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2

2/92

3/92

4/92

剩余8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4古代诗歌四首 壹贰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朗读本课诗歌,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课前预习 观沧海[东汉]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作者简介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和“建安七子”等。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登上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当时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背景链接 乐府诗:本指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曲等,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文体知识《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jiéɡuāndànsǒnɡzhì四言古诗(乐府诗),不讲求押韵。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xiāosèxínɡzāi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策马东来,登上碣石山,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译文到达,登上。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即大海。题目交代了诗歌的主要事件。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译文水波荡漾的样子。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像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出自大海广阔的胸间。(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译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银河。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是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字统领全篇,是本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写诗人从俯视角度看到的大海全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直陈其事静态诗词品读实写(动静结合)动态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态描写,写出了岛上草木欣欣向荣的茂盛景象。实写(动静结合)由静转动,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涌”字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通过奇特的想象,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突出沧海之阔大,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虚写(互文、夸张)两个“若”字表明所写为虚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最后两句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答题支架]①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②析特点,结合这些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③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④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参考答案]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一座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考点描绘诗歌画面 反复诵读《观沧海》,边读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诗人登上碣石山,居高临下,广阔的大海尽收眼底。秋风萧瑟,洪波涌动,巨浪滔天,激荡着诗人的情怀,让他展开了雄奇的想象:日月星辰仿佛从大海中升落,宇宙天体的光明灿烂似乎从大海中孕育。本诗语言质朴平易,同时“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营造出的壮阔宏伟、雄浑苍劲之感,诗人表达的自信豪迈、昂扬奋发之情,都表现出刚健的风格。这首四言诗音节短促,“二二”节奏铿锵有力,同时诗句末多仄声,又增强了音调的铿锵之感。思考探究 观沧海观海地点碣石山实景:水波、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壮丽景象结构梳理博大胸襟虚景:日月、星汉(银河)动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1)曹操《观沧海》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奇特想象创造出大海浑涵万物、气宇盖世的艺术境界。(2)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选出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歌的开篇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海水和山岛。C.“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中的“日月”“星汉”都具有宏大的特点,给人以壮美的感觉。D.本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获胜后所作,表现了他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B【解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实景,并非虚实结合。 一代枭雄——曹操新课标·文化自信熹平三年(174),19岁的曹操举孝廉为郎,先后担任过洛阳北部尉、顿丘县令、议郎等官职;中平元年(184),黄巾之乱爆发,以骑都尉的身份参加了镇压黄巾军的行动,因为有功被任命为济南相(相当于一郡太守),从而一步步造就辉煌。35岁前后,东汉朝廷发生了动荡,董卓趁乱控制了朝廷,曹操等人起兵反抗董卓。此后经过多年奋战,曹操成为雄踞一方的诸侯。衣冠初起逐鹿中原“说曹操,曹操到”“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 41岁时,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45岁时,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夺取冀州。52岁时,曹操大破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但是第二年即遭遇赤壁之败。53岁时,曹操担任汉朝丞相,58岁时进爵为魏公,61岁时进爵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同年,曹操的儿子曹丕代汉称帝,曹操被追奉为魏武帝。统一北方晚年生涯 曹操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 人物评价189年起兵,敏锐机警,任侠放荡;220年寿终息兵,凡三十一载,纵横捭阖,文韬武略,千古风流,古今彪炳!他是士大夫眼中的奸臣,杀皇族、废三公、篡汉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三国一霸,取关中、占汉中,受封魏王。他是乱世枭雄,尽毕生精力,雄踞一方。他是骚人,三曹风华,开创建安风骨。他是伯乐,三次招贤,尽纳天下贤才。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唐玄宗时,曾任荥(xínɡ)阳主簿、洛阳尉。现存诗不多,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作者简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诗人曾多次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背景链接 律诗: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律诗通常为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文体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xínɡ五言律诗,押“ɑn”韵。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停宿。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译文旅人前行的路。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诗题的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诗题交代了诗歌写作的地点。在今江苏镇江北。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江上新春已来。我多么思念故乡,家书早已写好,如何寄回故园?希望北归的大雁将它捎到洛阳。译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旧年未过,江上新春已来。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首联点题。“客路”“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诗词品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能高悬。“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一语做铺垫。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达到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效果。以小见大···· 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考点品析诗歌炼字[答题支架]①释字(词)义,明手法:可结合词性,解释字(词)的含义,或指出其所运用的特殊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②描景象,摹情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写出的景物特点或描摹出的情景、情态。③点作用,表感情:点出该字(词)烘托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及其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一个“阔”字,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二字将“日”“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未尽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未过而江上已是春天的景象。颈联写景兼点明冬末春初的时令。这两句借描绘的景象,寄寓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新事物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偶、拟人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尾联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表达了诗人的乡思愁绪。设问 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这一联千古名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认真品味。首先要理解字面的意思。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视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这道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发挥,丰富诗中的画面内容,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思考探究 青山绿水图旅途之景结构梳理海日江春图哲理之思大江行舟图江上之景大雁北归图思乡之情次北固山下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1)王湾《次北固山下》写潮水涨满,江面开阔,好风相送,正宜扬帆向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自然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最是离别见真情。离别,是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别友人的惆怅,是王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念家乡的愁绪。(用《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作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选出下列对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首联中“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诗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中“平”“阔”“正”“悬”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颈联写残夜消退、红日初升,旧年已过、春天到来的景象,蕴含一种自然理趣。尾联采用设问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C【解析】颈联写的是夜未消退、旧年未尽的景象。选项中表述有误。 3.(河南中考)“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参考答案]自然理趣:新旧事物的更替。①通过景物描写,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景象中表现了自然理趣。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旧事物更替的自然理趣。 4.(北京中考)阅读画线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图1。图1呈现了一幅潮水上涨,江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江面之上的景象。符合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描述。而图2中的水浅、帆落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图1图2 新课标·文化自信古诗词中鸟的意象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常夜鸣,声音凄切。古诗中常借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此诗中李白借以抒发对好友遭贬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大雁:一种候鸟,春到北国,秋去南方,万里迁徙。古诗中常借鸿雁抒发思念之情。此诗中便借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燕子: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常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古诗词中常借它惜春伤秋,渲染离愁,寄托相思,感伤时事。此诗中诗人借燕子表达对春天到来的惊喜之情。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作者简介 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数次遭贬,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背景链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它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为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一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文体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七言绝句,押“i”韵。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指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译文柳絮。即杜鹃,又称“布谷鸟”。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遥想,遥祝。诗题的意思是:听到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写下这首诗遥寄关切。指这首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译文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首句写景,点时令,显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同情,知迁谪之意。“过五溪”写出迁谪之地的荒远。诗词品读次句点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得知挚友被贬的惊愕、痛惜之情。 诗中意象杨花子规即柳絮,在古诗词中,有相思、春光易逝、人生聚散无常、飘零悲凉等含义。又叫杜鹃或布谷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啼叫声哀怨(声似“不如归去”),常被用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真实、集中地体现了诗人的感情。两句抒情,表牵挂,感情深意长。这两句紧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让它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带给友人,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与关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参考答案]首句以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忧愁的气氛,流露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考点分析诗歌意象[答题支架]①明意象:明确诗歌中所写的具体意象是什么。②析特点:结合句意、意象的修饰语(或诗句中体现景物特点、渲染氛围的词语),提取意象的特点。③定作用:结合诗歌情感,具体分析意象在营造氛围、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起笔,既指明时令,又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结合诗句试加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思考探究 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杨花(漂泊不定)子规(暗含悲痛)左迁(贬谪之远)愁心托明月(牵挂思念)写景叙事抒情结构梳理首句次句后两句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关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天津中考)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C【解析】“愁心”指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心,并非“因怀才不遇而生”,也没有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示例一】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把明月当作传递情思的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示例二】奇特的想象:诗人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让它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诗人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新课标·思维能力赏析为被贬友人所作的诗篇【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其二)[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甲诗乙诗知背景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数次遭贬,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析场景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心情。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甲诗乙诗赏手法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西,表达对朋友的同情与关切。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开蒙读书4—17岁离家漫游18—26岁安居安陆美满幸福26—39岁供奉翰林名满长安41—43岁再度漫游43—54岁站队永王入狱流放56—58岁矢志平乱壮志未酬60—61岁江油平武成都扬州安陆长安洛阳李杜会面安史之乱流放夜郎途中获赦当涂与世长辞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离开故乡,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一带)。次年,李白出蜀。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李白入京,令他供奉翰林。李白以国士自诩,渴望施展政治抱负,但唐玄宗仅以文士待之,让他写诗作乐。不到两年他就被“赐金放还”。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南奔避难。至德二载(757),李白因参与永王之乱,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朝廷大赦,李白重获自由。上元二年(761),60岁的李白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返,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宝应元年(762),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诗文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后去世。“诗仙”李白(一)主要经历新课标·文化自信 (二)李白诗歌中的“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等。作者简介 这是马致远“二十年漂泊生涯”中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被誉为“秋思之祖”。背景链接 散曲: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主要有套数和小令两种。和诗词一样,用于写景、叙事、抒情。文体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散曲,押“ɑ”韵。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曲牌名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译文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题目“思”是题眼,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译文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动静结合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诗词品读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主题。“断肠人”是点睛之笔,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悲苦之情。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又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直接抒情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点体会诗人情感①抓题目:从题目看题材,可能会提示诗歌内容。②抓注释:介绍背景的注释,可能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的注释,可能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的注释,可能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③抓作者:知人论世,关注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④抓诗眼:弄清“诗眼”含义。⑤抓意象:把握主要意象,明确其特定含义。⑥抓尾句:尾句一般是诗歌的主旨句,多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答题支架]这首小令表达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苦愁楚之情。[参考答案] 《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之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参考答案]思考探究 天净沙·秋思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哀景羁旅之思思乡之愁小桥流水人家:乐景古道西风瘦马:哀景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结构梳理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与白朴《天净沙·秋》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两句写法相同,意境相似。(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本小令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用以烘托人物。“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幽雅、安适的景象,给游子带来一丝抚慰。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C【解析】C项所说景象并没有给游子带来一丝抚慰,而是使游子更添悲愁。 3.仿照示例,从炼字的角度给“古道西风瘦马”中加点的字做批注。·批注(示例):“枯”“老”两字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悲凉的色彩。[示例]瘦的不只是马,更暗指马上的人因奔波而消瘦。一个“瘦”字,将游子浪迹天涯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参考答案] 4.下列诗句中与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B.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解析】A项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这首元曲表达的情感一致。A 5.王国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荒凉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参考答案]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新课标·思维能力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马曲白曲名词之美色彩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西下”的“夕阳”让人联想到天边昏暗的余晖,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漂泊游子的孤独和哀愁。“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几个词,色彩明丽,景色清和,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歌。在课外搜集一些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课后作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11-26 07:00:01 页数:92
价格:¥2 大小:8.30 M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