悉心培训、精心配岗,从世界各地招募和补充招募报名的31.7万人中层层shāi选、优中选优。”——赛会相关负责人材料三:亚运会最终选拔出3.76万名包含通用志愿者及语言、竞赛、礼仪、升旗手等专业志愿者在内的赛会志愿者。jié至2023年10月3日,杭州亚运会累计上岗赛会志愿者37.8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约336万小时。(1)小语在整理文稿时有几个字不能正确书写,请你帮他补全汉字。(3分)13 zhāng(  )显    shāi(  )选    jié(  )至(2)根据上述材料,为小语拟写消息标题。(1分)(3)小语准备对“小青荷”做一次专访,了解“小青荷”的具体工作情况,请你帮他拟写两个问题。(2分)【栏目二:共享亚运】3.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呈现了一幅幅史诗般的画卷,带给人震撼的视听体验。为传承亚运精神,学校精心组织了一次“共享亚运·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8分)(1)为增强活动气氛,活动小组打算拟写一条标语,小文已写好了上半句“共享人文亚运”,请你拟写下半句。要求:与上半句形成对偶,且内容中包含杭州的某一风物。(2分)(2)小文展示了杭州亚运会的会徽。有些同学不理解其“美”在何处,请你和小文一起为同学们讲解一下吧。(4分)小文:杭州亚运会的会徽“潮涌”,整体造型如同①________________,反映出江南人文意蕴。你:是的。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扇面画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小文:“潮涌”主体图形中包括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这2个元素,寓意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这确实是当地著名自然景观和运动精神的结合。这气势让我想起《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课下注释中提及的《钱塘观潮》中那句“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13 小文:再请看会徽的左边团状曲线象征钱江潮头,右边的弧线弯曲如山,绿水青山展示了杭州这座山水城市美好宜人的自然特质。你:最后,最上方的太阳图形象征亚奥理事会。这些丰富多样的元素,反映出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文化独特的美学理念。(3)“心心相融,@未来”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主题口号,这个口号一经发布便惊艳了世界。小语同学对设计这个口号的用意感到疑惑,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解。(2分)【链接材料】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主题口号的最大亮点是互联网符号“@”,它既代表了万物互联,也契合了杭州互联网之城的特征。这句口号也被念作“心心相融,爱达未来”。【栏目三:拍摄经典】每一部名著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请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他(她)的重新出发带给你的成长启示,帮助我们充实行囊,更好地前行。4.同学们计划依托《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拍摄反映红军长征精神的短片,请你利用小文搜集的知识卡片,参照示例,帮助他完成拍摄脚本。(6分)【知识卡片】1.远景:摄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可使观众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2.全景:摄取人物全身。能看到人物的一举一动,并能利用背景营造氛围。3.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或者景物局部面貌。常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4.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并加以放大、强调。可造成强烈的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突出和强调的效果。拍摄脚本拍摄方式名著内容重点镜头目的13 远景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作泸定桥。峡谷、河流、铁索悬桥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近景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阴,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从食宿的角度表现红军长征的艰难,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必胜的信念。③______(1分)现在赤脚的红军战士就沿着峡谷间迂回曲折的小道,赤足向泸定桥出发,一路上有时要爬几千英尺高,有时又降到泛滥的河面,在齐胸的泥淖中前进。“赤脚”“在齐胸的泥淖中前进”等。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栏目四:聚焦自然】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晓东组的同学们聚焦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意趣,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物以寄情,请认真阅读下面两首诗并回答问题。(4分)【甲】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乙】涉江采芙蓉13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5.以上两首诗都出自《古诗十九首》,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从内容、情感角度加以分析。(4分)(二)请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⑩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孟门山》)【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恐惧。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或七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即赑屃(x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振动,摇动。山腾:像山腾起。⑨浚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书中言及“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6.依据“襄”字意义的演变图,判断“至于夏水襄陵”的“襄”正确的解释(  )(2分)13 7.下列对《三峡》《孟门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沿溯阻绝”“哀转久绝”中的“绝”含义不同,前者意为断,后者意为消失。B.【甲】文引用渔者歌谣,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落。C.“信哉”一句语气强烈,写出了作者对河水冲破岩石的非凡力量的惊叹。D.【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表现河水凌空泻落、奔腾向前的气势。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巨石临危,若坠复倚。9.两文中的水有何共同特征?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两个语段在写水时都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处,分析其作用。(4分)10.这两篇文章需选入一个栏目,最有可能被选入的栏目是下面哪一项?请说明理由。(3分)A.《国家宝藏》  B.《地理·中国》  C.《远方的家》  D.《舌尖上的中国》13 【栏目五:聚焦生活】小文热爱劳动,读到了下面这篇散文,邀你参与赏析,完成问题。(14分)又是一年插秧时李成猛①湿润的南风一阵一阵吹来,温暖的阳光变得热烈起来,炸膀郎子(一种鸟)声声催促:大嫂大嫂起,烧锅带淘米;还有布谷鸟不断提示: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又是一年插秧的时节到来了。②我家住淮河岸边,属于平原地带,一年两种两收。插秧种稻,是一年农事的重头戏。③插秧之前要经过选种、浸泡、下地、培苗、育秧这些环节,然后才能移栽插田。除了这些,事先还得套上牛把田块重新犁一遍,新翻的土块一行行站立,像古代武士身披的甲胄一般,闪着光泽,非常好看。将秧田打满水,把犁子卸掉,换成带长长锐齿的横耙耖田,一个个犁田人腰板挺直,威武地站在木耙上,手拿鞭杆,嘴里不断发出“噢哧”“噢哧”驱牛的声音,时不时地还用鞭梢向上抽出,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潇洒极了,简直就是田野里的指挥官,颇有将军风度。不多时,一整块田的泥土就被耙得稀松碎烂,面浆似的,这样,插秧人站在水田里,脚陷在泥巴糊糊里,舒服的感觉从脚掌心一直传遍全身,受用得很。④实际上,在男劳力犁田耙地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主要是妇女、老人、孩子,他们也在另外的秧母地里拔秧苗,俗称薅秧。拔秧不用站在水田里,相反有特别的坐具,一个木板子上钉一个长木橛子,插在水田里,人坐在木板子上像坐在板凳上一样。木板子经年累月被磨得光滑,稍不注意,“哧溜”一下,整个屁股就滑坐在水田里了。⑤将拔好的一把把秧苗一担担挑到已收拾好的地块的田埂上,用手将秧把子甩出抛物线形,均匀地扔进大田小地里,这就是抛秧。于是,明晃晃的水田便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和生机,顿时撩起了人们下田插秧的冲动。⑥根据地块形状,人们往往隔四五尺远就把一条长尼龙线固定在两端田埂上,然后贴着这条线插上秧苗,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打秧线”13 。打秧线的活儿主要由我们小孩子来完成,把线两端的树棍往田埂上一插,线绷紧扯直,顺着线从两端开始插秧,人往中间一会师,一条秧线就完成了。一块地里的很多条秧线打好,就等于把秧田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的小格子、小框框,然后大人们只需将这些格框空白填满就可以了。⑦可别以为插秧有多么简单,这里面还是有些技术含量的。譬如,插深了容易窝根、烂根;浅了,吸不住泥土,被水波一漾,就会打漂,事后还得下田补苗,所以“尺度”的拿捏只能靠经验、凭感觉了。⑧为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插秧快的人往往双手共用、手指互动,左手分秧、掭秧,右手取秧、插秧,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插秧人的站姿也有要求:“不偏不倚站中间,牢记行规守分寸,无须左顾或右盼,正直全凭双脚稳。”顺口溜的意思就是说,人站两条秧线中间,顾及两边,弯腰站稳,不要分心。插秧人都是以退为进,边插边退,直到田埂。⑨插秧人在旷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远山隐隐,溪水淙淙,鸟雀脆鸣,虫儿呢喃,青蛙聒噪,牛儿哞哞,谁家的鸭子在不远的沟塘里玩耍,有时屁股和腿朝上,头插淤泥里,捕捉田螺泥鳅、小鱼小虾。鸡们也来凑热闹了,在插秧的田边,无须爪子刨,只需眼看清、嘴瞄准就可以了,聪明的它们知道这时秧田边爬上来了许多蠕蠕而动的蚯蚓,不撑个嗉子圆是不会停嘴的。不知哪只鸡叼了个小虫子掉头就跑,惹得其他几只鸡一窝蜂地跟着撵了上去……⑩插秧的过程中还有小花絮。插着插着,不知谁喊了声“有蛇”,吓得胆小的人扔了秧把子就往田埂上跑,至于水蛭附腿吸血,也弄得那些很少下田的人惊呼连连……⑪我们小时候插秧时,有时还顺带在田边下逮黄鳝的竹筒,黄鳝一旦进去了,便有进无出,收获颇丰。那时鱼多,放水进田时,鱼有时也能进秧田,于是秧田逮鱼又成了一个快乐的小插曲。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你还能在父亲犁田时捡到甲鱼蛋,插秧时脚踩到深钻泥土的甲鱼。⑫一晃好多年过去了,很多记忆都模糊了,可小时候插秧的情景我却始终难以忘怀。⑬鞭打水响,农事正忙,又是一年插秧时,我下定决心,放下牵绊,去广袤的田野上书写那绿色的诗行。(有改动)13 11.图文结合能更好地了解劳作过程。请你根据第③-⑤段的描述,仿照图四示例,为另外三幅图片配上劳作环节名称。(每个名称不超过4个字)(3分)12.按要求赏析文中的句子。(4分)(1)第①段文字很有味道,请从修辞手法或感官的角度进行赏析。(2)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的画线句。13.小文认为第⑨-⑪段与“插秧”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结合内容阐述。(4分)14.本文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栏目六:家乡情思】15.学习小组准备在该栏目开设“我的家乡我的爱”板块,请你以此为话题,根据下面的表格,写一篇文章投稿。(40分)栏目内容选择(任选一项)文体选择(任选一项)写作要求13 风景名胜描绘家乡自然山水,寄托独特情思A.散文 B.人物传记C.通讯/新闻特写D.评论①任选内容和文体,并根据你的选择谋篇布局,注意表达得体;②自拟题目,文章不少于600字;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名人传记再现本土名人生平轶事,展现品格精神凡人小事记录身边平常之人之事,了解小我大爱第一时间报道家乡最近相关新闻,评论家乡大事13 答案1.山山唯落晖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2.(1)彰 筛 截 (2)弘扬志愿精神 奉献青春力量 (围绕志愿精神拟写,意思相近即可)(3)示例:①作为亚运会的志愿者,你的主要工作是什么?②作为亚运会的志愿者,服务这么久,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的?(言之有理即可)3.(1)示例:同赏诗画西湖(2)①扇面 ②钱塘江(或钱塘江大潮) ③赛道④运动健儿勇立潮头、激流勇进、拼搏进取的精神(3)示例:这个口号既显示杭州是个智慧城市,又表明杭州亚运会是一场传递友爱的盛会。4.①突出环境的恶劣,表现出任务的艰难,烘托红军战士不畏艰难、英勇无畏的品质②没有柴火,生吃青稞和野菜;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等③特写 ④通过外貌与动作的特写,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革命意志(一)5.示例:内容上,【甲】诗写叶绿花盛,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但是天长地远,难以送达,只能独自感伤;【乙】诗写主人公在涉江采摘芙蓉,触发思念之情。两者都由物及人,抒写情思,表达了思念与离别之情。(二)6.C 点拨:“至于夏水襄陵”句意:到了夏天,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7.D 点拨: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凌空泻落、奔腾向前的磅礴气势。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8.(1)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那么快。(2)巨大的岩石高高耸立,好像要坠落下来,但又因依靠着山崖(悬在半空)。9.共同特征:水流湍急,水势浩大。【甲】文示例:“13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乙】文示例:“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10.示例:选择B。【甲】文概括了长江三峡的整体风貌,又描绘了春夏秋冬的四季景物;【乙】文则描绘了龙门两岸的地势特点和河水奔流的雄伟景象。两篇文章都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因此我认为选入《地理·中国》最为可能。【乙参考译文】(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道被水冲荡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身来捍卫着河水,巨大的岩石高高耸立,好像要坠落下来,但又因依靠着山崖(悬在半空)。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啊!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来往远观的人,常常像是被雾气缠绕(沾湿衣裳),往深处望去,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浩荡的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屃,波浪鼓荡像山腾起,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的确)不是四匹马拉的车能追得上的。11.图一:犁田 图二:薅秧(或拔秧)图三:抛秧(每个1分)12.(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或从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具体描写插秧时节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环境和气候特点(1分),为下文写插秧奠定了愉悦、欢快的基调(1分)。(2)骈散结合,句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节奏明快而又舒缓,增添了音韵美(1分)。这样写更好地描写了插秧环境的优美,表达了心情的愉悦(1分)。13.示例:不能删去(1分),第⑨-⑪段写了插秧时的环境,插秧时有趣的小花絮,家禽啄食,小孩捉黄鳝、逮鱼(1分),写出了插秧给“我”的乐趣,丰富了文章的内涵(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时候插秧的怀念(1分)。14.13 示例:作者用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儿时的故乡人们插秧时的情形,以及插秧时孩子的活动(1分),表达了对儿时插秧的念念不忘,对无忧无虑童年的怀念,赞美了劳动人民质朴、勤劳、乐观的品质(1分),表达了对和谐温馨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1分)。15.略。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8-23 09:56:02 页数:13
价格:¥3 大小:187.00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