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速记清单】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五单元【单元速记清单】01思维导图02考点速记3 【字音字形】1.重点字音搽脂粉(chá)玄虚(xuán)渺茫(miǎo)麻醉(zuì)摧残(cuī)诓骗(kuānɡ)怀古伤今(huái)埋头苦干(mái)舍身求法(shě )前仆后继(pū)自欺欺人(qī)不足为据(jù)省悟(xǐnɡ)凶险(xiǎn)视察(chá)轻信(qīnɡ)虚妄(wànɡ)盲从(mánɡ)折扣(zhé)豢养(huàn)流俗(sú)墨守(mò)停滞(zhì)不攻自破(pò)中伤(zhònɡ)遁词(dùn)鲁钝(dùn)懦夫(nuò)灌溉(ɡài)画龙点睛(jīnɡ)自暴自弃(bào)山穷水尽走投无路(tóu)探求(tàn)创意(chuànɡ)压榨(zhà)根深蒂固(dì)行之有效(xiào)孜孜不倦(zī)持之以恒(hénɡ)不言而喻(yù)轻而易举(jǔ)脊梁(jǐ)抹杀(mǒ)笼罩(lǒnɡ)为民请命(wèi)譬如(pì)步骤(zhòu)懒惰(duò)停滞(zhì)汲取(jí)屋檐(yán)樵夫(qiáo)烟囱(cōng)2.多音字3【单】dān单薄、单纯、简单chán单于(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舍】shě舍弃、舍近求远shè宿舍、【笼】lǒng笼罩、笼统、笼络lóng笼子、笼头、牢笼【埋】mái埋头苦干、埋葬、掩埋mán埋怨【转】zhuǎn转身、转弯抹角zhuàn转圈、转动【传】3 chuán传说、传播、传授zhuàn传记【难】nàn国难、难民nán难过、难题【曲】qū曲线、弯曲qǔ歌曲【参】shēn人参cēn参差不齐cān参天大树、参加【闷】mèn郁闷mēn闷热、闷声不响【和】hè应和、一唱一和hú和牌huó和面huò和稀泥【抹】mǒ抹杀、涂抹mò拐弯抹角mā抹布【模】mó模型、模糊mú模样【监】jiān监督jiàn监国(古代指帝王外出时,由太子或亲信大臣代行国政)【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降服3 1.形近字博(bó):地大物博搏(bó):拼搏赖(lài):依赖敕(chì):敕封摧(cuī):摧残催(cuī):催促慨(kǎi):慨叹概(gài):气概仆(pū):前仆后继赴(fù):赴约诓(kuāng):诓骗框(kuàng):门框溉(gài):灌溉概(gài):气概遁(dùn):遁词循(xún):遵循辨(biàn):辨别辩(biàn):辩论辫(biàn):辫子蒂(dì):根深蒂固缔(dì):缔造谛(dì):真谛径(jìng):路径经(jīng):经过泾(jīng):泾渭分明锲(qiè):锲而不舍契(qì):契约挈(qiè):提纲挈领喻(yù):不言而喻渝(yú):坚贞不渝逾(yú):逾越栽(zāi):栽培裁(cái):裁缝载(zài):载重檐(yán):屋檐瞻(zhān):瞻仰赡(shàn):赡养萤(yíng):萤火虫莹(yíng):晶莹荧(yíng):荧屏毫(háo):挥毫亳(bó):亳州盲(máng):盲从肓(huāng):病入膏肓儒(rú):大儒孺(rú):孺子蠕(rú):蠕动懦(nuò):懦弱【词语解释】搽:用粉末、油类等涂(在脸上或手上)。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玄虚:指用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弄玄妙。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或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摧残:使受严重损失;残害。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感慨今昔、缅怀古人的情感。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26/26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现指就是明明知道真相,却骗自己也骗别人,一般指不肯面对事实。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足:够得上;据:证据。视察:察看,审察。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称善于守成者为墨守。后指固执地按老一套办,不求改进。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也比喻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很牢固,不易改变。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汲取:吸取。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中伤:恶意攻击或陷害他人,使其名誉受损。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鲁钝:愚笨。不敏锐。豢养:喂养。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也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穷途末路。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6/26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第19课: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写作《怀疑与学问》时,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思想解放、民主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但社会上同时也存在盲目崇拜西方、忽视传统文化的倾向。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据说他幼年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他的“古史辨”其实就是“疑古说”,最初也是由“怀疑”而来。他受到胡适“整理国故”思想启发,倡导以历史演进观念和大胆疑古精神,结合西方社会学、考古学方法,重新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典籍。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怀疑”相伴,这也使他终成一代史学大师。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只会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创造的是天才人物的事情,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和创造,导致创造力被自己压制而最终丧失。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认识,树立人们的信心,作者写下了本文。第21课:创造宣言陶行知在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在根据中国国情创建新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1917—1933年,是提出和萌芽阶段;1933-1946年,是形成和发展阶段。这时陶行知不仅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而且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面不断丰富发展。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和1944年发表的《创造的儿童教育》,可以看作其创造教育理论完善和系统化的标志。【议论文文体知识】论证方式26/26 1.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2.驳论:驳论是通过驳斥对方论点、论据或者论证过程,证明对方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常用的驳论方法有直接反驳法、反证法、归谬法等。常见论证结构3.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4.层进式: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层进式的方式大体有两种:一,由此及彼,环环相扣;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5.对照式:对照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对照式的方式大体有两种:正反对比和相关比较。相关比较可以是主次、轻重的比较,也可是利弊、得失的比较。6.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能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无论何种形式,首先应在“总”字上下工夫,要以准确精练的语言,将分述内容的主旨概括出来,使之成为能“张目”的总纲。同时,分说必须与总说在中心主旨上保持一致,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相互之间不可重复、交叉。当然在实际写作时,根据立论的需要,这三种方式常常结合运用。7.并列式:在论证思路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就是并列式。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驳论文: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26/26 杂文: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作者简介】1.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称为“民族魂”。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2.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小名双庆,笔名余毅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顾颉刚是中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与人合著《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等。3.罗迦·费·因格(1948—)罗迦·费·因格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4.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26/26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警醒国人,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第19课:怀疑与学问本文开篇引用名言,提出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之血必须有怀疑精神,在消极方面辨伪去妄,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本文由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探求新思路,相信小灵感的价值,锲而不舍的探索,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第21课:创造宣言本文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运用大量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论证了”处处是创造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官,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这篇驳论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立驳结合,论证严密。文章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先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过程,即通过揭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缺乏逻辑关系来确定对方的论点不能成立,指出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论点,论证了“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为真,那么,与之相矛盾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论点必然为假。这是间接驳斥对方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更加全面、深刻。26/26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主张的观点是:我们有信力的中国人在。2.本文是如何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2)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与同学交流。(1)“脊梁”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的特点,是人体的中轴。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仿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视死如归的人,有热爱和平的人,有改革创新的人,有舍已为人的人,……即使岁月流逝,也掩不住他们明珠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精神。(2)“埋头苦干的人”:如詹天佑,不畏艰难,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展现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力量;再如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拼命硬干的人”:如岳飞,精忠报国,屡败金兵,捍卫中原安宁;再如邓世昌,甲午海战中英勇抗敌,与舰同沉,彰显海军之魂。26/26 “为民请命的人”: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推动庆历新政;再如焦裕禄,深入兰考治沙治碱,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党的好干部”。“舍身求法的人”:如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后慷慨就义,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再如秋瑾,毅然投身革命,最终英勇就义,用生命诠释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坚定信念。1.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状元宰相”是指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是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的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2.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第19课:怀疑与学问1.怎样理解“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6/26 课文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证,这句话承上启下,将这两部分自然地衔接起来。课文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前面的部分交代“怀疑”对吸纳已有知识和做学问的作用,后面的部分交代“怀疑”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升华,两方面相结合,由浅入深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一中心论点。1.本文逻辑严密,分析透辟,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文章为了论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有两种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有时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对“怀疑的精神”,作者阐释得明确而透彻。所谓怀疑的精神,就是绝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把从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细致地分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五步。这些分析都很透彻、周密。2.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举例并分析。“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语言准确,逻辑严密。(2)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26/26 “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思路清晰,逻辑严密。1.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首先,文章开头两段引用两位我国古代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其次,第③—⑤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⑥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中间的过渡句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论证层层深入,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准的阐述。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差异?(1)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完整。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严谨。(2)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重要性。不论对于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如此,“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1.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个问题的?26/26 作者由“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接着提出新的问题:“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通过分析指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以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是创造性的思维所需的要素。最后联系到个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通过分析做出回答:“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逐步推进,体现出纵向深入的思路。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论证说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举例论证。为了证明“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两个典型事例。作者还列举了贝多芬等具有创造力的人,说明他们“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这样的过程。(2)道理论证。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2.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体会其表达效果。我们在学习过的议论文中,接触的“材料”,主要是生活事例、历史史实、名人名言、真理道理等,从某个层面上说,都是文字意义上的叙述性材料。本文不仅有这些文字叙述性的材料,还运用了图表这种以往议论文中较少见的材料。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一个带有四个图形的表,让人们“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之后分析了四种回答都正确的“答案”,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由此将话题自然地引到了对固定思维模式的解放(即创造性思维)上来。图表相比于文字意义上的叙述性材料,更加直观。因为运用了图表,只需要用简洁的语言稍作解释,读者就很容易理解,增强了论证效果。第21课:创造宣言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错误观点论据论证方法反驳自身观点创造宣言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八大山人在白纸上完成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将石头变为不朽的雕像举例论证26/26 平凡单调,知识懒惰者之遁词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牢狱之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雷塞布在沙漠糟苏彝士运河肉包子铺产生平老静举例论证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莫扎特、爱迪生、帕斯加尔举例论证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太无能,不能创造鲁钝的曾参,传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黄梅的道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玄奘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哥伦布粮水断绝、众叛亲离,发现美洲莫扎特冻饿病三重压迫写出《安魂曲》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举例论证道理论证1.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1.治学类名言名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26/26 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慎而思之,勤而行之。——白居易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宋·朱熹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宋·胡宏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曾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1.治学严谨的人物(1)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北魏末年官员、农学家、思想家。贾思勰出生于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贾思勰治学态度严谨。他在《齐民要术》的序言里这样写道:“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成事。”《齐民要术》中引用大量古代的农书、杂著,参酌前人的农学研究成果。广泛收集民间的谚语、歌谣,访问有经验的老农,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亲自进行观察、试验。全面地总结了农、林、牧、副、渔各业在耕作、育苗、育种、嫁接、饲养、加工制作等方面的方法、技术、经验和规律,也是中国最早的农书。(2)秉志(1886-1965),字农山,著名动物学家,中国近现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秉志先生一生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他认为对待研究工作,必须具备“五心”:决心、信心、恒心、耐心、细心。必须要有不怕困难、不怕麻烦、不怕失败的“三不怕”精神。老先生长期随身带着一张小卡片,右侧写着“工作六律”:“身体健康、心境干净、实验谨慎、观察深入、参考广博、手术精练”,下首为“努力努力、勿懈勿懈”;左侧写着“日省六则”:“心术忠厚、度量宽宏、思想纯正、眼光远大、性情平和、品格清高”,下首为“切记切记、勿违勿违”。这些正是他一生治学与为人的真实写照。(3)竺可桢(1890-1974),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做科学研究工作,以发扬“求是”精神作为指导思想,一定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要求自己做学问、办事情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不专横。他以渊博的学科知识、丰厚的传统文化造诣,以及腿勤、眼勤、笔勤的勤劳习惯,60年如一日,浇铸出有口皆碑的丰硕成果,他在晚年先后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三大重要著作,就是最好的例证。26/26 (4)吴宓(1894—1978),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同时,他也是一个可爱、可敬、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学者。吴宓是个完美主义者,治学教学非常严谨,认真到一种“令人发指”的地步。初到东南大学,他竟然闭门不出20多天,谢绝一切来往,专心备课,直至准备充分,才于9月底正式开课。论证要合理【文题展示】1.围绕“知足常乐”话题,将搜集的材料组成一个“材料包”,然后,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筛选,分别列于立论观点和驳论观点之下。立论观点:知足常乐驳论观点:知足未必常乐任务目的:确立论证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确定材料和观点间的联系。2.在完成上一任务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文章结构模式,绘制维导图或提纲,灵活使用论证方法,形成一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任务目的:整合材料,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完成一篇论证合理的文章。任务内容:(文章结构模式推荐: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3.开展作文评改活动任务目的:加强对“论证要合理”的方法和意义的理解与认识。任务内容:对于初学议论文写作,对文章论证是否合理的点评,可使用如下评价表格。关注方向质疑原因修改意见观点是否一致整体思路是否清晰分析所用材料是否能支撑观点(你可以为其提供哪些材料)论证方法是否恰当【点拨思路】26/26 1.观点要统一,逻辑要严密。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保持观点一致的方法:避免混淆或偷换概念。2.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因此材料必须与观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如果材料和观点不相干或论据不足,则会出现论证不合理的问题。充分调动平日所积累的或经探究发现的材料,将材料紧紧围绕观点进行论证。3.学习和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有很多,除了讲道理和摆事实之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能够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4.运用结构模式去强化其逻辑思路,使文章的结构合理。议论文是“讲理”的,“讲理”要一步步,一层层,甚至“抽丝剥茧”。初学议论文写作,为避免出现文章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妨使用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递进式(纵式结构)、对照式几种切实可行的结构模式,以便使所写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写法指导】联系观点和材料的方法1.合理裁剪材料作为一个例子,或一则材料,它可能有很翔实的内容,但作为议论文中的材料却不能够不分重娓娓道来。举例论证中的材料叙述其实是一种转述,基本上是按照“什么人,什么事”的大致模式来写,要求简洁明了。转述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概括、提炼的过程,并且尽量以旁观者的口吻来讲述材料中的人和事。同时,要避免在引用材料时把背景材料、人物经历、评论文字、交谈语言等内容加进去,造成语言不简练、主体内容不突出。合理裁剪的标准,是做到语言简练精当,而又不遗漏主体信息。用有限的字数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对语言锤炼提出了较高要求。以上只是对事例的初步加工、压缩,写作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论证观点,进行有侧重的转述。2.明确所论证的观点,做好对材料的转述转述材料有所侧重转述材料的内容还要根据观点来调整,与观点有关的多说,与观点无关的少说,甚至不说。此外,有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能会有不同的内涵,所以转述时更要有所侧重。3.材料叙述与议论分析相结合26/26 完成材料与观点的连接在完成对材料的恰当地、有侧重地转述之后,还需要有议论分析的文字,以完成材料与观点的连接。如果只把材料摆出来,而没有议论,就会使例证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和内在的逻辑性。议论的文字不一定多,只要把与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说清楚即可。【习作展示】任务一1.立论观点:知足常乐材料1:陶渊明的故事:面对仕途不顺,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了他知足于简朴生活,享受自然之乐的心境。材料2:李白的豁达:尽管一生才华未得重用,李白依然保持乐观,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体现了他在逆境中的知足与洒脱。材料3:苏东坡的乐观: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却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超然物外的态度,证明了知足常乐的力量。2.驳论观点:知足未必常乐材料4:《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因过分追求金钱而失去亲情,最终并未获得真正的快乐,反而在贪婪与虚伪中沉沦,说明知足常乐者,并不是说这个人要安于现状,没有追求,没有理想,而是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取舍,懂得放弃,毕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过度追求而不知足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快乐。材料5:现代社会中的“内卷”现象:许多人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因害怕落后而不断自我加压,导致身心俱疲,幸福感降低,这说明仅仅满足于现状而不追求进步也未必能带来长久的快乐。材料6:历史人物项羽:项羽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勇,却因过于自负,不满足于现状,最终兵败乌江,未能实现其霸业,其一生充满了遗憾与不甘,证明过度的自我满足和停滞不前也会让人失去快乐。任务二:绘制思维导图或提纲,形成议论文提纲:知足者,常乐也26/26 1.引论引出话题:知足者,常乐也。解释知足与常乐的含义:知足:平和的人生境界,不强求。常乐:豁达的人生态度,有包容。2.反面论证:不知足带来的不幸菲利普夫妇:描述他们对金钱的过度追求和对亲情的漠视。分析其不知足导致的人生不快乐。3.正面论证:知足常乐陶渊明的故事:仕途不顺后的选择:归隐田园。知足的表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递的人生信条:悠然达观,知足常乐。李白的经历:才华横溢却未得重用。知足的体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豁达的人生态度:周游四海,浪迹天涯,尽情挥发诗意。苏东坡的生平:一生坎坷,多次被贬。知足常乐的表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即使命运多舛,依然保持乐观。4.结论与呼吁总结知足常乐的意义:知足并非安于现状,而是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取舍和放弃。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知足常乐能让人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快乐。引用俗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提出“常想一二”的建议。26/26 强调知足常乐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保持平和与豁达的心态。例文知足者,常乐也知足者,常乐也。知足,是一种平和的人生境界,即对己对人皆不强求;常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对事对物皆有包容。当然,知足常乐者,并不是说这个人要安于现状,没有追求,没有理想,而是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取舍,懂得放弃,毕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艳美富人们的生活,极力遮掩自己的贫困,对于勒的态度也完全建立在金钱之上,毫无亲情可言。因此,他们的人生注定不会常乐。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面对仕途不顺,宏图难展,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乡野山林中,找到了人生乐趣,其田园诗作因传递出来的悠然达观的人生信条而传唱千古。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据传曾得“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可一生才华浪置、不得重用,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达观之句,在周游四海、浪迹天涯中,将诗意尽情挥发,成为唐诗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被林语堂先生称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的苏东坡,一生坎坷,正如其《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的自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断被贬谪的命运,并没有阻挡东坡居士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遂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的胸襟。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我们不妨“常想一二”,因为知足者,常乐也。【评析】本文开篇即点明自己的观点——知足者,常乐也,并对其稍作解释,清晰地表达了自己观点的内涵。小作者先从反面进行论证,列出不知足的事例,加以分析。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援引的是初中生熟悉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分析点评独到新颖,既抓住小说深刻的主旨,又符合本文的立意需求。接着,文章从正面进行论证,举出陶渊明、李白、苏轼的例子,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方面展开论述,由命运的坎坷与精神的豁达的鲜明对比,论证自己主张的平和、不强求、豁达、即知足常乐的观点。结尾引用俗语,点题且照应开篇,整篇文章结构严整,逻辑严密,语言流畅。任务三:略26/26 03素养提升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思路1.识别结构与论点浏览全文,快速了解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寻找并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分析论据与论证(1)识别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理解它们如何支持论点。(2)分析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理解他们在论证过程中体现的逻辑性和说服力。(3)梳理论证思路3.理解关键信息注意关键词句(文章首尾、过渡句、段落首尾等),理解其含义和作用。4.分析语段与词句的逻辑性和说服力(4)分析文章的词句,感受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逻辑严密(5)分析文章的语段安排,感受议论文布局的逻辑严密、论证有力5.联系实际与拓展思考将文章观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拓展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议论文阅读的四种常见题型1.议论文内容理解和辨析(选择题)【命题方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错误)的一项是()【答题要点】l抓住关键词:细读题干,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或短语。l迅速定位:根据关键词,在原文中迅速定位相关信息或段落,缩小比对范围。l比对分析:错误选项的常见问题26/26 包括程度词(如“完全”、“部分”)的误用,范围词(如“所有”、“部分”)的扩大或缩小,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的混淆,偷换概念(即将原文中的某个概念替换为相似但不同的概念),无中生有等。1.议论文内容理解和概括【命题方式】为什么说“……”?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题要点】l明确题目要求:首先仔细阅读题目,明确是要求概括全文还是某一部分的内容。l整体把握: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l提炼要点:根据题目要求,逐段阅读并提炼出关键信息和主要观点。l合并归纳:将各段要点进行合并归纳,形成对指定范围的概括性表述。l简洁表达: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概括性表述写出来,确保涵盖主要内容且避免冗余。2.论据的选择或补充【命题方式】文中“……”请为此观点补出一个事实(道理)论据。【答题要点】l明确论点:仔细阅读文章或段落,明确其中心论点和分论点。l分析论据:对于已给出的论据,分析其如何围绕论点展开,如何支持分论点,进而支持中心论点。l补充论据:根据需要,选择能够证明分论点的素材作为补充论据。注意所选择和补充的论据与原文内容紧密相关,不偏离论点。注意论据的多样性和全面性,避免重复或片面。3.补充论证的作用【命题方式】文章的①—⑦段似乎已经较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但作者还写了⑧⑨两段。你认为写这两段的作用是什么?【答题要点】l强化论点:分析补充论证如何进一步强调和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l丰富内容:指出补充论证如何为文章增添了新的视角、信息或论据,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l提升逻辑:探讨补充论证如何使文章的逻辑链条更加完整和严密,减少逻辑上的漏洞和破绽。l增强说服力:说明补充论证如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更加信服作者的观点和结论。26/26 议论文开头和结尾的三种写作方法【典例】(2024·湖北·中考真题)《月夜》中说,“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人生的成长中,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思考,请你以《成长应有的姿态》写一篇议论文。议论文开头的三种写作方法1.化用材料法步骤:(1)他例(可不写):可引入与材料相似或相反的其他例子,以增强说服力。(2)扣材料:直接引用或概述题目中的材料,使文章与题目紧密相关。(3)评论:对材料中的现象或事件进行简要评价或分析,展现个人见解。(4)扣题立论:正式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与题目相呼应。示例:月光如洗,洒满大地,诗人与树并肩而立的身影,在夜的帷幕下显得格外清晰。正如《月夜》所言,“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并列,更是心灵上的独立与自强。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姿态——不依赖、不依附,以独立的姿态去面对生活的风雨。2.渐进两段式步骤:(1)立论(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承接借用历史/事例/释义论述(第二段):通过引用历史典故、现实事例或解释相关概念,进一步阐述和支撑论点。(3)收束(第二段末尾):总结上述论述,强化论点。示例:立论(第一段)成长之路,非温室之柔,亦非盲从之流。应以坚韧自强,进取不息为姿,书写辉煌。承接借用事例论述(第二段)观历史先贤,如司马迁忍辱著《史记》,乔布斯逆境创苹果,皆以不屈不挠、勇于探索之姿,成就非凡。此即成长应有之态,逆境不屈,顺境谦逊,永不止步。26/26 3.定义构建式步骤:(1)主题:明确文章讨论的核心概念或主题。(2)判断词:使用“是”、“即”等词语,引出对主题的具体化定义或解释。(3)具体化概念/定义:详细阐述主题的具体含义或特征,使其更加明确和具体。(4)扣材料:根据需要,可以选择性地扣回题目材料,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5)立论:在定义和解释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示例:成长应有的姿态,是面对挑战不屈不挠的坚韧,困境中保持乐观,成功后保持谦逊。它是勇于承担、敏锐捕捉机遇、持续自我提升的状态。正如“与树并立不靠”的意象,我们应凭自身力量,在风雨中挺立,不懈追求,在成长路上留下坚实足迹。议论文结尾的三种写作方法1.设问问出共鸣法步骤:(1)自问自答:通过设问的方式,提出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问题,并立即给出自己的回答,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2)收束:在自问自答后,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总结全文,强调论点。示例:成长之旅,何以为姿?是逃避风雨的港湾,还是搏击风浪的航船?答案在风中飘扬,于心中回响。唯有以梦为帆,以勇为舵,方能驶向成长的彼岸,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2.呼告增加文采法步骤:(1)反复/排比:使用反复或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2)自由句收尾:在反复或排比之后,用一句自由句作为结尾,使文章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同时留下深刻印象。示例:让我们以青春为笔,以梦想为墨,挥洒出成长的壮丽诗篇。在风雨中舞蹈,在阳光下奔跑,用不懈的努力与追求,绘就成长最绚烂的色彩。因为,成长应有的姿态,就是永远向前,永不言败!3.引用+阐释+化用标题法26/26 步骤:(1)引用:引用名人名言、诗句或俗语等,为文章增添文采和说服力。(2)阐释:对引用的内容进行简要解释或阐述,使其与文章主题更加契合。(3)化用标题:在阐释的基础上,将引用内容或文章主题与标题相结合,进行巧妙的化用或扩展,作为结尾。示例:成长路上,罗曼·罗兰有言:“真正的英雄,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此言道出了成长真谛:历经风雨,仍抱热望,坚韧不拔,乐观向前。正如月夜下独立之树,成长亦需自强,无畏挑战,以独立姿态,书写辉煌。让我们铭记此理,热爱生活,勇敢前行,在成长的旅途中绽放光芒。26/2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11-16 21:00:01 页数:26
价格:¥3 大小:418.14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