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5春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2025春23 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1.捡石头【教材分析】《捡石头》这一课程主要围绕石头展开,涵盖对石头的多方面认知。课程从生活中常见的石头及石头制品引入,引导学生观察石头的方法,包括看形状、颜色,摸质地,掂重量等。通过实际观察、描述和分类活动,让学生掌握描述石头特征的方法,并学会按不同标准对石头进行分类。同时,介绍远古时期先民对石头的利用,使学生了解石头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自然事物的探索兴趣。【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石头有一定的接触和感知,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他们可能见过各种石头,却很少深入观察和思考石头的特征、用途等。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探索,但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尚在发展阶段。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用合适的词语描述观察结果,并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看、摸、掂等多种方法观察石头,准确描述石头的形状、颜色、表面等特征。2.学会按颜色、大小等不同标准对石头进行分类。3.了解远古时期先民对石头的利用,感受石头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类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事物的探索兴趣。【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观察石头的方法,学会描述石头的特征,能按一定标准给石头分类。[难点]用准确、合适的词语描述石头特征,理解并灵活运用不同分类标准对石头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各种石头若干(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石头制品图片、放大镜、水槽、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至少收集23块石头。【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3分钟)1.展示石头制品图片,如石拱桥、石雕、石板路等,提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里,你们发现了什么是用石头做的呀?”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2.引出课题:“石头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用处也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石头的奥秘,先来学习捡石头。”(二)观察石头(10分钟)1.引导观察方法教师拿起一块石头,向学生示范观察方法:“我们可以用眼睛看,观察石头的形状、颜色;用手摸,感受它的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用手掂一掂,感觉它是轻还是重;还可以把石头放到水里,看看有没有气泡。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石头的特点。”2.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石头,按照教师示范的方法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将石头放入口中或眼睛里。观察结束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石头特征,鼓励学生用气泡图记录下来,如:形状(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等)、颜色(红色、白色、灰色等)、表面(光滑、粗糙、有纹理等)。(三)描述石头(8分钟)1.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小组观察到的石头特征。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23 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合适的词语描述石头特征,如描述形状时,可以用“像鸡蛋一样圆圆的”“长长的,有点像棍子”;描述颜色时,可以用“红彤彤的”“雪白雪白的”。2.寻找石头把小组同学的石头混在一起,让一名学生描述自己的石头特征,其他同学根据描述寻找相应的石头。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石头特征的描述和理解。(四)给石头分类(8分钟)1.引导分类标准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观察了这么多石头,发现它们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石头分分类呢?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呢?”引导学生思考分类标准,如颜色、大小、形状、光滑程度等。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并进行简单示范:“比如,老师把这些石头按照颜色分类,红色的石头放一起,白色的石头放一起。”2.学生分类活动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分类标准,对小组内的石头进行分类。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分类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分类完成后,小组内互相检查分类结果,讨论分类是否合理。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分类结果,并说明分类标准。(五)了解石头的用途(6分钟)1.远古时期的用途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远古时期先民使用石头制作工具(石斧、石刀、石箭镞等)的图片或视频,讲解:“在远古时期,人们没有现在这么多先进的工具,他们就把石头加工制作成各种工具,用来打猎、切割食物、抵御敌人,这些石头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生存下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石头工具和我们现在用的工具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发展和进步。2.现代生活中的用途提问学生:“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石头还有哪些用途呢?”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言,如建筑材料(盖房子、铺马路)、工艺品(石雕、玉石饰品)等。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没想到的用途,如石头可以用于制作颜料、在园林景观中装饰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六)课堂总结(3分钟)1.回顾本节课内容,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捡石头,谁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观察石头的方法、描述石头的特征、给石头分类以及石头的用途等知识点。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石头,发现更多关于石头的奥秘。可以和家长一起寻找不同的石头,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观察和分类。【教学后记】2.玩沙子【教材分析】23 《玩沙子》课程内容丰富多样,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沙子场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沙子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科学思维。通过制作沙漏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时间概念,掌握简单的工程设计与调整方法。同时,介绍沙子在建筑、工业等领域的广泛用途,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此外,思考沙雕制作过程和完成沙画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沙子这种常见的自然物质充满兴趣。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有过接触沙子的经历,但大多只是简单玩耍,缺乏对沙子系统的观察和探究。学生在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尚在发展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践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如时间调整原理)和团队协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用观察工具(放大镜、筛子等),从颗粒大小、粗糙细腻程度、成形难易等方面,准确观察并描述不同沙子的特征。2.通过制作沙漏的实践活动,学生能理解沙漏计时原理,学会调整沙漏中沙子的流速以控制时间,培养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沙子在建筑、制造等领域的多种用途,感受沙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探索欲望。4.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推测沙雕制作过程,并能用沙子、胶水等材料制作一幅沙画,提高动手创作能力和艺术审美素养。【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运用观察工具比较不同沙子的特征;掌握沙漏制作方法,理解并能调整沙漏计时时间;了解沙子的常见用途。[难点]理解影响沙漏中沙子流速的因素,并能根据时间要求合理调整;发挥创意,制作出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沙画作品。【教学准备】[教师]不同来源(如海滩、建筑工地、公园沙池)的沙子若干;放大镜、小孔目筛子、塑料杯、塑料盘、滴管、计时器、剪刀、胶带、锥子、饮料瓶、胶水、水彩笔、卡纸等材料;相关图片(如不同场景的沙子、沙子用途、沙雕制作过程)、视频(沙漏制作教程、沙子在生活中的应用);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沙子特征比较结果)。[学生]每人自带一份沙子(提前收集)。【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5分钟)1.展示图片:播放公园沙池、学校操场沙坑、砂石料场等场景中沙子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里,你们看到了什么?在哪里还见过沙子呢?”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在海边玩沙、在小区沙池玩耍等经历。2.引出课题:“沙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沙子,来玩一玩沙子,探索它的奥秘。”(二)观察与比较沙子(12分钟)1.介绍观察工具展示放大镜、小孔目筛子、塑料杯等观察工具,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名称和使用方法:“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沙子的细节,筛子能把不同大小的沙子分开,塑料杯可以用来装沙子。大家想一想,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发现沙子的哪些秘密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简单总结:“通过这些工具,我们能更全面地观察沙子的特点。”2.小组观察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沙子和教师提供的不同沙子分别放在塑料盘中,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观察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用放大镜看沙子的颗粒形状、大小;通过筛一筛,观察沙子的粗细程度;用手捻一捻,感受沙子的粗糙或细腻;取少量沙子,加点水搓一搓,看看是否容易成形。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观察工具,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将沙子弄到眼睛里或口鼻中。观察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观察发现,并用简单的词汇记录在表格中。23 3.小组汇报与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小组观察到的不同沙子的特征。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沙子会有这些差异呢?”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沙子的形成和来源与沙子特征之间的关系。(三)制作沙漏(15分钟)1.引入沙漏制作播放一段沙漏计时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怎么计时的呢?想不想自己做一个沙漏?”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2.讲解制作步骤展示制作沙漏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细沙、饮料瓶、剪刀、胶带、锥子、计时器),向学生详细讲解制作步骤:将两个饮料瓶的瓶盖用胶带粘在一起,注意要粘牢固;用锥子在粘好的瓶盖中间钻一个圆孔,圆孔大小要适中,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沙子的流速。“大家想一想,圆孔大小对沙子流速有什么影响呢?”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饮料瓶中装入适量细沙,然后将两个瓶子通过瓶盖对接起来,确保连接紧密,防止沙子漏出。这样,一个简单的沙漏就初步制作完成了。3.学生制作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沙漏制作,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提醒学生在使用剪刀、锥子等工具时注意安全,如剪刀不要对着他人,使用锥子钻孔时要小心操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对沙漏进行简单装饰。4.测试与调整制作完成后,学生用计时器测试沙漏中细沙全部流完所需的时间,并记录下来。如果时间大于或小于60秒,引导学生思考调整方法:“如果沙漏流完时间过长,我们可以怎么做?时间过短又该怎么办呢?”组织学生讨论并尝试调整,如增减沙子数量、调整瓶盖圆孔大小等。每个小组再次测试调整后的沙漏,直到细沙全部流完正好用时60秒左右。各小组互相展示调整后的沙漏,分享调整经验。(四)了解沙子的用途(8分钟)1.用途介绍展示混凝土浇筑房屋、水坝建设、玻璃制造、芯片生产等图片或视频,讲解:“沙子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重要用途,建房、造桥、筑坝时都离不开它,制造玻璃和芯片也需要沙子。大家想一想,沙子在这些过程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思考沙子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功能。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还知道沙子有哪些用途,如在儿童沙池供孩子们玩耍、用于沙疗保健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用途拓展讨论提出问题:“随着科技发展,你觉得沙子还可能会有哪些新用途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利用沙子开发新型环保材料、用于3D打印等。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五)思考与推测沙雕制作(5分钟)1.展示沙雕作品展示各种精美的沙雕作品图片,如沙雕城堡、人物、动物等,提问:“同学们,这些沙雕作品漂亮吗?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2.引导推测制作过程23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想象,推测沙雕的制作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推测进行总结和梳理,引出沙雕制作的基本步骤:选沙与堆沙,挑选细腻、黏性好的沙,如海滩沙,堆沙并压实;搭建框架(大型沙雕适用),搭木质或金属框架确定轮廓,增强稳定性;喷水湿润,均匀喷水,使沙湿度适中,能捏成团且轻压不散;粗雕塑形,用铲子等工具去除多余沙,勾勒基本形状;精雕细琢,换用抹刀、竹签等小工具刻画细节;修饰完善,检查并抚平表面,必要时喷防护剂增强耐久性。(六)作业布置与课堂总结(5分钟)1.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沙子的知识,课后请大家用沙子、胶水、水彩笔、卡纸等材料制作一幅沙画。在卡纸上先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涂上胶水,再粘上沙子,可以用水彩笔进行装饰,让我们的沙画更加漂亮。下节课我们一起展示大家的作品。”2.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玩沙子,谁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观察沙子的方法、制作沙漏的过程、沙子的用途以及沙雕的制作推测等知识点。总结学习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沙子的很多秘密,还学会了制作沙漏和推测沙雕制作过程。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沙子,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也期待大家创作出精彩的沙画作品。【教学后记】3.捏泥巴【教材分析】《捏泥巴》课程围绕传统民间艺术泥塑展开,内容涵盖了从泥土的获取、处理到泥塑创作的全过程,以及对生活中泥土制品的认知。通过让学生体验捏泥巴,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手工艺,感受泥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泥巴有一定的接触,但大多只是简单玩耍,缺乏对泥巴系统的认识和捏泥巴的技巧。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和空间感知能力正在发展,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学习基本的泥塑方法。同时,学生在团队协作和艺术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捏泥巴的基本流程,包括挖取泥土、筛选、和泥等环节,掌握简单的泥塑制作方法。2.通过亲手制作泥塑作品,锻炼手部肌肉,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耐心和专注力。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泥土制品,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用途,感受泥土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价值。4.激发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捏泥巴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制作出简单的泥塑作品;了解生活中常见泥土制品的名称和用途。[难点]在泥塑制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出有一定形态和美感的作品;理解泥土制品在生活中的文化内涵。【教学准备】[教师]不同孔目的筛子若干、小铲子、水桶、水、和好的泥团若干、泥塑工具(如泥塑刀、滚轮等)、展示用的学生泥巴作品图片和视频、生活中泥土制品的图片和实物(如陶罐、砖瓦等)、多媒体设备。23 [学生]提前准备一个小铲子、一个小桶(用于挖泥土),围裙或旧衣服(防止弄脏衣物)。【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5分钟)1.展示图片和视频播放一段小朋友们在户外玩泥巴的视频,以及一些精美的泥塑作品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这些泥塑作品漂亮吗?想不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捏泥巴,一起体验用泥巴创造的乐趣。”2.交流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之前玩泥巴的经历,如在什么地方玩过、怎么玩的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有趣故事,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二)了解泥巴(8分钟)1.讲述泥巴来源向学生介绍现在小朋友常用的纸黏土和爷爷奶奶小时候直接从地里挖来的泥巴的区别,提问:“为什么以前的人要从地里挖泥巴来玩呢?”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生活方式和资源获取途径,感受时代的变化。展示不同地方的泥土图片,如花园、菜地、河边的泥土,让学生观察泥土的颜色、质地等差异。2.泥巴的处理讲解挖取泥土的注意事项,如要在大人陪同下到合适的地方挖,不要破坏植物和环境等。介绍筛选泥土的方法:展示大孔目、中孔目、小孔目筛子,向学生讲解不同孔目筛子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筛子对泥土颗粒大小的筛选效果。请几位学生上台尝试用不同筛子筛选泥土,其他学生观察并思考:“不同筛子筛出的泥土有什么不一样?”组织学生讨论筛选后的泥土还需要进行什么处理,引出和泥环节。(三)捏泥巴实践(15分钟)1.和泥指导教师示范和泥过程:往筛出的泥土中慢慢加水,同时用手搅拌,边搅拌边讲解加水的量和搅拌的力度,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把水溅到眼睛里或身上。“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和泥的,水不能加太多也不能太少,加到泥土能和成一个不粘手的泥团就可以啦。”学生分组和泥,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成功和出合适的泥团。2.泥塑制作展示一些简单的泥塑作品图片,如圆球、圆柱、小动物等,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泥巴制作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创作。教师示范简单的泥塑制作方法,如搓、捏、压等技巧:“同学们,我们可以把泥团搓成圆球做小动物的脑袋,把泥条捏成弯弯的形状做小尾巴。”学生开始制作泥塑作品,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醒学生注意卫生,不要把泥巴弄到衣服上和教室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和启发。(四)作品展示与交流(8分钟)1.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放在展示台上,邀请每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制作过程中的有趣故事。“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呀?说一说你做的是什么,是怎么想到要做这个的?”2.交流评价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你觉得他的作品哪里做得好?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可以帮助他把作品做得更漂亮吗?”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同时针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提高。23 (五)认识生活中的泥土制品(6分钟)1.展示实物和图片展示陶罐、砖瓦、陶俑等生活中常见的泥土制品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用途等特点,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东西?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回答。2.讲解用途和文化内涵向学生讲解这些泥土制品在生活中的具体用途,如陶罐可以用来装东西,砖瓦用于建造房屋等,同时介绍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些泥土制品不仅实用,还承载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比如陶俑,它是古代人们制作的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帮助学生了解泥土制品在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六)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3分钟)1.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捏泥巴,谁能说一说捏泥巴都有哪些步骤?生活中还有哪些泥土制品?”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巩固学习成果。总结学习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捏泥巴,还认识了很多生活中的泥土制品。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发挥想象力,用泥巴创造更多有趣的作品。”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里找出用泥土制作的器物,记录它们的名称和用途,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作业,增进亲子互动。【教学后记】第2单元水4.水是什么样的?【教材分析】《水是什么样的?》这一内容聚焦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却又蕴含诸多奥秘的物质——水。教材以观察和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水的特征。通过辨别不同杯子中的液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水的基本属性;玩水活动则进一步挖掘水的流动性、形状随容器变化等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环节,帮助学生了解水在日常生活、农业灌溉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体会水对生命和生活的重要意义;最后介绍古今供水方式的差异,让学生感受科技发展对用水的影响,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水,对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较为零散和表面。他们能大致辨别水与其他明显不同的物质,但对于水的具体特征缺乏系统、深入的探究。在观察能力方面,学生虽具备一定基础,但观察的细致程度和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在思考和总结能力上,学生还难以从观察和实践活动中归纳出全面、准确的结论。此外,对于水与生活、科技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理解也较为浅显,需要教师引导其深入思考。【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准确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气味、触感等基本特征,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23 2.通过玩水实验,自主发现水具有流动性,且形状会随容器的改变而变化,并能用绘图、文字等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举例说明水在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理解水对生命和生活的不可或缺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4.对比古代和现代的供水方式,阐述科技进步在改善人们用水条件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和思考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全面观察并准确描述水的物理特征,了解水在生活各方面的重要应用。[难点]通过实验深入理解水的流动性和形状变化特性,体会科技发展与供水方式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材料]每组准备4个透明杯子,分别装有等量的水、牛奶、白醋、白糖水;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如圆形玻璃瓶、方形塑料盒、锥形烧瓶等)若干;塑料滴管、塑料板、水槽、纸巾等玩水工具;用于展示水的应用、古代和现代供水方式的图片、视频资料;观察记录单、彩笔等。[场地]选择宽敞、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室或实验室,确保场地有水源和排水设施。【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展示4个装有不同液体的杯子,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4杯神奇的液体,其中有一杯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水,大家猜猜是哪一杯呢?先别急着回答,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找出水。”2.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和辨别方法,如看颜色、闻气味等,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二)观察水的特征(15分钟)1.感官观察指导: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4杯液体和观察记录单。强调观察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不能随意品尝未知液体。指导学生按照“看闻摸”的顺序观察液体,观察水的颜色、透明度,闻水的气味,用手指轻轻触摸感受水的触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2.小组观察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观察方法是否正确,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观察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共同总结水的特征。3.全班汇报与总结: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记录水的特征,如“无色、无味、透明”,引导学生完善观察记录单上的内容。(三)玩水活动,探索水的更多特征(20分钟)1.水的形状变化实验:给每组发放同样多的水和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提出问题:“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水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大家动手试试,然后把看到的水的形状画在记录单上。”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水在容器中的形状变化,鼓励学生思考原因。2.水的流动性实验:在塑料板上滴几滴水,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然后将塑料板倾斜,提问:“现在水怎么了?它会向哪个方向流动呢?请大家在记录单上画出水的流向。”学生观察并记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流动的原因,组织小组讨论。3.实验总结与分享:实验结束后,邀请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教师总结水的流动性和形状随容器变化的特性,帮助学生理解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四)水在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1.生活场景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展示厨房清洁、洗衣服、浇花、个人卫生等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回忆生活场景,加深对水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2.拓展应用探讨:提问:“除了我们生活中用到的这些,水在其他方面还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等领域水的应用,展示农田灌溉、工厂用水等图片或视频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水在不同领域的重要性。23 3.节约用水教育:展示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图片或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珍贵,讨论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五)古今供水方式对比(10分钟)1.古代供水介绍:展示古代桔槔、水车等取水工具的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古代人们取水、运水的困难,以及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想象古代人们的用水生活,感受古代供水方式的不便。2.现代供水讲解:展示现代供水系统、自来水生产流程图的图片或视频,详细讲解自来水从水源到家庭的生产和输送过程。引导学生对比古代和现代供水方式的差异,讨论科技进步给人们用水带来的便利。3.科技与生活思考:组织学生讨论科技发展对供水方式的影响,以及未来供水方式可能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能力。(六)课堂总结(5分钟)1.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水的哪些知识呢?”邀请学生回答,回顾水的特征、应用以及古今供水方式的差异。2.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水的重要性和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水,发现更多关于水的奥秘。【教学后记】5.玩转小水轮【教材分析】《玩转小水轮》围绕水的力量与小水轮转动展开,是学生探索水能利用的启蒙内容。教材首先通过思考不同水流力量大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接着,详细介绍小水轮的组装方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初步感受水流对小水轮的作用。之后,设置探究小水轮转动快慢影响因素的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后,通过展示祖先对流水力量的利用以及现代相关应用,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水能在不同时代的价值,体会科学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水有一定的感知,对水流的力量也有初步体验,但对于水流力量如何转化为小水轮转动的动力,以及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缺乏深入的认识。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好奇心,喜欢亲身体验活动,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可能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以逐步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教学目标】1.能准确说出小水轮的基本组成部分,熟练掌握小水轮的组装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位高低、水流量大小对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影响,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3.了解祖先和现代人对流水力量的利用方式,体会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发展变化。4.在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中,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组装小水轮;探究水位高低、水流量大小对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影响。[难点]设计并进行对比实验,准确分析实验结果,理解水流力量与小水轮转动快慢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23 [材料]每组一套小水轮组装材料(胡萝卜、铝片、铁丝),不同粗细的漏斗、透明塑料软管、水槽、足量的水、秒表、记录单、彩笔;展示祖先和现代人利用流水力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场地]选择宽敞、有水源且便于清理的教室或实验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空间进行实验操作。【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展示水流冲击物体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视频),你们感受到水流的力量了吗?那水流的力量能让物体动起来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2.引出小水轮:“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有趣的东西——小水轮,看看水流的力量能不能让它转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二)组装小水轮(10分钟)1.材料介绍:向学生展示小水轮的组装材料(胡萝卜、铝片、铁丝),介绍各材料的用途,强调使用铁丝和铝片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避免划伤。2.示范组装: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小水轮的组装步骤:先准备好材料,然后依次将铝片和铁丝插入胡萝卜中,提醒学生注意铝片的分布和铁丝的固定,确保小水轮转动灵活。3.学生组装:学生分组进行小水轮组装,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协作,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成功组装小水轮。(三)探究小水轮转动的秘密(20分钟)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呢?小水轮转得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测。2.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来探究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以水位高低的影响为例,讲解实验设计思路:用一定的水量分别在高水位和低水位冲小水轮,观察并记录小水轮转动的快慢,其他条件保持相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水流量大小影响实验的设计方法。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分别探究水位高低和水流量大小对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影响。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分工合作,如专人控制水流、专人观察小水轮转动并记录时间或圈数,同时注意安全,避免水溅出。4.结果分析: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水位越高、水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四)了解流水力量的利用(15分钟)1.古代应用:展示水碓、水磨等古代利用流水力量农具的图片或视频,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和用途,让学生想象古代人们如何借助流水力量进行农业生产,感受古人的智慧。2.现代应用:展示洒水车、水力发电、水幕电影、音乐喷泉等现代人利用流水力量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应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组织学生讨论现代利用方式相比古代的进步之处。3.拓展思考:提出问题:“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利用流水力量的例子?未来人们可能会怎样更好地利用流水力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拓展思维。(五)课堂总结(5分钟)1.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祖先和现代人是怎样利用流水力量的?”邀请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2.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教学后记】23 6.盐和糖哪儿去了【教材分析】《盐和糖哪儿去了》聚焦于溶解这一常见的科学现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认识溶解的概念,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性。教材从学生熟悉的食盐、红糖和沙子放入水中的现象入手,逐步深入,让学生经历观察、搅拌、使用放大镜观察等过程,直观地感受溶解现象。接着通过对多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中,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更多物质的溶解现象。【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过将盐、糖等物质放入水中的经历,但对于物质在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溶解的概念并不清楚。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但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上还不够成熟,可能难以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归纳实验结论。此外,学生在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学目标】1.能准确描述食盐、红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理解溶解的概念,即物质放入水中变成肉眼难以分辨的微粒,水仍保持透明的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判断面粉、味精、油、胡椒粉等常见物质在水中是否容易溶解,并能用简单的图表记录实验结果。3.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使用搅拌棒、放大镜等工具辅助观察,培养细致观察、规范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4.养成在生活中主动观察、探索科学现象的习惯,积极完成课后作业,观察更多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并描述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理解溶解的概念;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性。[难点]区分溶解和未溶解的现象,准确判断物质是否溶解;学会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教学准备】[材料]每组准备食盐、红糖、沙子、面粉、味精、油、胡椒粉、小苏打、咖啡粉各若干,透明杯子(带刻度)、搅拌棒、放大镜、水槽、抹布;记录单、彩笔。[场地]选择宽敞、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室或实验室,确保场地有水源和排水设施。【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展示一杯清澈的盐水和一杯浑浊的泥水,提问:“同学们,看这两杯水,一杯看起来很清澈,一杯却很浑浊。老师在这杯清澈的水里加了一样东西,在浑浊的水里也加了一样东西,你们猜猜加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猜测。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盐和糖放到水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它们去哪儿了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观察盐、糖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15分钟)1.实验材料介绍:向学生展示食盐、红糖和沙子,介绍它们的外观特点,如颜色、颗粒大小等。同时展示实验工具,如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说明它们在实验中的用途,强调使用搅拌棒时不要撞击杯子,避免损坏。2.示范实验: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实验步骤。首先,往三个透明杯子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然后,依次将少量食盐、红糖和沙子放入不同的杯子中;提醒学生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瞬间的现象。3.学生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食盐、红糖和沙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包括物质颗粒的变化、水的颜色变化等。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和记录,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23 4.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观察结果。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观察到的现象,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溶解现象。(三)深入探究溶解现象(15分钟)1.搅拌与静置:指导学生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装有食盐、红糖的杯子,搅拌均匀后静置,观察并画下静置后杯中物质的样子。提醒学生注意搅拌的力度和方向,观察搅拌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静置后是否有沉淀出现。2.放大镜观察:让学生用放大镜贴着杯壁观察,看看是否还能看到原来的物质颗粒。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肉眼看不到颗粒了,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3.溶解概念讲解: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讲解溶解的概念:像食盐和红糖这样,放入水中后变成肉眼难以分辨的微粒,水仍然保持透明的现象,叫作溶解。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四)探究更多物质的溶解情况(15分钟)1.实验猜测:展示面粉、味精、油、胡椒粉,让学生猜测这些物质放入水中后哪些容易溶解,哪些难以溶解,并说明猜测的理由。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2.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测,强调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如每个杯子中的水量要相同,加入物质的量尽量一致等。让学生明白对比实验的重要性。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面粉、味精、油、胡椒粉分别放入装有等量水的杯子中,充分搅拌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态、是否有沉淀等现象。4.结果整理与分析: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整理实验结果,在记录单的相应位置填写哪些物质容易溶解,哪些难以溶解。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特性。(五)课堂总结与课后拓展(5分钟)1.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溶解,谁能说说溶解的现象是怎样的?我们还探究了哪些物质的溶解情况?”邀请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2.课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寻找不同的物质,如小苏打、咖啡粉等,观察它们是否溶于水,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索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学后记】第3单元空气7.找空气【教材分析】《找空气》围绕空气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证明空气存在并探究其特征。教材以直观的实验和问题引导为线索,符合学生从直观感知到抽象认知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物质相关知识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空气密切接触,但因其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学生对空气缺乏清晰的科学认知。低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动手意愿强烈,但观察和分析能力尚在发展。教学中需设计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逐步构建对空气的科学理解。【教学目标】23 1.学生能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如挤压塑料袋感受气流、水中扎袋观察气泡等,有效证明空气的存在。2.精准描述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且具有流动性的特征,并能通过实例和实验进行解释说明。3.深度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显著提升观察、操作、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重点与难点】[重点]熟练掌握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方法,深刻理解并准确阐述空气的基本特征。[难点]透彻理解空气无固定形状和流动性的本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教学准备】1.为每组学生准备充足的塑料袋、水槽、水、气球、不同形状的容器(如正方体盒子、球体容器、不规则塑料盒)。2.准备《找空气》PPT、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3分钟)1.教师展示PPT中“我们周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试着把它装进袋子”的页面。提问:“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神秘的东西,大家猜猜它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分享想法。2.引出课题“找空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设计意图]利用PPT创设充满悬念的问题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积极的氛围,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二)证明空气的存在(12分钟)1.教师引导:“现在,大家试试把空气装进袋子里,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分组尝试装空气,教师巡视指导。2.展示PPT中“用你想到的或下面这些方法证明袋子里确实有东西”及后续证明方法的页面。教师介绍证明袋子里有东西的方法:感受气流法:在塑料袋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轻轻挤压塑料袋。引导学生感受:“当挤压袋子时,脸上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描述感受,如“感觉到有东西吹在脸上”。水中冒气泡法:在没入水中的塑料袋上扎一个孔。提问:“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看到有气泡冒出。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上述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同时填写记录单,记录实验现象和感受。4.实验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这些现象都能证明袋子里有空气。[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装空气,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PPT展示实验方法,为学生提供操作指引。感受气流法和水中冒气泡法直观且易于操作,能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获得空气存在的直接证据。填写记录单有助于培养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的科学习惯,小组代表分享结果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从他人的分享中拓宽思路,教师总结点评则强化了学生对实验结论的认知。(三)探究空气的特征(18分钟)1.探究空气的形状:教师展示PPT中“给不同的气球充气,观察这些气球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的”页面。给每组学生发放气球和打气筒,让学生给气球充气,并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气球里的空气有固定形状吗?它的形状和什么有关?”鼓励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总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它会随着装它的容器形状改变而改变。2.比较空气和水的特征:教师展示PPT中“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23 及整理特征表格的页面。给每组学生提供一杯水和装有空气的塑料袋,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味道、流动性、透明度、是否摸得着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记录单,记录空气和水的特征。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结合PPT进行总结和完善表格内容,明确空气和水的相同点(如都具有流动性、透明等)和不同点(水有固定体积、看得见、摸得着,空气没有固定体积、看不见、摸不着等)。[设计意图]给气球充气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空气形状随容器变化,从而理解其无固定形状的特征。比较空气和水的特征,采用对比观察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和填写记录单的过程中,全面深入地认识空气,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PPT展示表格,为学生梳理知识提供清晰框架,小组讨论和代表汇报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总结完善表格,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四)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内容,与学生一起梳理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以及空气的特征。2.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分享收获。3.教师强调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发现与空气有关的现象。[设计意图]回顾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提问学生分享收获,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锻炼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持续探索的意识。(五)拓展延伸(2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空气的存在和特征,如风扇转动时感觉到的风、给轮胎打气等,并与家人分享。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或请教家长,了解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持续兴趣。[设计意图]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和请教家长,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持续探索热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教学后记】8.这里有空气吗?【教材分析】《这里有空气吗?》聚焦于探究不同物品中空气的存在,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验证,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逻辑思维,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视角观察世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有一定的感知,但对于空气在不同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和状态缺乏深入认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实践,但在实验设计、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方面尚需培养。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引导学生有序思考、规范操作,逐步提升其科学素养。【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准确判断不同物品(如盖上盖子的瓶子、羽绒服、海绵等)中是否存在空气,并能清晰阐述判断依据。2.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流程,包括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有效提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23 3.激发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重点与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判断物品中是否含有空气的实验方法,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难点]理解空气在不同物品中的存在形式和特点,以及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若干个盖上盖子的瓶子(透明塑料瓶、玻璃瓶等不同材质)、羽绒服、带排气阀的收纳袋、海绵、粉笔、弹珠、棉花、砖块、香菇、石头、纸箱、废塑料瓶。2.记录表格(包含“物品”“我的猜想”“验证结果”等栏目)、教学PPT(《这里有空气吗?》PPT)。【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3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盖上盖子的瓶子,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手中这个盖上盖子的瓶子,大家猜猜里面有没有空气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说出理由。2.展示PPT中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主题“这里有空气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意图]以常见的盖上盖子的瓶子为切入点,创设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为后续探究活动营造积极氛围。(二)探究盖上盖子的瓶子里是否有空气(10分钟)1.引导猜想:让学生思考并在记录表格中写下自己对盖上盖子的瓶子里是否有空气的猜想。2.设计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法,教师巡视并适当引导,如将瓶子倒扣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等方法。3.实验验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如水槽、水等),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法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4.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教师总结归纳,强调通过观察到有气泡冒出等现象可以证明瓶子里有空气,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充满了瓶子的空间。[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猜想、设计实验和验证结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小组合作与汇报交流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加深对实验结论的理解。(三)探究羽绒服中的空气(10分钟)1.教师展示PPT中羽绒服、收纳袋等图片,提问:“同学们,冬天我们穿的羽绒服很暖和,把它放进收纳袋里挤压,大家猜猜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猜测。5.教师详细讲解实验步骤:收集几件羽绒服,叠好后放入有排气阀的收纳袋中,封闭袋口,用力挤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东西被挤出来了?”6.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羽绒服”对应的“验证结果”一栏。7.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挤压羽绒服收纳袋时有空气被挤出,说明羽绒服中有空气。[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小组汇报和教师总结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认知,让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实验判断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的方法。(四)探究其他物品中的空气(15分钟)1.教师展示PPT中“记录你的猜想和验证结果”表格以及羽绒服、海绵、粉笔、弹珠、棉花、砖块、香菇、石头等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些物品中是否有空气进行猜想,并填写在表格相应位置。2.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可参考探究瓶子中空气的方法,也可自行创新。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结果。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4.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物品的实验结果,总结判断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的方法和依据。23 [设计意图]通过对多种物品的探究,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同物品中空气存在形式的差异,加深对空气特性的理解。(五)拓展应用1.教师展示PPT中“要想用纸箱尽可能多地装废塑料瓶,你会怎么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与装瓶数量之间的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如挤压塑料瓶排出空气等。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总结,强调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和探索欲望。(五)课堂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探究的物品、实验方法、实验结论以及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2.提问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探究精神。[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生分享和教师评价,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教学后记】9.玩空气【教材分析】《玩空气》以空气为探究对象,借助泡泡游戏、注射器实验以及生活应用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趣味体验中深入认识空气的特性,如空气能占据空间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有所感知,但对其特性缺乏深入理解。他们好奇心强、好动,喜欢趣味性的活动,但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逻辑思维方面有待提升。教学时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实验准确判断泡泡里有空气,并理解空气在泡泡形成中的作用,清晰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2.尝试吹出“泡中泡”、制造更大泡泡,探索与空气相关的玩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分析运输物品包装和保护易碎物品的方法,理解空气在其中的应用原理,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素养,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泡泡里有空气,掌握利用空气玩泡泡游戏的方法,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难点]理解吹出“泡中泡”、制造更大泡泡的原理,以及空气在保护易碎物品中的作用机制。【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泡泡水、注射器、吸管、各种用于包装的材料(如泡沫、气泡膜、报纸等)、粉笔、杏仁瓦片饼干(或其他易碎物品)、盒子、透明塑料薄膜。23 2.教学PPT(《玩空气》PPT)、记录纸、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3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孩子们在户外开心玩泡泡的视频,提问:“同学们,玩泡泡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泡泡里有什么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2.展示PPT中“探究泡泡里有什么”的页面,引出本节课主题“玩空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且喜爱的玩泡泡场景导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为后续探究活动营造积极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学习。(二)探究泡泡里有什么(10分钟)1.教师展示PPT中用注射器验证猜想的实验步骤:在桌面上滴一滴泡泡水。将空气注入泡泡水。抽出泡泡里的空气。2.教师示范实验操作,强调实验要点,如注射器使用方法、滴泡泡水的量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3.学生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将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实验结束后,各小组讨论并交流实验结果。4.教师邀请小组代表汇报实验发现,总结得出泡泡里有空气的结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泡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实验和交流讨论,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得出科学结论。(三)玩泡泡拓展活动(12分钟)1.吹出“泡中泡”挑战:教师展示PPT中“试试能不能吹出‘泡中泡’”的页面,讲解吹出“泡中泡”的方法(如先吹出一个大泡泡,再将吸管轻轻伸进大泡泡内,吹出小泡泡),鼓励学生尝试。2.制造更大泡泡:展示“想办法造出一个更大的泡泡”页面,引导学生思考改变泡泡水配方、吹气方式、使用工具等方法来制造更大泡泡,学生分组进行尝试和探索。3.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创新尝试,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分享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设计意图]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空气与泡泡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四)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12分钟)1.运输物品包装分析:教师展示PPT中运输玻璃、陶瓷等物品的包装图片,提问:“运输这些易碎物品时,为什么采用这些包装?这些包装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讨论。2.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出这些包装利用空气的缓冲作用来保护物品,空气可以减少物品受到的冲击力。3.保护易碎物品实践:教师提出问题“想办法让粉笔掉在地上不会碎”,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如泡沫、气泡膜、报纸等)进行设计和实践。4.学生完成设计后,进行粉笔掉落测试,检验方案效果。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保护方法,并分享设计思路和实验结果。[设计意图]将空气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分析和实践,理解空气在保护易碎物品中的应用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度。(五)课后作业布置(3分钟)23 1.教师展示PPT中“要想将这盒易碎的杏仁瓦片饼干完好地寄给远方的朋友,可以怎么做呢?”的作业要求。2.让学生课后思考并设计包装方案,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巩固对空气在保护易碎物品中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持续探索兴趣。【教学后记】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10.形形色色的动物【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围绕“形形色色的动物”展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动物,了解动物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动物的观察、模仿、猜测和特征描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分类思维。教材以多种形式呈现动物相关内容,如图片展示、互动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他们可能见过许多常见的动物,也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到一些动物的信息。然而,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分类意识和深入的特征分析能力。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乐于参与互动活动,但在观察的细致程度、表达的准确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方面还有待提高。【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多种常见动物,并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2.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描述动物外形、根据动物留下的痕迹猜测动物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能找出不同组动物之间的差异,初步形成分类意识。4.学会全面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动物的了解。【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常见动物并说出名称;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动物特征。[难点]准确找出不同组动物之间的细微差异;全面、准确地描述动物特征。【教学准备】1.制作包含各类动物图片、视频(动物动作、叫声)的教学课件。2.准备一些动物玩具或卡片,用于课堂互动环节。3.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动物特征的表格。【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充满各种动物声音的视频,提问:“小朋友们,仔细听,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声音呀?”引导学生自由发言。2.展示一些动物的局部图片,如动物的尾巴、耳朵等,让学生猜猜这可能是哪种动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二)认识动物(10分钟)23 1.依次展示PPT中的动物图片,每展示一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自己是否认识这种动物。如果认识,邀请学生大声说出动物的名称。2.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动物,教师进行简单介绍,包括动物的名称、生活环境和一些有趣的特点。例如,展示长颈鹿图片时,介绍长颈鹿生活在非洲草原,它的脖子很长,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三)互动活动(20分钟)1.模仿动物o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模仿它的动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然后猜测模仿的是哪种动物。模仿结束后,邀请模仿的同学说说自己模仿的动物有什么动作特点。o进行模仿动物叫声的活动。教师先示范,如模仿公鸡“喔喔喔”的叫声,然后让学生轮流模仿其他动物的叫声,大家一起猜测。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动物的特征。2.描述动物外形猜动物o教师先描述一种动物的外形,如“它有白白的毛,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尾巴,爱吃胡萝卜”,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动物。o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同学轮流描述一种动物的外形,其他组员猜测。描述时要尽量详细,包括动物的颜色、体型、身体部位的特点等。3.根据动物留下的实物和痕迹猜动物o展示一些动物留下的实物或痕迹的图片,如脚印、粪便、羽毛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可能是哪种动物留下的。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测和讨论。o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不同动物留下的痕迹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四)比较动物的不同(10分钟)1.展示PPT中蝴蝶和蛾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翅膀、触角等方面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发现的差异。2.再展示其他几组动物的图片,如猫和狗、麻雀和鸽子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和讨论,找出每组动物之间的不同点。3.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观察动物差异的重要方法和角度。(五)描述动物特征(10分钟)1.以兔子为例,教师详细讲解如何全面描述动物的特征。从兔子的毛发(毛柔软)、牙齿(大门牙)、眼睛(眼睛大)、嘴巴(三瓣嘴)、四肢(前腿短、后腿粗)、耳朵(耳朵长)、尾巴(尾巴短)等方面进行描述,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在记录表格上写下该动物的特征。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描述,如动物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喜欢吃的食物等。3.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自己描述的动物特征,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提出补充意见或问题。(六)课堂总结(5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认识的动物、进行的互动活动以及学到的关于动物的知识。2.强调动物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爱护它们的生存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动物,发现更多动物的奥秘。【教学后记】23 11.多姿多彩的植物【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聚焦“多姿多彩的植物”,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身边各种各样的植物,开展校园观察、对比相似植物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感受植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以丰富的图片和实践活动形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植物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植物有一定的接触和认知,能识别部分常见植物。但他们对植物的了解多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观察方法和对植物特征的深入认识。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直观、有趣的事物充满兴趣,但在观察的细致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规范性方面还有待提高。【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多种常见植物,并说出它们的名称。2.通过校园观察活动,学会运用观察、测量、记录等方法了解植物的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3.能区分一些长得相似的植物,提高观察比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4.为校园植物制作铭牌,加深对植物的认识,增强爱护植物的意识。【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常见植物,掌握观察植物的方法,了解植物的特征。[难点]区分相似植物的差异,制作出内容准确、完整的植物铭牌。【教学准备】1.制作包含各类植物图片、校园植物分布地图的教学课件。2.准备观察工具,如卷尺、放大镜、小铲子、剪刀、胶带、记录表格、空白铭牌卡片、彩笔等。3.提前联系学校相关部门,确保学生在校园观察活动中的安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展现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视频,涵盖森林、花园、田野等场景,引导学生仔细观看。2.提问:“在视频里,你们都看到了哪些植物?它们都一样吗?”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的视频,创设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姿多彩的植物。(二)认识常见植物(10分钟)1.展示PPT中不同种类植物的图片,包括各种各样的花、树木、草、水果蔬菜等,每展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是否认识这种植物。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认识的植物名称,对于学生熟悉的植物,让他们简单描述一下对该植物的印象;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植物,教师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植物的名称、常见的生长环境和主要特点。[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展示丰富的植物资源,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已有的植物认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植物种类的认识。学生分享和教师介绍相结合,既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又能补充学生知识的不足,为后续深入学习植物特征做好铺垫。(三)校园观察植物(20分钟)1.观察前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的观察活动和记录工作。23 教师向学生介绍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卷尺用于测量树干粗细、树叶大小,放大镜用于观察植物的细节等,并强调在校园观察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不随意采摘植物、不破坏校园环境等。根据校园植物分布情况,教师给出具体的观察任务和描述示例,如“寻找树叶最大的树,测量树叶的长度和宽度,画下树叶的形状”“找到树干最粗的树,测量树干的周长,拓下树皮的纹路”“寻找开花的植物,捡一片花瓣用胶带粘在记录纸上”等。2.实地观察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校园内进行观察。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观察工具,解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醒学生认真记录观察结果。3.观察后交流各小组回到教室,组织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观察成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如有疑问或不同意见可以提问和补充。[设计意图]校园观察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观察植物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观察前介绍工具使用方法和安全事项,确保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明确观察任务和示例,为学生提供观察方向和方法指导。观察后的交流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植物的特征。(四)区分相似植物(10分钟)1.展示PPT中长得相似的植物图片,如葱和蒜、稻和麦、枇杷和广玉兰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外观特征,包括叶子的形状、颜色、纹理,茎的形态,花和果实的特点等。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每组相似植物之间的差异,并记录下来。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区分相似植物的关键特征和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相似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明白观察植物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深入观察植物的细节特征。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的总结和补充则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清晰的认知。(五)制作植物铭牌(10分钟)1.教师展示几个制作精美的植物铭牌范例,向学生介绍铭牌的基本内容,包括植物的名称、科属、特征、用途等,讲解制作铭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字体要工整、内容要准确简洁、排版要美观等。2.学生选择校园观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种植物,根据观察记录和所学知识,为其制作铭牌。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3.完成制作后,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铭牌,并向全班介绍所写内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设计意图]制作植物铭牌的活动,将学生对植物的认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展示,加深学生对植物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展示范例和讲解制作要点,为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展示和同学评价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六)课堂总结(5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认识的常见植物、校园观察的过程和收获、相似植物的区分方法以及制作植物铭牌的要点。2.强调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如美化环境、提供氧气、作为食物来源等,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植物,探索更多植物的奥秘,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容,巩固学习成果。强调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鼓励课后观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保持学生对植物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和探索自然的习惯。【教学后记】23 12.动物与植物【教材分析】《动物与植物》这一教学内容围绕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发现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理解它们都属于生物这一概念。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包含大量图片,有助于学生直观地进行观察和比较,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分类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和植物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这种认识较为零散、表面。他们对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可能有一些模糊的感知,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同时,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和探索,但在观察的细致程度、分析归纳能力以及抽象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构建起对动物和植物的科学认知。【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讨论,归纳出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征。能准确判断机器狗、人以及仿真花、人造草坪等是否属于动物或植物,并阐述理由。清晰地说出人和黑猩猩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深入理解动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明确动物与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生物的概念,能判断生活中的仿真动物与植物是否为生物,并说明判断依据。【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征;理解动物与植物的区别;明确生物的概念。[难点]准确区分动物和植物;深入理解人和黑猩猩的差异与联系;正确判断仿真动物与植物是否为生物,并阐述合理的判断理由。【教学准备】1.制作包含各类动物、植物图片以及相关动画的教学课件,涵盖教材中的典型图片和一些拓展性的生物素材。2.准备一些实物或模型,如仿真花、玩具动物等,用于课堂展示和观察。3.为学生准备记录表格,方便学生在讨论和观察过程中记录关键信息。【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充满动物和植物的自然纪录片片段,片段中展现动物的活动场景(如觅食、奔跑、繁殖等)以及植物的生长状态(如发芽、开花、结果等)。2.提问学生:“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看到了哪些动物和植物?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自然纪录片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后续探索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奠定基础,顺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探究动物的共同特征(12分钟)1.展示教材中一系列动物的图片,包括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动物的行为、形态等方面的特点。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找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讨论问题可包括:“动物都需要做些什么来维持生命?”“动物会有怎样的生长过程?”等。3.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补充,梳理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如需要进食获取营养、会生长发育、能够繁殖后代、会死亡等,并将这些特征写在黑板上。4.针对“机器狗是动物吗?人是动物吗?”23 这两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新一轮讨论。让学生依据刚刚总结出的动物共同特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本质特征。[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小组讨论,主动探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对“机器狗”和“人”的讨论,能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探究人和黑猩猩的相似与不同之处(10分钟)1.展示人和黑猩猩的图片以及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从外形、行为、生活习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讨论问题可包括:“人和黑猩猩在身体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他们的行为方式有什么不同?”“在使用工具方面有什么差异?”等。3.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人和黑猩猩在进化上的联系以及人类独特的特征,如能够制造并使用复杂工具、具有语言和抽象思维能力等。[设计意图]通过对人和黑猩猩的对比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认识到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同时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四)探究植物的共同特征(12分钟)1.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包括不同种类的树木、花草、农作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等方面的特点。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植物的共同特征,讨论问题可包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植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结果,将讨论出的植物共同特征记录在表格中。3.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出植物的共同特征,如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进行生长,会繁殖后代,有生命周期等,并写在黑板上。4.针对“仿真花、人造草坪是植物吗?”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依据植物的共同特征进行判断并阐述理由,加深学生对植物特征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植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对仿真花和人造草坪的讨论,能强化学生对植物特征的记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五)比较动物与植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8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总结的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征,组织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对比动物和植物,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记录下来。讨论问题可包括:“动物和植物在获取营养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繁殖方式有哪些差异?”等。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完善,制作动物与植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表格,呈现在黑板或PPT上,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3.引出生物的概念,向学生解释植物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都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具有生命,会繁殖、会长大,这类有生命的物体都被称为生物。[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系统地认识动物和植物的特征,明确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出生物的概念,帮助学生将动物和植物的知识进行整合,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六)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3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征、人和黑猩猩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动物与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生物的概念等。2.布置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仿真动物与植物,判断它们是否为生物,并在下次课上分享自己的判断理由。[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作业布置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观察生活的习惯,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教学后记】2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5-02-17 08:00:06 页数:24
价格:¥1 大小:106.5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