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核心素养教案(2025春)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第二单元阅读【教材分析】[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心愿”的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通过对这三篇课文的学习,旨在唤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珍惜幸福生活,懂得感恩,激发儿童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课文编排]本单元课文题材丰富,《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写3种爱来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的是发生在革命岁月的故事;《我多想去看看》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根据问题找出文中明显信息的方法,并在之后的课文学习中逐步巩固。在朗读上,要继续学习读好词语和句子的节奏,注意不要连读、唱读、读破句。【单元核心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儿童对外面世界的向往。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找到文中明显的信息。【单元任务群目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1.认识46个生字和5个偏旁,会写20个字和1个笔画2.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词语之间的停顿3.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将大小写字母一一对应4.通过独体字“日”“土”加上部件成为新字的练习,巩固已学生字5.展示从学习生活中认识的生字,鼓励自主识字[发展型学习任务群]1.读懂课文,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乐于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2.感受儿童的美好愿望,了解革命传统故事,激发对革命领袖的敬爱之情3.积累词语,鼓励运用积累的词语表达4.朗读、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1.和大人一起读:《快乐的节日》2.实践活动:(1)乐于并能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2)能说一说自己的心愿或经历1热爱中国共产党【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语言运用]朗读课文并能读出喜爱的感情。[思维能力]能够读懂“花儿和太阳”“鸟儿和蓝天”“我们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相同点。[审美创造]能够感受现在生活的美好与幸福。【课前解析】关注文章结构:《热爱中国共产党》是一首儿歌,表达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本文共3句话,第1句话说花儿喜欢太阳,太阳照耀花儿开放;第2句话说鸟儿喜欢蓝天,在天空中飞翔;第3句话说“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呵护着“我们”成长。[关注朗读]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这节课句式结构相似,比较简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儿歌内容,读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14
【教学目标】1.认识“热、爱”等13个生字,认识爪字头和示字旁2个偏旁,会写“共、产”等6个字和横撇弯钩1个笔画。(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3.学会扩句。(难点)【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热、爱”等13个生字,认识爪字头和示字旁2个偏旁,会写“共、产”等6个字和横撇弯钩1个笔画。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教师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介绍中国共产党,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儿歌,体会孩子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出示课件3)教师出示课文题目并板书。(板书:热爱中国共产党)[设计意图]用音乐导入,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为学习本课内容创设情境。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出示课件4)2.标出每句话的序号,圈一圈这节课的会认字。(出示课件5)预设:这篇课文共有3句话。3.检查生字认读。(1)认读生字。(出示课件6)指名让学生认读,带拼音齐读,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准难读的字,如“共、党、阳、光、幸、成”是后鼻音,“产”是前鼻音。(2)学词语。(出示课件7)出示词语:热爱 共产党 太阳 阳光 怀抱 幸福 成长教师领读,学生跟读。(3)学偏旁:爪字头、示字旁。(出示课件8)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爱”字中的爪字头,拓展爪字头的字还有哪些。预设:采、舀。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福”字中的示字旁,拓展示字旁的字还有哪些。预设:礼、视。(4)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出示课件9~11)学生分享识字方法。预设1:熟字加部件。阳=阝+日 抱=扌+包预设2:字理识字。“共”是会意字。古文字形像两手共举一物,本义是共同。预设3:联系生活识记“热爱”“共产党”。预设4:字谜识字。一人加一点。谜底是“太”。教师相机指导、补充。①太:大了一点。(编字谜)14
②加一加:忄+不=怀。(5)识字游戏:笑脸卡片翻翻翻。(出示课件12)4.整体感知。(出示课件13、14)教师引导: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热爱的是什么。预设:“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三、观察示范,练习书写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共、产、党、太、阳、光”。(出示课件15~20)1.出示“共、产、党、太、阳、光”6个字及所组的词语,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学生书空。2.学生按照笔顺描红、练写生字。教师巡视评价,提醒学生运用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四、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1)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2.学会扩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复习词语。(出示课件22)教师指名让学生认读课件中的词语,相机正音,全班齐读。2.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儿歌,也认识了文中的很多生字、词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热爱中国共产党》。二、理解课文,体会感情1.复习课文。(出示课件23)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想一想文中的“我们”热爱的是什么。预设:中国共产党。教师过渡:文中除了描述“我们”所热爱的,还描述了哪些动物所喜欢的?它们喜欢的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24)预设:花儿、鸟儿;太阳、蓝天。2.学习第1、2句。(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1、2句话,画出花儿喜欢什么,鸟儿喜欢什么。预设1:花儿喜欢太阳。(板书:花儿 太阳)预设2:鸟儿喜欢蓝天。(板书:鸟儿 蓝天)(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花儿和太阳,鸟儿和蓝天,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出示课件25)预设1:只有有了阳光,花儿才能更好地开放。(板书:开放)预设2:鸟儿在天空中才可以自由飞翔。(板书:飞翔)(3)教师帮助学生体会感情:花儿对太阳的感情——喜欢。鸟儿对蓝天的感情——喜欢。(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同桌对读前2句话,注意读对轻声词“喜欢”,重读“开放”和“飞翔”,读出花儿对太阳、鸟儿对蓝天的喜爱之情。学生自由练读。3.学习第3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和中国共产党之间是什么关系。(出示课件26)(板书:我们 中国共产党)预设:有了中国共产党,我们才可以幸福成长。(板书:幸福成长)教师帮助学生体会感情:结合“花儿和太阳”“鸟儿和蓝天”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党的怀抱”就是党的领导和关怀。“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就像是花儿喜欢太阳,鸟儿喜欢蓝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热爱之情。(板书:热爱)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齐读第3句话,“成长”可适当延长音调,读出热爱之情。(出示课件27)14
三、课后习题,学习扩句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伴着音乐,男女生对读,读出心中的热爱。(出示课件28)2.出示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出示课件29)预设:后一行都比前一行内容更多、更丰富、更具体。教师指导:词语—短句—长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组句子中后每一个句子分别比上一个句子多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花儿开放”比“花儿”多了动作,“我们成长”比“我们”多了动作;“花儿在阳光下开放”比“花儿开放”多了“在哪里”,“我们在党的怀抱里幸福成长”比“我们成长”多了“在哪里”和“怎么样”。教师引导学生照样子,说一说。四、梳理结构,课文小结1.梳理结构。(出示课件30)2.课文小结。(出示课件31)五、拓展延伸,课堂演练1.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2)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3)【教学后记】2吃水不忘挖井人【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学习并发扬革命优良传统,饮水思源。[语言运用]朗读课文并读出两个字前后轻重的变化。[思维能力]根据问题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体会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审美创造]能够留意身边人、事物的美好,懂得感恩。【课前解析】《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革命领袖毛主席的故事。本课重点:一是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二是学习根据问题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体会乡亲们的情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应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关注课文]课文共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第2自然段写为了解决乡亲们的吃水问题,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第3自然段写乡亲们饮水思源,立碑纪念。课文有一幅插图,是拍自沙洲坝实地的照片,图文互补,让故事内容更加真实、感人。[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6个生字,可根据字形特点,分类进行指导:“主、住”带有相同部件,教师可以示范指导其中一个字,另一个由学生自主观察,尝试书写。[关注朗读]课文中有很多带轻声的词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等方式,指导读好“村子、时候、地方”这几个词语中两个字前后轻重的变化。【教学目标】1.认识“井、城”等13个字和广字头、心字底2个偏旁,会写“井、主”等6个字。2.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3.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体会乡亲们的情感。【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4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井、城”等13个字和广字头、心字底2个偏旁。2.会写“井、主、住”3个字。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1.教师导入:在瑞金城外的沙洲坝,有一口特别的水井,井碑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几个大字。你们知道这口井和谁有关吗?预设:毛主席。2.教师介绍毛主席。(出示课件3)3.教师出示课文题目并板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板书:吃水不忘挖井人)4.教师领读课文题目,学生跟读。二、理解课文题目,认识生字1.教师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题目,指导学生认读生字“井”。(出示课件4)2.教师引导: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挖井人”是谁?“吃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师引导: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教师引导: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读顺,圈出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出示课件5)2.学习字词。(1)出示生字,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出示课件6)(2)读词语:水井 城外 村子 毛主席 住过 乡亲 战士 想念(出示课件7)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读准字音。(3)分享识字方法。(出示课件8、9)熟字比较:土—士 王—主偏旁识记:“席”的偏旁是广字头。熟字组新词:井—井口 水井村—村子 乡村 村口……3.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轻声词:村子、时候、地方。(出示课件10)4.教师指名让学生朗读句子,适时纠正发音和停顿。(出示课件11)[设计意图]先读好字词,再读通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通过同桌互读、小组共读等方式,在自主点评中互相学习,既能共同提升,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品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序号,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12、13)学生提取信息,汇报交流。2.学习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圈出地点。(出示课件14)(1)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朗读第1自然段,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板书:沙洲坝)预设:瑞金 沙洲坝 江西(2)结合图片,提取重要信息。(出示课件15)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图片,这三张图片分别对应的是第1自然段中三个表示地点的词语,这三个地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地点的大小关系:沙洲坝在瑞金,瑞金在江西省。(3)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6)14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长句子的断句方法: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对轻声。同时要注意这个句子比较长,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根据词语的位置进行断句,请大家和我一起朗读。3.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每句话的内容。教师提问:第2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出示课件17)预设:有两句话。教师引导:请大家读一读第2自然段,画出乡亲们吃水困难的句子。(板书:没水 到远处挑)(1)学生画出第1句话,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字理识字,认读“井”。(出示课件18)教师讲解“吃水”:江西方言,喝水的意思。(出示课件19)出示图片,学生思考乡亲们没有水会怎么样。(出示课件20)预设:没办法洗衣、洗菜;庄稼不能生长。教师引导: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在路上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想象说话。(出示课件21)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齐读第1句话,读出乡亲们吃水的困难。(出示课件22)(2)教师过渡: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容易,是谁带领大家解决了这个吃水的难题?预设:毛主席。教师引导:毛主席是怎么解决这个吃水难题的?请大家圈出重要信息。(出示课件23)预设:挖水井。(板书:毛主席 带领 挖水井)教师引导:你觉得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24)预设:毛主席关心人民,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解决困难。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齐读第2句话,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3)回归整体,再次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课件25)五、指导书写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井”。(出示课件26)(1)教师提示重要笔画和注意事项:第一横比第二横短,第二横在横中线下侧,竖比竖撇略长。(2)教师示范写,学生练写。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主”“住”。(出示课件27)(1)主:点在竖中线上,第一横中长,第二横稍短,竖写在竖中线上,最后一横最长。(2)住:左窄右宽,右半部分三横等距。(3)教师示范写,学生练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江、方、后”3个字。2.能体会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感情,学会感恩,懂得珍惜。【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认读词语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要人物,也认识了文中的很多生字、词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2.教师复习导入,出示词语。(出示课件28)学生接龙读词语,教师适时指导。二、回顾课文,体会情感1.教师引导: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第1、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哪些重要信息?(出示课件29)预设:毛主席在瑞金沙洲坝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2.学习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深切情意。(出示课件30)(1)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画一画重要信息。(2)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是什么意思?(3)教师引导:有了这口井,乡亲们用水时会想到谁呢?(出示课件31)预设:想到毛主席,想到战士们。14
(4)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出示课件32)当乡亲们去挑水时,会想起毛主席;当乡亲们 时,会想起毛主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时刻想念”。教师总结:对呀,乡亲们只要挑水、用水、吃水,都会想起毛主席,这就是乡亲们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的恩情啊。(板书:永不忘 毛主席)(5)教师引导:乡亲们为了永远铭记毛主席,做了一件什么事?预设:立石碑。(板书:乡亲们 立石碑)(6)教师引导:从乡亲们的行为中,你学会了什么?预设:学会了感恩,懂得了珍惜。(板书:学会感恩 懂得珍惜)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怀着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一起读一读第3自然段吧!(出示课件33)[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结合生活经验和体会,感受课文想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印象深刻。三、书写指导,学写“江、方、后”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江”。(出示课件34)(1)认读生字并组词。(2)教师提示重要笔画和注意事项:左右结构。三点水写在左半格,比右边高;“工”字第一横比第二横短。(3)教师示范写,学生练写。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方”。(出示课件35)(1)认读生字并组词。(2)教师提示重要笔画和注意事项: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折钩的横稍短。(3)教师示范写,学生练写。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后”。(出示课件36)(1)认读生字并组词。(2)教师提示重要笔画和注意事项:第一笔短撇稍平,第三笔横压在横中线上,“口”字稍扁。(3)教师示范写,学生练写。四、梳理结构,课文小结1.梳理结构。(出示课件37)2.课文小结。(出示课件38)五、拓展延伸,课堂演练1.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9)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0)【教学后记】3我多想去看看【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祖国的伟大,产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语言运用]积累与运用偏正结构的短语。[思维能力]能将文字和画面对应起来,通过图文结合进行理解。[审美创造]产生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及学习的积极性。【课前解析】14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新疆的孩子想到遥远的北京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遥远的新疆看天山上的雪莲,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愿望。[关注课文]本文共2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身处新疆的“我”从妈妈口中了解了北京,渴望去看看北京。第2自然段是身处北京的“我”从爸爸口中了解了新疆,产生了去看看新疆的愿望。[关注朗读]本课有一些感叹句,指导朗读感叹句时,可以通过比较“我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的不同,来区分陈述句和感叹句语气的不同。同时“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朗读时语气要强烈,突出“多想”,表达出“我”向往北京或新疆的强烈情感。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和新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认识“告、诉”等12个生字,认识京字头1个偏旁,会写“告、的”等6个字。2.能正确朗读课文,积累短语。说说两个小朋友的愿望分别是什么。(难点)3.通过诵读和交流,体会“我”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重点)【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告、诉”等12个生字,认识京字头1个偏旁,会写“告、的、会”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好带有感叹情感的句子。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遥远、非常、壮观”等词语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引入课文题目1.课件出示北京和新疆的风光的视频。(出示课件3)教师导入: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北京和新疆去看看。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这里有庄严的天安门,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还有游人众多的天坛公园。在北京,还能看到壮观的升旗仪式。新疆有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有享有“天山明珠”美誉的赛里木湖,还有甜嫩多汁的吐鲁番葡萄。教师导入课文题目:今天有两个小朋友对对方的家乡充满了向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我多想去看看)2.教师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题目,相机引导学生认读“看看”:“看看”的第二个“看”,在这里读作轻声,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课件4)[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北京和新疆的风光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很自然地引出了题目。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教师引导: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出示课件5)2.和同桌对照圈出的生字是否一样,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这些生字。3.学认字。(出示课件6)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安、宽”是前鼻音,“京、广、场”是后鼻音。对比练习,加深印象。4.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词语。注意“告诉”的“诉”读轻声。(出示课件7)5.教师指导学生读准短语,“的”字读得短而轻。(出示课件8、9)6.教师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断句。(出示课件10)三、互动课堂,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自读课文,看一看课文插图,想一想两幅课文插图分别对应哪一个自然段。(出示课件11)预设:第一幅插图对应第1自然段,第二幅插图对应第2自然段。14
2.教师引导:这两个自然段中的“我”是同一个人吗?“我”的愿望是什么呢?(出示课件12)预设1:第1自然段中的“我”是来自新疆的孩子,愿望是去北京看升旗仪式。预设2:第2自然段中的“我”是来自北京的孩子,愿望是去新疆看天山雪莲。(板书:去北京—看升旗仪式 去新疆—看天山雪莲)3.学习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妈妈告诉“我”什么。(出示课件13)(1)学习第1句话。①教师引导学生用字谜法学习“告”。(出示课件14)②教师引导学生用“告诉”说句子。(出示课件15)③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形容。(出示课件16)预设:(弯弯)的小路。④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弯弯的小路很长很长,沿着它可以走出天山,试着把第1句读得慢一点儿吧!(出示课件17)(2)学习第2句话。①教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用“遥远”形容北京。(出示课件18)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雄伟”形容天安门,播放影音资料,帮助学生体会“雄伟”的意思。(出示课件19)③教师指导学生用“壮观”形容升旗仪式,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感受“壮观”。(出示课件20)教师指导:文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升旗仪式不是一般的壮观,你知道是哪个词语吗?(出示课件21)预设:非常。教师提问:“非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预设:特别。④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请大家读一读第2句话,读出“遥远”的感觉,读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出示课件22)(3)教师继续引导:这样的北京,你想去看看吗?品读第3句话,同桌议一议:以下三个句子,请你来读一读,想一想哪一句最能表达“我”的强烈愿望。(出示课件23)我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读一读,第二个句子与第一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过渡: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多了一个“多”字,还变了一个标点符号,它叫作——叹号。请你想一想:第二句读的时候和第一句在感情上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追问:你感觉到了吗?读第二句的时候,比第一句感情强烈很多。那你接着看,第三个句子和第二个句子比又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过渡:是的,第三个句子又重复了一遍——我多想去看看。自己试着读一读第三句,想一想,你在读第三句的时候,感情比读第二句的时候,是更加强烈了还是平淡了?预设:更加强烈了。教师小结:你说得真好,确实是更加强烈了。所以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我们要把叹号前的内容慢读,“多”字重读。(4)教师指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读出对北京的向往。(出示课件24)[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感受、理解、体会的层次,在读中感悟语言。四、指导观察,书写生字14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告”。(出示课件25)(1)认读生字并组词。(2)教师提示重要笔画和注意事项:上下结构。撇画稍短,第四笔横比第二笔横长,“口”字稍扁。(3)教师示范写,学生练写。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的”。(出示课件26)(1)认读生字并组词。(2)教师提示重要笔画和注意事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白”横折的横段宜短。“勺”撇略长,横折钩的钩有力,点从中心点起笔。(3)教师示范写,学生练写。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会”。(出示课件27)(1)认读生字并组词。(2)教师提示重要笔画和注意事项:上下结构。撇、捺舒展;“云”第二横比第一横稍长。(3)教师示范写,学生练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北、京、广”3个字。2.积累偏正结构的短语。3.体会“我”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教师复习导入:卡片翻一翻游戏。学生接龙读词语,教师适时指导。(出示课件28)2.回忆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出示课件29)二、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爸爸告诉“我”什么呢。(出示课件30)2.教师引导学生认读短语。(出示课件31)3.教师播放视频,观看新疆风光,导入第2自然段的内容。(出示课件32)4.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填空,感受新疆的美景。(出示课件33)预设:(美丽)的天山 (洁白)的雪莲5.你想去看看“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吗?请齐读第3句话,读出“我”的强烈愿望。(出示课件34)6.教师指导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对新疆的向往。(出示课件35)三、指导朗读,词句练习1.教师指导朗读: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幅员辽阔,每一处都有独特的美,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现在让我们一起伴着音乐,男女生对读,读出心中的向往。(出示课件36)2.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景美如画,你们想去哪里看看呢?请结合图片,用“我多想……”开头,和同学说说你的愿望,也可以试着写下来。(出示课件37~39)四、指导观察,书写生字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北”。(出示课件40)(1)认读生字并组词。(2)教师提示重要笔画和注意事项:左右结构,左低右高。第三笔提略往上倾斜。竖弯钩起笔比竖稍高一些。(3)教师示范写,学生练写。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京”。(出示课件41)(1)认读生字并组词。(2)教师提示重要笔画和注意事项:上下结构。第一笔点在正中央,下面一横较长。“口”14
稍扁一些,和横笔保持一定距离。“小”的左右两点要对称。(3)教师示范写,学生练写。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广”。(出示课件42)(1)认读生字并组词。(2)教师提示重要笔画和注意事项:第二笔横不要写得太长,第三笔是竖撇,先竖再撇,保持整个字的平稳。(3)教师示范写,学生练写。五、课文小结,拓展延伸1.课文小结。(出示课件43)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4)【教学后记】语文园地二【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学好汉语拼音,学好中国文化。[语言运用]能够准确读出学习要求,认识对应的汉字。[思维能力]通过相同的偏旁来理解汉字的含义,归类识字。[审美创造]学习积累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课前解析】语文园地二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识字加油站”编排了5条学习要求,旨在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增加识字量。“字词句运用”有三部分内容:一是“找一找,连一连”,旨在复习巩固第一单元的字母表,为第三单元学习音序查字法打下基础;二是“读一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渗透“形旁表义”的规律,学习运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三是“你在商店买东西时认识了哪些字”,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以此引导学生多途径识字。“日积月累”编排了古诗《寻隐者不遇》,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积累经典诗文。“和大人一起读”编排了一篇散文《快乐的节日》,引导学生热爱朗读,热爱生活。【教学目标】1.认识“认、连”等8个生字,会写“写、认”2个字;正确认读学习要求。(重、难点)2.在熟练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基础上,正确认读每一个大小写字母,能将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一一对应。3.通过独体字“日”“土”加上部件组成新字的练习,巩固已学生字。(重、难点)4.交流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成果,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5.朗读、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6.和大人一起读散文《快乐的节日》,感受节日的快乐。【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认、连”等8个生字,会写“写、认”2个字;正确认读学习要求。14
2.在熟练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基础上,正确认读每一个大小写字母,能将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一一对应。3.通过独体字“日”“土”加上部件组成新字的练习,巩固已学生字。4.交流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成果,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学习“识字加油站”1.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二,一起走进识字加油站。(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读,教师点评,并提出要求:边读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预设1: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我们学习时会看到的要求。预设2:我发现这些字会出现在语文书里。教师指导:对,这些都是学习要求。认识理解了学习要求,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2.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认读生字。(出示课件4~7)“连”和“选”都是半包围结构,可以组词为“连忙、相连”“选择、选拔”。“圈”是全包围结构,可以组词为“圆圈、圈画”。教师给学生布置自由读词语的学习任务,并指名让学生朗读,适时点评。教师指导:“认、涂、填、试、练”是左右结构的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住它们。学习要求很重要,所以这些字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写、认”,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笔画。(出示课件8、9)学生书空并口头组词。[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认知。通过教师的引领,把读词与学习要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热情。4.教师引导:你还能说出更多这样的词组吗?(出示课件10)预设:读一读,记一记……二、学习“字词句运用”1.找一找,连一连。教师过渡:刚才的生字我们已经掌握了,那大家还会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吗?(出示课件11)教师指名让学生按顺序背诵。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母大小写的规律。总结规律:大小写字形完全相同的有“C”和“c”,“O”和“o”等;有些细微变化的有“F”和“f”,“T”和“t”等;差别很大的有“A”和“ɑ”,“B”和“b”等。教师提醒:字母表中一些字母的大小写差别很大,同学们要记清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找朋友”游戏。(出示课件12)2.读一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观察两组汉字,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13)预设:每组汉字都有相同的部件。(1)教师引导:同学们,读第一组汉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日+月就是“明”;日+生就是“星”;日+十就是“早”;阝+日就是“阳”。我发现第一组的字都含有“日”字。教师总结:这些都是日字旁的字,含日字旁的字表示的意思大多与时间有关。(出示课件14)拓展其他含有日字旁的生字:晚、晨、旦、旭。(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读第二组汉字,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15)预设1:都有“土”字。预设2:给“土”加了不同的偏旁。教师点评:给“土”加偏旁可以组成新字,所以我们可以用“换一换”部首来识记新字。拓展其他含有提土旁的生字:城、境、坊、塘。3.你在商店买东西时认识了哪些字?和同学交流。教师提问:你在商店买东西时都见过哪些词语呢?(出示课件16)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课本中的三组词语。14
师生互动,明确这三组词语的特点:第一组是学习用品,第二组是生活用品,第三组是服装。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朗读这三组词语,看图交流识字方法。(出示课件17~19)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拓展:你还在哪些地方认识了汉字?快来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吧!(出示课件20~2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古诗《寻隐者不遇》并背诵。2.正确、流利地朗读《快乐的节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一、学习“日积月累”1.教师播放范读视频,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出示课件24)教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2.教师出示课件,简单介绍作者贾岛。(出示课件25)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大意。(出示课件26、27)(1)解古诗题目:寻,寻找;隐者,隐士;不遇,没有遇到。题目的意思是到山上去寻找一位隐居的人,但是没有遇到他。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意思标注出停顿:寻/隐者/不遇。(2)教师指名让学生交流古诗大意,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指导。①学生交流前两句诗的大意:站在苍松下,我询问年少的学童,他对我说,师傅去山中采药了。学生朗读前两句诗。②学生交流后两句诗的大意:师傅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学生朗读后两句诗。4.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节奏地朗读诗句。5.教师引导:想象着当时的情景,模仿诗人和童子,表演一下吧!(出示课件28)预设学生演示,同学点评。6.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诗人没有找到隐者,听到童子的这些话,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29)预设:失望。7.教师引导:知道了诗意,体会了诗情,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出示课件30)[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意的大致理解,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和诗人的情绪里,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熟读成诵。二、学习“和大人一起读”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接下来老师再和大家一起读一首儿歌《快乐的节日》。这首儿歌也是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来听一听吧。(出示课件31)1.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并引导:请大家边听歌曲边认字。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32)教师指名让学生朗读,随堂纠正读音。2.教师引导:读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预设:十分开心、快乐。教师提问:小朋友们要过快乐的节日了,他们会邀请谁参加呢?(出示课件33)预设:小鸟、花儿、白杨树、叔叔阿姨们。教师追问:小朋友们是怎么度过快乐的节日的呢?(出示课件34)预设: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跳啊,跳啊,跳啊!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同桌比赛读、轮流读、打节拍读等,看谁读得又快又好。4.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5)14
5.教师布置作业:课堂上,大家朗诵得非常好,今天下课后,请和大人一起把儿歌读一读,学唱这首歌。(出示课件36)[设计意图]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既加强了对儿歌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学后记】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