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后作业答案和拓展延伸(2025春)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后作业答案和拓展延伸【P5想一想】中国东部地区缺乏南北向的天然河道,需要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来沟通由西而东并列平行的几条大河,联结相互分隔的不同流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P7材料研读】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征辽东,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影响正常生产生活,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P7课后活动】1.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2.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拓展延伸】1.拓展提升如何评价隋炀帝?(1)功:隋炀帝时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2)过: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隋朝灭亡。2.秦朝与隋朝的比较。项目秦朝隋朝结束分裂结束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实现统一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制度创新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兴建工程长城大运河统治时间统治时间短暂,二世而亡灭亡原因统治者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提供教训西汉吸取秦朝灭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吸取隋朝速亡教训,采取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P10材料研读】魏征是唐太宗时期重要的大臣,他敢于直言,前后共进谏200多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作出了重要贡献。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认为,他失去了非常重要的监政匡己的帮手,所以他说魏征去世后,他痛失了一面镜子。【P12课后活动】   1.社会状况:粮食丰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原因:唐太宗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澄清吏治,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示例】武则天想让后人去评说她的一生。她要后人客观地评价她的文治武功,而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儿子李显肯定不会对自己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拓展延伸】唐朝的清明治世对后世统治者有何启示?9 (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2)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3)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关注民生、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等。【P14想一想】都励精图治,勤于政事;都善于用人,重用贤能(唐太宗: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姚崇、宋璟);都重视吏治;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都注重文教等。【P17材料研读】规模宏伟;规划井然有序;政治中心的地位。【P18课后活动】1.水路交通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2.提示:从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方面回答。【拓展延伸】联系比较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措施的共同点。用人上:唐太宗和唐玄宗都重用贤能,注重对官吏的考核;他们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其中体现出来的治国之道是要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与考核。经济上:两位皇帝都注重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发展经济,其中体现出来的治国之道是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使民富足。【P22想一想】(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2)唐朝后期,政治腐朽,宦官专权。(3)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态势严重,朝廷无力有效地控制藩镇。(4)唐朝后期,民众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最终,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黄巢起义使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P24材料研读】中央无力控制地方,藩镇守将抢掠财物,滥杀无辜,百姓生活艰难等。   【P24课后活动】社会现象: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人民流离失所。诗句:【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P27材料研读】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体现了他的民族平等思想。【P28想一想】和亲、会盟、战争、设置机构、册封。【P30课后活动】1.(1)“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部各族的称呼。(2)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P33材料研读】政治、经济、文化方面。【P34想一想】鉴真前后六次东渡用了12年时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韧不拔,意志坚定。【P35课后活动】1.唐朝与阿拉伯地区、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2.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好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拓展延伸】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及启示。9 (1)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2)启示: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才能有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会有所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等。【P37想一想】雕版印刷术使图书的印制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得大量书籍能够被印刷和传播。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普及,还推动了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例如,唱词、日历、韵书、佛经等通过雕版印刷术大量印制,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通过雕版印刷术,中国的文化产品能够大量出口,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同时,雕版印刷术的外传也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   【P39材料研读】强调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要求文学作品要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需求,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P41课后活动】雕版印刷术出现雕版印刷术至少在唐朝前期已经出现传播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日本和波斯,经波斯传到埃及与欧洲,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文明的发展天文学僧一行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僧一行的成就既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具有价值医学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孙思邈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思想家背景魏晋以来,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寺院大量占有土地和劳动人口,引发社会经济问题,遭到一些人士的不满和反对,儒学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思想家代表人物韩愈强烈抨击佛教,主张复兴儒学;柳宗元是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唐诗特点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诗歌众多代表人物盛唐时期的李白有“诗仙”的美誉。他的诗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诗史”之称白居易生活在唐朝后期,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书法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绘画特点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代表人物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送子天王图》)      9 【拓展延伸】唐朝时期科技文化发达的原因。(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唐初统治者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调整了统治思想,进行了制度创新,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创造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为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唐朝政府实行科举制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为科技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3)对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科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唐朝的科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4)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和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P45想一想】为了避免下属也“黄袍加身”,起兵夺权;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P46材料研读】反映了当时社会崇文抑武的价值取向。【P48课后活动】1.“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并截留税赋的权力。宋太祖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职权。2.措施:(1)改革科举制度: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2)整顿太学: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提举经义局,修撰儒家经典,编纂《三经新义》;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3)惟才用人: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认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改革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教育机制等。【拓展延伸】宋朝政治的特点。(1)崇文抑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次战败的原因之一。【P49材料研读】因俗而治。【P52课后活动】1.政治上,仿效唐宋制度;经济上,学习农耕,发展生产;文化上,创制文字。2.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拓展延伸】比较|北宋和辽、西夏的和约的异同点。(1)不同点:北宋与辽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西夏向北宋称臣。(2)相同点: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给对方钱物。(“岁币”“岁赐”)   拓展提升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9 (2)北宋同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约,是一种屈辱性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加速了他们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P54材料研读】寓意着对政权强大和统治天下的决心,同时也为了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认同感。【P55想一想】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抗金斗争中,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是当时抗金的中坚力量;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兵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P57课后活动】1.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政权是辽和西夏;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政权则是西夏和金。2.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醉生梦死,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拓展延伸】岳飞永远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及岳飞的精神品质。(1)原因:①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岳飞抗金,维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②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③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到投降派的诬陷而被杀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2)精神品质:精忠报国、英勇无畏、坚定信念、爱国爱民等。【P60材料研读】元朝的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今天的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P63课后活动】1.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拓展延伸】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项目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确立朝代西周秦朝元朝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向中书省负责共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为巩固统治而实行;都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P69材料研读】说明东南地区成为国家经济重心。【P70课后活动】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拓展延伸】宋元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及启示。原因:(1)隋唐时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宋元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两宋的局部统一和元朝的国家统一,为经济的繁荣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9 (3)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4)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兴盛,推动了经济的繁荣;(5)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实行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6)宋元时期科技的进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7)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统治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要重视科技的发展等。【P73材料研读】外贸税收所得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P73想一想】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鼓励等。【P75课后活动】1.宋代海外贸易以海路为主,元朝时期海陆并重,范围更广。2.喀什→和田→甘州→黑城→银川→上都→大都→杭州→泉州。【P82想一想】因为它根植于深厚的历史背景,通过细致的人物塑造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展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光辉,从而在各个时代都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和深刻的思考。【P82课后活动】1.提示: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航海等领域回答。【拓展延伸】1.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特征。(1)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领先于世界。(2)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有很强的实用性。2.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1)经济:宋元时期经济持续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相对安定。(3)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加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交往:对外交往活跃,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国文化。【P87材料研读】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P88想一想】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皇权。【P90课后活动】1.全面改革官制在中央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在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互不统属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明宪宗成立西厂实行八股取士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严格规定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等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2.【示例】没有帮助。原因: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不利于选拔真才实干的官员。   9 【P92材料研读】(1)政治稳定,经济富强: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日益发达,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物质前提;(2)科学技术以及造船工艺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技术条件;(3)宋元以来我国海外交通的发展为郑和航海奠定了基础条件;(4)明成祖时期和平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皇族想要向外展示国力和对海外奢侈品的需求都对郑和下西洋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5)郑和团队具备相当丰富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具有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卓越的组织能力等。【P95想一想】因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而且取得了斗争的胜利,捍卫了祖国的海疆及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说,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P96课后活动】1.                   明朝对外关系主要人物表人物活动区域主要事迹主要作用郑和从江苏刘家港出发,南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戚继光东南沿海率“戚家军”抗击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拓展延伸】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2)经济繁荣,国力强盛。(3)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4)郑和的船队具有丰富的航海经验。(5)郑和本人勇敢、不怕困难且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P99材料研读】态度:欢迎和拥护。   原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P101课后活动】1.☑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土地兼并严重        ☑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2.起义口号诉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映了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不满和对平等的追求,表达了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9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反映了农民对东汉末年统治的不满和对新秩序的渴望唐末黄巢起义“天补均平”反映了农民对经济平等的追求,希望改变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明末李自成起义“均田免粮”反映了农民对土地和粮食的渴望,希望重新分配土地并免除赋税【P103材料研读】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隋朝时期,朱宽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流求);元朝时,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求(今台湾);清朝初年,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清康熙帝时,台湾归于清朝版图,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P107想一想】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维护了清朝前期的统一,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也为近代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分裂西藏、新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满、蒙、回、藏、维吾尔等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P109课后活动】1.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2.“守国之道”指的是:道德教化和安抚民众来稳固国家【P111材料研读】军机处的职责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P114想一想】不可能也没有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影响: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受外来冲击,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限制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限制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妨碍中国掌握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P115课后活动】1.原因:这些诗句大都有“明”或“清”等字眼。清朝统治者认为这些诗句说明诗人怀念明朝、不满清朝,要“反清复明”。后果: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2.反映了清朝官场昏暗,官吏贪腐现象严重。【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过程。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P118材料研读】反映了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9 【P120想一想】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P120课后活动】1.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因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3.它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拓展延伸】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1)内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②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明初的重农措施、清朝前期的赋税改革等。③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④人口的增加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2)外因:世界各地区联系加强,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P122材料研读】中国封建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P124想一想】“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动。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际行动,是密不可分、相互统一的。【P126课后活动】1.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建筑:明长城、北京城。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昆曲作品:《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5-01-29 21:58:03 页数:9
价格:¥3 大小:139.5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