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初中
>
生物
>
人教版(2024)
>
七年级下册
>
初中生物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5春)
初中生物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5春)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9
2
/29
剩余2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2025春28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一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参与设计和完成生物实验,既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方式,也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节通过课前实验分析案例,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素养目标】[科学思维]结合生活经验,描述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探究实践]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学会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提高实验探究、创新能力;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豆芽等。[生命观念]通过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理解生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生物的生活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知道种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结构与萌发相适应。[态度责任]依据种子萌发的条件,能够科学解释农业生产中种子储存和播种措施的原理;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种子萌发的过程【教学难点】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被子植物的一生[展示]视频:大豆种子的一生[提问]被子植物是我们之前讲的绿色开花植物,由六大器官构成,其一生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呢?[讲述]我们这节课先学习种子是如何萌发成幼苗的。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展示]①教材P2“想一想议一议”:种质库中保存种子的环境条件是什么?②图片+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提问1]为什么种子在春天播种下去容易长出幼苗?有哪些适宜的环境条件?[讲述]不妨通过实验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提问2]我们学过,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是什么?小组讨论回答。实验探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提出问题]种子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萌发?[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____________?(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制订计划]不加水放橱柜、洒一点水放橱柜、洒一点水放冰箱冷藏室、倒较多水放橱柜。(科学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完善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①几号皿中的种子萌发了?②几号皿中的种子没有萌发?③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作出的假设?④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讨论]①如果事先已经知道2号皿中的条件是最适合种子萌发的,本实验设置2号皿是否还有必要?为什么?②1号皿和3号皿各检验一种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这是一组对照实验吗?28 三、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过渡]是不是所有种子在环境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就一定能萌发呢?[展示]炒熟的花生、大米、被虫咬过的种子[提问1]这些种子为什么不能萌发?(学生思考)[提示]炒熟的花生胚已死,大米、被虫咬过的种子胚不完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2]刚收获的大豆播种下去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四、种子萌发的过程[展示]视频:菜豆萌发的过程;图片:种子幼苗(将两幅图对照起来讲解)[教具]提前准备好的萌发的菜豆种子。[提问]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先长出胚根还是胚芽?胚根、胚芽和胚轴分别发育成什么器官?子叶或胚乳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回答)。[讲述]结合课本P5图3-1“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示意图”,对照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模式图,讲述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扩展引导]引导学生对比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的异同点。[回顾反思]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总结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及过程。[总结归纳]【教学后记】第二节植株的生长【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想象力丰富,对生物学现象和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良好储备。植株的生长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在此方面已经有了知识和生活经验方面的积累,对于植株的生长、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若引导学生对一些现象提出疑问,如种子萌发后,幼苗是怎样生长的呢?根是怎样生长的?枝条是怎么来的?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知道答案。把握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素养目标】[科学思维]描述根尖的结构、幼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探究实践]观察根尖的结构,说出各部位细胞的特点和功能;观察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生命观念]认同根尖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态度责任]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教学重点】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植株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教学难点】观察根尖的结构;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拔苗助长[展示]图片:寓言故事《拔苗助长》。[提问1]幼苗能通过直接手拔就长高吗?[讲述]植株生长主要分为两部分:地下部分的根的生长,以及地上部分枝条的发育。二、幼根的生长实验探究:观察根尖的结构28 [实验目的]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材料用具]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等。[方法步骤]①肉眼直接观察、通过放大镜观察根毛;②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展示]图片:根尖各部位及其细胞结构[提问2]根尖分为哪几个结构?根毛位于哪个结构?[展示]图片:标记法展示各部位。[提问3]幼根的生长主要是由哪些结构决定的?哪个结构生长最快?不同结构的细胞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功能?[归纳]绘图填表:根尖各部位的细胞特点及其功能。[引导]学生推出结论: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主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伸长增加细胞的体积。[提问4]生活中移栽幼苗时,为什么要保留土团?三、枝条的发育[朗读]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展示]带有芽的枝条、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示意图[提问5]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芽是怎样发育成枝条的?枝条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芽都能发育成枝条吗?[提问6]芽轴发育成茎后,茎是怎样加粗的?[展示]图片:树干的年轮[引导]学生学习芽的分类:按着生位置分类、按功能分类。四、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实验探究: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实验现象]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玉米幼苗要比在蒸馏水中培养的玉米幼苗生长得好[提问7]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哪些无机盐?[展示]图片:缺乏无机盐时植物的症状,让学生了解无机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施肥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结合自家农作物种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施肥不当造成的后果,树立环保意识。[课堂小结]引导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教学后记】第三节开花和结果【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对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以及实物观察和动手实验等非常感兴趣。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具有了种子萌发的过程及所需条件,植物各部位的生长的知识储备,但对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没有完整的认识,且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更不用说深入思考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一步步的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素养目标】[科学思维]概述花的基本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述花与果实和种子之间的关系。[探究实践]解剖花,了解花的各部分结构,重点观察子房的结构,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解剖果实,认识果实的结构,理解子房与果实的对应关系;制作花的结构模型,培养观察、分析、自学能力。28 [生命观念]理解花对植物生命延续的重要性;认同花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态度责任]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护花的自觉习惯。【教学重点】花的主要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教学难点】植物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图片:植物的花[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根不断生长及植株枝繁叶茂的原因,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开花。[提问1]植物开花有什么意义?花凋谢后会变成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展开一、花的结构[提问2]花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讲述]同学们对桃花应该很熟悉,下面我们就通过解剖桃花认识花的结构。[实验探究]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目的]解剖一种植物的花,观察并说出花的结构。[材料用具]桃花、镊子、刀片、放大镜等。[方法步骤]1.取一朵桃花,观察它的结构;2.用镊子从外向内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仔细观察雄蕊和雌蕊的结构特点;3.用镊子夹开一个花药,在放大镜下观察花药里面的花粉;4.用刀片纵向剖开子房,在放大镜下观察子房里面的胚珠。[展示]图片:桃花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提问3]我们平时最关注的是桃花的哪部分结构?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二、传粉和受精[播放]动画:雌蕊和雄蕊是如何产生果实和种子的?[讲述]传粉的定义: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提问4]花粉是如何落到柱头上的?[播放]视频: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引导]学生: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提问5]传粉之后就会结出果实吗?[展示]动画:受精过程[讲述]受精的过程(结合动画):①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③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④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讲述]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历史使命”,纷纷凋落,子房继续发育成为果实。[提问6]子房的各结构发育成了果实的哪些结构?[总结]以实物(桃)对应子房的结构讲解。[拓展]知道果实和种子是由哪些结构发育而来的,那么思考一下,为什么桃子有一个种子,而豌豆,西红柿有很多种子?[引导]学生说出是胚珠发育成种子,进而引出子房里有几个胚珠就形成几粒种子。但也有例外,玉米缺粒现象、瓜子空瘪引出人工传粉。[展示]图片:人工授粉。28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花的结构,也知道了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养成爱花护花的好习惯。【教学后记】第二章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第一节水的利用与散失【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第二节的学习,学生对根尖吸水与幼根的生长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对根吸收的水是怎样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的不太了解,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难以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所以学生很少了解到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的过程等,因此对植物体内水的利用和散失也不太了解。【素养目标】[科学思维]知道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描述植物体内水运输的途径;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解释植物蒸腾作用及气孔控制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探究实践]练习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设计实验,认识蒸腾作用;了解气孔的结构和作用以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生命观念]认同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态度责任]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教学重点】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教学难点】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讲述]17世纪初,比利时人海尔蒙特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一棵柳树苗栽种在装有烘干土壤的盆中,仅在必要时往盆中浇水。5年后,柳树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树和盆中土壤(烘干)的质量,发现柳树的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50多克。[提问1]海尔蒙特的柳树生长实验中,柳树增加的质量是从哪里得到的?[想一想,议一议]有人计算出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超过200千克,其中成为玉米植株组成成分的水还不到2千克。其余那么多的水都到哪里去了呢?这些水对植物体自身有什么意义呢?展开一、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讲述]海尔蒙特在的柳树生长实验中得出结论:水是参与构建植物体的主要物质,那水在植物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呢?[提问2]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哪里呢?那么,根吸收的水是怎样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的呢?[实验]水在茎中的运输:剪取一段带叶的茎,放入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现象]叶脉红了,整个叶片都有些红了,而茎的表面并没有出现红色。[动手操作]把茎横向(或纵向)切断28 [提问3]这些变红的“管子”叫什么?它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水在其中运输的方向如何?[讲述]茎内运输水的结构是导管,导管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死细胞构成的,这些死细胞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已经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根和叶脉内的导管相互连接,形成运输水的管网。[引导]水在茎中运输的方向是由下往上的,常识上,水一般都是从上往下流的,那水从下往上运输的动力是什么呢?二、植物的蒸腾作用[科学实验]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正常生长的植物,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出现了水珠。[提问4]塑料袋中的水从哪里来的?[讲述]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作蒸腾作用。[游戏互动]通过借助吸管喝水,模拟蒸腾作用提供的动力:准备一杯水和一根吸管,请一名学生参与游戏。[提问5]请同学们告诉我,吸管模拟了什么结构?使水由下往上流动又模拟了什么结构?[提问6]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引导]学生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拉动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三、叶片的结构[引导]我们已经知道,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散失水分,那么水分又从哪个结构散失到环境中?[游戏互动]用热水浸泡叶片,证明气孔的存在:准备一盆热水、一枚新鲜的叶子,请一名学生参与游戏。[提问7]将叶子放进热水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拓展]仔细观察叶片的上下面,现象有什么不同?[实验探究]观察叶片的结构:练习徒手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下表皮,重点观察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气孔。[讲述]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发现,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下表皮气孔较多。[展示]图片:叶片的结构[展示]图片:临时装片中气孔张开和闭合图,请学生观察并说出气孔的结构特点。[讲述]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通常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小孔。[提问8]保卫细胞是怎么调节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讲述]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体积膨大,细胞向外弯曲,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体积收缩,细胞拉直,气孔关闭。[总结]气孔张开和气孔闭合的环境条件。白天,气孔张开,空气进入气孔,为叶片制造有机物提供二氧化碳,水分也通过气孔散失,蒸腾作用较强;夜晚,气孔关闭,叶片的生产活动停止,蒸腾作用减弱。[课堂小结]导管对水的运输→蒸腾作用提供动力→水的散失→叶片的结构→气孔的构成→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控制蒸腾作用的强弱。【教学后记】第二节光合作用28 【学情分析】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部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但是不知道暗处理、叶绿素能溶于酒精、水浴加热等知识。由于自主实验操作较少,学生对于一些实验仪器不太熟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实验的设计有一定的基础,能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但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所以本节课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分析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实验需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素养目标】[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经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结果的分析、并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探究实践]通过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培养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生命观念]认同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观(即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态度责任]通过探究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以及爱护实验仪器的态度和责任。明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设计和实验操作;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原料、条件和产物;理解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相关实验装置。【教学难点】组织好“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活动。【教学过程】导入[想一想,议一议]在海尔蒙特柳树生长实验中,柳树的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增加的主要是什么物质呢?[讲述]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绿叶,能够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还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绿色植物是如何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展开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相关内容,要求弄清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现象分析、实验结论。[探究]实验过程:1.暗处理;2.选择叶片遮光;3.光照(所用时间较长,课前完成);4.酒精脱色,水浴加热;5.清水漂洗,滴加碘液;6.观察叶片变化情况。[提问1]①通过什么方法检验淀粉?②能否直接在叶片上滴加碘液?③如何去除叶片的绿色?④能否直接加热酒精呢?⑤酒精是否会对碘液鉴定淀粉造成影响呢?该怎么操作?⑥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⑦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提前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⑧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同样是见光部分,为什么黄白色部分不能制造出淀粉?(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引导]学生归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导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21%,而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都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认知]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的增重完全来自于土壤,因此植物增重多少,土壤就减轻多少。海尔蒙特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设计了著名的“柳树生长实验”,认为水是参与构建植物体的主要物质。17世纪后叶,显微镜的发明让人们发现了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因而认为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18世纪70年代,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经典实验。28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提问2]①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②该实验设置了几组对照实验?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③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拓展]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看似简单,但后人做得实验很多不能成功,英格豪斯通过多次实验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思考]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提问3]①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②将实验装置放到黑暗处,还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吗?[结论]氧气也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研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提问4]为了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注意]两套装置要同时暗处理一昼夜,然后光照2~3小时,最后检测两套装置中的叶片有无淀粉生成。[提问5]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三、光合作用的实质[定义]光合作用实质上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总结]光合作用包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物质转变;二是能量转化。四、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提问6]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大量的有机物都去哪里了呢?五、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传统文化]《吕氏春秋》提出,要“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课堂小结]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及应用;筛管运输有机物归纳总结。【教学后记】第三节呼吸作用【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对植物的生产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植物的呼吸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植物生理活动知识体系。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呼吸作用的一些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素养目标】[科学思维]描述呼吸作用的定义、主要场所、原料、产物及其重要意义;学会设计实验验证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等;理解生产生活中促进或抑制呼吸作用的措施。[探究实践]观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实验,阐述呼吸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观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实验,说明呼吸作用释放了二氧化碳;完成“蜡烛熄灭”实验,描述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生命观念]认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观;认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态度责任]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树立合作意识;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爱护植物的环保意识。28 【教学重点】探究种子萌发过程的三个相关实验;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教学难点】准确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实验现象;理解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教学过程】导入[想一想,议一议]有人认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更新房间内的空气,于是在卧室里摆放多盆植物。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联系生活]思考生活中常见的两个现象:为什么堆放久的种子会发热?为什么要在花盆底部留一个洞?展开一、呼吸作用的过程[观察·思考]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讲述]实验装置:甲暖水瓶装入萌发的种子;乙暖水瓶装入煮熟并晾凉的种子(其他条件均一致)[提问1]甲、乙两瓶内的温度分别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能量变化?[观察·思考]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讲述]演示实验1: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一段时间后,向瓶内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气体进入试管,观察澄清的石灰水的变化。演示实验2: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提问2]上述两个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说明了什么?二、呼吸作用的实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定义]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提问3]呼吸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是什么?[意义]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被自身利用,还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三、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展示]图片:农田排涝、田间松土、晾晒粮食、冰箱冷藏水果蔬菜等。[联系生活]举例:促进或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后记】第四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情分析】本节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的三大生理过程,包括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对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知识方面得到了提升,但在情感方面还有一定的短板。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多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植物资源面临的巨大问题,让学生形成危机感和责任感。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升华。28 【素养目标】[科学思维]①分析与归纳:通过“植物与我们的生活”等活动,整理和分析信息,认识到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②演绎与推理:通过观看视频与图片,进一步认识光合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的过程,推理出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探究实践]通过阅读及识图,培养和训练学生信息处理、阅读理解、逻辑思维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生命观念]①物质与能量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绝大部分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②生态观:植物的蒸腾作用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态度责任]关注生物圈中植物的作用及其生存状态,认识保护植物对维持生物圈动态平衡的意义,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教学难点】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图片:植物与生物圈。[讲述]从陆地到海洋乃至空中,从热带到温带乃至极地,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生物圈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其中,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成分,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过渡]植物对生物圈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想一想,议一议]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1977~2018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进行了植树造林,并实行了生态保护。[提问1]为什么要提高森林覆盖率呢?展开一、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活动]分析“植物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举例说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植物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关系。[过渡]通过举例,我们知道了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各方面都有紧密联系,为我们提供了各种物质、能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问2]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总结]①用来构建植物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经筛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处的细胞,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构建植物细胞,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直至整个植物体;②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③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是人和动物等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来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中含有的能量也是古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总之,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复杂关系,以及被细菌、真菌分解利用等,养育了其他生物。二、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提问3]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过程。28 [讲述]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蒸汽的形式送入大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入海洋湖泊,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作用再返回大气。[提问4]蒸腾作用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是什么?[总结]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1.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2.植物的茎、叶承接雨水,能够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3.树林中的枯枝落叶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吸纳大量的雨水,也使得雨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的水库,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森林。[提问5]我们知道了淡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也清楚了植物在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三、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讲述]生物呼吸、化石燃料燃烧等消耗大量的氧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释放到大气中。[播放]视频: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提问6]①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气能够维持相对平衡?②哪些因素会破坏碳氧平衡?有什么后果?[分析·讨论]碳中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提问7]为了实现碳中和,我们应该怎么办?四、从我做起,保护植被[讲述]我国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对森林和草原施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号召大家积极参与植树造林。[课堂小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来源;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从我做起,保护植被。【教学后记】第四单元人体生理与健康(一)第一章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人的生殖【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于生殖知识的了解程度差异较大,但依然都怀有好奇心。但他们往往又怀有羞怯的心理,不好意思面对。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正确引导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正确对待科学知识。在进行相关知识教育的同时,不留痕迹的在其中进行有把控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珍惜生命、感恩父母。【素养目标】[科学思维]通过有关插图和模型的直观感受,了解生殖的不易,能够科学地解释自己的出生;熟记受精的部位、胚胎发育的场所,胚胎如何获取营养等。[探究实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对生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及功能的了解,能够自主讨论得出生殖的过程。[生命观念]学习了解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各器官与生殖相适应的功能。[态度责任]感恩父母、珍爱生命;每个人都曾是冠军,要相信自己;体会“个体人→群体人→社会人”的责任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28 【教学重点】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教学难点】胚胎发育过程以及对胎盘和脐带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讲述]20世纪70年代,英国一对夫妇结婚后一直未能生育,检查发现妻子的输卵管阻塞,后来通过体外受精,并于1978年7月25日诞下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讨论]为什么输卵管阻塞会影响生育?体外受精是什么?试管婴儿是生活在试管里的吗?[提问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小时候是否问过父母,父母又是怎么回答的?既然我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孕育出来的,那跟爸爸有什么关系呢?听说妈妈的肚子里是个水世界,那我是怎么吃饭和呼吸的呢?[播放]动画:《大耳朵图图·出生的秘密》。[讲述]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结合,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再由母体产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哪里完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的生殖。展开一、生殖系统[展示]图片:精子(左)和卵细胞(右)。[讲述]精子是在父亲体内产生的,蝌蚪形,头大,尾长,能游动,长约0.06mm,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卵细胞是在母亲体内产生的,球形,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卵黄,是人体最大的细胞,直径在0.1mm以上,几乎用肉眼就能看到。[提问2]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创造出一个生命体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受精过程。明确在父亲一次射出的上亿个精子中,最终只有一个最强壮、跑得最快、最幸运的精子才能与卵细胞结合,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就是一个新生命的起点。[讲述]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需要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那么,精子和卵细胞是在哪里产生的?又是在哪里相遇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男、女性生殖系统示意图。[提问3]男女生殖系统中产生的生殖细胞分别是什么?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什么?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场所和产出的通道分别是什么?[讲述]男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和阴茎等。睾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它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激素。附睾储存精子子。精子从附睾通过输精管输送到尿道,通过尿道排出体外。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它的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激素等。卵细胞从卵巢排出后,会沿着输卵管向子宫方向移动。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二、生殖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殖过程。[提问4]男性和女性产生的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一个生命体的?需要经过哪些过程?[总结]生殖过程:含有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游动进入子宫,进而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相遇。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只能接受一个精子,两者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在子宫内膜上,胚泡中的细胞继续进行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在8周左右时发育成胎儿。[提问5]胎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获得的?[讲述]胎儿生活在子宫内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代谢废物,通过脐带、胎盘经母体排出。一般来说,从形成受精卵开始到第38周(266天)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提问6]什么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28 [讲述]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子宫经阴道产出的过程叫作分娩。分娩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引导]分娩似乎并不复杂,但是对于母亲来说,分娩却常常伴随剧烈的阵痛。有时,医生会根据临床诊断结果,选择剖宫产等手术方式帮助孕妇完成分娩。[活动]给自己或者父母写一份信。【教学后记】第二节青春期【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步入青春期,对很多问题充满困惑,他们渴望获得青春期的知识,但多数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又羞于和老师、长辈沟通,更多的是与同龄人一起私下交流,很多问题他们似懂非懂,但又充满好奇。通过调查得知,部分同学对本节课内容有回避心理,有的同学要求男、女生分开上课,甚至还有同学提出这些内容就别讲了。这一现象让我深受触动,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必须认真对待,因为青春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它是一生中最美好、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相关知识学习,对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素养目标】[科学思维]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不迷信,不迷茫,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探究实践]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解释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青春期遇到的实际问题。[生命观念]了解自身变化与体内激素的关系,养成青春期卫生保健的习惯。[态度责任]引导学生正视青春期的变化,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健康的心理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面,健康地度过人生的金色年华。【教学重点】描述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特点;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了解做好青春期卫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对自身变化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教学过程】导入[提问1]文学家称之为“人生的花季”,社会学家称之为“多事之秋”,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最危险的年龄”,这些描述的是我们人生中的哪个阶段?[想一想,议一议]在什么年龄容易长青春痘?在这个年龄,身体和心理会出现哪些变化?[讲述]同学们正在步入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青春期,这是一段生长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出现青春痘就和身体长高一样,是青春期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青春期身体及心理上发生的变化,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展开一、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分析·讨论]青春期身体发生的变化[讲述]青春期时,男孩和女孩的身体迅速发育,体型区别明显,激素水平也有明显变化。[展示]图片:我国某地男孩和女孩身高增长速度曲线。[讨论1]7~18岁男孩和女孩身高增长的特点是什么?男孩和女孩在身高增长上有什么不同?[提问1]为什么男孩和女孩的身高增长速度不同?[展示]图片:我国某地男孩和女孩激素水平的变化。28 [讨论2]男孩和女孩体形的差异与雄激素、雌激素的变化有关吗?[提问2]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还有哪些?[引导]学生总结青春期的显著特点:身高突增和体重的迅速增长是青春期身体发育的显著特点;生殖器官的发育是青春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男女生殖器官分泌的雄激素、雌激素分别促进男孩和女孩第二性征的出现。[提问3]青春期的身体发育表现在哪些方面?什么是第二性征?[讲述]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胡须生长、喉结突出,声调低沉等;女性第二性征主要变现为乳房增大,骨盆增宽,声调增高等。二、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及卫生[讲述]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女孩的生殖器官都迅速发育,并开始出现一些羞于启齿的生理现象(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男生、女生都应当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遗精?什么是月经?女生在月经期应当注意什么?[播放]视频:男孩遗精和女孩月经的原因及卫生。三、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卫生[过渡]进入青春期以后,除了身体发生变化,你们的内心世界有没有发生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呢?[讲述]观看课本P67图4-12的两个场景,说一说自己有没有图中的现象。[总结]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心理会发生一些变化,主要变现在:1.形成较强的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2.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些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3.性意识开始萌动。[提问4]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呢?[调查问卷]男生:1.你是几岁时开始身高突增的?2.你出现喉结了吗?3.你有没有出现遗精?4.你觉得自己进入青春期了吗?5.你有没有突然感到很烦躁的时候?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6.你有没有喜欢过哪个女生?你为什么会喜欢她呢?7.你对自身的发育有没有产生困惑?是否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女生:1.你是几岁时开始突增身高的?2.你的乳房开始发育了吗?3.你有没有出现月经?你知道月经期间的注意事项吗?4.你觉得自己进入青春期了吗?5.你有没有突然感到很烦躁的时候?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6.你有没有喜欢过哪个男生?你为什么会喜欢他呢?7.你对自身的发育有没有产生困惑?是否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教学后记】第二章人体的营养28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知识梯度循序渐进,大部分学生能跟上。针对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等解决问题、通过知识梳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认知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开展实验的步骤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素养目标】[科学思维]依据生活经验,归纳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说出各营养物质的作用。[探究实践]通过解读图文资料,了解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尝试测定几种食物中的能量。[生命观念]认同人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的物质与能量观。[态度责任]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物质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引导学生健康饮食;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关注营养与健康。【教学重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教学难点】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实验探究“测定几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步骤和科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展示]美食图片。[讲述]同学们都知道这些是什么美食吗?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呢?参考本书第135~136的常见食物成分表,查阅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想一想,议一议]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需要足够的食物,在准备食物时,除了要考虑营养价值,还要兼顾质量轻、体积小、无残渣或残渣易清理、口感、航天员的心理需求等,所以要准备多种多样的食物。[提问1]为什么要准备多种多样的食物?日常的健康饮食应该注意什么?展开一、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作用[讲述]航天员吃的食物与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是类似的,都含有糖类、脂质、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那么,这些营养物质各有什么用途呢?[活动1]组织学生分组品尝食物,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本组品尝了哪些食物?2.所尝食物中哪一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较高?3.这一种营养物质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对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作用进行总结。[活动2]结合生活常识,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2.为什么病人几天不吃食物后身体明显消瘦?3.为什么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需要多吃一些肉蛋奶?[引导]学生对营养物质相关的生活常识进行解释。[实验·探究]测定几种食物中的能量[讲述]实验原理:通过测量食物燃烧释放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完善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思考]实验装置中的热量是怎样散失的?怎样做才能尽量减少燃烧过程中热量的散失?28 [讨论]1.测定的数据与第135~136页的数据有差别吗?原因是什么?2.测定的数据与其他小组的相同吗?如果不同,原因是什么?3.在测定热量时,每种食物只测定一次,结果可靠吗?应当怎样做?[讲述]科学方法:设置重复组。二、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提问4]水的作用是什么?[讲述]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占人体体重的60%~70%。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开水,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都要借助水才能运输。[播放]视频:几种无机盐缺乏时的表现。[活动3]组织学生将无机盐与无机盐缺乏时的表现“对号入座”,并引导其说出常见无机盐的食物来源。无机盐的种类缺乏时的表现食物来源含钙的无机盐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中老年人特别是妇女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含磷的无机盐厌食、肌无力、骨痛等含铁的无机盐缺铁性贫血含碘的无机盐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含锌的无机盐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三、维生素的作用[播放]视频:几种维生素缺乏时的表现。[活动3]组织学生将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时的表现“对号入座”,并引导其说出常见维生素的食物来源。维生素的种类缺乏时的表现食物来源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等维生素B1神经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叶酸(维生素B9)巨幼红细胞贫血、胎儿神经管畸形等维生素C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教学后记】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消化系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但对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加上消化系统的抽象性,学生对一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存在错误的认知,比如“胃是消化的主要器官、胆汁是由胆囊分泌的”等。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科学思维]能够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消化吸收的过程。[探究实践]完成淀粉在口腔内消化的探究实验,知道如何设计、改进和完善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28 [生命观念]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态度责任]通过探究实验,明确吃饭需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口腔对馒头(或米饭)的消化作用”、小肠利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教学难点】各种消化腺的作用;小肠利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教学过程】导入[场景导入]小明中午吃了红烧肉、水煮鱼、炒青菜和米饭,下午就感到肚子不舒服,医生检查后发现是消化不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消化不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呢?[想一想,议一议]图中一家三口的对话,母亲说的有道理吗?展开一、食物的消化[提问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怎样才能进入人体细胞呢?常见的六类营养物质是否都被人体直接吸收?[讲述]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分子较大的有机物,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提问2]什么是消化?食物的消化是靠什么完成的?[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示意图。[提问3]消化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总结]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胃腺、胰腺、肠腺。[引导]食物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各种消化腺又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从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开始探讨。[提问4]食物在口腔中经历了什么?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探究]口腔对馒头(或米饭)的消化作用[实验原理]馒头(或米饭)的消化需要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的消化温度是37℃。[实验步骤]按如图所示设计实验,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水浴加热5~10分钟,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提问5]实验现象是什么?实验结论是什么?[讨论]口腔中的什么成分使淀粉发生了分解?影响唾液对馒头(或米饭)消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牙、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总结]馒头(或米饭)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可以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有甜味;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帮助馒头与唾液混匀。[活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①自主学习教材第81~82页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问,加深记忆。②小组讨论完成:食物依次经历了消化系统的哪些器官?唾液腺、肝、胃腺、胰、肠腺分别有什么作用?哪个器官中含有消化液的种类最多?哪种消化液中没有消化酶?[总结]食物的消化过程。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渡]食物在小肠中完成消化后,随着小肠的蠕动继续下行,进入大肠。食物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究竟是在小肠中还是在大肠中被吸收的呢?[提问6]什么是吸收?[展示]小肠和大肠结构示意图。[总结]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28 小肠的特点:①长、②大、③多、④薄适于消化的特点:①②③;适于吸收的特点:①②④具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有:胃、小肠、大肠。【教学后记】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学情分析】营养问题是关系到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本节课内容与学生自身健康密切相关,学生有感性认识。由于现阶段的学生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实践能力较差,故本节课着重于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的升华。与此同时,他们还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餐,暴饮暴食,喜欢甜食,盲目减肥,以零食代替正餐,以饮料代替白开水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给学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敲响警钟,还可以通过关注食品安全的真实事件,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从而在生活中关注食品安全,关心家人健康,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素养目标】[科学思维]了解合理营养的定义,知道合理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学会辨别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探究实践]尝试运用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食谱,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命观念]培养学生关注饮食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态度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珍惜食物,尊重劳动。【教学重点】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教学难点】尝试运用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食谱。【教学过程】导入[情景导入]同学们今天吃早饭了吗?都吃了些什么?[展示]方便面、薯片、可乐、辣条等图片。[提问1]方便面等食品能代替正餐吗?为什么?[讲述]方便面等食品不能代替正餐,因为它们营养价值低,我们需要合理营养,什么才是合理的营养呢?回答问题。展开一、合理营养[讲述]定义: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提问2]生活中有哪些不合理的饮食现象?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全面”和“平衡”指的是什么?[讲述]“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物质(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的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量要合适(不多也不少,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分析]教材第85页图4-19,讨论图片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出科学道理。[讲述]《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28 ,我们要注意合理营养。[展示]图片:《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分析讨论]对照准则,检查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总结]①食物多样,合理搭配;②吃动平衡,健康体重;③多吃蔬菜、水果、奶类、全谷、大豆;④适量吃鱼、禽、蛋、瘦肉;⑤少盐少油,控糖限酒;⑥规律进餐,足量饮水;⑦会烹会选,会看标签;⑧公筷分餐,杜绝浪费。[讨论]你和家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否符合上述准则?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还需要改进?[活动1]设计一份合理营养的食谱。[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指出食谱中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如何调整使之更加营养均衡。二、食品安全[活动2]包装食品的安全识别:通过实物展示,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解读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避免购买过期或含有有害添加剂的食品。[活动3]食品安全知识小讲座:邀请一位事先准备好的同学,就如何辨别非包装食品的新鲜程度和安全性进行现场讲解。(补充说明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强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性)[总结]不能吃有毒的蘑菇;留意食品包装上的过敏原提示信息;禁止违法食用野生动物;不要吃发霉的食物;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等。[分析讨论]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扩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课堂小结]合理膳食:“全面”“平衡”;注意食品安全梳理总结。【教学后记】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呼吸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道人的生命与呼吸息息相关,且在剧烈运动时,呼吸会更加急促;二是通过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大概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但是对呼吸与生命活动的本质联系认识不清,对各呼吸器官的实际结构与功能了解不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联系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素养目标】[科学思维]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了解会厌软骨的作用。[探究实践]通过分析资料了解呼吸道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对呼吸道相关生活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命观念]认识到人体是如何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认同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意识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清洁;了解到“食不言”的科学性。[态度责任]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空气质量和健康,提高环保意识。【教学重点】28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及其生理意义;会厌软骨在呼吸和吞咽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发声原理。【教学难点】呼吸道的作用以及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新生儿啼哭。[提问1]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居住在平原地区的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后,肺活量可提高越20%?[想一想,议一议]在长跑时,为什么体育老师总是建议我们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必要时可以用嘴辅助吸气,但不要张大嘴吸气和呼气?[总结]当你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啼哭就标志着你开始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了。从此,你就离不开空气了,你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展开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识图,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知道各器官所在的位置。[展示]人体呼吸系统模型。[总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提问2]肺在哪个位置?它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什么结构特点?二、呼吸道的作用[讲述]作为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呼吸道有什么作用?[活动1]组织学生体验:1.捏鼻子,张嘴;2.不捏鼻子,闭嘴;3.捏鼻子,闭嘴,思考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有何区别?[讨论]1.呼吸道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作用?2.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3.呼吸道还有哪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4.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5.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总结]1.呼吸道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作用2.呼吸道的骨或软骨作为支架,保证气体保证气流通畅3.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提问3]感冒鼻塞时,晚上睡觉常常用嘴替代鼻进行呼吸,第二天醒来往往会觉得喉咙很干,这是为什么?4.痰是由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腺细胞所分泌的黏液,以及被黏液所黏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它通过黏膜表面的纤毛不停地摆动,逐步推向咽喉,然后通过咳嗽排出体外。5.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讲述]肺炎、哮喘、鼻炎、尘肺的成因。[提问4]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北欧人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提问5]为什么家长老师一直强调吃饭喝水时不能说笑?如果不小心使食物进入气管,该如何施救?[活动2]邀请一名学生配合,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为什么在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以及声音是怎样发出的。[展示]会厌软骨与呼吸和吞咽的关系示意图[总结]吃饭时大声说笑,容易使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展示]声带的位置及状态示意图28 [总结]声音是由喉部的声带发出的。呼吸时,两条声带是分开的,当两条声带拉紧,中间的空隙缩小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了声带,就发出了声音。【教学后记】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的作用。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肺的功能,从而形成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但由于本节课涉及压强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很抽象。因此,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模型或实物展示、探究实验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压强与容积之间的关系,突破难点。【素养目标】[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模型与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的能力。[探究实践]通过问题引导、模型演示,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观察和推理,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生命观念]分析肺泡结构特点,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态度责任]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的关系;外界与肺泡、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教学难点】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情景导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一样吗?[引导]学生阅读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表气体的来源不同气体的体积分数/%氦气氧气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包括水汽)吸入的气体78210.030.97呼出的气体781642[提问1]呼出的气体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呼出的气体中,含量增加的成分是从哪里来的?含量减少的成分又到哪里去了?[活动1]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总结]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内,二氧化碳经肺呼到空气中。展开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讲述]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在肺里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活动2]测呼吸次数:指导学生测自己的呼吸次数,2人一组,测出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讲述]在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提问2]人体的呼吸我们已经司空见惯,那么“一吸一呼”的过程与哪些结构有关呢?[展示]胸廓的结构示意图。[活动3]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体会一下有什么样的感觉?28 [讲述]吸气时,感觉到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呼气时,感觉到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展示]膈肌运动示意图。[活动4]描述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的关系。[总结]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吸入气体;膈肌舒张时,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呼出气体。[观察·思考]模拟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的关系。[提问3]模型各部分各代表什么结构?[演示]一只手拿着模型,另一只手向上推橡皮膜,再放松橡皮膜,观察里面气球体积变化和橡皮膜位置变化的关系。[提问4]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总结]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①肋间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吸气;②肋间肌、膈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呼气。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讲述]通过前面“想一想,议一议”活动,我们已经知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要明白这个内容,我们要先来了解肺泡的结构特点。[展示]肺泡的结构示意图[讨论]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总结]1.肺泡数量多;2.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3.肺泡壁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组成的。[讲述]要完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除了具备一定的结构特点,还要应用气体交换的原理: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活动5]在教室内喷香水模拟气体扩散。[讲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是应用气体扩散原理完成的。[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讲述]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提问5]吸入肺的氧气穿过几层细胞进入血液?氧气最终在组织细胞的什么部位被利用了?[课堂小结]人体的吸气和呼气与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完成的。【教学后记】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学情分析】28 七年级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中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功能等知之甚少,且这些内容又比较抽象,故在教学中需要创设情境。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以来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但整合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弱,故在教学中需要认真倾听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素养目标】[科学思维]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探究实践]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了解不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血液成分异常时的病症,体会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态度责任]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的问题;了解献血和骨髓捐献对于挽救生命的意义,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行为,关注生命,关爱他人。【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教学过程】导入[提问1]我们通过消化系统获得营养,通过呼吸系统获得氧气,只有这些系统需要营养或氧气吗?这些营养与氧气是怎样运送到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呢?[讲述]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根据心脏容纳的血液量和心率,计算出1小时由心脏流出的血液约为245千克,由此判断,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哈维还通过手臂静脉压迫实验证明,血液是从静脉流回心脏的。此外,他还发现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创设情景]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过多的患者,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仅仅是输液?为什么血常规检查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健康、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呢?这些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展开一、血液的组成[分析·讨论]血液的组成。[展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讨论]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分几层?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血常规检验单上所列的各种细胞分别位于哪一层?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总结]含抗凝剂的血液静置后分为3层,这是因为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比重不同。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的,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层暗红色的部分是红细胞;两层的交界面还有很薄的一层白色成分是白细胞与血小板。[展示]血浆成分示意图、显微镜下血细胞图。[讨论]1.血浆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功能?2.你有过血常规检查的经历吗?医生从我们的手指上取一滴血,放在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3.血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如何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总结]血浆成分中约90%是水,约7%是与凝血及抵御疾病相关的血浆蛋白,约3%是溶解在水中的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白细胞数量比较少,体积通常比较大;血小板体积最小,一般不容易看到。[活动]角色扮演: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要求展示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风格和形式不限。[讲述]红细胞:红色,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寿命一般120天,骨髓会不断补充新的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28 白细胞:体积比较大,形状不规则,有细胞核,是人体与病菌斗争的“卫士”。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起止血和凝血的作用。二、输血与献血[讲述]人类有多种类型的血型系统,最常见的为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4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阅读教材。[课堂小结]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血型、无偿献血。【教学后记】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素养目标】[科学思维]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血管模型的建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究实践]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生命观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态度责任]增强关爱健康、爱护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教学难点】组织好实验,达到理想效果;能够在显微镜下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理解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城市交通网。[讲述]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交通是其命脉。在我们的身体内,也有着一个繁忙的运输系统,运载着血液的流动,它就是血管。[想一想,议一议]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创设情景]去医院输液时,针扎在手上的什么部位?为什么要用胶皮管捆手腕?为什么针头要向上扎?观看视频。展开[实验·探究]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实验目的]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纱布、载玻片等。[提问1]为什么选用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时常往纱布上滴水的目的是什么?28 [方法步骤]用湿纱布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讨论]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样吗?在你观察到的毛细血管中,红细胞是呈单行移动的吗?这说明毛细血管具有什么特点?[总结]动脉: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血流速度较快;毛细血管:最小最细,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静脉: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血流速度较慢。[引导]学生思考中医切脉、青筋、脉搏、医院指尖采血分别涉及哪种血管?不同血管的特点是什么?[回答1]尾鳍颜色浅(便于观察),活鱼(血管内的血液才会流动);保持湿润,维持小鱼的正常呼吸。一、动脉[活动]组织学生提前制作卡纸模型,分别模拟动脉、静脉,引导学生思考动脉管壁与静脉管壁哪个更厚?管腔大小如何?这和它们内部的血流速度有什么联系?[展示]动脉血管模型。[讲述]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二、毛细血管[模型]圆形磁吸演示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讲述]毛细血管连接在动脉和静脉之间,管壁最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三、静脉[讲述]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较慢。[强调]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静脉瓣,使血液只能朝一个方向流动,以防止血液倒流。[课堂小结]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梳理总结。【教学后记】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凭借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对心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素养目标】[科学思维]通过启发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心脏结构的观察,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心脏解剖图、结合血液循环图理顺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问题为导向,大胆放手让学生结合手头资料、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自学能力。[生命观念]形成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关注心脏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态度责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8 【教学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和概述血液循环途径。【教学难点】概述血液循环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提问1]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血管如同四通八达的管道将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是大家是否想过血液流动的动力从何而来呢?[活动1]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心脏及所在的位置。[想一想,议一议]剧烈运动时心跳加快,这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运动员比常人心跳更慢?[活动2]组织学生展示充满水的气球,通过挤压观察水位变化,类比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与血液运输的关系。[引导]你了解心脏的内部结构吗?你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吗?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回答1]心脏。展开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展示]人体内脏模型、心脏模型、心脏解剖模式图。[提问2]心脏在人体的哪个位置?大小和形状如何?[观察·思考]心脏的结构:猪或羊的新鲜心脏。[提问3]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由此推测它具有什么功能?[讨论]心脏有几个腔?分别是什么?心房与心室之间是否相通?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哪个?[总结]心脏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是相通的,左右是完全隔开的。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然后是右心室,心房的壁整体都不如心室厚。[引导]同样是心脏的壁,厚度却不同,尝试结合肌肉的功能特点,推测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总结]肌肉通过收缩提供动力,肌肉越厚,收缩越有力,提供的动力越大,心脏通过左心室将血液泵至全身,故左心室的壁最厚。[提问4]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防止血液倒流的特殊结构是什么?[活动3]组织学生开展心脏灌水实验,了解心脏内部结构的连通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心脏是如何工作的。[活动4]分小组讨论并描述心脏工作过程。[总结]甲:左、右心房收缩,分别将血液压至左心室和右心室;乙:左、右心室收缩,分别将血液泵至主动脉和肺动脉;丙:心房和心室均舒张,肺部的血液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全身各处的血液经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二、血液循环的途径[过渡]你已经知道,心脏收缩时,左、右心室的血液是同时流出心脏的。血液离开心脏后经过了哪些路径?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如何流回心脏的呢?[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片: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活动5]分小组讨论并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讲述]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由动脉血变静脉血)。肺静脉:血液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过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由静脉血变动脉血)。28 [课堂小结]心脏的四个腔、收缩与舒张、瓣膜、体循环与肺循环、静脉血与动脉血。梳理总结。【教学后记】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人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生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有所欠缺,需要给予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熟悉,但对于尿是怎样在肾中形成的还不清楚,对于肾的结构和功能不易理解,所以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模型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素养目标】[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模型和图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究实践]通过对教材示意图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高学生解释现象、分析过程和原理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生命观念]通过肾单位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加深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态度责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教学重点】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器官的功能;简要说明尿形成的部位、过程和原理。【教学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肾衰竭、尿毒症与人工肾相关视频。[想一想,议一议]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水。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你做过尿常规检查吗?这项检查主要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提问1]你知道人体生命活动会产生哪些废物吗?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哪些途径?[总结]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属于细胞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它们排出体外的过程叫作排泄。而粪便不属于细胞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它是未消化完的食物残,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称叫作排遗。[过渡]排泄的主要途径是排尿,排尿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泌尿系统。展开一、泌尿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泌尿系统的组成。[观察·思考]组成泌尿系统的器官。[总结]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生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制作]组织学生尝试绘制尿液形成模式图。[思考]血液是怎样进出肾的?[拓展]肾在人体的腹腔后壁、脊柱两侧,形状呈蚕豆形,前后略扁,表面光滑。二、尿的形成和排出28 [讲述]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包括超过100万个结构功能单位,即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构建]肾单位手势模型:用手势比作肾单位结构,加深印象。[讲述]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分析·讨论]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成分的比较。[提问2]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差异,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总结]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活动]分小组合作,画出尿液的形成过程。[总结]血液、原尿、尿液的成分变化过程。[讲述]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三、其他排泄途径[讲述]人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不断产生各种废物,其中二氧化碳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产生的尿素等废物主要由泌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尿素由皮肤通过汗腺排出体外。【教学后记】28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初中生物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5春)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初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5-02-11 14:52:01
页数:29
价格:¥8
大小:225.0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