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8语期末】蚌埠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5分)1.古诗文填空。(10分)ㅤㅤ总有一句经典古韵,能道尽生活之美,让你我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ㅤㅤ吟诗:“山气日夕佳,①  ”赏陶渊明笔下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②  ,芳草萋萋鹦鹉洲”,赏崔颢笔下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③  ,④  ”赏王维笔下塞外大漠的雄浑壮丽之美;ㅤㅤ诵词:“我报路长嗟日暮,⑤  ”我们体会到李清照在人生道路上的茫然。“⑥  ,⑦  ”我们感悟到晏殊借落花和归燕传递的惋惜伤感之情。ㅤㅤ读文:“⑧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⑨  ”陶弘景带我们领略山川之美,晨曦变化。“富贵不能淫,⑩  ,威武不能屈”,孟子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8分)【甲】泸定桥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dǎo,对方冒险成功!(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乙】蜜蜂来了,它心平气和……不一会儿,它就沉浸在采蜜的工作中了。潜伏在花下窥伺的强盗,便从隐藏之处现身,它绕到忙碌的蜜蜂身后,偷偷向它接近,然后猛冲上去突然咬住它的脑后根……这一咬瞬间致命,因为它破坏了蜜蜂颈部的神经节。不多时,可怜的小蜜蜂便蹬着腿死去了。这时,凶手便舒舒服服地吸起受害者的血来。(改编自法布尔《昆虫记》)(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①潜伏  ②祈dǎo  22 (2)上文中划线句子的主干是  。(1分)(3)选文【甲】出自美国记者  (人名)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红军在闻名中外的长征途中  的伟大壮举。选文【乙】中“强盗”“凶手”是  。(3分)(4)选文【甲】作者借四川军队之口说:“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这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怎样的认识?(2分)3.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诚信立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7分)(1)请以“诚信”为主题给自己写个座右铭。要求紧扣主题,起到激励、警醒的作用,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2)下面是小雨同学写的“诚信,从我做起”演讲稿(节选),请你帮她修改。(2分)诚信是秤,它衡量着人的言行、处事的方法、对人的态度。[A]还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在自己拥有的“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中要挑一个出来以降低负担,他竟将“诚信”丢掉了!那就太愚蠢了。诚信对己,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还记得“掩耳盗铃”的故事吗?那就是自欺欺人最明显的例子。[B]一个人,哪怕连自己也不能坦诚相待,那他注定一辈子只能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里,永远不敢挺直腰杆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对自己诚实,才能真正正大光明地去面对生活,挺胸昂头于天地之间!①[A]处画线句子中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1分)②[B]处画线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1分)(3)这是小雪同学搜集的三则新闻要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信息。(1分)①四川省招生考试院发布“诚信高考图解”,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诚信考试,作弊入刑”。②云南省骗取住房公积金将记入诚信档案,5年内不得申请贷款。③北京举行电商诚信与商业模式创新论坛,推广诚信电商行为。(4)你与朋友小华约好星期天去图书馆看书,但你因为临时有事没有赴约,又没有打电话告知。第二天到学校见到他时,他不理你了。这时,你会如何做并向他说明情况,挽回友谊?(2分)二、阅读(45分)4.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时间不等人毕啸南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具体的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一天。22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村子里的街坊邻居都来送行。大家左一句叮咛右一声嘱咐,热热闹闹中,青涩的我意识到自己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些茫然,有些期待,也有些恐惧。③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润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舅舅的车里。她又叮嘱我爸,哪个包里有贵重的物件,去济南的路上一定要小心照看,别被贼偷了。爸站在一旁一直愣愣地点头,像个没开悟的和尚。④临行时,妈又要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她一边拉开一个军绿色大提包的拉链,翻着里面的衣服,一边扭着头跟我说:“你看着,这里面一共有九件毛衣和毛裤,应该够你过冬了。”我敷衍地点了点头。她便麻利地又把拉链拉上,去拆旁边的小包袱。“你看,这里面是换洗的内裤,自己记得换。”⑤来送别的三姨在旁边站着笑,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冲妈大声嚷嚷:“哎呀,你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跟逃荒似的。”说着,我便转身蹿进车里。⑥“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妈见我恼了,笑中有些歉意,旋即又笑哈哈地招呼着亲戚邻里。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笑起来嘴巴像弯月挂在满是晚霞的天空中。⑦记忆中,妈妈平日里特别爱笑,总是隔几米远就能听到她“哈哈哈”的招牌式大笑声,也不知道那些贫乏的日子中,哪里能冒出来那么多让她开心的事。⑧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我和爸还在忧神中,她不知何时已经跑进了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⑨热腾腾的花生冒着热气,蒸得我眼前发白。妈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竟感觉有些陌生。⑩十八年来,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她,看她的脸。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我望着她,妈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眼汪汪的少年。⑪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⑫车终究还是开动了。⑬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见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她只是停留在了原地。⑭22 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几颗淘气的白星已经急不可待地在湖蓝色的夜幕上眨着眼睛。[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⑮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每次放学一回家,我最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⑯爸性格内敛,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在想什么。来济南的路上,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一直摇晃了七个小时,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⑰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那条校园里的小路,我们却走了很久很久。第一次,对父亲,对眼前的这个男人,我心里涌动着一股巨大而微妙的情绪,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⑱我读过朱自清写他父亲的《背影》,对文中描写的他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场景记忆犹新。⑲我和父亲走在校园的路上,他在前,我在后,我心里默默念想,这场景是多么相似。我也想目送一次父亲远去,看看父亲的背影。⑳路并不长,再放慢步子也有终点。送我爸到了校门口,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㉑爸说:“你先回去吧,我在这儿看着你回去再走。”㉒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头,泪就“吧嗒”掉下来了。㉓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爸依旧在那儿站着,穿着卡其色的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来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新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里跑,不敢再回头。生怕稍慢一些,自己就要被这离别的悲伤吞噬掉。似乎走了好久好久,我忍不住再次回望他,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他已经变成一个很小很小的人了,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㉔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远望的山海。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一个正在老去的男人。㉕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选自《读者》,有删改)(1)阅读选文第③﹣⑧段,概括妈妈为“我”做的事情。(2分)①  ②妈妈拆开包裹并对因此恼火的“我”表示歉意。③  (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极富有语言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3)第⑬段和第㉕段都提到“远去的”是“我”,停留在“原地的”是父母,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22 (4)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通读全文,我们不仅感受到文中爸妈对作者的疼爱,也能感受出妈妈的勤劳、乐观以及爸爸的内敛、细心。B.第⑩段中“泪汪汪”指眼里充满了泪水,既写出了“我”与母亲分别的不舍,也写出了自己对母亲的关爱和理解不足,因而感到自责、愧疚。C.第⑭段中A、B两处看似矛盾,其实是为了体现一个如此小气的父亲,竟然会为了让舍友关照陌生环境中的“我”而难得大方一回,突出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D.第㉓段中父亲送“我”上大学时特意准备的穿着,表现了父亲对送“我”上大学这件事的重视,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5)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时间不等人”的含义。(4分)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分)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王盛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②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讲:“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使之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汉书》中记载:“汉承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的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地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登高远眺。这样,兰亭就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⑤22 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在洛阳造西苑,其中有“逍遥亭”。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有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75%。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在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例如诗人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等。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地理志》中记载,宋徽宗在艮岳中“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景观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地借自然山水筑亭,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和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筑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⑦明清时期,亭的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有较大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而且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入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1)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分)(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3)“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请从选文中找出能够归纳中国古亭是如何讲究意匠的句子。(4分)知识提示: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4)下列说法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亭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驿亭、邮亭、园亭等。B.在春秋战国时期,亭发挥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敌”,又可以维持地方治安。C.亭在唐代一些宫苑中不仅成为重要的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建筑。D.晋唐时期,人们筑亭还是纯粹借助自然山水,没有将亭和其它人工景观结合起来。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③遽:立刻,马上。(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病虽愈  ④诚自古所希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病复作,则不可救矣。(3)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  ”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4分)(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3分)三、写作(45分)7.作文。(45分)人与人、人与万物的相遇、相处,往往会经历从陌生到熟悉、从质疑到理解,从外在的粗浅印象到领悟人或事物的内在之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有误会、摩擦甚至冲突,但在某一时刻,你终于懂得他(她/它)存在、陪伴的意义与价值。请你用文字讲述你和他(她/它)的故事,以“终于懂得了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22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5分)1.(10分)古诗文填空。ㅤㅤ总有一句经典古韵,能道尽生活之美,让你我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ㅤㅤ吟诗:“山气日夕佳,① 飞鸟相与还 ”赏陶渊明笔下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②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赏崔颢笔下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③ 大漠孤烟直 ,④ 长河落日圆 ”赏王维笔下塞外大漠的雄浑壮丽之美;ㅤㅤ诵词:“我报路长嗟日暮,⑤ 学诗谩有惊人句 ”我们体会到李清照在人生道路上的茫然。“⑥ 无可奈何花落去 ,⑦ 似曾相识燕归来 ”我们感悟到晏殊借落花和归燕传递的惋惜伤感之情。ㅤㅤ读文:“⑧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⑨ 沉鳞竞跃 ”陶弘景带我们领略山川之美,晨曦变化。“富贵不能淫,⑩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孟子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①飞鸟相与还②晴川历历汉阳树③大漠孤烟直④长河落日圆⑤学诗谩有惊人句(注意“谩”的书写)⑥无可奈何花落去⑦似曾相识燕归来⑧晓雾将歇⑨沉鳞竞跃(注意“鳞”的书写)⑩贫贱不能移【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22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2.(8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甲】泸定桥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dǎo,对方冒险成功!(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乙】蜜蜂来了,它心平气和……不一会儿,它就沉浸在采蜜的工作中了。潜伏在花下窥伺的强盗,便从隐藏之处现身,它绕到忙碌的蜜蜂身后,偷偷向它接近,然后猛冲上去突然咬住它的脑后根……这一咬瞬间致命,因为它破坏了蜜蜂颈部的神经节。不多时,可怜的小蜜蜂便蹬着腿死去了。这时,凶手便舒舒服服地吸起受害者的血来。(改编自法布尔《昆虫记》)(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潜伏 qián ②祈dǎo 祷 (2)上文中划线句子的主干是 斗志受到了影响 。(3)选文【甲】出自美国记者 埃德加•斯诺 (人名)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红军在闻名中外的长征途中 飞夺泸定桥 的伟大壮举。选文【乙】中“强盗”“凶手”是 蟹蛛 。(4)选文【甲】作者借四川军队之口说:“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这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怎样的认识?【分析】《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到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22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①“潜伏”的“潜”应读“qián”。②“祈dǎo”的“dǎo”应为“祷”。(2)本题考查句子主干。划线句子的主干是“斗志受到了影响。”“他们自己的”修饰主干。(3)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名著写作对象识别、名著内容的把握。结合“泸定桥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可知出自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红军在闻名中外的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壮举。结合“蜜蜂来了,它心平气和……不一会儿,它就沉浸在采蜜的工作中了。潜伏在花下窥伺的强盗”可知是蟹蛛。(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红军也是普通人,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似乎不可理解,他们创造了奇迹,简直是神一样的人物。既表达了作者对红军战士的不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赞叹。答案:(1)①qián②祷(2)斗志受到了影响(3)埃德加•斯诺飞夺泸定桥蟹蛛(4)示例:既表达了作者对红军战士的不理解,更突出了作者对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赞叹。【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3.(7分)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诚信立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请以“诚信”为主题给自己写个座右铭。要求紧扣主题,起到激励、警醒的作用,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2)下面是小雨同学写的“诚信,从我做起”演讲稿(节选),请你帮她修改。诚信是秤,它衡量着人的言行、处事的方法、对人的态度。[A]22 还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在自己拥有的“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中要挑一个出来以降低负担,他竟将“诚信”丢掉了!那就太愚蠢了。诚信对己,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还记得“掩耳盗铃”的故事吗?那就是自欺欺人最明显的例子。[B]一个人,哪怕连自己也不能坦诚相待,那他注定一辈子只能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里,永远不敢挺直腰杆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对自己诚实,才能真正正大光明地去面对生活,挺胸昂头于天地之间!①[A]处画线句子中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降低 ”改为“ 减轻 ”。②[B]处画线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哪怕 ”改为“ 如果 ”。(3)这是小雪同学搜集的三则新闻要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信息。①四川省招生考试院发布“诚信高考图解”,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诚信考试,作弊入刑”。②云南省骗取住房公积金将记入诚信档案,5年内不得申请贷款。③北京举行电商诚信与商业模式创新论坛,推广诚信电商行为。(4)你与朋友小华约好星期天去图书馆看书,但你因为临时有事没有赴约,又没有打电话告知。第二天到学校见到他时,他不理你了。这时,你会如何做并向他说明情况,挽回友谊?【分析】(1)本题考查给自己写座右铭。座右铭本来是指古人写出来的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来泛指激励、警诫自己行为的格言。结合“诚信主题”可以写作“诚信是成功者的通行证”。(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①联系“还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在自己拥有的“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中要挑一个出来以降低负担,他竟将“诚信”丢掉了”可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降低”改为“减轻”。②联系“一个人,哪怕连自己也不能坦诚相待,那他注定一辈子只能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里,永远不敢挺直腰杆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可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哪怕”改为“如果”。(3)本题考查材料的提取与概括。第①则新闻“四川省招生办发布‘诚信高考图解’。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诚信考试,作弊入刑’”告诉我们要诚信考试,不能作弊;第②则新闻“云南省骗提公积金记入诚信档案,5年内难申请贷款”告诉我们诚信缺失就很难申请贷款;第③则新闻“北京举行电商诚信与商业模式创新论坛”告诉我们社会高度重视诚信。由此可见,三则新闻都围绕“诚信”来讲,社会各个方面都十分注重诚信,诚信才能走天下。(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就自己的情况做个说明,然后表达歉意,请求原谅。示例:主动找到他:小明,对不起,星期天临时有事失约了,也没有及时打电话给你。我很抱歉,以后再也不会失约了,请你原谅我吧?22 【解答】答案:(1)示例:诚信犹如宝石,是人生宝贵的财富。(2)①降低减轻②哪怕如果(3)示例:“诚信”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各行业的重视,不守“诚信”,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4)示例:我会主动找到他说明原因或主动打电话表明态度:小明,星期天是我失约了,也没有提前告知你。对不起,请你原谅我,监督我,我一定做一个守信的人,好吗?【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二、阅读(45分)4.(16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时间不等人毕啸南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具体的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一天。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村子里的街坊邻居都来送行。大家左一句叮咛右一声嘱咐,热热闹闹中,青涩的我意识到自己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些茫然,有些期待,也有些恐惧。③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润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舅舅的车里。她又叮嘱我爸,哪个包里有贵重的物件,去济南的路上一定要小心照看,别被贼偷了。爸站在一旁一直愣愣地点头,像个没开悟的和尚。④临行时,妈又要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她一边拉开一个军绿色大提包的拉链,翻着里面的衣服,一边扭着头跟我说:“你看着,这里面一共有九件毛衣和毛裤,应该够你过冬了。”我敷衍地点了点头。她便麻利地又把拉链拉上,去拆旁边的小包袱。“你看,这里面是换洗的内裤,自己记得换。”⑤来送别的三姨在旁边站着笑,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冲妈大声嚷嚷:“哎呀,你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跟逃荒似的。”说着,我便转身蹿进车里。⑥“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妈见我恼了,笑中有些歉意,旋即又笑哈哈地招呼着亲戚邻里。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笑起来嘴巴像弯月挂在满是晚霞的天空中。⑦记忆中,妈妈平日里特别爱笑,总是隔几米远就能听到她“哈哈哈”的招牌式大笑声,也不知道那些贫乏的日子中,哪里能冒出来那么多让她开心的事。22 ⑧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我和爸还在忧神中,她不知何时已经跑进了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⑨热腾腾的花生冒着热气,蒸得我眼前发白。妈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竟感觉有些陌生。⑩十八年来,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她,看她的脸。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我望着她,妈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眼汪汪的少年。⑪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⑫车终究还是开动了。⑬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见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她只是停留在了原地。⑭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几颗淘气的白星已经急不可待地在湖蓝色的夜幕上眨着眼睛。[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⑮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每次放学一回家,我最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⑯爸性格内敛,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在想什么。来济南的路上,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一直摇晃了七个小时,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⑰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那条校园里的小路,我们却走了很久很久。第一次,对父亲,对眼前的这个男人,我心里涌动着一股巨大而微妙的情绪,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⑱我读过朱自清写他父亲的《背影》,对文中描写的他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场景记忆犹新。⑲我和父亲走在校园的路上,他在前,我在后,我心里默默念想,这场景是多么相似。我也想目送一次父亲远去,看看父亲的背影。⑳路并不长,再放慢步子也有终点。送我爸到了校门口,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㉑爸说:“你先回去吧,我在这儿看着你回去再走。”㉒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头,泪就“吧嗒”掉下来了。22 ㉓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爸依旧在那儿站着,穿着卡其色的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来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新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里跑,不敢再回头。生怕稍慢一些,自己就要被这离别的悲伤吞噬掉。似乎走了好久好久,我忍不住再次回望他,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他已经变成一个很小很小的人了,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㉔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远望的山海。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一个正在老去的男人。㉕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选自《读者》,有删改)(1)阅读选文第③﹣⑧段,概括妈妈为“我”做的事情。① 妈妈为“我”准备、搬运六大包行李。 ②妈妈拆开包裹并对因此恼火的“我”表示歉意。③ 妈妈给“我”拿花生并叮嘱路上吃。 (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极富有语言表现力,请简要赏析。(3)第⑬段和第㉕段都提到“远去的”是“我”,停留在“原地的”是父母,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通读全文,我们不仅感受到文中爸妈对作者的疼爱,也能感受出妈妈的勤劳、乐观以及爸爸的内敛、细心。B.第⑩段中“泪汪汪”指眼里充满了泪水,既写出了“我”与母亲分别的不舍,也写出了自己对母亲的关爱和理解不足,因而感到自责、愧疚。C.第⑭段中A、B两处看似矛盾,其实是为了体现一个如此小气的父亲,竟然会为了让舍友关照陌生环境中的“我”而难得大方一回,突出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D.第㉓段中父亲送“我”上大学时特意准备的穿着,表现了父亲对送“我”上大学这件事的重视,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5)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时间不等人”的含义。【分析】本文主要回忆了“我”去上大学父亲、母亲送“我”的场景,“我”发现远去的是“我”,而他们只是留在原地看着“我”离去。写出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他们守护着自己的生活,而年轻的我们将与父母有了空间的距离,时间不等人,父母渐老,珍惜当下。22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根据“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实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可概括为:妈妈为“我”准备、搬运六大包行李。根据“她跑进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可概括为:妈妈给“我”拿花生并叮嘱路上吃。(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联系“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润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舅舅的车里”可知,“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运用比喻修辞,“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舅舅的车里”把妈妈比作勤劳的蚂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妈妈为“我”准备行李忙前忙后的样子,表现了妈妈对“我”的关心与爱护。(3)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到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妈妈只是停留在了原地”“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可知这两处写“我送别父母,从此将独立生活、学习,强调“远去的人”“是我”,原地站立的是父母,他们守护着自己的生活,而年轻的我们将与父母有了空间的距离,时间不等人,父母渐老,要珍惜当下。(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BD.正确;C.有误,父亲不是小气,他是节俭。故选:C。(5)本题考查标题理解。联系文章内容可知,“时间不等人”有两层含义:指“我”去济南上大学临行前,面对母亲的反复叮咛时父亲说的话,怕耽误时间赶不上火车;“我”远去他乡求学,而父母却随着时间流逝渐渐老去;暗含着“我”对父母的理解,对自己之前行为的愧疚,以及对父母老去的一种惆怅与心酸之情。答案:(1)①妈妈为“我”准备、搬运六大包行李;②妈妈给“我”拿花生并叮嘱路上吃。(2)比喻,将母亲比作蚂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搬运行李时忙碌的,表现母亲的细心周到,对远行孩子的担忧。(3)“我”终会长大成人,离家远去,父母却会留在原地,默默守候,“我”意识到无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不变的。(4)C(5)即指已经到了该出发的时间,还指岁月流逝,父母老去之快,感悟到回报父母要及时。【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5.(14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22 王盛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②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讲:“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使之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汉书》中记载:“汉承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的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地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登高远眺。这样,兰亭就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在洛阳造西苑,其中有“逍遥亭”。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有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75%。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在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例如诗人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等。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地理志》中记载,宋徽宗在艮岳中“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景观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地借自然山水筑亭,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和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筑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⑦22 明清时期,亭的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有较大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而且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入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1)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 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列举了会稽山的兰亭,具体地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亭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 (3)“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请从选文中找出能够归纳中国古亭是如何讲究意匠的句子。知识提示: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4)下列说法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B A.亭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驿亭、邮亭、园亭等。B.在春秋战国时期,亭发挥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敌”,又可以维持地方治安。C.亭在唐代一些宫苑中不仅成为重要的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建筑。D.晋唐时期,人们筑亭还是纯粹借助自然山水,没有将亭和其它人工景观结合起来。【分析】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亭在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宋代及明清时期的发展,并介绍了从亭的造型、性质、功能和用途等方面的发展历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③段“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第④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第⑤段“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第⑥段“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第⑦段“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可知,选文从亭的造型、性质、功能和用途等方面介绍了亭的发展历程。(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列举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的例子,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结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可知,准确地说明了亭子性质随着社会的变革由实用性转向观赏性。22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概括。根据提示理解“艺匠”,即“加工手段”。根据“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概括得出: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也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根据“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得出:重视造型、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求意境的创造。根据第⑦段“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得出: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CD.正确;B.有误,结合“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分析,可知选项错误。故选:B。答案:(1)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2)举例子列举了会稽山的兰亭,具体地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亭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3)示例:①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也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②重视造型、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求意境的创造;③把主观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4)B【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6.(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③22 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③遽:立刻,马上。(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①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③病虽愈 即使 ④诚自古所希 确实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病复作,则不可救矣。(3)甲文探讨了 个人发展 和 国家兴亡 两个问题,论述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居安思危 。(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分析】【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乙】唐太宗对侍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疗疾病,疾病即使痊愈了,仍然应该扶持养护。倘若迅速自我放纵,疾病再次发作,就无法救治了。现在中国侥幸安宁,周边各民族全都服从统治,确实是从古至今希望看到的安定局面,但是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只是担心这种谨慎不能坚持到底,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规劝。”魏征说:“国家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这种情况值得高兴,我只是高兴陛下能居安思危。”22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①句意: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②句意: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③句意:疾病即使痊愈了。虽:即使。④句意:确实是从古至今希望看到的安定局面。诚:确实。(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忍,使……坚韧。增,增加。句意: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重点词:复,再;则,就。句意:疾病再次发作,就无法救治了。(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要论述了“造就人才”的问题;“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主要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进行总结,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阅读乙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概括为:居安思危。(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观点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根据此观点分析乙文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言之成理,紧扣观点即可。示例:甲文的主要观点是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魏征告诫唐太宗,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痛痊愈也要时时养护、小心谨慎,因此,应该在太平盛世也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才能使国家一直太平昌盛。答案:(1)①违背②同“弼”,辅佐③即使④确实(2)①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疾病再次发作,就无法救治了。(3)个人发展国家兴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4)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22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三、写作(45分)7.(45分)作文。人与人、人与万物的相遇、相处,往往会经历从陌生到熟悉、从质疑到理解,从外在的粗浅印象到领悟人或事物的内在之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有误会、摩擦甚至冲突,但在某一时刻,你终于懂得他(她/它)存在、陪伴的意义与价值。请你用文字讲述你和他(她/它)的故事,以“终于懂得了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终于懂得了你”为题,写一篇作文。审题立意。“懂得”是一个动补式的动词,读得怎么样,懂了。结合“终于”细品一下,就会感到这中间有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你”可以是生活中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同学等;可以是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人:屈原、苏轼、李清照、鲁迅、林黛玉、诸葛亮、保尔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失败、坦然成功、诚信、宽容等;还可以是自然界中的生物:山、水、花、鸟、虫、鱼……“我”限定了文章的写作主体及人称,文章必须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不能写他人。所以文章的立意范围很广,取决于作者对“你”的定义是什么。如:懂得了父亲深沉而不善表达的爱,懂得了鲁迅心中的悲愤,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宽容……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表达自己思想的成熟和认识的提高。如写一件事,就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突出读与懂的过程;如写多件事,就要注意叙事的简洁明了,注意中心的高度统一。构思上,可以先从回忆开始写起,先写对“你”不解、误会,过程要有心理等描写,然后无意间发现了“你”的真实举动或听到了你的真实想法,让“我”恍然大悟,改变了对“你”的看法,然后表达了对“你”的敬意。从生活中选取写作对象,以真实事件寄托自己对“你”的真挚感情。【解答】终于懂得了你漫漫人生路,遇见不同的人与事。有人一如既往,不厌其烦。其中的缘由,我慢慢懂得了。22 嘹亮的声音使我从梦中醒来,看见来人的身影,心中明白早起的唠叨开始了。妈妈开始忙碌地洗好碗筷,吃着饭,她开始唠叨起了我的学习,我开始烦闷了。我出门时,她又开始唠叨:“带没带水、钥匙,天气降温了,多穿点儿……”我急忙打开门逃了出去。晚上写作业时,她会打开房门,端来水和水果。她会问我:“有没有什么不会的?记得背课文单词啊。”我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她走了以后我不免会嘀咕:“你自己都看不懂,还问我干嘛?”累了,走出门,看到她屋的灯依旧亮着,打开门见她正在看《水浒传》。她笑了笑,一脸祥和,开口:“你不是要看吗?我看你也没时间,我早起吃饭讲给你听也方便些。”我笑了笑,不免有些感动。她又投入书中,眼睛眯成一条缝,眉头皱了皱,微黄色的灯光打在脸上,温暖。早起,如往常一样。走到书桌前发现书整整齐齐排列,衣服也放在床头,吃饭,她真的如那晚所说给我讲起《水浒传》。以前其实也是如此,她会帮我把书放好,衣服叠好,晚上陪我在同一时间入睡。早餐、家务打理好,只是我没有发现,不在意罢了。渐渐地,我懂了唠叨中的爱。每一天的唠叨是为了我的学习与生活,每一天的付出是为了我,她用她本该快乐休闲的时间来照顾我。感谢生命中的相遇,遇见你是我最大的幸运。终于我懂得了:一如既往,不厌其烦的原因是爱;终于我懂得了:母爱似海,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终于,我懂得了,您最深层的爱。【点评】本文通过描写生活中的一件件的小事,让“我”终于懂得了母亲对“我”的爱。文章内容紧扣题目,突出主题。前后照应,结构紧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失为一篇佳作。2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5-01-04 18:00:01 页数:22
价格:¥3 大小:71.46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