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24)
>
九年级上册
>
第四单元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速记清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速记清单】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9
2
/29
剩余2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四单元【单元速记清单】01思维导图02考点速记29 【字音字形】1.重点字音萧索(suǒ)祭祀(sì)潮汛(xùn)伶俐(línɡlì)愕然(è)鄙夷(bǐ)嗤笑(chī)应酬(chóu)世面(shì)惘然(wǎnɡ)隔膜(mó)恣睢(suī)装弶(jiànɡ)脚踝(huái)髀间(bì)鹁鸪(bóɡū)寒噤(jìn)瑟索(sè)深黛(dài)折本(shé)拮据(jiéjū)别墅(shù)栈桥(zhàn)糟蹋(tà)褴褛(lánlǚ)恭维(ɡōnɡ)女婿(xu)端详(xiánɡ)阔绰(chuò)煞白(shà)与日俱增(jù)撬开(qiào)牡蛎(lì)十拿九稳(wěn)郑重其事(zhènɡ)莫名其妙(mínɡ)旧茬(chá)抠芦苇(kōu)觅食(mì)嬉闹(xī)空旷(kuànɡ)撩逗(liáo)炊烟(chuī)乖巧(ɡuāi)掺杂(chān)驱除(qū)镰刀(lián)温顺(shùn)重叠(dié)置之不理(zhì)歇斯底里(xiē)阴晦(huì)2.多音字29【便】biàn方便pián便宜【咽】yān咽喉yàn吞咽yè哽咽【圈】quān圆圈juàn羊圈juān把鸡圈起来【行】xíng行为háng行列【累】29 léi累赘、果实累累lěi积累、连篇累牍lèi劳累【蔓】màn蔓延wàn藤蔓【解】jiě解剖、解渴、善解人意jiè押解、解元xiè浑身解数【折】shé折本zhé曲折【宿】sù宿舍xiǔ三天两宿xiù星宿【沓】dá一沓信纸tà拖沓【哄】hōng哄堂大笑hǒng哄骗hòng起哄【磨】mó琢磨mò磨盘【扒】pá扒窃bā扒车【刨】páo刨根问底bào刨子bó鄙薄báo薄饼bò薄荷【差】cī参差不齐chā差异chà差劲chāi出差【兴】xīng兴奋xìng高兴、兴致【横】héng横行hèng蛮横、横财【供】gōng提供gòng口供【畜】chù牲畜xù畜养【壳】29ké贝壳qiào地壳【吓】xià吓唬hè恐吓【吐】29 tǔ谈吐tù呕吐【更】gēng更换gèng更加【铺】pū铺床pù店铺【重】zhòng重量chóng重复【撩】liāo撩起liáo撩拨【扎】zā包扎zhā扎实zhá挣扎【嚼】jiáo嚼舌jué咀嚼jiào倒嚼291.形近字详(xiáng):安详祥(xiáng):吉祥闰(rùn):闰月闺(guī):闺房撩(liáo):撩拨嘹(liáo):嘹亮缭(liáo):缭绕潦(liáo):潦草赔(péi):赔偿陪(péi):陪伴倍(bèi):倍数醅(pēi):酒醅晦(huì):晦暗悔(huǐ):后悔诲(huì):教诲俱(jù):俱全具(jù):具备惧(jù):惧怕萧(xiāo):萧条潇(xiāo):潇洒箫(xiāo):洞箫嘈(cáo):嘈杂糟(zāo):糟糕槽(cáo):水槽绰(chuò):绰号悼(dào):悼念棹(zhào):棹桨褴(lán):褴褛槛(jiàn):门槛滥(làn):滥用犷(guǎng):粗犷旷(kuàng):旷野矿(kuàng):矿石缜(zhěn):缜密镇(zhèn):镇静慎(shèn):慎重【词语解释】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阴晦:阴沉,昏暗。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闻。谋食:谋生。29 无端的: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素:向来。如许:这么些。希奇:现在写作“稀奇”。苏生:苏醒,复活。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鄙夷:轻视,看不起。出惊:吃惊。瑟素:身体因寒冷、受惊等面蜷缩、抖动。现在多写作“瑟缩”。障壁:屏障。墙壁,这里指隔膜。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畅快。装:装点,装饰。一气: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恣睢:任意胡为。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褴褛:(衣服)破烂。愕然:形容吃惊的样子。惘然:指失意的样子;心情迷茫,好像失去了方向,不知所措,心里感到空虚迷茫。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莫名其妙:指说不出其中的奥妙,表示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说不出解释的道理来。底细:指事情的根源或内情;也指人的隐私、秘密。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也形容许多人或事物杂乱无章,很不整齐。嬉闹:嬉笑打闹,形容(人)欢快地玩耍。撩逗:挑逗;招惹。一落千丈: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歇斯底里: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通常用于形容对于某事的反应极端或过分激动,近似疯狂。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29 嘟囔:不断地、含混地自言自语。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第15课:故乡《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鲁迅自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底返回故乡,耳闻目睹了中国南方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他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和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见面的情景,在小说《故乡》中都有如实的反映。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本文写于1883年,被收入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时期。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出现了延续二十年的农业危机,工业技术发展缓慢,工业危机也时起时伏。大资产阶级依靠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剥削走向垄断,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但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固,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破产的窘境。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第17课:孤独之旅本文节选自《草房子》。曹文轩家住在一条大河边上。曹文轩的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小学校长,他的工作是不停地调动的,他们的家随他而迁移,但不管迁移之至何处,家永远傍水而立。开门见水,满眼是水,到了雨季,常常是白水茫茫。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曹文轩已经习惯了那样的湿润的空间。后来,他虽然生活在都市,但那个空间却永恒地留存在了他的记忆中。于是曹文轩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在1995年开始创作小说《草房子》。29 【小说基础知识】1.小说定义小说是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以叙述为主要手段,通过具体描绘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相互关系、行动和事件,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意识流动等,来多角度地塑造人物形象,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其表现手法最丰富,表现方式也最灵活,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可以并用,也可有所侧重;一般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基本手段。2.小说三要素u人物:人物的性格、行为、心理等特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也是读者理解和感受作品的重要窗口。u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氛围、渲染情绪;社会环境则反映了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阶层等,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情节的发展有重要影响。u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3.小说结构小说通常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模式。u开端:引出故事的主要人物、环境和背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u发展:通过一系列事件和情节的发展,逐步展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同时推动故事向高潮发展。u高潮:故事发展的顶点,矛盾冲突达到最激烈、最紧张的阶段,也是人物形象最为鲜明、主题思想最为突出的部分。u结局:故事的结束部分,解决主要矛盾,交代人物命运,完成主题思想的表达。结局可以是圆满的,也可以是悲剧的,还可以是开放式的,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4.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小说可分为微型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u微型小说:篇幅短小(一般几百字,多则不超过一千五百字),人物少,故事节简单,只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片段或场景进行描写。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节奏紧凑,结构精巧,小中见大。u短篇小说:篇幅比微型小说长,但通常在万字左右,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人物塑造较为集中。现代甚为流行,受西洋“三一律”(一时一地一物)观念影响,文笔洗练,但也可能因此限制其发展空间。更侧重于情节和人物的深入刻画,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丰富的内容。u中篇小说:篇幅、容量、人物数量、情节繁简等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一般在三万到十万字左右。通常截取主人公某个时期或某段生活的典型事件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故事情节完整,线索较单一,矛盾斗争不如长篇小说复杂。29 u长篇小说:一般在十万字以上,可根据情节发展分成多个章节,长篇巨著还可分为若干卷、部、集等。篇幅长,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作者简介】1.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称为“民族魂”。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2.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现代文学中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左拉评价莫泊桑:“读他的作品,可以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3.曹文轩,1954年生,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江苏盐城人。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红瓦》等,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等。2016年4月4日,获得国际安徒生奖。2017年12月,凭借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2019年,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第15课:《故乡》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着重描写了故乡与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人民大众精神的影响和束缚,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29 小说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变化而几度变化的态度,形象地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嫌贫爱富、虚伪自私,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揭示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也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生活的辛酸。第17课:《孤独之旅》小说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与父亲踏上放鸭之旅,经历了重重挑战,在逆境与孤独中,逐渐学会了坚强与忍耐。小说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孤独能使人迅速成熟这一道理。第15课:《故乡》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小说开头的风景描写,寥寥数笔,便画出了一幅冷涩的故乡风景图深冬的时令、阴晦的天气、萧索的荒村……一言以蔽之,“没有一些活气”,从而为全篇奠定了黯淡的基调。这阴沉死寂,既是写故乡的风景,写环境,也是写故乡的人,写生活,是对“故乡”所代表的旧中国的总体批判——令人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与希望。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这幅少年月夜刺猹图画面色彩极为饱满、鲜活、明净,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欣喜,这是“我”理想的寄托。3.以表格形式归纳《故乡》中的对比手法:对比的对象对比的内容内涵29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少年时:活泼、健康、聪明、勇敢、见多识广,与“我”亲密无间。中年时:苍老、迟钝、麻木、愚昧,与“我”产生隔阂。反映了农民在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日益悲惨的命运,以及精神世界的巨大变化。“我”与闰土前后关系少年时:纯真的友谊,无等级观念。中年时:产生隔阂,闰土称“我”为“老爷”。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及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杨二嫂与闰土形象杨二嫂:尖酸刻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闰土:朴实善良、勤劳忠厚、安分守己。通过对比,更加凸显了闰土淳朴、善良的个性,同时也揭示了农村经济衰败下人性的扭曲。故乡前后景况少年时:美丽、宁静、充满生机。中年时:荒凉、破败、萧条。反映了农村经济每况愈下的现实,以及辛亥革命后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我”与闰土,水生与宏儿关系水生与宏儿,纯真无邪、友谊深厚,对未来充满憧憬。对比“我”与闰土的现状,暗示未来可能的变化。反映了“我”对新一代能够摆脱封建束缚、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期望。1.文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做到对人物的描写既简练又传神的?29 杨二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杨二嫂的体形比作圆规,刻画出一个生活艰辛、瘦骨嶙峋的中年妇女形象。运用外貌描写,“凸额骨,薄嘴唇”,勾勒出一个尖酸刻薄的小市民形象。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因为“我”不记得她了,她很不满,说话尖刻,连用四个“愈”字对“我”进行无中生有的攻击。发现埋在土灰里的碗碟后,便毫不犹豫地认定是闰土所偷,并以此为借口拿走了迅哥儿家里的“狗气杀”,这些描写把一个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的庸俗小市民形象表现得淋满尽致。当年的杨二嫂端庄美丽,并以此作为招揽生意的资本,与现在的杨二嫂形成鲜明的对比。两次写“终日坐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杨二嫂也曾是个安分守已的人,暗示了她可悲命运的社会根源。杨二嫂代表了当时社会中小市民阶层的普遍状况:在物质环境的极端贫困和个人心态的异化下,他们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成为了社会的病态群体。闰土: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少年闰土见多识广、淳朴可爱,与“我”的交流没有任何顾忌,对少年闰土的回忆,流露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恋,也为后面写中年闰土的变化作铺垫。运用外貌描写,此时闰土的手与少年闰土“红活圆实”且灵巧的手形成对比,“灰黄”“肿”体现其饱经沧桑、极度贫困的生活状态。运用神态描写,闰土见到童年好友非常高兴,因此脸上现出“欢喜”的神情;但二十几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因此脸上现出“凄凉”的神情。语言描写,称“我”为“老爷”表现出作为农民的闰土与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之间产生了隔膜,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之深。其中的省略号说明说话畏畏缩缩、吞吞吐吐,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与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稅、兵、匪、官、绅”的艰难现实中,成为了隐忍、麻木生活的人,寄希望于无妄的神灵中,寻求现实的解脱。闰土和杨二嫂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反映了社会破产的广泛性。1.如何理解这篇小说中的“我”这个形象?《故乡》中的“我”,一方面是启蒙者,是故乡的批判者,另一方面,也存在弱点,“我”面对故乡,只看到一片死寂,看到普通人精神的麻木,但无法从这个社会内部找到变革的因素,从而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孤立的状态。自己也在精神上承受着这种孤立带来的巨大痛苦,时时产生失落、动摇、幻灭的情绪。小说由此对于启蒙者的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故乡》中的“我”,不能完全等同于鲁迅,但在鲁迅塑造的众多新式知识分子形象中,又属于比较接近鲁迅的一个,诸如回乡的经历,对旧中国的批判,对“隔膜”的关注,痛苦的思想探索,等等,都有较多鲁迅的影子。29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1.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时间于勒的境况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十二年前糟蹋钱,把自己和父亲的遗产挥霍干净坏蛋、流氓、无赖十年前赚了点钱,后来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现在在轮船上做水手卖牡蛎;衣服褴褛,又老又穷苦这个贼,讨饭的,这个流氓2.作者对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的言行神态进行了怎样的细致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菲利普“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咱们怎么办呢?”“向旁边走了几步”“父亲赶紧走去”“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好像不安起来”“瞪着眼看了看”“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张皇”“神色很狼狈”克拉丽丝“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她在哆嗦”“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突然暴怒起来”“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29 “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应该把孩子们领开”“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1.通过小说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是很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们自私贪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嫌贫爱富。菲利普太太精细机敏、尖刻泼辣、临乱不慌,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菲利晋的性格,没有菲利普太太那样锋芒毕露,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慌张,随机应变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的习气,似乎又有过之。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琉,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但他们并不使人觉得可恨,因为他们既不是阴谋狡诈的歹徒,也不是胡作非为的恶棍,只不过是拜金主义的可怜虫而已。2.若瑟夫在文章中是什么形象?若瑟夫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他是唯一同情于勒的人物。他对父母拒不认亲的作法不以为然,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却无力改变于勒的处境,只能用给小费的方式,求得良心上的安慰。3.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9 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是线索性人物。1.小说中有几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篇小说中景物渲染只有两处。“我们去哲尔赛旅行,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这里的自然景色描写烘托出人物欢快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2.小说在叙事手法上还有哪些精彩之处?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饶有风趣。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这个“救世主”降临,盼了12年,始终没盼到。作者暂时丢下这个不写,转而写二姐婚后全家外出旅行,还巧妙穿插上父母羡慕漂亮太太吃牡蛎的情节,一下就让已经绷紧的情节舒缓下来了。可是这短暂的舒缓,正是为紧张的高潮蓄势。菲利普猛然发觉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在没有得到确证以前,菲利普夫妇已经惊恐万状,故事情节顿时又高度紧张起来。作者这时却不立刻解开这个谜,而是又跌宕一下,让惊魂未定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问底细,再把气氛松弛一下。船长的话证实了他们的怀疑,故事发展到了高潮,他们如临大敌。由于“筹划有方”,他们终于“安然脱险”,气氛也随之平息下来。最后一句话,言简意长,给人以回味咀嚼、沉思默想的机会。这样在叙述节奏上一张一弛,始终调动着读者的情绪,展现出精湛的艺术功力。3.小说展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29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然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的态度几度变化,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概括。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因为贫困,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了生活,只能丢失亲情。第17课《孤独之旅》1.杜小康是这篇小说的核心人物,这一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丰满起来的。文章的成功之处,是通过充满诗意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展现人物的成长过程,推动了情节发展,象征性地呈现了小说的思想主题,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写景准确、细致入微,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表现了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2)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3)“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芦苇荡的广阔,“绿色的浪潮”不仅写出了颜色,更充满动感与生机。但是大自然使杜小康感到人的渺小与卑微,“他害怕了”,夜里“迟迟不能入睡”。(4)“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的茂密幽深反衬出小船的孤单,使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更加真切。恐惧过后,又是更深的孤独,没有人交往,生活单调,十分寂寞,即使和父亲也“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这让他格外想家,然而家是回不去了。既然不能“回避”,也就只能学着适应,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他渐渐地“不再”感到“恐慌”了。29 (5)“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突出了暴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阴沉的景象,它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与后文战胜风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6)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7)“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2.“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请赏析这段话。这是细节描写。母亲就代表着家,家是游子的根,心灵的港湾。杜小康想家,想母亲,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勇敢、坚强、负责地面对现实,这就是心灵的成熟。1.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29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表达孤独之情的诗词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2.成长类名言名句成长的过程就是破茧为蝶,挣扎着褪掉所有的青涩和丑陋,在阳光下抖动轻盈美丽的翅膀,闪闪的,微微的,幸福的颤抖。——于丹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宫崎骏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周国平成长就是:渐渐温柔,克制,朴素,不怨不问不记,安静中渐渐体会生命盛大。——沈奇岚29 1.名著中经典的人物描写《水浒传》(《黑旋风斗浪里白条》):“那人独自撑着一只渔船,追了过来,骂道:“不知死活的黑鬼!老爷要是怕你,不是好汉!”李逵听得火起,怒吼一声,扯下布衫,往那人奔去。那人把船靠在岸边,继续骂着,李逵气得往船上跳去。那人就是要诱他上船,见他中计,忙用竹篙往岸上一点,那只渔船似箭一般,飞往江心。李逵水性不佳,顿时手忙脚乱。那人扔了竹篙,抓住李逵的胳膊道:“暂不与你厮打,叫你先尝尝水。”两脚用力一晃,船底朝天,二人扑通落进江里。宋江与戴宗赶至江边,却见那只船已翻在江心。那人把李逵不停地提起来,又按下去,一个浑身黑肉,一个通体雪白,在江心的碧波中绞成一团。”《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她的眼睛是深绿色的,闪烁着机智和独立的光芒。她的面容虽然算不上美丽,但显得聪明而有趣。她的身形苗条,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优雅和活力。”《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考尔菲德:“他的眼睛是深邃的蓝色,像一片无底的湖水。他的面容瘦削而刚毅,每一个线条都显得清晰而有力。”缩写【文题展示】(21-22九年级上·重庆渝中·期末)学习了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九上写作训练检阅”的测评活动,请同学们自主选择下面三项写作任务中的一项,根据要求写作。任务话题目的体式读者表达看法于勒叔叔的来信,在小说构思中的作用分析通过有理有据的议论,为同学们分析:莫泊桑运用“于勒叔叔的来信”进行构思的巧妙写成议论文,观点明确,议论言之有据,论证合理课堂聆听你分析的同学片段改写叙写于勒叔叔写信的经历以于勒的第一人称口吻,叙写“我”写信时的前思后想改写:展开想象联想,记叙描写还原我(于勒)写信的生活经历校刊杂志读者缩写小说29 小说缩写哲尔赛岛游玩见于勒躲于勒缩写哲尔赛岛游玩,见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梗概班级课前三分钟故事讲述聆听者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②符合文体特征,符合写作要求;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500字。【点拨思路】小说缩写的基本思路,可以简化为以下十个问题:1.小说的核心主题是什么?2.主要人物有哪些?3.故事的背景设定是什么?4.故事的开端是如何引入的?5.主要冲突如何逐步发展?6.高潮部分的关键事件是什么?7.结局是如何收尾的?8.哪些关键细节或场景对故事至关重要?9.哪些内容在缩写时可以省略或简化?10.如何保持缩写后的文章逻辑清晰且语言凝练?议论文缩写的基本思路,可以简化为以下十个问题:1.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3.文章采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中心论点?4.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5.文章的反驳部分是如何处理反对观点的?6.文章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7.哪些分论点对中心论点的支持最为关键?8.哪些论据、细节和引用在缩写时可以省略,哪些引用应保留?9.如何保持缩写后的文章逻辑清晰且论证有力?29 1.结论部分是如何重申中心论点的?说明文缩写的基本思路,可以简化为以下八个问题:1.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作者如何引入并概述说明对象?3.文中提到了哪些关键特征、性质或功能?4.这些特征、性质或功能是如何被解释或说明的?5.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6.文中是否有图表、数据或实验结果作为辅助说明?哪些需要保留?7.哪些细节或信息在缩写时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对说明对象的整体理解?8.文章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如何保持缩写后的文章条理清晰?【写法指导】缩写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一、尊重原作,明确主旨缩写前需深入阅读原文,把握其主要内容。1.从题目入手,洞悉文章中心。2.关注重复词句、情感抒发与议论,归纳主题。3.还可以通过对行文思路的把握来归纳主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二、保留主干,精简枝叶1.明确取舍原则:“保留主干,去其枝叶”。文章主旨紧密相关,不可或缺,这部分内容就是主干。根据文体特性,识别并保留与主旨紧密相关的核心内容,删除次要信息。文体区分处理:叙事文: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删去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议论文: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及主要论据,舍弃次要论据与引文。说明文:提取表述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材料,其他内容可省略。这里需强调,为保证读者理解,要适当地保留解释性和描述性的内容。2.详略得当:对保留的主干内容,根据其对主旨的贡献程度决定详略,重要情节或论点详述,其余略写。三、语言流畅,文意通达29 简洁凝练:将描述性文字转化为叙述性语言,少用修饰性、限制性的语句,提升语言概括力。准确生动: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主旨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也可以直接引用那些经典的、精彩的原文语句或词语。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保持原文的行文脉络与结构,如“总-分-总”、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上下文过渡自然,逻辑严谨。同时,注重主次分明,突出重点,使缩写文章既简洁又完整。任务三考查缩写。第一,审题。本题体裁上明确要求是小说缩写,内容上是写“我们”一家人在哲尔赛岛游玩见勒躲于勒的情节,主题则可以继续延续原文主题,展现金钱和亲情的关系。小说要有明确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还是于勒、菲利普夫妇、大姐、二姐、准二姐夫、我,环境是哲尔赛岛,情节是遇到于勒,躲避于勒。要把这个遇到于勒、躲避于勒的情节用梗概的方式展开,在语言风格上可以模仿原文章。本题重点强调是缩写,一般而言,缩写是在原作基础上进行收缩,把一些次要的、不重要的内容删去,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保留。缩写时可以先概括文章各段内容,然后删去次要情节,还要缩写语言,把具体描写的句子变成简洁叙述的句子。第二,思路。在原文里,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是厌恶、躲避,因为他们认为于勒破产了,没有钱了,怕被缠上,在岛上,在缩写时,重点把见于勒前后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展现出来,要把这个遇到于勒、躲避于勒的情节写出波澜,写出起伏,让这个冲突更剧烈一些,让人物形象更鲜明一些。第三,语言。缩写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要充分运用记叙,尽量少的运用描写,把情节用叙述来展现即可。【习作展示】哲尔赛岛上的叔叔于勒紫色的阴影逐渐扩大,哲尔赛岛渐渐近了。但是父亲母亲好像一点也不关心这个岛如何,他们只是把帽子不断拉低,紧紧遮着自己的脸,等船到了港口后,他们立即招呼大家下船,好像船上有吃人的怪兽一般。然而命运似乎不放过父亲母亲,当我们坐下来打算享受美食和风景时。此时,传来的声音却立即让妈妈的脸色惨白起来,是卖牡蛎的声音,是于勒叔叔的声音,我抬头看到确实我的叔叔于勒,他用一块破布装着一些牡蛎,正在沙滩上兜售,父亲惊慌失措起来,他拉住二姐夫,好像要把他带走,母亲则低声咒骂,姐姐们似乎对父母的惊慌有一些不解。29 母亲站起身,快步走到父亲身边,低声说:“他走的时候,孩子们还小,应该不认识,咱们两个躲开,不要让这个贼认出来,镇静一些。”父亲舔舔嘴唇,似乎冷静了一点,挽着母亲的胳膊到远远躲开于勒叔叔的地方散步。我看到于勒叔叔一点点走近,问我们是否要牡蛎,姐姐说不需要,他抬头看了看我们,走开了。等到他远远走开后,父亲才带着母亲回来。但显然这不是办法,于勒叔叔在整个沙滩上来回走动兜售牡蛎,父亲和母亲则需要反复起身躲开于勒叔叔,终于,他们还是遇上了。父亲和母亲为了不和于勒叔叔照面,两个人迅速弯下腰去,几乎要把头埋进沙滩里,好像那里有黄金一般。终于,于勒叔叔走了过去,父亲母亲快速跑了回来,督促我们快速吃完东西,并以奔跑的速度登上了最近的一艘返回的轮船。哲尔赛岛渐渐远去了,卖牡蛎的声音也逐渐消失了,母亲和父亲皱着眉头,看着远去的岛,好似离开了人间炼狱。【文题展示】(22-23九年级上·山东菏泽·期中)同学们,以往我们写作文往往要求细致、具体,但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长话短说,言简意赅。例如,读了一本好书,你一定受益匪浅,如果把这个作品介绍给别人,就可以用缩写的方法。班上计划编一本“班级读书档案”,需要每位同学供稿,请你用缩写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此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学校。④不能抄袭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习作展示】一本好书我要向大家推荐的是当代作家杜鹏程在1954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小说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北战场,人民解放军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浴血奋战的史实,真实地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它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29 这部小说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小说所描写的人民战争的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从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大大小小战斗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的斗争,都有真实、正面的描写。小说没有讳饰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没有回避敌强我弱下战争的激烈和空前绝后的残酷,真实地反映出了战争的情形。小说还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党中央、毛主席对整个战局的正确分析和英明决策,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部署和指挥,我军将士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誓死保卫党中央的英勇作战的精神。因为有了这些,战争才会胜利。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保卫延安》就是由这部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小说自始至终都洋溢着高昂的激情与革命的热情,能使读者感受到人民战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这也是导演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作品进行拍摄的重要原因之一。《保卫延安》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达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瑰宝,很值得一读。03素养提升中考小说阅读的两种基本思路1.小说三要素法(1)梳理情节找转折: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找矛盾:识别故事中的主要矛盾或冲突,这些矛盾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找高潮:确定故事的高潮部分,即矛盾冲突发展到最紧张、最激烈的阶段。(2)分析人物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区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明确哪些人物在故事中占据核心地位,对情节发展有重要影响,哪些是辅助角色。深入分析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行为动机、成长变化、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3)分析环境自然环境:分析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理解其对人物和情节的影响。29 社会环境:探讨故事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时代特征等,分析它们对人物言行、性格、精神、品质的影响,分析他们对故事发展、结局的作用。(4)明确主题综合情节、人物和环境分析,提炼出小说的主题。1.提纲挈领法(1)找人物,确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2)梳理人物关系,包括他们之间的作用、冲突、情感纠葛等,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明确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3)通过分析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概括出小说的主题。(4)重点赏析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或主题表达有重要作用的细节描写,分析这些细节如何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中考小说阅读常见考点考点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命题方式】请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答题要点】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表层含义:简述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结合文章内容,探讨标题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双关义等。标题的作用:内容+作用点明文章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中心、揭示作者的情感态度;贯穿全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交代故事背景、时间地点;起到双关和象征的作用。考点二:记叙的顺序【命题方式】本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文章的第X段在文中有什么用?【答题要点】明确记叙顺序+作用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插叙: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波澜起伏;补充说明,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29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使故事的叙述更加完整。考点三:记叙的角度【命题方式】本文采用了什么记叙角度?有何效果?【答题要点】明确记叙角度+作用角度: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叙述。效果:全知视角: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全知全能,客观冷静。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你/你们”可以指代读者,读者作为听众听作者叙述;可以指代文中的人物,作品中的人物作为对象被作者叙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不足是有环境限制。考点四:细节描写的作用【命题方式】分析某处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要点】手法+内容+表达效果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深刻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其内心世界与复杂情感,点化人物间关系,并暗示身份与处境。它是最具表现力的手法,以精彩笔墨展现人物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使文章细腻丰富。在文章中,细节描写虽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精心布局,不可或缺。它巧妙烘托环境氛围,强化人物性格刻画,并助力揭示主题思想,为文学作品增色添彩。考点五:修辞手法的作用【命题方式】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要点】(1)明确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2)分析该手法如何增强语言表现力,丰富文章内涵,表达作者情感等比喻:使抽象的概念或事物更加具体、形象,增强读者的感知和理解。拟人:使描述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情感表达,使读者对事物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夸张:突出强调某个方面,引起读者共鸣和震撼,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使表达更加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反复:突出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增强语言节奏感,加深读者对信息的印象。设问:引发读者好奇心和思考,使文章更加有互动性和吸引力。反问:加强语气,使观点更加明确,激发读者思考和共鸣。29 考点六:表现手法的作用【命题方式】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要点】结合文本内容,阐述该手法如何强化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或讽刺社会现象。对比:强调事物的特点或情感,使读者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衬托:强调被衬托事物的特点或优势,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象征:使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体化,增强读者的感知和理解;同时,也可以使语言更加含蓄、委婉,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渲染:增强读者的感知,使事物、情感或场景更加鲜明、生动。悬念: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更加紧凑、有趣。联想:拓宽思维,使读者对事物有更广泛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增强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想象:丰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使作品更加富有创意和独特性。讽刺:引发读者对被讽刺对象的反思和思考,增强作品的批判性。考点七:小说的结尾赏析【命题方式】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答题要点】结尾形式+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效果卒章显志式。结尾点题,圆合情节。首尾照应式。结尾或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束全文。欧·亨利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艺术留白式。骤然中止,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以景作结式。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或照应题目,首尾呼应);烘托人物形象;升华(深化)主题。再现情境式。通过对人物、事件、场景的再现,照应前文,深化主题。人物形象分析一、分析句子(描写角度)29 【命题方式】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的作用。文中的两个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题格式】手法(如:塑造人物形象的五种描写手法、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内容(具体描述句子中的情节或环境)+人物的心理/心情/性格/精神/品质。【答题要点】1.塑造人物形象的五种描写手法:外貌描写:人物的衣着、体态、面容、发型等外貌特征。分析这些外貌特征如何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气质。语言描写:引用人物的具体对话或独白,分析其语言风格和语气。探讨语言如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修养以及情感态度。动作描写:详细描述人物的具体动作,包括手势、姿态等。分析这些动作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情绪状态以及行为动机。神态描写:观察并描述人物的神态变化,如面部表情、眼神、嘴角等微妙变化。描述这些神态如何反映人物的情绪状态和性格特点。心理描写: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其心理活动,揭示其思想、情感、欲望等。分析这些心理活动如何驱动人物的行为,展现其复杂的性格和动机。2.细节描写定义: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小环节。作用:(1)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2)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3)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造典型环境,反映人物心情。(4)暗示、影射人物命运或社会背景。(5)深化主题。3.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情感。凸显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与结局。4.正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展现其性格特征。29 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间接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或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一、分析全文(情节角度)【命题方式】结合全文分析,XX是一个怎样的人?【答题格式】这是一个……(用形容词定性人物性格、情感、精神、品质)的人。人物做了……(概述主要情节),是一个……(结合具体情节,分点描述人物特点,给出依据)的人。【答题要点】1.逐段分析:仔细阅读全文,逐段概括人物的主要行动和经历。提炼出与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相关的关键情节。2.关注评价:重点关注作者直接对人物的评价性语言。留意文中其他人物对主人公的评价或看法,这些往往能间接反映主人公的性格特点。3.综合归纳:将各段情节中体现的人物特点进行归纳整理。使用一系列形容词对人物进行定性,全面、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命题方式】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说画线句子的作用。【答题格式】运用环境描写,描写了……(具体景物、画面或场景),烘托(或衬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塑造了……(人物形象的某个方面或整体形象),表达了……(情感态度),揭示了……(主题思想)。【答题要点】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服务于小说的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1.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1)描写技巧:①场面描写、白描、29 细描;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2)写景角度:①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②观察视角:定点观察(仰视、俯瞰、平视)、移步换景;③方位: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2.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凸显人物性格(或影响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促使人物思想情感的转变,暗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揭示(或暗示、深化)主题。29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 第四单元【速记清单】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11-16 20:40:01
页数:29
价格:¥3
大小:381.76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