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24)
>
八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复习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复习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46
2
/46
剩余4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专题06文言文阅读(23-24八年级上·安徽淮南·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而后喻③困于心衡于虑 ④四夷俱服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46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说起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B.甲文论证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C.“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亦能论证甲文的观点。D.乙文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仍能希望听到臣子们的进谏争辩,尤为可贵。5.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和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3-24八年级上·安徽芜湖·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甲】①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②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节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乙】张释之,堵阳人也。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②释之治问③。廷尉奏当,一人犯跸④,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廷尉:古代司法审判机构官职名。③治问;询问、审问。④跸: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开路清道,禁止民众通行。6.【通字义】参考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文言语句方法借鉴字词释义固不败伤我乎?课内迁移法:根据《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的“固”推断。固:46 属之廷尉查字典法:属①连接、连续②通“嘱”。托付;委托属:是法不信于民也。成语推断法:取信于民。信:7.【释句意】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8.【析心理】小文发现两篇选文的结尾句都有“久”字,它们分别体现了汉文帝的不同心理,请选一处结合原文进行分析。(甲)称善者久之。(乙)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9.【评人物】结合链接材料,你认为【甲】文中的周亚夫符合孟子的“大丈夫”标准吗?请说明理由。材料链接周亚夫(前199-前143),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官至丞相,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军事家。一生干了两件辉煌的大事: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因其子私购御用物品,受牵连下狱,绝食而死。(23-24八年级上·安徽芜湖·期末)【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乙】46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①。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②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③,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注]①楚:伧俗,粗俗。②伎艺:技能,才艺。③鼓吹:指鼓。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已而之细柳军 之: (2)彀弓弩 彀:(3)改容式车 式: (4)音节谐捷 谐捷:1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二处)。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2)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13.【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时均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23-24八年级上·安徽淮北·期末)【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泉州承天寺,异迹甚多。寺中有九十九井,相传一僧畜①异志,欲掘百井以为兆,后功亏其一而止。井上筑石塔数处,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山门口有梅花石,石光而平,中隐梅影一枝。每年梅树开花时,影上亦有花;生叶时,影上有叶;遇结子时,影上有子;若花叶与子俱落之时,则影上惟存枯枝而已。寺中又有魁星石,近视无物,远望如一幅淡墨魁星图。46 至天将雨时,石上绽出水珠,亦俨然结一魁星形也。(节选自梁章钜《归田琐记》[注]①畜:同“蓄”。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 念:(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3)后功亏其一而止。止:(4)若花叶与子俱落之时 俱:15.材料【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凡苍蝇飞A集塔上B无论C多少D头E皆向下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近视无物,远望如一幅淡墨魁星图。17.【甲】【乙】两文都写到承天寺,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说不同之处。(23-24八年级上·安徽滁州·期末)【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节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6 (1)寡助之至 至: (2)亲戚畔之 畔:(3)民富则易治也 则: (4)奚以知其然也 然:1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2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治国之道有什么不同?(23-24八年级上·安徽淮南·期末)【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股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蹶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22.解释下列加点字(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亡()以应(3)无地置()土 (4)公遂()止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46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甲】文中的人物对比:A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B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C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乙】文中,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其家人的阻止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是相同的,即。25.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愚公;鲁公。(23-24八年级上·安徽六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百姓怨望①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②。九侯有好女,入之纣。纣不喜九侯女,杀之,而醯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④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纣囚西伯。西伯之臣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⑤失权重。(节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改)【注】①怨望:怨恨。②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任命西伯姬昌、九侯、鄂侯,为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③醯(hǎi):肉酱。这里指一种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④脯(fǔ):肉干。这里指一种把人制成肉干的酷刑。⑤稍:逐渐。2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46 西伯之臣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畔之③入之纣 ④奇物善马以献纣2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29.结合甲文的观点,简要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西伯与纣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23-24八年级上·安徽宣城·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②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至明年③春,勾践伐吴,吴师败。(选自《史记》)【注】①会稽:会稽山,地名。②折节:降低自己身份。③明年:第二年。3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百里奚举于市 市: (2)法家拂士 拂:(3)越王勾践反国 反: (4)身自耕作 身:3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女忘会稽之耻邪?46 32.【乙】文中的越王勾践和【甲】文第一句所提到的六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你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3-24八年级上·安徽六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之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选自《孟子·尽心上》)【注】①宋勾践:人名。②游:游说。③嚣嚣:悠然自得无所求的样子。3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2)往之女家 女:(3)与民由之 由:(4)人不知,亦嚣嚣 亦:(5)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斯:3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古 之 人 得 志 泽 加 于 民3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6 (2)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36.用原文语句填空。【甲】文中,孟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坚守“仁、礼、义”,即。【乙】文中的句子“,”很好地诠释了甲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一句。(23-24八年级上·安徽芜湖·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往古之时,四极①废,九州裂;天不兼覆②,地不周载③;火爁焱④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⑤,鸷鸟⑥攫⑦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⑧。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⑨死,颛民生。(节选自《列子·汤问》)注:①【四极】天的四边。远古的人认为在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②【兼覆】完整地覆盖大地。③【周载】周全地承受万物。④【燃(làn)焱(yán)】大火延烧的样子。⑤【颛(zhuān)民】善良的人民。⑥【鸷(zhì)鸟】凶猛的鸟。⑦【撄(jué)】抓;夺。⑧【淫水】泛滥的洪水。⑨【狡(jiǎo)虫】恶禽猛兽。46 3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何苦而不平()(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水浩洋而不息()3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译文:(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译文:3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B.其如土石何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水浩洋而不息 而山不加增D.甚矣,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0.愚公和女娲虽一为人一为神,但他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的品质为后世所敬仰,请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结合文章加以分析。(23-24八年级上·安徽安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乙】真卿①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②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贬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节选自《史林测义》,有删改)46 【注释】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②见……于……:表被动。4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必敬必戒 戒:(2)故尝以正色公言 尝:(3)凡二十阅月 阅:(4)卒缢杀之于蔡州。 卒:4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4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4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颜真卿身上是如何体现的?(23-24八年级上·安徽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孟子·离娄上》)【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46 4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1)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2)委而去之 委:(3)亲戚畔之 畔: (4)兽之走圹 走: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失其民者,失其心也。47.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8.【甲】文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①,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②,。【乙】文中的③(用原文回答)和【甲】文中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有密切的相关性49.【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6 专题06文言文阅读(23-24八年级上·安徽淮南·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而后喻③困于心衡于虑 ④四夷俱服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46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说起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B.甲文论证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C.“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亦能论证甲文的观点。D.乙文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仍能希望听到臣子们的进谏争辩,尤为可贵。5.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和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答案】1.使……痛苦了解,明白同“横”,梗塞,不顺臣服,服从2.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3.(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2)治理国家如同治疗疾病,疾病即使痊愈了,更应该扶持养护。4.A5.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使……痛苦。(2)句意为:才能被人们了解。喻:了解,明白。(3)句意为:内心忧困,思想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4)句意为: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服:臣服,服从。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国内国外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高兴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内外治安”是“臣不以为喜”的内容,“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点明魏征“喜”的内容;故断为: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故:所以。任:责任,担子。是:代词,这,这些。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46 (2)句重点词语:虽:即使。尤:尤其、格外。宜:应该。将护:修养护理。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A.有误,“先从国家说起再说到个人”有误,根据“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应为:先从个人说起再说到国家;故选A。5.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甲文中作者使用排比句,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即“生于忧患”的论点。乙文中写病治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而治病与治国有相似之处,因此作者以此为喻,说明了治国也应“日慎一日,唯惧不终(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即国家要居安思危的道理。【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乙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确实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久远维持,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高兴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23-24八年级上·安徽芜湖·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46 【甲】①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②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节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乙】张释之,堵阳人也。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②释之治问③。廷尉奏当,一人犯跸④,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廷尉:古代司法审判机构官职名。③治问;询问、审问。④跸: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开路清道,禁止民众通行。6.【通字义】参考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文言语句方法借鉴字词释义固不败伤我乎?课内迁移法:根据《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的“固”推断。固:属之廷尉查字典法:属①连接、连续②通“嘱”。托付;委托属:是法不信于民也。成语推断法:取信于民。信:7.【释句意】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8.【析心理】小文发现两篇选文的结尾句都有“久”字,它们分别体现了汉文帝的不同心理,请选一处结合原文进行分析。46 (甲)称善者久之。(乙)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9.【评人物】结合链接材料,你认为【甲】文中的周亚夫符合孟子的“大丈夫”标准吗?请说明理由。材料链接周亚夫(前199-前143),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官至丞相,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军事家。一生干了两件辉煌的大事: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因其子私购御用物品,受牵连下狱,绝食而死。【答案】6.固:必,一定;属:同“嘱”,托付;信:相信,信任。7.(1)穿铠甲、戴头盔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皇上。(2)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8.甲文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周亚夫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文帝“称善者久之”,体现了他对周亚夫的敬重、赞叹的心理。乙文中文帝先是要求严惩惊马的人,后听从了张释之按法律维持原判的意见,考虑“良久”反映出他虽有所犹豫,但终能虚心纳谏,既为自己的狭隘而惭愧,又敬重张释之公正执法,不阿谀逢迎的可贵品质。(选一处分析,意思对即可)9.示例:周亚夫是“大丈夫”。他严于治军,刚正不阿;他为国平叛,为民谋福;他含冤而死,不改气节。符合孟子对“大丈夫”的评判标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固不败伤我乎”句意:一定不弄坏车使我受伤吗。“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句意:那里的将军一定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固:一定、必定。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第一空填写:必,一定。“属之廷尉”句意:委托给廷尉去审理。根据给出的字典解释,可知,“属”意为:同“嘱”,托付。“是法不信于民也”句意:这样,法令就不能在民众中树立信用了。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根据成语推断法可知,本空“信”翻译成:相信,信任。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1)介胄之士:穿铠甲、戴头盔的将士。以:允许。见:参见。(2)公共:共同遵守。“也”表判断。46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重点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理解词句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理解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甲)句意:(皇上)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由甲文第①段“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周亚夫治军严明、军令如山、恪尽职守、刚正不阿,文帝“称善者久之”,此时文帝内心对对周亚夫是敬重和肯定的,同时也为边塞有这样治军严明的将军而感动不已。(乙)句意: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由乙文“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而廷尉乃当之罚金!”可知,文帝开始想要严惩惊马的人,但张释之发表不同意见。根据“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民安所措其手足”可知,文帝听后考虑“良久”,最终却做出“廷尉当是也”的决断,可知,文帝权衡犹豫很长时间,最终虚心接纳张释之的意见。在这段时间里,文帝可能为自己刚才狭隘的心理感到羞愧,也佩服张释之不惧怕天子之怒,秉公执法,公正严明。他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好臣子而欣慰。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链接材料“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可知,周亚夫驻守边塞,抵御外敌,所做的事符合孟子的“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根据链接材料“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可知,作为将军,他带领军营将士们一起守卫边疆,保护西汉王朝,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自己治军的原则,坚守自己的原则,符合“得志,与民由之”;根据甲文“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可知,面对皇帝,没有屈服和谄媚,同样要求严格遵守军礼,做到了孟子的“威武不能屈”。因此,周亚夫符合孟子的“大丈夫”标准。【参考译文】:【甲】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被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一定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46 【乙】张释之,是堵阳人。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本来使我的马受惊,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一定不弄坏车使我受伤吗?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如果改变加重它,这样法律就不被百姓相信了。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把他们的手足放在什么地方呢?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23-24八年级上·安徽芜湖·期末)【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乙】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①。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②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③,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注]①楚:伧俗,粗俗。②伎艺:技能,才艺。③鼓吹:指鼓。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已而之细柳军 之: (2)彀弓弩 彀:(3)改容式车 式: (4)音节谐捷 谐捷:1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二处)。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46 (2)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13.【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时均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答案】10.到、往张开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扶轼和谐快速11.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12.(1)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命令周将军:“我要进入军营慰劳军队。”(2)(王大将军)说自己懂得击鼓,武帝就叫人拿鼓给他。13.①【甲】文中.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进入细柳营时两次受阻,在营中“按辔徐行”“改容式车”相互对比,又以“群臣皆惊”这一表现,衬托了时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形象。②【乙】文中将武帝和“时贤共言伎艺事”王敦不自在的表情和他振臂击鼓时“神气豪上”“旁若无人”的表现相对比,又以满座人的惊叹衬托了王敦少时雄壮豪爽的个性特点。【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之:到,往。(2)句意:开弓搭箭。彀:张开。(3)句意: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扶轼。(4)句意:鼓音急促和谐。谐捷:和谐快速。1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句意为: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无话可说,神态、脸色都很不好。“人皆多有所知”写别人,“唯王都无所关”写王敦的反应,“意色殊恶”写王敦的神态。故断句为: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1)上,皇上;第一个“使”是动词,派;第二个“使”是名词,使者;持,拿着;劳,慰劳。(2)知,懂得;与,给;之,他。13.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46 甲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很少,主要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将军形象,达到了传神的境界。文帝到霸上和棘门两处军营时均可长驱直入,而到细柳营却是两次不得入,直至天子下诏书才得以进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通过对比可见细柳营军纪严明。“群臣皆惊”是侧面描写,“惊”是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进一步衬托了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形象。乙文“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通过王敦与其他人反应的不同,形成对比;“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将王敦振臂击鼓的豪迈形象与前面“意色殊恶”形成对比,表现他威武豪爽的形象。“举坐叹其雄爽”是侧面描写,通过观众的反应烘托了他英雄豪爽的形象。【参考译文】:【甲】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乙】大将军王敦年轻时,原来就有乡巴佬这个外号,说的话也是土话。晋武帝召来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技艺的事,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无话可说,神态、脸色都很不好,自称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给他,他马上从座位上振臂站起,扬起鼓槌,精神振奋地击起鼓来,鼓音急促和谐,气概豪迈,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赞叹他的威武豪爽。(23-24八年级上·安徽淮北·期末)【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6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泉州承天寺,异迹甚多。寺中有九十九井,相传一僧畜①异志,欲掘百井以为兆,后功亏其一而止。井上筑石塔数处,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山门口有梅花石,石光而平,中隐梅影一枝。每年梅树开花时,影上亦有花;生叶时,影上有叶;遇结子时,影上有子;若花叶与子俱落之时,则影上惟存枯枝而已。寺中又有魁星石,近视无物,远望如一幅淡墨魁星图。至天将雨时,石上绽出水珠,亦俨然结一魁星形也。(节选自梁章钜《归田琐记》[注]①畜:同“蓄”。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 念:(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3)后功亏其一而止。止:(4)若花叶与子俱落之时 俱:15.材料【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凡苍蝇飞A集塔上B无论C多少D头E皆向下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近视无物,远望如一幅淡墨魁星图。17.【甲】【乙】两文都写到承天寺,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说不同之处。【答案】14.(1)考虑、想到。(2)只是(3)停止(4)全,都15.BD16.(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在近处看没有什么东西,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幅用淡淡的墨水画画成的魁星图。17.甲文侧重于叙写作者和友人夜游承天寺的所见所感;乙文围绕写作对象介绍了其中景物的来历、数量、特点等。【解析】46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虑、想到。(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3)句意:后来功亏其一而停止。止:停止。(4)句意:如果花叶和子全都落下的时候。俱:全、都。1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为:凡是苍蝇飞到塔上,无论多少,头都朝下。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凡苍蝇飞集塔上”主语是“苍蝇”;“无论多少”与“头皆向下”是条件复句,前一分句主语是“苍蝇”后一分句主语是“头”,因此可断句为: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故选BD。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1)空明:清澈透明;藻:藻类植物;荇:荇菜;交横: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近:从近处;远:从远处;如:像;淡墨:用淡淡的墨水画。1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由【甲】文标题“承天寺夜游”及其内容“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本文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承天寺”是地点;“夜”是时间;“游”是事件,文体“游记”,题目概括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叙写作者和友人夜游承天寺的所见所感。由【乙】“寺中有九十九井”、“井上筑石塔数处”、“山门口有梅花石”、“每年梅树开花时”、“寺中又有魁星石”等句可知,本文围绕“承天寺”,介绍了寺内的多种“异迹”,如九十九口井、苍蝇落塔上头必朝下、梅花石的梅影等,介绍了承天寺中多景物的来历、数量、特点;是一篇说明文。【参考译文】:46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泉州承天寺,奇异的景物有很多。寺中有九十九井,相传一僧突发奇想,要挖掘第一百口井作为吉兆,后来功亏其一而停止。井上有几处建筑石塔,凡是苍蝇飞到塔上,无论多少,头都朝下,没有有微小差别的。山门口有梅花石,石光而平,一枝梅影在石头上被隐藏了。每年梅树开花时,影像上也有花;长叶的时候,影上有树叶;遇到结子时,影上有子;如果花叶和子一起落的时候,那么影上就只剩下干枯的树枝而已。寺中又有魁星石,近看没什么,远远望去像一幅淡黑色魁星图。到天将要下雨时,石上绽出水珠,也俨然结成一个魁星的形状。(23-24八年级上·安徽滁州·期末)【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节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寡助之至 至: (2)亲戚畔之 畔:(3)民富则易治也 则: (4)奚以知其然也 然:1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6 (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2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治国之道有什么不同?【答案】18.极点同“叛”,背叛就这样19.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20.(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21.甲文强调了治国最重要的是施行仁政,让天下人都能归顺一心,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乙文则注重治理国家先使百姓富足起来,百姓富足了,他们就安居乐业,敬上畏罪,国家就容易治理了。【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2)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3)句意为: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则:就;(4)句意为: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然:这样。1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以善为国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成分,其中“以善为国”是一个动宾结构,表示“用好的方式治理国家”,而“者”是一个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以善为国”的人,即“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先富民”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其中“必”表示“必须”,“先”表示“首先”,“富民”表示“使人民富裕”。这个句子强调了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富裕。“然后治之”也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其中“然后”表示“之后”,“治之”表示“治理它(国家)”。这个句子说明了在使人民富裕之后,才能进一步治理国家。故划分为: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2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46 (1)句重点词语:故,所以。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必胜:一定能胜利。(2)句重点词语:凡,大凡。道:道理。必:一定。富民:使人民富裕。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甲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乙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通过对比“民富”与“民贫”两种情况下的社会治理效果,清晰地阐述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当百姓富裕时,他们更倾向于安定、尊重权威并遵守法律,这使得国家易于治理。相反,当百姓贫穷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冒险、反抗权威和违反法律,这使得国家难以治理。这两段选文既有相同点,都强调“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但又各有侧重,甲文“地利不如人和”重在施行仁政,乙文“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重在富民。【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乙: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23-24八年级上·安徽淮南·期末)【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46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股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蹶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22.解释下列加点字(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亡()以应(3)无地置()土 (4)公遂()止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甲】文中的人物对比:A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B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C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乙】文中,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其家人的阻止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是相同的,即。25.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愚公;鲁公。【答案】22.用箕畚(装土石)没有(或:通“无”)安放(或:放置)于是(或:就)(意思对即可。)23.(1)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2)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24.愚公愚公妻子(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犹豫不决看问题片面、不全面等25.愚公: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46 鲁公: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为: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用箕畚装(土石)。(2)句意为: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亡:同“无”,没有。(3)句意为:没有地方放土。置:放置,安放。(4)句意为:鲁公于是停下来了。遂:于是,就。2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重点词语:以,凭借;残年,老迈的年纪;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相当于“连……都……”;毛,草木;(2)重点词语:或,有的人;筑,修;何,什么;“何忧焉”宾语前置,忧虑什么呢?2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完成填空即可。(1)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愚公和智叟,结合“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可知,第一空应该填“愚公”;(2)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曾劝过愚公,根据“一个担忧,一个讥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知,第二个空应为“愚公妻子”;(3)根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和“热心”中可知,第三个空应为“遗男(孀妻、邻居、小孩)”。(4)根据文中“欲行”“遂止、复止”“公犹夷不能决”可知,鲁公的行为可以概括为“犹豫不决”。(5)根据文中鲁公身边人的语言来看,他们只看到了事情有利或有害的一方面,认识是有局限的,故概括为:片面地看待问题。25.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对愚公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其性格特点即可。愚公:从愚公的提议“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愚公的远大目标;从愚公摆出的理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有着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做事有恒心,并且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6 鲁公:从乙文所叙事情看,鲁公想挖个池子,他父亲说挖出来的土没地方放,有人说可以堆成山,妻子说担心孩子被绊倒,有人说,可以开个小路,用栅栏围起来,家里人又说,这样的话又得专门找人来看管园子,家里的房舍不够住。鲁公犹豫不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修园子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由此可知,鲁公没有个人的主见,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畏首畏尾,遇难而退。【参考译文】:【甲】: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乙】: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23-24八年级上·安徽六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百姓怨望①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②。九侯有好女,入之纣。纣不喜九侯女,杀之,而醯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④46 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纣囚西伯。西伯之臣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⑤失权重。(节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改)【注】①怨望:怨恨。②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任命西伯姬昌、九侯、鄂侯,为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③醯(hǎi):肉酱。这里指一种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④脯(fǔ):肉干。这里指一种把人制成肉干的酷刑。⑤稍:逐渐。2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西伯之臣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畔之③入之纣 ④奇物善马以献纣2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29.结合甲文的观点,简要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西伯与纣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答案】26.西伯之臣/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27.离开亲属到(给)好(的)28.①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②(西伯)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29.示例:西伯心忧国事,“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修德行善”,诸侯多归顺西伯,使“西伯滋大”,这体现了“得道多助”;纣王在“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时”,酷刑镇压,又荒淫无道,滥杀、囚禁重臣,最终“诸侯多叛纣”而“失权重”,这体现了“失道寡助”。【解析】46 26.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的意思是:西伯的僚臣,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王。这里“西伯之臣”是偏正短语,其后应有停顿;“求美女奇物善马”是动宾短语,其后应有停顿;故据此断句为:西伯之臣/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离开。②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③句意:献给了纣王。之:到(给)。④句意: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王。善:好。2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固:巩固;国:国防;不以:不能靠;山溪:山河;险:险要;威:震慑,树立威望;兵革之利:武力的强大。②重点词:乃:于是,就;阴:暗暗地;修德行善:修养德行,推行善政;叛:背叛;归:归顺、归服。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其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西伯:根据乙文“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可知,其意思是: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向纣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请求废除炮格的酷刑。可见,西伯忧心百姓,施行“仁政”;根据乙文“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可知,其意思是:西伯回国,暗暗地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王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可见,西伯忧心国事,且获得了很多支持,这体现了“得道多助”;纣王:根据乙文“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可知,其意思是: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纣王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可见,纣王滥用刑法,没有施行“仁政”;46 根据“九侯有好女,入之纣。纣不喜九侯女,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可知,其意思是: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纣,纣王不喜九侯的女儿,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醯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可见,纣王荒淫无道,滥杀、囚禁重臣,没有施行“仁政”;根据乙文“诸侯多叛纣”“纣由是稍失权重”可知,诸侯很多背叛了纣王,纣王渐渐丧失了权势,这体现了“失道寡助”。【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纣王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纣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纣,纣王不喜九侯的女儿,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醯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西伯昌听闻此事,暗暗叹息。纣王就把西伯囚禁起来。西伯的僚臣,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王,纣王才释放了西伯。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向纣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请求废除炮格的酷刑。纣王答允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够征伐其他诸侯,(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就是西伯。西伯回国,暗暗地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王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王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23-24八年级上·安徽宣城·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6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②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至明年③春,勾践伐吴,吴师败。(选自《史记》)【注】①会稽:会稽山,地名。②折节:降低自己身份。③明年:第二年。3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百里奚举于市 市: (2)法家拂士 拂:(3)越王勾践反国 反: (4)身自耕作 身:3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女忘会稽之耻邪?32.【乙】文中的越王勾践和【甲】文第一句所提到的六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你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30.集市同“弼”,辅佐同“返”,返回亲自31.(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你忘了在会稽山所受的耻辱吗?32.共同点:经过艰苦磨炼(经历艰难困苦)后成就事业。启示:能围绕“逆境能使人受到磨炼而成长”“发愤图强”“勇于面对困难挫折”等回答皆可。【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句意为: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市:集市。(2)句意为: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3)句意为:越王勾践回国。反,同“返”,返回。(4)句意为:亲自耕作。身,亲自。46 3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①中重点词有: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句②中重点词有:汝,你;耶,疑问词。3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甲文第①段列举的六个人物,同乙文中的越王,在经历上有共同之处,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作者想通过这些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可以从“逆境造就人才”“如何面对困境”等角度谈启示。如: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救出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到第二年春天,越国攻打吴国,最终消灭了吴国。(23-24八年级上·安徽六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6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之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选自《孟子·尽心上》)【注】①宋勾践:人名。②游:游说。③嚣嚣:悠然自得无所求的样子。3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2)往之女家 女:(3)与民由之 由:(4)人不知,亦嚣嚣 亦:(5)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斯:3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古 之 人 得 志 泽 加 于 民3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36.用原文语句填空。【甲】文中,孟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坚守“仁、礼、义”,即。【乙】文中的句子“,”很好地诠释了甲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一句。【答案】33.(1)真正,确实(2)同“汝”,你。(3)遵从(4)也(5)这34.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35.(1)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2)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或: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义,显达时不背离道。)3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46 【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2)句意:到了你家。女:同“汝”,你。(3)句意:就与人民一起遵从这条正道。由:遵从。(4)句意: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亦:也。(5)句意:怎样才能安详自得呢。斯:这。3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古代的士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泽加于民”是一个表达完整意思的分句,故与前面断开。故断句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淫: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移: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屈: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2)故:所以;穷:陷入困境;达:富贵显达;离:背离。3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孟子认为君子就要坚持“仁、礼、义”。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乙文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是: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其中“得志”对应“达”,“不得志”对应“穷”,所以这两句的意思一样,都表达了儒者入世与出世的政治选择和人生态度。【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46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乙】孟子对宋国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君主吗?我告诉你怎样游说: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问:“怎样才能安详自得呢?”孟子答道:“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困穷失意时不离开仁宅义路,显达得意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仁义士人,就能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王道,民众就不会失其所望。古代的士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就独善其身,显达就兼善天下。”(23-24八年级上·安徽芜湖·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往古之时,四极①废,九州裂;天不兼覆②,地不周载③;火爁焱④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⑤,鸷鸟⑥攫⑦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⑧。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⑨死,颛民生。(节选自《列子·汤问》)46 注:①【四极】天的四边。远古的人认为在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②【兼覆】完整地覆盖大地。③【周载】周全地承受万物。④【燃(làn)焱(yán)】大火延烧的样子。⑤【颛(zhuān)民】善良的人民。⑥【鸷(zhì)鸟】凶猛的鸟。⑦【撄(jué)】抓;夺。⑧【淫水】泛滥的洪水。⑨【狡(jiǎo)虫】恶禽猛兽。3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何苦而不平()(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水浩洋而不息()3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译文:(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译文:3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B.其如土石何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水浩洋而不息 而山不加增D.甚矣,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0.愚公和女娲虽一为人一为神,但他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的品质为后世所敬仰,请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结合文章加以分析。【答案】37.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担心同“返”往返消退38.(1)斩断大龟的四脚来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冀州。(2)于是就率领能挑担子的子孙三个人。39.D40.示例:(1)甲文愚公面对大山阻碍(出行不便),愚公毅然决定与家人一起移山;乙文女娲面对人世间的各种灾祸,挺身而出,救人民于水火;女娲与愚公身上的勇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意思对即可)(2)根据甲文第二段可知,愚公“年且九十”却打算“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为的是子孙后代不再被大山所阻碍,更多的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乙文女娲于天塌地陷,灾难横生时挺身而出,救百姓于水火;他们身上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意思对即可)【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1)句意: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阴:指的是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2)句意:还愁挖不平吗?苦:愁、担心。46 (3)句意: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4)句意:水势浩大不能消退止;息:消退。3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中点词语有:(1)鳌:传说中的大海龟;济:帮助、拯救。(2)率:率领;荷:扛、挑。39.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A.且:副词,将近/连词,况且;B.其: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代词,这种;C.而:连词,表示递进/连词,表转折;D.之:助词,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意思;故选D。4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在《愚公移山》中,愚公面对巨大的困难——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决定与家人一起移山。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原文中他说道:“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他不仅考虑到自己的困难,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着想。这种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敬佩。同样,女娲在《列子·汤问》中也展现出了类似的精神。面对天地间的巨大灾难,她没有被吓倒,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拯救人类的重任。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她的行动不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危机,更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幸福。原文中描述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等句子,都充分展现了她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综上所述,无论是愚公还是女娲,他们都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时,没有选择退缩或放弃,而是勇敢地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问题。这种精神不仅值得我们学习,更是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参考译文】: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46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往古的时候,四根擎天的大柱子折断了,九州大地裂开了,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的人。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鳌的四条腿来把四极撑起,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四极被扶正了,洪水被止息了,冀州平安了,凶恶的野兽死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了。(23-24八年级上·安徽安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乙】真卿①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②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贬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46 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节选自《史林测义》,有删改)【注释】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②见……于……:表被动。4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必敬必戒 戒:(2)故尝以正色公言 尝:(3)凡二十阅月 阅:(4)卒缢杀之于蔡州。 卒:4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4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4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颜真卿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答案】41.谨慎曾经经历、经过最终42.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43.(1)这怎么能称为大丈夫呢?(2)(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44.文中的颜真卿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体现了“富贵不能淫”;对方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体现了“威武不能屈”。【解析】4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46 (1)句意为: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2)句意为: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尝:曾经;(3)句意为:总共经历了二十多个月。阅:经历、经过;(4)句意为:最终被绞死在蔡州。卒:最终。4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意思是:(李希烈)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掘坎欲坑”主谓结构,应在“坑”后停顿;“积薪欲焚”主谓结构,应在“焚”后停顿;因此断句为: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4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是:这。焉:怎么。得:能够。为:称作。(2)重点词语:义:坚持正义。顾:顾及。身:自己的生命。必:一定。终:最终。为:被。杞:卢杞,人名。陷:陷害。4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乙】“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可知,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体现了“富贵不能淫”;根据【乙】“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李希烈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可知,叛将李希烈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体现了“威武不能屈”。【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46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乙】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李希烈造反,(皇上)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李希烈)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总共经历了二十多个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23-24八年级上·安徽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孟子·离娄上》)【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4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1)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2)委而去之 委:(3)亲戚畔之 畔: (4)兽之走圹 走: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6 (2)失其民者,失其心也。47.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8.【甲】文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①,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②,。【乙】文中的③(用原文回答)和【甲】文中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有密切的相关性49.【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答案】45.围放弃同“叛”,背叛跑46.(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2)失去了老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4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8.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其民,斯得天下矣。49.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解析】4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2)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3)句意: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4)句意:野兽向旷野上奔跑。走:跑。4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域民(使人民定居下来),以(凭借,靠)”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民(老百姓),心(民心)”要理解正确。4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分析,“威天下”是主语,故在“下”后断句;“兵革之利”是“以”的宾语,故在“以”后断句;再结合句意“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可断句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8.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46 结合【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作者认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故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人和”;结合【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作者认为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故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结合【乙】文“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可知,作者认为得天下有方法:得天下人民,就得到了天下,这和【甲】文中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有密切的相关性。4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结合【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作者认为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据此可知,【甲】文中的“道”是指仁政;结合【乙】文“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有道”可知,作者认为得天下有方法,得人民有方法,得民心有方法,故【乙】文中的“道”是指得天下、得人民、得民心的方法,途径;故【甲】【乙】两文中的“道”的意思不一样。【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乙】孟子说:“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天下的人民;失天下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方法:得天下人民,就得到了天下。得人民有方法:得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收集,他们厌恶的就不要给他们。人民归附仁德的君主,就如同水往低处流,野兽向旷野上奔跑。”46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真题汇编 专题06 书面表达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真题汇编 专题06 阅读表达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复习 专题04 记叙文阅读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复习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复习 专题03 综合性学习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复习 专题04 记叙文阅读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复习 专题05 非连续文本阅读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5-01-04 14:20:01
页数:46
价格:¥3
大小:116.03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