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物理新沪科版八年级全册(七—十二章)教案(2025春)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1

2/61

剩余5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2025春60 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2.5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学业要求]1.通过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作用效果,认识机械运动和力的关系。2.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自然界的有关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形成初步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观念。3.能了解伽利略的思想实验,尝试通过思想实验进行推理;知道科学推理与论证的作用;能体会质疑和创新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4.能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与惯性现象有关的问题;能根据收集的证据得出自己的结论。[教材分析]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从知识立意的角度,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没有难度,从素养的角度,很多同学潜意识里认为物体向某个方向运动,在这个方向上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基于生活的经验和零散的事实形成的前概念比较隐蔽而且顽固,对形成正确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产生较大的干扰,导致学生表面上能够理解和支持伽利略的观点,但潜意识里仍是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拥护者。【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发展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2.了解伽利略及其思想实验。[科学思维]能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科学探究]通过理想斜面实验体会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从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回顾,增进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批判精神。【教学思路】第1课时我主要采用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同时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第2课时在解释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推理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60 [难点]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箱子、铁钉、铁锤等。【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教师展示:箱子问:要让静止箱子沿着水平方向运动应该怎么做?教师撤去推力后,木箱停了下来。问:为什么停下来呢?教师展示:铁锤、铁钉问:用钉锤敲击铁钉,铁钉会怎么运动?问:为什么?停止敲击,铁钉就停止向下运动。问:物体运动需要力维持吗?本节我们将学习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60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思考:如果要维持物体的运动,是不是要不停地对物体施加力?2.课件展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意大利学者伽利略的观点。问:他们的观点不一样,谁是正确的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的思想实验。教师演示:出示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演示器。问:小球从左端标线处释放,将到达右边的什么位置?教师演示:将小球释放,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球到达右侧的位置。问:我们发现小球可以达到几乎等高处,为什么有一定的差距?教师演示:同斜面多做几次,将小球再次同标记线处释放,提醒再次观察。问:通过思想实验,我们能发现什么?教师总结: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力的作用,将会一直运动下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61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小车、带斜面的木板、棉布、毛巾,请三位同学分别上台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格中.问: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三种情况下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问:为什么呢?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问:若小车在水平面上不受阻力,小车的运动情况又会怎样?教师总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就越大。由此推测,若小车在水平面上不受阻力,则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板书: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问:我们周围的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我们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这一定律吗?教师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抽象概括出来的。60 第2课时知识回顾:1.牛顿第一定律是如何定义的?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观察图片:刹车时、启动时车厢里的乘客运动情况,说明物体具有想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特点。播放视频:水枪里射出的水流、烟筒里喷出的烟也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点。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问:这些现象揭示了物体的什么性质?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揭示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板书: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对惯性的理解:(1)惯性的普遍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之一。(2)惯性的大小: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等无关。问:惯性是一种力吗?教师总结: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力”“受到惯性”“惯性的作用”等,正确的表述是“由于惯性”“具有惯性”。教师展示:硬币、硬纸片、玻璃杯演示课本P163实验:击打硬纸片问:硬币会随硬纸片飞出吗?问: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教师讲解:当快速击出硬纸片时,硬币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不变,所以留在原处,又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掉入玻璃杯中.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问:同学们还知道还有哪些惯性现象?[情境1]:锤子的锤头松了,将手柄的下端撞击石头或树墩,手柄碰到石头或树墩会停止运动,而锤头由于惯性,会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头就被套紧了。[情境2]:跳远运动员助跑后,飞身一跃,靠自身的惯性,能在空中继续向前运动一段,以提高跳远成绩。同学们可以参照上面两个例子,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教师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或某个物体的哪些部分。(2)弄清楚物体原来处于什么运动状态。(3)什么原因使物体或物体某一部分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从而产生了什么现象.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问:同学知道哪些是利用物体的惯性解决问题?哪些是想办法避免物体的惯性带来的伤害?【教学后记】60 第二节力的合成【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2.4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学业要求]1.能通过实验,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能运用力的合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能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与运动和力相关的问题;能根据收集的证据得出自己的结论。3.能体会利用等效替代思想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力的合成部分,它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二力平衡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拥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探究实验的能力,但是对于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在教学中要着重注意对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分力与合力的定义,知道二者可以等效替代。2.形成初步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演示,提升分析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情况。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完整严密的规律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知道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2.体验从实验、观察、分析等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从而培养热爱实验、勤于思考的科学品质。【教学思路】1.通过探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二力的合成”的实验,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至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2.通过实验,体验“等效”原理在物理上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1.合力、分力的概念。2.二力同向、二力反向的实验探究过程,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3.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难点]1.学生对等效替代法的理解。2.二力同向、二力反向的分析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筋、钩码、小滑轮等。【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60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1.什么是力?2.力会产生什么作用效果?3.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问:一个人提一桶水是不是比两个人合作提这桶水更费力一些?一个人费劲拉车时,经常会有人在后面帮忙推车,这样拉车人会轻松一些。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所讲的内容,列举身边一个力和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例子,注意倾听,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加以强调或点拨。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物体展示一个力与多个力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介绍合力与分力,及什么是力的合成的定义板书: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则称为这个力的分力。问:合力与分力有什么区别?教师总结:1.作为分力的几个力必须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一个新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考虑了合力,就不能再考虑分力;考虑了分力,就不能再考虑合力。3.合力并不是分力的总和,而应从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判断,运用等效替代原则,即合力的实质为分力的“等效力”。问:如何进行二力合成?板书: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若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则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对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进行猜想。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对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进行猜想。教师展示:橡皮筋、钩码、小滑轮等。引导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器材进行讨论,结合两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1.怎样保证实验中力的作用效果相同?2.怎样实现两个拉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引导学生进行教材P167-168的实验,教师进入学生中间,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论证,从而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教师总结:(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F1>F2)。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估:发现实验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得到解决。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问: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如何?教师总结:(1)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两个力的合力可以比任何一个分力大,也可以比任何一个分力小。①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时,合力大于任何一个分力;②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时,合力小于较大的分力,但可能比较小的分力大,也可能比它小,甚至为零。(2)不论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合力的方向都与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60 (3)对于两个力,当其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方向相反时合力最小,不共线时合力的大小介于两者之间。【教学后记】第三节二力平衡【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2.4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学业要求]1.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运用力与平衡的知识,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能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与运动和力有关的问题;能根据收集的证据得出自己的结论。3.能欣赏力与平衡之美。[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包括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等知识,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二力平衡比较抽象,教材中尝试通过生活中的情景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我发现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和误区。实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具体的实验,最终归纳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观念。[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思路】60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教材所示的实验装置。[重点]1.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2.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3.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4.能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难点]1.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2.能够根据平衡状态初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力的大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砝码等。【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思考:在一定条件下,物体即使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有些矛盾呢?师:并不矛盾,这涉及力的平衡问题。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教师出示图片,问:水平桌面上放着的杯子,它是什么运动状态?问: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教师讲解:如果一个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问: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是处于平衡状态吗?总结:由此可见平衡状态不仅包括静止,还包括匀速直线运动。板书: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平衡状态。引导:刚才我们列举的那些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它们受到力吗?受到哪几个力?板书: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就互称为平衡力。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展示:纸板、小滑轮、托盘、砝码、水平木板等。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指导学生做教材P17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和考虑下面问题。1.木板是否静止?2.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方向有什么关系?4.把木板改变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5.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6.在托盘中放入质量不一样的砝码,木板还能静止吗?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60 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问: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吗?问:为什么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物体重力?问:二力平衡的条件还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请同学在教材P173图7-23中画出杯子的受力示意图,并与同学比较结果。问:如果杯子所受的重力是5N,你能判断桌面对它的支持力大小是多少吗?教师总结:(1)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若此二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则可以确定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不满足,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2)求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且保持静止或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知道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确定另外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出示图片:两块磁铁、穿轮滑鞋推墙。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节中力的作用时相互的相关内容。问: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有什么区别?教师总结: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可简记为“等大、反向、共线”,而平衡力“同体”,相互作用力“异体’从是否“同体”分析,是快速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有效方法。【教学后记】实践调研桥梁建筑中的力平衡【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问: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古桥是哪些吗?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赵州桥、洛阳桥、广济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问: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是什么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桥的相关资料。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现代举世闻名的大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北盘江大桥等的相关资料。问:这些宏伟壮观的桥梁建筑中,力与平衡知识是如何应用的?下面我们将从跨学科视角对我国桥梁建筑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本活动涉及与力平衡、桥梁建筑史、工程技术及建筑艺术等有关的知识。任务一:查阅并整理资料教师对同学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一座桥梁进行调查,如:赵州桥、洛阳桥、北盘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等。调查方向:1.桥梁的历史、人文背景。2.桥梁的结构特点。60 3.它们和力平衡的关联。任务二:调研你所在地区的桥梁建筑结构与特点以武汉为研究地区,请同学进行调研。调研方向:1.桥梁建筑结构与特点。2.以某座桥梁建筑为例,分析其受力及力平衡的情况。问:目前,武汉一共有多少座桥梁?问:它们有哪些结构特点?请同学们以武汉大桥为例,进行受力分析。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请同学们根据武汉大桥进行交流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请各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桥梁建筑中的平衡之美”。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世界知名的桥梁建筑?请同学选一个大桥为例,了解它的历史、人文内涵及结构特点,了解物理学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后记】第八章压强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2.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业要求]1.能通过实验理解压强。2.能完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能陈诉并交流实验过程与结论。3.能利用压强公式解决问题时,正确理解压力和受力面积。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4.能运用与压强有关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应用。[教材分析]压强的概念,在初中课程里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学情分析]从知识的角度来说,学生已经在第六章学习了常见的力,对弹力及压力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来说,学生在生活中时常会应用到压力,并能感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学生在本节课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科学思维]60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设计出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选择器材,自主设计实验。[科学态度与责任]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培养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学思路】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结构主要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探究压力,这一板块采取了科学探究和演示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第二个板块引入了压强的概念,让学生自主得出,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个板块,则通过对日常事例的分析,得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使物理学科和生活结合起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课题。【教学重难点】[重点]1.压力的概念。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3.压强的计算。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难点]1.压力与重力的区别。2.指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效果的影响因素。3.压强的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砖块、海绵、杯子、斜面。【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问:茫茫雪原上,步行的人常会陷入及膝深的雪中,滑雪者却不会陷下去,这是为什么呢,对于这些现象你想了解什么?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问:同学们按图8-2所示,夹着三角板,会有什么感觉?板书: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用多媒体展示几种不同压力的图片。问:有什么共同之处?教师总结:压力的方向跟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问:为什么会产生压力呢?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教师总结:物体之间相互接触,相互挤压。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弹力、重力的知识。问:压力属于弹力,还是重力?问:压力的作用点在哪里?教师总结:压力属于弹力,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受力面上。请几位同学上台画出物体的重力、压力的示意图,教师点评。拓展: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其重力。60 如图8-4所示,当物体静置在水平桌面上且无其他外力作用时,它所受的重力G与它施加于桌面的压力下大小相等。当物体静置在斜面上时(图8-5),压力与重力的大小就不相等了。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手指虽然都受到三角板压力的作用,但感受却不相同,这表明三角板对两个手指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问: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用多媒体演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思考、讨论并回答:1.本实验中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2.(a)图和(b)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3.(b)图和(c)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请同学讨论实验中还有哪些不足之处。板书: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引导学生回忆速度的概念。类比速度,引入压强的概念。板书: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受的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P:压强F:压力S:受力面积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的单位由力的单位和面积的单位组成,写作“牛/米2(N/m2)”,称为帕斯卡,简称帕,用符号Pa表示。常用的压强单位还有百帕(hPa)、千帕(kPa)、兆帕(MPa)。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182-183例题。进行讲解。注意:利用压强公式解决问题时,正确理解压力和受力面积。教师可用多媒体展开讲解。问:如果把机器直接放在工作台上,台面受到的压强有多大?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师:体会一下工人师傅是利用什么原理来减小机器对台面的压强的,你还能找到生活中类似的应用实例吗?请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84。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哪些是为了增大压强?哪些是为了减小压强?【教学后记】第二节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2.8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60 [学业要求]1.能完成“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2.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获取实验信息,推出结论,能完成含自己所做的实验设计的实验报告。3.能对探究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猜想能将结论与猜想对比,有反思与评估的意识。4.能运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压强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好这节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和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知识与方法上的铺垫。教材在编排上从观察现象引出问题,并通过观察现象得到有关压强的知识,接着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着重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在研究中只要求得到压强和深度液体密度的定性关系,不要求作定量计算;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推导出计算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液体压强大小因素与探究结果相符合再到液体的应用连通器,我认为教材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近,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液体压强的知识。[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因此,他们对演示实验大多数呈现较强烈的直接兴趣,特别对课堂教学中成功而有趣味的实验表现出较自觉的注意,能有意识的将注意力聚焦在演示实验上:他们对动手操作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做实验,愿意进行物理实验,但这种兴趣的特点是只对操作对象本身感兴趣,却忽视了事物本质的认识。学生的物理思维基本上还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存在思维片面性、肤浅性和动摇性,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最大的障碍点是:误认为液体压强与液体的重力(质量)、容器的横截面积有关。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本节从实际生活中的液体压强现象入手,通过演示实验,揭示课题、降低难度;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新知:通过实验验证,突破难点。设计实验,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完成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通过典型问题的引导分析,使学生的认识由理性回到感性,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物理学史介绍,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兴趣。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补充、完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反思的广度和深度。【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科学思维]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2.渗透物理方法“模型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的方法,推到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科学态度与责任]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思路】视频引入→演示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的压强(合理猜想)→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定量分析液体压强的大小→总结→应用60 分为两个课时,第1课时讲液体的压强及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的计算;第2课时讲与连通器的应用及帕斯卡定律。【教学重难点】[重点]1.液体压强的研究方法及探究过程。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3.连通器的特点。4.帕斯卡原理。[难点]1.理解液体压强公式。2.理解在连通器里各液面相平的原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玻璃容器、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盛水容器、连通器。【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为什么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时,你会感到呼吸有些困难?为什么潜水员在不同深度的水中作业时,需要穿抗压能力不同的潜水服(图8-13)?为什么水坝要建造得上窄下宽(图8-14)?本节我们学习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压强的概念。师: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问: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教师演示图8-15观察不同水深的水压实验。问:观察三张橡皮膜加水前后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从实验可知,封住三个孔的橡皮膜都凸出来了,表明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力,存在压强。这说明液体存在压强,称为液体压强。从实验还可观察到,不同深度处的橡皮膜凸出程度不一样,这表明水在这几个孔处的压强不一样。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猜想:(1)液体压强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2)是否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问:你还能想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展示压强计,介绍压强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设计试验步骤:1.探究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步骤: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金属盒方向,观察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和深度的关系步骤:保持金属盒方向不变,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探究液体压强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步骤: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液体密度,观察U60 型管两边的高度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指导学生看书中的实验过程,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并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纠正。选择任意组数据展示。引导学生归纳液体压强特点。板书:在相同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问:什么是深度?老师总结:某点到液体自由面的竖直距离即为该点的深度。自由面指液体和大气接触的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1.与不同组同学交流,看实验结果是否相同?若不同,分析其原因。2.你还有哪些猜想?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89第一段,请同学们自己对一些现象进行解释。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利用“理想模型法”,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思路:图8-17为盛有液体的容器,设想液体中有一高度为h、横截面积为S的液柱,其上表面与液面相平。计算这段液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深度为h处的液体压强。液体的密度为ρ,液柱的质量m=Vρ,液柱的体积V=Sh。那么,液柱对其底面的压力F=mg=Vρg=Shρg液柱对其底面的压强p=F/S=Shρg/S=ρgh其中,密度ρ的单位为kg/m3,深度h的单位为m,压强p的单位为Pa。第2课时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用多媒体展示连通器的PPT。板书:我们把上端开口、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问:连通器的形状各不相同,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连通器有一个特点:静止在连通器内的同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图8-19)。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问: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用理想模型法进行讲解。如图8-20所示,当同种液体不流动时,设想在U形管下部正中有液片A。由于液片A静止不动,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液片A两面的受力是相等的受到的压强也相等。根据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可知左右两管中液体的深度应该相同。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91-192内容。问:连通器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教师以船闸为例进行讲解。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船闸的PPT。展示8-24船闸的工作原理图。进行讲解。可以找同学进行复述,加深印象。教师加以指正。教师多媒体演示图8-18帕斯卡实验。问:帕斯卡在一密封的装满水的木桶上插入一根细长的管子,往管子里倒水,几杯水下去,就把桶压裂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时的内容,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60 液体压强的特点还广泛应用于液压系统,这涉及帕斯卡定律。板书:帕斯卡定律: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92-193的内容,请学生自己总结液压机的工作原理及液压千斤顶的工作过程。【教学后记】第三节空气的“力量”【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2.8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业要求]1.能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强的特点。2.能运用与压强有关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3.能通过实例,说明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重视定性分析,强调实验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教学目标】[物理观念]确认大气压的存在。[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认识大气压强。[科学探究]会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把大气压强概念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认识、理解、应用、提问及至创新。[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2.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思路】60 用与大气压相关实验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新课采用以交流讨论、实验探究的科学探究方法为主,情景激学、比较、阅读、讲解等方法为辅;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大气压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实际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情景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知道大气压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让全体学生全面地投入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节省许多板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更多的时间自主讨论学习。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让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发挥所长,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根据本节的知识容量用二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和粗略测量大气压的教学为第一课时,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教学为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及变化。[难点]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及变化。【教学准备】细玻璃管、烧杯、玻璃杯、硬纸板、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小吸盘、吸盘挂钩、水、汞、水槽、多媒体课件等。【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教师展示图8-32的覆杯实验。用手支持纸片。问:为什么纸片没掉下来?再装满水后,完成覆杯实验。问:没有受支持纸片,纸片仍没有掉下来,什么在支持纸片呢?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转动。问:纸片仍然没有掉落,说明什么?教师总结:空气内存在压强,空气内四面八方都存在压强。请学生自习阅读并得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液体压强,液体因为受到重力且能流动所以存在压强。我们生活在厚重的大气层中,也要受到重力、有流动性,大气是否也存在压强呢?板书:空气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演示图8-34小吸盘实验。教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演示。问:同学们有什么感觉?问:若让外部空气进入吸盘内部,你又有什么感觉?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借用实验器材或借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讲解吸盘实验,提出这里大气压力与拉力的关系为后面实验设计准备知识。问:你能解释覆杯实验吗?60 引导学生解释原因。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在吸盘实验讲解后自然的引出历史上有名的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意义和原理,并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大气压强是很大的。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那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呢?请看视频。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问:大气压强有多大?如何测量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98估测大气压强。演示图8-38估测大气压强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用2mL的注射器?2.何时测量力?3.如何测量面积?分析对比数据:各组数据各不相同,看来这个实验中有很大误差,并让学生思考误差产生原因。第2课时问:有什么办法能准确测量大气压强呢?让学生先自学教材197-198页,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视频演示:包括玻璃管的粗细、倾斜和上提玻璃管)小组分析讨论下列问题:1.水银柱为什么不下降,这启发我们可以把大气压强转化为转化为谁的压强?2.大气压强的大小和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有什么关系?3.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怎样计算?4.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5.试管的粗细、倾斜、上下移动为什么不影响水银柱的高度?6.汞有毒,托里拆利实验极具风险性,托里拆利当年为何不选择安全、方便的水做此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板书:大气压强的大小与760m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相等p=ρgh=1.36×104kg/m3×9.8N/kg×0.76m≈1.013×105Pa问:算一算,如果用水和足够长的玻璃管做这个实验,留着玻璃管中的水柱大约有多高?教师出示各种气压计,结合教材介绍。阅读课本P198-199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讨论以下问题:1.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强?2.大气压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3.高山上为什么要用高压锅?高压锅的原理是什么?问:大气压强的大小是一成不变的吗?板书:通常把760mm高的汞柱所产生的压强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1.013×105Pa让学生观察图8-40后得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的规律。【教学后记】60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2.8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业要求]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能运用与压强有关的知识解释升力的获得及解决一些安全问题。2.能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与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科学探究问题,并作出有依据的猜想与假设;能表述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教材分析]《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继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之后的一个内容,学生已具有了压强和压力的有关知识,但对流体、流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应用却是一个新的内容。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只需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道飞机升力的产生就行,不要求过多过深的涉及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有关的内容。[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观念。[科学思维]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科学探究]通过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自制简易喷雾器、与流体压强和流速相关的小实验这些实验,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科学态度与责任]1.在观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结识规律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3.领略流体压强差别所产生现象的奥妙,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平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教学思路】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多。因此,教学时尽量选用操作简朴、现象明显、直观且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把压力、压强跟流速联系起来,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飞机的升力,可以通过制作小小的机翼模型并进行分析,进一步阐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原理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培养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难点]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60 【教学准备】一根吸管、剪刀、玻璃杯、水、乒乓球、漏斗、纸片、机翼模型,多媒体课件等。【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高铁站台安全警戒线的图片。问:为什么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水翼船飞速前进的视频。问:水翼船为什么会飞速前进?若想揭开这些奥秘,则需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板书: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问:它们流动时的压强与静止时的压强是否相同?问:其压强与它们的流速有关吗?引导学生做教材P201-202图8-46实验:向两乒乓球中间吹气问:在两根水平平行放置的筷子上放两个乒乓球,用一根吸管往中间吹气,乒乓球会怎样?为了揭开谜底,让一个学生当场演示实验。实验现象是合拢了。教师用PPT引导学生分析:两球内侧因吹气流速突然变快,压强变小,两球外侧流速较慢,压强较大,内外两侧的压力差使两球靠拢。引导学生做教材P202图8-47实验:向两船中间冲水问: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其原因。板书: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迷你实验:制作吸管喷雾器教师展示器材:一根吸管、剪刀、玻璃杯、水引导学生做图8-48简易喷雾器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在离吸管末端三分之一处,剪一水平切口(不剪断),从切口处折弯吸管,使长端与短端成直角,把短端放进水里,让切口离水面约2~3厘米。用嘴从长的那端用力吹气。(如图8-48)师:猜猜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解释。结论:流体的压强,流速较大的地方,压强小。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问: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请同学们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问:为什么机翼这样的形状就可以使飞机飞起来?同学们按照书中的提示,做一个机翼的模型(出可事先准备好材料让学生制作,节省时间)试试它能不能飞起来。教师巡视指导。问:同学们试验的结果如何?能飞起来吗?问:你能解释它向上飞的原因吗?请大家看书P203最上面一段。60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于机翼截面上下形状不对称,相对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因而速度较大,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因此在机翼上下表面产星了乐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飞机升力是如何产生的。请学生阅读课本P203第二段。引导学生解释:当列车驶过时,旅客为什么不能超越安全线?【教学后记】实践制作能升空的飞机模型【教学过程】问题缘起活动方案交流评价拓展研究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万户飞天”的典故。问:谁发明了第一架飞机?下面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制作能升空的飞机模型,探究机翼的升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本活动涉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仿生学等相关内容,以及使用简单工具进行制作的技能。任务一:查阅资料请同学们查阅资料:1.了解人类对飞机的探索历程及相关飞行原理。2.收集简易飞机模型制作方案、视频等。任务二:制作飞机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浮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力的作用的相互性。问:热气球、飞艇是怎么升空的?问: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问:火箭呢?问:升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飞机模型或自己设计飞机模型,来制作飞机模型。1.收集用于制作飞机模型的材料或采购制作的材料包。2.选用合适的工具。3.关注机翼形状的打磨,探究升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提醒同学们在制作时和试飞时注意安全!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举办飞机模型飞行表演赛,看看谁的飞行时间更长。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各组飞机模型受到升力的情况,比较其效果并进行分析和解释。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问:飞机的机翼与小鸟翅膀的相似之处是什么?问:飞机模型在无动力或有动力情况下,如何飞得更高、更远?【教学后记】60 第九章浮力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学业要求]1.能通过实验认识浮力,能分析浮力产生原因。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过质量、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进行浮力的研究。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教材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本节课的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学情分析]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生疏,但是依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因此须要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试验探究浮力。当然,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究发觉物理规律的实力总体来说还比较差,因此,须要在老师引导下完成试验探究活动,依据学生探究状况刚好调整教学进程。【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科学思维]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2.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科学探究]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教学思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1.复习旧课:力的三要素。2.激发学习动机:通过观察生活中浮力的实验,以及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3.讲授新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的运动状态,由二力平衡知识,判断出物体受到浮力;联系所学压强知识,从理论和演示实验几方面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猜想并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4.巩固运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能测量物体所受浮力。【教学重难点】60 [重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难点]1.用“称重法”计算浮力。2.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水、气球、篮球、杠杆、钩码、多媒体课件。【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章节引入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PPT展示图片思考:万吨巨轮在水中为什么不下沉(图9-1)?热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图9-2)?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学习相关内容。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0。问:冰山、巨轮、热气球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为什么它们不会沉入水底或落地呢?板书: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作用力,物理学中把这个作用力叫做浮力。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师:我们先来探究液体的浮力。先引导学生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学生分组按教材图9-3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实验,注意观察现象并填充表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石块浸入水中和被手托起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会有变化?水和手对石块产生了什么作用?总结:测力计示数变小了,说明水给石块一个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就是水施加给石块的浮力,液体对物体产生的浮力大小F浮=G-F,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师:我们接着探究空气的浮力。对升空的气球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得出气球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9-4探究空气的浮力的方向。问:当杠杆平衡后再将扎在气球上的气针头插入篮球的气门内,气球随即膨胀,为什么此时的挂钩不再保持平衡?教师加以点拨:篮球和气球以及里面的空气是处于密封状态的,所以总重是不变的,篮球内的气体充入气球时,由于篮球较硬,篮球的体积不变,气球的体积变大,因为作为整体排开空气的体积增加,受到的空气浮力增加,因而这一端要上翘。板书: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都会对浸人其中的物体施加竖直向上的力,即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与重力的方向相反。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问: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借助教材图9-5,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进行讲解:将物体没入水中,对正方体六个面进行受力分析,由于左右、前后两面受力平衡,上下两面受力不平衡,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力大,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力小,因此水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水对物体的浮力。60 板书:浮力是因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力差而产生的。【教学后记】第二节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2.9探究并了解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业要求]能完成“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提出合理的猜想,能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能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是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生学会制订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浸没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在实验操作中不能简单地照搬操作,要思考为什么,每个实验步骤都有相关的目的。要求学生学会进行反思,并进行探究,形成结论。[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过探究活动的实践,对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和掌握,但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需要教师的指点。【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观念。[科学思维]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如何进行探究活动及探究活动中应采取的方法。2.通过对数字实验数据的采集列表等环节的处理过程,感受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过程。[科学探究]1.能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能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表达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知识应用的感知和实验器材的操作,提高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拓展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思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得出结论,评价。【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2.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3.经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学会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60 [难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教学准备】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金属块、小石块、烧杯、细绳、水、盐水、多媒体课件。【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PPT展示图片人在水中会沉下去,却可躺在含盐浓度高的死海看书(图9-8)。将盖紧的空瓶按人装满水的桶中,在空瓶全部没入水中前,随着按压深度增加,你会感到需要的力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猜想与假设请同学们想一想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将你的猜想说出来,并说明你猜想的依据。根据大家的猜测,我们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液体有关的,如h、ρ;一类是与物体有关,如物体形状、m、ρ、G、V等。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就要通过实验去验证。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实验设计问:同学们回忆下,浮力怎么测量?总结:浮力等于重力与拉力的差值。问:实验方法是什么?我们将设计三组实验,分别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浸没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步骤引导同学们按图9-9(a),写出对应的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步骤:先将金属块浸入水中,使之没入的体积不同,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求出浮力的大小。引导同学们按图9-9(b),写出对应的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步骤:将小石块用细线系好,分别放入水中的不同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变化.引导同学们按图9-9(c),写出对应的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步骤:将小石块块分别完全没入水和盐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求出浮力的大小.实验结论请同学们写出从三个实验步骤中分别得出的结论。问:有的小组同学在实验中出现所测两次浮力数据不相等的现象,试分析其中的原因。你认为所操作的实验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教师引导,最后得出结论。板书: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反思实验设计思想及实验过程,我们所得到的结论是否可信,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是否重新思考了实验的一些内容,存在哪些疑惑。(组织学生讨论)60 教师评价同学的思考,并希望能在课外继续研究。本节课研究的是定性的结论,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外继续探究定量的关系,以及我们新发现的问题。最后,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16,查阅资料,了解DIS实验的特点及操作方法。【教学后记】第三节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2.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学业要求]1.能通过实验,认识阿基米德原理。2.能对浮力问题进行简单计算。3.能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最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式进行相关计算。[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在教学中通过复习称重法测浮力,以及回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便引入新课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再加上讲解阿基米德测王冠的体积的启示,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的猜想。最后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定量关系,从而的出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形成运动和相互运动的观念。[科学思维]通过探究浮力的大小实验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2.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教学思路】60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课堂中对小组的探究成果加以展示,对优秀的小组及个人表扬,对善于合作学习的小组也加以表扬;巧妙应用多媒体与自主探实验相结合。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实验重点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表达式计算浮力。[难点]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石块、水、烧杯、溢水杯、细线、多媒体课件。【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多媒体播放关于阿基米德的PPT。问:阿基米德是如何鉴别出来王冠的真假的?问:浴缸里的水为什么会向外溢?问:怎样理解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我们已经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液体密度有关。思考:那么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做图9-12探究浮力的大小实验,请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问:比较测得的浮力与排开的水所受重力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F浮=G排=ρ液V排g问:阿基米德原理对气体也适用吗?问:浸入有哪两种情况?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用多媒体展示课本P219例题,请学生上台进行计算。教师进行点评,指正。问:如果金属球只有一半的体积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教师对同学的计算过程进行点评,给出正确的计算过程。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教材P221第6、7题,阿基米德原理还有哪些应用?【教学后记】60 第四节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2.9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学业要求]1.能通过实验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2.能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能关心我国在深潜方面的成就。[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已经学过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密度等相关的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一方面,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一些有关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其中最典型的是:有的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并不了解浮沉的实质,也不能理性地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际的浮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切入点,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有本质、正确的认识。在解释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时,由于学生不知道它们的结构特点所以感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运用动画、图片等,向学生介绍其结构特点,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科学思维]通过模型构建的形式讲解潜水艇等的浮沉原理。[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对潜水艇等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通过新闻时事和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物理的情感。【教学思路】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人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设计策略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潜水艇、热气球、选种等方面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60 2.了解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等浮沉的工作原理。3.应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难点]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潜水艇等的浮沉原理。【教学准备】实心的松木球、铁球、水、烧杯、玻璃瓶、鸡蛋、盐、密度计、种子、多媒体课件。【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古人打捞铁牛的视频。问:卸掉船上的泥沙,船为何上浮?物体的浮与沉取决于什么条件呢?本节将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出示铁球和木球。将铁球和木球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问:会发生什么现象?问:浸没在水中的铁球、木球(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问: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浮沉可能跟什么力有关?引导学生做图9-16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问:每次玻璃瓶都浸没于水中,以及采用空瓶、装满水、装适量水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分别让玻璃瓶上浮、下沉、悬浮,对其进行受力分析,比较重力的变化。教师进行讲解。板书: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状态。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问:同学们知道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吗?教师演示图9-17的鸡蛋浮沉实验。问:鸡蛋放入清水后,浮沉情况如何?问:加入盐后,鸡蛋浮沉情况如何?问:再加入水后,鸡蛋浮沉情况如何?请同学们试着解释这些现象。教师进行总结。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P223-224。板书: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教师展示一只密度计。问:它的结构是什么?问:密度计是利用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刻度有什么特点?教师讲解:密度计是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即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它所受的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和阿基米德原理工作的,由于F浮=G,F浮=G排=ρ液gV排=ρ液gSh入。所以与密度计浸入液体深度成反比。密度计的刻度值是上端小下端大。教师演示图9-19实验:将一把稻谷撒入盐水烧杯中。教师请大家一起观察“盐水选种”的实验,并说说如何判断哪种稻谷米粒最饱满,为什么?60 教师讲解:沉入底部的稻谷米粒最饱满,因为密度最大的稻谷沉入水底下,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而浮在水面上的稻谷干瘪不合格,密度较小。用多媒体展示潜水艇的视频。问: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教师出示潜水艇的模型,观察结构.结合教材图9-20分析潜水艇的受力情况和上浮、下潜的原理.然后通过课件展示潜水艇上浮和下潜的过程。教师讲解:潜水艇的压力舱充水时,自重增加,重力大于浮力,潜水艇下潜;潜水艇的压力舱排出一部分水时,自重减轻,重力小于浮力,潜水艇上浮。潜水艇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下潜和上浮的。教师播放热气球比赛课件。问:为什么热气球会飞起来呢?请大家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又有什么办法?教师播放“奋斗者”号深潜器的相关视频。【教学后记】调研我国造船与航海方面的成就【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船的图片。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是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船的发展史也从某方面体现了人类的科技进步。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我国在造船与航海方面的成就。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本活动涉及与浮力、船舶设计、水上交通、船业史实等有关的知识。任务一:查阅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1.了解我国古代和近年来船舶的发展及成就。2.了解我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为世界的航海史作出了哪些贡献。请同学们完成一篇调研报告。任务二:了解不同类型船舶的设计特点,并制作动力小船模型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类型船舶的设计特点及其对浮力等知识的应用。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参考样例,做一艘有动力的小船,综合考虑船体造型、材料选取、驱动装置等方面。教师提醒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安全,谨慎使用工具等。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60 引导学生分享关于我国造船与航海方面成就的调研报告,从科学性、可读性、信息是否详实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请同学们展示小船模型,评价小船的动力性能、稳定性与艺术性。教师进行点评。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调研全球变暖可能对航海业的影响,撰写一篇小论文。教师挑选几篇论文进行点评。【教学后记】第十章功与机械能第一节机械功【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学业要求]1.知道机械功,能用生活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2.能了解身边的一些力做功的估计值。3.能将机械功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教材分析]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学生已学习了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然后介绍了功的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便。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辨析,对做功有初步的认识。结合实例,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要求学生能应用公式=Fs进行简单的计算。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都与功紧密相连,而且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即能量的转化提供分析的基础,可见该节内容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路程的概念,已经储备了推导功的一般计算公式的基础知识。学生正处于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讨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从简单的逻辑思维向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老师要通过模型化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60 的学本式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形成能量的观念。[科学思维]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科学探究]1.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科学态度与责任]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思路】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本节课从物体对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及在水平面上拉动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对目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后,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什么是功。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的得出、应用公式=FS进行简单的计算均采用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思考中使学生总结得出本节所授知识,避免生硬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融入学习中来学习知识。【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难点]1.判断是否做功。2.功的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章节引入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PPT展示图10-1思考:1.重物上升过程中,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重物有“成效”,做了贡献?2.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对汽车的移动做了贡献,取得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理做了功。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问:上述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板书: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33物理聊吧的内容,思考:60 1.小明对水桶的拉力做功了吗?为什么?2.推力做功了吗?为什么?请大家讨论交流以上问题。总结: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教师对正确的例子给予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总结:(1)人用力推石头而没有推动分析:F≠0,S=0,没有做功(劳而无功)(2)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分析:F=0,S≠0,没有做功(不劳无功)(3)提箱子在水平路上走分析:F≠0,S≠0,F垂直于S没有做功(劳而无功)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问:怎么知道做了多少功呢?板书:物理学中规定,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W=FsW:功F:力s: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即焦耳,简称焦,用符号J表示1J=1N·m。用多媒体播放焦耳的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做教材P234例题。教师展示正确的规范解题过程。并强调解题需要注的地方。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上述问题中,若叉车先将货物缓慢举高后,又在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一段距离,将货物放到货架上。问:在这个过程中,又车对货物的支持力是否一直在做功?为什么?请同学们估计一些力做功的大概值。1.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大约多少?2.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并举过头顶,做功大约多少?3.将一袋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大约多少?【教学后记】第二节功率60 【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3.2.2知道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学业要求]1.知道功率,能用生活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2.能了解一些机械的功率估计值,能将功率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机械能和能源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在本章前面主要介绍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功和能的关系进入功率这节,体现了功和能之间转换的效问题,并更多是对实际问题与现象的分析和探究,从而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也为今后学习电功率等知识作了必要准备。功率是衡量机械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围绕如何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怎样计算功率及功率和能量的关系展开,首先从不同的物体做功快慢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然后从功率的定义出发,得到功率的定义式。其次,根据力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最后从能量的角度,阐述了功率的实际意义。[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内容前,学生已经学过“机械功”的相关知识,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本节课以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为基础,利用类比法建立功率的概念。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功的多少与做功的快慢混淆,对功率的概念不易理解。因此课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学生的体验、讨论、类比的过程中建立功率的概念,激活学生的思维,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形成能量观念。[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回顾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比照建立“功率”概念。[科学探究]根据物理量的表达式,设计实验方案,操作、记录、计算与表达。[科学态度与责任]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2.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思路】本节课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木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含的形成过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搬砖上楼的动画,引出本节的课题。通过做功的实验,来说明做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小组实验,测量功和时间的大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引出功率的定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功率是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程度,就像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程度一样。而后运用快速提问并抢答的方式来巩固有关“功率”的知识,教师引导并归类成几个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后并给出标准答案。展示电影文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功率的概念和它的物理意义。2.知道功率的公式(定义式及变形公式)、单位,能用公式进行功率的相关计算。60 3.能自己设计实验来测量功率。[难点]1.理解功率的大小反映了做功的快慢程度。2.应用功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存在快慢问题。怎样描述做功的快慢?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7,思考:图10-9中,(a)和(b)谁做功快?理由是:完成相同的功,时间少的,做功快。图10-10中,(a)和(b)谁做功快?理由是:相同时间内,做功多的,做功快。我们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比较做功的快慢:1.完成相同的功,时间少的,做功快。2.相同时间内,做功多的,做功快。问: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类比运动快慢,得出当做功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问:图10-9中的(a)和图10-10中的(a)谁做功快?引导学生思考:做功和时间都不同,怎样去比较做功的快慢呢?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都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总结:用类比法:比较做功快慢选取时间为标准进行比较功与做功时间的比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板书:把功与做功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它在数值上等于力(或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问:功率70W,表示什么意义?P=W/tP:功率W:功t:时间问:功率的单位是什么?功率的单位是由功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即焦/秒(J/s),又称为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1W=1J/s)。在工程技术上,常用千瓦(kW)作为功率单位(1kW=1000W)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瓦特的生平。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38,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值及其意义。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239例题,请同学们演算。教师进行点评。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60 问:拉力做功的快慢与重物移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通过哪些方式改变绳子拉重物的功率,满足不同的锻炼需求?【教学后记】第三节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3.2.1知道动能、势能。[学业要求]1.知道动能和势能,能通过实验了解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2.能运用动能和势能解释相关的现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功的知识后进一步学习的深入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流动的空气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在本节内容中教材未给出机械能的概念。重点介绍了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能量、机械能、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这些概念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模糊。[学情分析]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知识,对于力对物体做功能够进行判断,所以可以通过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知识的学习进行联系,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比较容易。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形成能量观念。[科学思维]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的存在。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的概念。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重力势能的因素。[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科学态度与责任]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教学思路】60 本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势能与动能的概念;二是势能与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在举例引入能量的概念。通过参与活动和联系生活实例,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得到影响势能与动能大小的因素。并结合影响势能与动能大小的因素,分析生活现象。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势能与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通过生活场景,猜想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并根据猜想的内容设计实验。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定性分析,得出结论。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能量的概念。能量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它与学生之前所学的机械功概念有密切联系。教师分析不同的场景,得出能量的概念,并演示实验,突破能量的概念中“能做功”的含义,知道物体“能做功”并非“正在做功”或者“已经做功”,而是指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3.初步了解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难点]1.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钢球、斜面、木块、重物、沙箱、小方桌、多媒体课件。【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播放图10-13中的几个画面,引入课题。问:以上三个现象中都有哪些物体能够做功?对谁做了功?课件展现:具有能量的事例。以上实例,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能量,能量的种类很多,从而引出最简洁能量的初步概念。板书: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连续出示物体由于运动对外做功具有能量的图片。问:它们的能量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引导学生比较其共同特征(运动)得出动能的定义。板书: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图10-14实验探究。课件展示实验的设计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问:两种情况下,各自得出什么结论?教师点评,总结:实验表明,同一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时,高度越高,钢球运动到底端时的速度越大,木块被推得越远,钢球对木块做的功越多,说明钢球具有的动能越大;质量不同的钢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时,钢球质量越大,木块被推得越远,钢球对木块做的功越多,说明钢球具有的动能越大。板书: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问:如果是光滑斜面,速度与什么有关?60 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动能大小的方法:控制一个量相同,比较另一个量的大小。请同学思考:1.在平直公路上以同样速度行驶的出租车和满载货物的货车谁的动能大?2.若货车的速度比出租车更快一些呢?若出租车的速度更快一些呢?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课件展现打桩机做功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感觉,引入重力势能的定义。板书: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所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引导学生猜测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设计试验,要留意实行什么争论方法,怎么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多媒体展示图10-15的实验视频。教师巡回指导。引发学生对探究结果进展描述,适时鼓励。板书: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它所在位置的高度有关。质量相同时,越高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高空坠物的危险,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阅读教材P243,用课件展现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引入弹性势能的定义。板书: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问: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板书:人们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这类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势能等各种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J),能的单位也是焦(J)。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44。问: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是不变的吗?【教学后记】第四节机械能转化及其应用【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3.2.1知道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学业要求]1.知道机械能及其守恒的条件。2.能举例说明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3.能解释与机械能转化有关的现象。4.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教材分析]在前两节《动能》、《势能》基础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本节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且要了解转化过程中遵从机械能守恒的规律。[学情分析]60 学生刚学了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能确认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处于一定高度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并了解了决定这些能量大小的因素。也就是说,学生为本节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教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对某种能量的变化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的,这恰恰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且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讨论,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形成能量观念。[科学思维]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科学探究]通过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树立发现和探索意识。【教学思路】本节内容不仅要求学生知道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且要了解转化过程中遵从的规律。教学的重点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让学生充分观察单摆等过程中物体高度、速度的变化,进而讨论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引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教学中,以渗透机械能守恒思想为前提,加强实验探究,并利多媒体,用投屏,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从影响物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教师起引导组织作用,尽可能让学生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学生体验单摆、抛掷装置、学科综合等内容很好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3.能的利用。[难点]机械能守恒。【教学准备】单摆实验装置、橡皮筋、薄木板、瓶盖、小球、多媒体课件。【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PPT展示荡秋千的视频问:你喜欢荡秋千吗?当秋千荡到最高点时,即使你坐在秋千上不动,秋千也会从最高点荡到最低点,然后从最低点向上荡。问:荡秋千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动能和势能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本节我们学习相关内容。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给出机械能的概念。60 板书: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教师展示图10-19实验装置,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摆球在高度最大处和最低点的速度大小,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教师演示实验。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到,摆球由静止释放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快,动能增大,这个动能是怎样产生的?问: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动能可不可以转化为重力势能呢?问:摆球每次上升的高度都比前一次要低一些,这是为什么?教师总结:摆球下降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摆球上升的过程中,动能越来越小,重力势能越来越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摆球每次上升的高度都比前一次要低一些,这说明摆球的机械能减少了一些,这是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等因素影响,摆球的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了。板书: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则机械能的总和不变,即机械能是守恒的。转化的方向:减少→增大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吗?弹性势能能不能转化为动能?举例说明。动能能不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组织利用他们课桌上的课本、文具或者其他小物件等设计一个小实验,动手做做,用来表现动能、势能的转化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做图10-20迷你实验“小制作-抛掷装置”。问:把橡皮筋拉得紧一点,松开后,球会不会被抛得更远?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最后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47学科综合。请同学们根据重力势能等相关物理知识,结合人体结构等医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请设计关于“杜绝高空抛物,倡导文明生活”的科普宣传方案,并完成相关的活动报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248,总结出机械能的应用有哪些。【教学后记】实践探究游乐设施中的功与能【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PPT展示图片60 游乐园(图10-26)中的滑梯、过山车等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在这些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中普遍存在不同能量的巧妙转化。让我们再次走进游乐园,探究童年记忆中功与能的关系吧。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本活动涉及功与能、工程技术、心理、人体健康等相关知识。通过体验感知、认识规则、完善方案等过程,完成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推介方案。任务一:体验游乐项目用多媒体展示过山车和蹦极的视频。请同学回忆下之前去游乐场玩过山车和蹦极的经历,从能量的视角分析体验过程。教师讲解:刚开始时,过山车在机械装置推力的作用下爬上最高点;第一次下行后,就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唯一的“发动机”就是重力势能,过山车的动能与势能之间不断发生转化。问:在最高点,速度多大?能量转化如何?问:由高处到低处,速度如何变化?能量转化呢?问:由低处到高处,速度如何变化?能量转化呢?教师进行点评后总结。教师讲解:跳跃者站在蹦极跳台上,把一端固定的一根长长的弹性绳绑在踝关节处或腰间,然后跳下.示意图如图所示跳跃者从0点跳下,自由下落到A点处弹性绳自然伸直,到B点处他受到的重力与弹性绳拉力相等,C点是他到达的最低点.到达最低点后,跳跃者会被弹起此过程中,动能与势能之间不断发生转化。问:从O点到A点,速度变化如何?能量转化如何?问:从A点到B点,速度变化如何?能量转化如何?问:在B点处呢?问:从B点到C点,速度变化如何?能量转化如何?问:在C点处呢?教师点评后总结。任务二:认识安全规则师:请同学们结合体验过程中功与能的关系,解释游乐项目安全须知相关内容,并从工程实践的视角对游乐设施的安全性进行评估。问:这些安全措施中的涉及到哪些功与能的内容?教师总结:1.过山车项目中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原因是在运动状态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人和物品由于惯性容易飞出,从而造成危害。2.蹦极项目中上,系住脚踝、腿或手臂,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原因是蹦极跳台较高,物品直接坠落,危险性很大;同时人依靠弹性绳的作用减小速度,在低处弹性绳的弹力很大,容易脱落或断裂。任务三:完善推介方案请学生从游乐设施、功与能的关系、游乐体验、温馨提示等方面撰写游乐项目推介方案。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请同学们在班级展示各自的推介方案,并对其他推介方案给予评价。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民间的传统游乐项目、游乐方式以及这些游乐项目中蕴含的科学内涵。体会物理学在游乐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写一篇科技小论文。【教学后记】60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课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2.6知道简单机械。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4.2.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业要求]1、知道杠杆的物理模型。2、在关于杠杆的科学探究中,能制订初步的实验方案;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相关器材获取实验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比较与分析,发现数据的特点,进行初步的因果判断,得出实验结论;能表述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教材分析]本课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是六、七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力与运动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8年级学生经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物理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杠杆,并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数学表达式。[科学思维]1.通过对实例进行分析,结合示意图建立杠杆的模型,掌握力臂的画法,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数据,推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见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教学思路】1.60 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一些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呈现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通过课本图11一1和图11-2展示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器具,让学生通过视图想想这些器具的使用,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概念,认识力臂的意义,明确这些器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终达到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的目的。2.用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评估"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教学重难点】[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教学准备】起子、饮料、羊角锤、钉板、直尺、砝码盒、杠杆、钩码、长木尺、苹果、钢铁、多媒体课件等。【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播放视频:海尔兄弟《火山岛》中的片段提出问题:海尔兄弟为什么能够战胜大力士?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同时板书标题。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1.杠杆就在我们身边,出示物品演示a.用起子开启饮料b.用羊角锤撬起钉子c.用直尺撬起砝码盒2.[观察视频]动态演示、开启饮料、羊角锤撬钉子、用木棒撬石头3.通过讨论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4.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了解五要素都影响杠杆的转动效果5.联系出示启子、羊角锤、木棒撬动石头的杠杆示意图识别杠杆五要素6.深化理解杠杆位亍水平位置和倾斜位置时的力臂的判断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1.猜想与假设演示实验在一根轻质长木尺的两端分别放一个苹果和一块钢铁,多次调节它们在杠杆上的位置,使它们平衡。提出问题:①怎样使杠杆丌平行呢?②又如何使杠杆再次平衡呢?2.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教师出示杠杆,提示:a.先调节平衡螺母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什么?b.如何测量F1、F2、L1、L2?c.设计实验d.进行实验e.收集数据、填入表格3.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分析数据得出结论:F1L1=F2L260 4.交流评估上述的结论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第2课时杠杆的应用【教学目标确定依据】[学业要求]1.能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杠杆模型。2.能说出人类使用的一些杠杆模型的简单机械。[学情分析]杠杆是简单机械整个这一章的重要知识点,且杠杆概念比较抽象,物理学中的“杠杆”是一个理想模型,理解较为困难。这一节课是:物理回归到生活,是要求学生在了解杠杆以及杠杆平衡原理后,对生活中的各种真实杠杆进行分析,并学会运用知识的一个过程。所以教学也需要从抽象的理论知识回归到具体的实践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杠杆这种机械,同时在生活中学会加以运用。【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杠杆的分类及特点。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并能进行分类。[科学思维]学会画出不同类别杠杆的力和力臂,通过模型结合杠杆平衡的原理进行分析并能解决相关问题。[科学探究]体会身边的不同类型杠杆,利用身边的物体探究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科学态度与责任]1.关心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于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生产、生活的意识。【教学思路】从杠杆平衡条件引入,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三种不同应用,使学生通过对实际机械的观察、思考和研究,并以图片、动画等辅助形式,理解不同类型的杠杆在生活中的作用。最后,综合杠杆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对各种杠杆进行功能判断和选择性运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各种杠杆,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思考,培养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能力;力求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实验等多个方面来实践其所学的知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杠杆的分类。[难点]力臂画法和杠杆的分类。【教学准备】杠杆、砝码、弹簧秤、多媒体课件等。【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复习上一节课有关内容:①什么是杠杆?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②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60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问:你的身边见过哪些常见的杠杆?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1.三种杠杆演示实验在杠杆右边挂两个砝码,然后分别在A、B、C点用弹簧秤竖直向下拉杠杆使杠杆平衡,读出弹簧秤的示数,比较三种状况弹簧秤的示数大小与对应的力臂之间的关系。归纳: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的角度来定义三种杠杆。(1)费力杠杆:在A点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1<L2;(2)等臂杠杆:在B点时,动力臂等于阻力臂,L1=L2;(3)省力杠杆:在C点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2.生活中的杠杆下面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杠杆分别属于那种杠杆。剪刀(省力,费力)瓶起子(省力)筷子(费力)镊子(费力)钳子(省力)钢笔写字(费力)钓鱼杆(费力)铡刀(省力)指甲刀(省力)起钉锤(省力)天平(等臂)总结:通过对三种杠杆的分类认识,我们可以发现:省力杠杆虽然省了力,但动力移动的距离却比阻力移动的距离大,即省了力却费了距离。同样,费力杠杆虽然费了力,但动力移动的距离却比阻力移动的距离小,即费了力却省了距离。省力杠杆的好处是用很小的力就能获得很大的力,因此省力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那么费力杠杆要有很大的力才得到很小的力,是否就没有用了呢?不是,用费力杠杆我们可以省去诸多的距离。【教学后记】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第1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3.2.4能说出人类使用的一些机械。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业要求]1、能通过实例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知道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滑轮是一种理想模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一章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第一课时内容。60 教材的编写思路:首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的省力情况和改变力的方向的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杠杆平衡的条件,分析论证实验探究的结论。在整个章节中的作用:本节内容既是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拓展应用,又是第二课时“滑轮组”以及建立机械功概念时的重要基础。因此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的实验探究设为本节课的重点,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动滑轮省一半力时,“支点位置”的分析作为教学难点。[学情分析]学习《滑轮及其应用》时,学生己经具备杠杆的基础知识,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也已经具有将近两学期的初中物理学习经历,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体会。因此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可行的,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帮助学生达到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作用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及其特点。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科学思维]1.通过对杠杆提升物体高度不够的问题进行思考,将多个杠杆进行组合推理得出一个新的机械----滑轮。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3.从杠杆的角度对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进行理论分析,并作出相关解释。[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对现实中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教学思路】通过物理建模的方法从理论上将滑轮抽象为杠杆,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对已经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解释,进一步理解滑轮的工作特点。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去分析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原因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协作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教学重难点】[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难点]动滑轮的支点和它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定滑轮、动滑轮、钩码、多媒体课件等。【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滑轮应用图片,如吊车、电梯、窗帘轨道等,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滑轮吗?它们在这些设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定滑轮和动滑轮。60 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1.观察图片得出滑轮定义。滑轮:中心有轴,周边有凹槽,可以绕装在框子里的轴转动的轮子。2.活动:演示用定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定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然后演示用动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教师总结:滑轮的轴心位置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滑轮的轴心位置随提升的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1.提出问题:杠杆能省力,定滑轮能省力吗?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使用定滑轮时的省力情况。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并认真填写学案上的实验表格。4.收集各组数据,共享与交流,得出结论。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评价和总结。问题1:可以直接用手将物体提升,如果高度太高手够不到怎么办?比如把国旗升到顶端,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到滑轮了,现在我们就来模拟用定滑轮升国旗,演示使用定滑轮。问题2:使用机械的作用在于省力或省距离,那么使用定滑轮的作用是什么呢?问题3:斜着拉动时拉力大小还等于物体重力吗?强调:沿任何方向拉动定滑轮力的大小都是一样的。问题4:为什么沿各个方向拉动时拉力大小都一样呢?定滑轮的实质是L1=L2的等臂杠杆。总结:定滑轮特点是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1.提出问题:杠杆能省力,动滑轮能省力吗?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使用动滑轮时的省力情况。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并认真填写学案上的实验表格。4.收集各组数据,共享与交流,得出结论。5.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使用动滑轮时,拉力总大于物体重力一半的可能原因。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评价和总结。问题1:滑轮除了刚才的用法,还能有其他用法来提升物体吗?问题2: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那么使用动滑轮的作用是什么呢?演示:动滑轮。问题3:此时有几段绳子拉着重物?问题4:物体重2N,将绳子自由端挂在顶端,绳子拉力大小为多少?问题5:如果用手拉着绳子自由端,则手的拉力大小为多少?问题6:斜着拉动时拉力大小还是重力一半吗?强调:只有竖直方向拉动时,才能省一半的力。问题7:为什么沿斜向拉动时拉力大小不等于重力的一半呢?动滑轮的实质是L1=2L2的省力杠杆。总结:动滑轮特点是可以省一半力,但费一倍的距离,不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活动:如图所示: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实际应用。【教学后记】60 第2课时滑轮组【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3.2.4能说出人类使用的一些机械。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业要求]1.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2.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3.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教材分析]在本单元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有机会对各种简单机械进行实验,包括设计和制作一些简单装置,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加以解释;认识机械的各个部件,了解它们各自的功用,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滑轮组》这一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本课所涉及的各个教学内容中体现了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设计和制作等完整的实践和探究过程。人们在生活中有哪些情境中使用了滑轮组?它们又是怎样作用的?我们怎样科学地使用它们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既是本单元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本课教学应当引领学生认识的。[学情分析]1.学生原有知识的分析:通过前一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学习,学生认识并研究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行设计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的能力。同时也发展了更浓厚的探索兴趣。2.学生现有能力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独立地进行一些探究活动。他们开始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思考,也具备选取自己认为可以进行的方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利用观察、实验所获得的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3.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分析:在生活中,学生时常见到升旗,起重机吊起重物诸如此类的现象,且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更会留心观察身边的类似现象。部分学生甚至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已经作出滑轮组更省力的推测。总之,组装一个滑轮组并进行实验验证,感受机械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对于学生而言是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的。【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滑轮组的概念,掌握滑轮组的特点。2.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科学思维]在滑轮组的组装使用过程中,建立滑轮组模型,归纳总结拉力与物重的关系。[科学探究]1.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提升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探究滑轮组不同绕法的特点的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思路】本节先回顾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后指出如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就可以既省力又方便,接着研究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通过图片、录像等媒体资料介绍我国古代对简单机械的应用情况,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60 [难点]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动滑轮、定滑轮、钩码、多媒体课件等。【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在建筑工地上,总少不了高大的起重机。观察起重机我们有什么发现?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原来,在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这个装置,出示滑轮组图片,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个装置里有定滑轮,还有动滑轮。我们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那么滑轮组的作用是什么呢?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研究滑轮组的作用1.猜测:回忆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2.出示材料:铁架台、线、滑轮、钩码、弹簧测力计、实验记录表。3.小组讨论一下,如何用这些材料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4.教师演示实验。(1)组装一个滑轮组的方法:将一个滑轮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作为定滑轮,在定滑轮的固定勾上系上一根线,绕过另一个滑轮后再绕过已固定的定滑轮,组成一个简单的滑轮组。注意绳子的末自由端必须通过每个滑轮。(2)教师示范:直接提起一个钩码的力是0.5N用力方向向上。用这个滑轮组提起一个钩码,注意它的用力方向可以竖直向下拉动,但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改用斜向下拉动测力计,用力方向发生改变,力的大小是0.3N。注意斜向下拉动弹簧测力计进行读数。5.温馨提示。(1)注意分工合作。(2)测力计使用方法。(3)多次测量,指针稳定时读数。(4)及时记录,实验完成后整理器材。6.汇报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我们的发现。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1.提出问题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3.教师演示实验。4.分析数据,交流发现。两个滑轮组更省力,但效果并没有成倍省力。分析原因:两个动滑轮本身是重物的一部分,所以重物越重,省力才会越明显,趋向于成倍增长。【教学后记】60 第三节机械效率第1课时认识机械效率【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3.2.3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途径。[学业要求]1、知道机械效率,能认识有用功和总功。2、知道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00%,能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途径。[教材分析]《机械效率》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本节课既是前面简单机械、功等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分析与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因此,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探究“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初中物理学习中效率的概念是一个重要概念,不仅有机械效率,而且还涉及热机的效率、炉子的效率、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用电器的效率等。因此让学生探究和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而从学生的认识经验来看,在生活中,经常涉及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等,效率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尽管具体意义有所不同但道理相通。[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之前学过的速度概念和密度概念以及压强概念经历了利用比值的思维去解决相关变量的关系,为本节课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作了铺垫。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初步发展阶段,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已经认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如浅入深的进行研究。二、学生对新内容的认知不足学生在生活中已学过“效率”这个名词,由于机械效率概念涉及到“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较抽象,因而要区分并理解这些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是对“机械效率”、“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特别是要弄清机械效率的定义、如何测量机械效率、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等问题不是很容易的,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2.了解机械效率,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科学思维]类比数学中的效率概念,推理得出机械效率的公式。[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动滑轮是否省功,初步认识机械效率。[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探究活动增强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索科学的求知欲。3.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教学思路】60 鼓励学生讨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或熟悉的生产实际,交流回答对“效率”一词的认识,指出在哪些场合下涉及到“效率”问题?教师可在肯定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本节课所研究学习的机械效率在物理学中有其独特的意义。接着组织学生做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实验中教师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滑轮组的工作情况,将实验全过程分解为重物升高和手拉弹簧测力计上升两个过程,指导学生分别计算两个过程中做功的大小,启发学生有何发现?能否提出相关问题?再引导思考、分析、解释其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这些概念。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问题,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认识趋同,进而认识机械效率问题。最后再安排学生做用斜面升高物体的实验,让学生再实践、再认识,产生认识上的飞跃。整个学习认知过程突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渐进过程。学生经过一个问题激发、实践探究、发现新知、解决问题、应用深化的获知提能和情感交流的体验过程,知识的获得有实践依托,真实可靠,理解自然,自然也掌握得比较牢固。【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机械效率。[难点]理解机械效率。【教学准备】细绳、弹簧测力计、滑轮、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机械效率。板书课题。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提出问题:直接提升物体做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做功相同吗?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分析、思考前后两次拉同样重的钩码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为什么不相同?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用机械做的功大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做的功呢?学了机械效率同学们就明白了。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可以省很大的力。那么机械的使用省不省功呢?1.实验: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是否省功提出问题:不使用机械直接提升物体做的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做的功一样吗?实验1 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匀速提升一定高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计算出拉力所做的功。实验2 如图乙,利用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分析论证:比较两个实验中拉力所做的功的大小。结果表明,实验2中拉力做的功多一些。可见,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与直接用手提升物体相比较,并不省功。评估: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多做的功来源于哪里呢?(使用动滑轮的确省了一半力,但拉力移动的距离增加了一倍,加上动滑轮的自重、摩擦等因素影响,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非但不省功,还要多做功。)2.多媒体演示60 思考:用动滑轮提升沙子的过程。(1)该过程中,人们的目的是什么?(2)为了达到人们的目的所做的功怎么计算?(3)在提升沙子的过程中,你觉得哪部分功是我们不想做的?若要计算,应如何计算?这部分功可以不做吗?归纳与总结:人们在利用机械做功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做的功叫做有用功(如克服沙子的重力而做的功),不想做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如克服桶重、绳子重而做的功),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阅读教材“机械效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机械效率的定义(2)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教师:正确理解机械效率,主要有以下五点:(1)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它只有大小,没有单位。(2)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的,所以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3)机械效率是表征机械做功性能好坏的物理量,机械效率越高,这个机械的性能越好。(4)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是否省力、滑轮组绳子的绕法、物体提升的高度无关。(5)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机械效率反映的是机械在一次做功的过程中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同一机械在不同的做功过程中,机械效率往往会不同。同学们讨论后能回答出第③种方法最好,因为第③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学生猜想之后揭开谜底:一个是用手直接做功,而另一个是用机械(动滑轮)做功。通过机械做功可以省力但不省功。【教学后记】第2课时机械效率的测量【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3.2.4能说出人类使用的一些机械。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业要求]1.能够设计实验测量斜面、滑轮组、杠杆等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并利用实验探究的数据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学情分析]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学生在学习了《滑轮组(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课。学生已经通过滑轮组提升重物,知道了什么是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本节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利用滑轮组提升钩码,测量其中的相关物理量,从而计算出滑轮组机械效率。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层层递进,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2.理解提高机械效率对实际生产、生活的意义。60 [科学思维]1.类比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推理归纳其他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计算。2.通过机械效率知识批判社会上关于机械省功的不当言论、虚假产品,培养质疑创新能力。[科学探究]通过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培养学生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2.在实验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的科学精神。【教学思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练习组装滑轮组和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通过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进一步了解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找出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认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难点]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钩码、滑轮、多媒体课件等.【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什么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1.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先让学生按照教材图所示的方式组装好滑轮组,并使用滑轮组提起相应的重物,小组讨论明确实验中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总功怎么测量,然后进行实验,将三次实验数据填写在下表中,比较三次测算的机械效率是否相等。教师补充:在实验中,一定要匀速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以减小实验误差.如果不是匀速地拉,弹簧测力计示数忽大忽小,且滑轮组对钩码的拉力不等于钩码的重力,无法使用η=W有/W总计算机械效率;如果向下拉,弹簧测力计由于弹簧的自重而导致示数F偏小,η偏大;如果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由于滑轮和轴之间没有摩擦,则读数F偏小,η偏大。分析数据比较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式:(1)同一滑轮组,载重越大,机械效率越大,所以滑轮组在满载情况下工作,可以增大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提高机械效率。(2)相同载重的情况下,动滑轮重力越小,机械效率越高,所以减小滑轮组中动滑轮的自重,可以减小额外功占总功的比例,提高机械效率。(3)改进机械结构,在滑轮的转轴上加润滑油,以减小摩擦阻力,减小额外功占总功的比例,提高机械效率。师生互动归纳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①增加被提升物体的重量;②使用较轻的动滑轮;③设法减小绳和轮之间的摩擦。60 【教学后记】实践制作“龙骨水车”模型【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意、导入课题展示龙骨水车的图片或视频,介绍其历史背景和在农业灌溉中的重要性。任务一 了解“龙骨水车”的结构功能物理原理讲解:讲解龙骨水车的工作原理,涉及杠杆原理、能量转换(如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等物理概念。龙骨水车,又称翻车、踏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提水灌溉工具,其工作原理巧妙地结合了杠杆原理、能量转换等多个物理概念。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其工作原理:1.基本构造龙骨水车主要由车槽(或称为水槽)、龙骨(支撑结构)、链条(或绳索)、踏板以及水轮等组成。车槽通常呈长方形,固定在龙骨上,用于盛水;龙骨则作为整个水车的骨架,支撑起整个结构;链条或绳索连接着踏板和水轮,通过人力踩动踏板来驱动水轮转动;水轮则带动链条或绳索以及与之相连的车槽循环运动,从而实现提水功能。2.杠杆原理在龙骨水车中,杠杆原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踏板和链条(或绳索)的连接上。当人力踩下踏板时,踏板作为杠杆的一端,通过链条(或绳索)传递到水轮上,形成力矩,使水轮开始转动。这个过程中,踏板的长度、链条(或绳索)的拉力以及水轮的转动半径都构成了杠杆系统的关键要素,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实现较小的输入力(人力)驱动较大的输出力(水轮的转动)。3.能量转换龙骨水车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多种能量形式的转换:人力转化为机械能:当人们踩动踏板时,人体内的化学能被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踏板和水轮运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水车的水槽从低处向高处提升时,水被提升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增加。当水槽到达最高点并开始向下运动时,水的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使水能够流动并灌溉农田。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水车循环的另一部分):当水槽从高处向低处运动时,水的动能又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在水槽再次被提升前),形成一个循环。4.工作流程综上所述,龙骨水车的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人力踩动踏板→踏板通过杠杆原理驱动水轮转动→水轮带动链条(或绳索)和车槽循环运动→车槽中的水被提升并灌溉农田→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回低处,同时水槽继续运动,完成下一个循环。综上所述,龙骨水车通过巧妙地结合杠杆原理和能量转换原理,实现了高效、节能的提水灌溉功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或互动软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这些原理。任务二 制作“龙骨水车”模型1.材料准备与工具使用材料准备:根据设计方案准备所需的材料,如木材、铁管或竹签、胶水等。60 工具使用教学:讲解并演示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木工工具,如锯子、砂纸等。强调使用工具时的安全注意事项。2.动手制作部件制作:学生按照设计图开始制作龙骨水车的各个部件,如车架、龙骨、水车叶片等。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问。3.组装与调试:各部件制作完成后,学生进行组装,确保水车轴心平行且能自由旋转。对组装好的龙骨水车进行调试,检查是否存在问题,如转动不灵活、漏水等。4.测试与优化性能测试:将制作好的龙骨水车模型放入水中进行测试,观察其提水效果和稳定性。5.问题诊断与优化:针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小组讨论并提出改进方案。对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如调整叶片角度、加固结构等。6.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龙骨水车模型,介绍设计思路、制作过程和测试结果。多元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模型的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收获。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体会我国古人为世界科技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写一篇相关的小论文,与大家分享成果。【教学后记】第十二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一节走进微观【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1.3.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1.3.4了解物质世界的大致尺度。[学业要求]1、知道常见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4、能关注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教材分析]60 本节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的第一节,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学情分析]经过近一年的物理课学习,学生已学习了声、光、力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了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物质和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物理现象,这些都是本节课的认知基础。还学习了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模型法、对比归纳法等。这为本节课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所以,对于本节课“微观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2.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科学思维]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历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通过图片展示、数据对比、类比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对宏观物质的尺度有大体的了解,原子的构成以模型法为主,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及特征。[科学态度与责任]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学思路】本节课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难点]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PPT展示图片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组成,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思考: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阅读课本P278-P283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最远和最近的距离是多少?3.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水、火、土、气组成,称为什么?60 4.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称为什么?5.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最早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颗粒命名为什么?后来人们发现分子也有结构,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6.原子还可以再分吗?7.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完成下表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1.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答:我们周围的一切,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都是由物质组成的.2.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最远和最近的距离是多少?答:人类能观测到的空间最远已到达1026m的宇宙深处,最小的尺度已深入到了10-19m的微观领域.3.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水、火、土、气组成,称为什么?答:四元素说。4.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称为什么?答五行说。5.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最早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颗粒命名为什么?后来人们发现分子也有结构,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答:分子;原子。展示原子核结构示意图,进行小组间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6..分析上述三图得到的结论是什么?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7.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完成下表。【教学后记】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2.1.2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1.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物质在不停地运动。[学业要求]1、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2、能通过宏观现象分析分子的微观状态。3、能通过实验或实例归纳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十二章的核心和重点内容,也是本章难点所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概念课。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分析总结出来的,所以教材对分子动理论的每项内容都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通过讨论宏观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60 的结论。在这些实验探究完成之后,教材接着介绍了物质中的分子状态,解释了固态、液态、气态所具有宏观特征的根本原因。[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对质子、中子、电子以及夸克等微观粒子有所了解,但由于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对它们的运动更是感觉难以理解。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与分子运动有关的生活经历,但是由于没有分子运动的知识,所以没有建立起联系,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有动手做实验的热情但是缺乏细心观察的态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聚焦实验细节和及时提问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能通过实验与实例,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子排列状态的模型[科学思维]1.能通过实验,猜想并得出分子间是有空隙的结论,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分析概括能力。2.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科学探究]能提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猜想,能说出并分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学习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的方法,并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分子间有间隙、分子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教学思路】考虑课标、教材、学情等综合因素,本课以带领学生通过体验实验过程,以“现象观察--分析推理--提出问题--猜想推论--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评估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顺序进行教学。【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难点]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应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来解释宏观现象,以及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养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酒精、试管、活塞、钩码、注射器、木块、塑料圈(带棉线)、肥皂水、红墨水、滴管。【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PPT展示图片,并思考: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自然界中,物质有哪几种状态?提出问题: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可以流动,这些特性与分子的特点有什么关系呢?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教师喷香水,学生观察现象,从分子角度,思考隐含的物理知识。60 教师强调分子运动看不见,但可以从宏观现象推理微观特点,这种思维方式值得学习。1.气体分子是运动的吗?播放视频: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实验观察现象,推理微观。2.液体分子是运动的吗?播放视频:水与硫酸铜溶液实验观察现象,推理微观。演示实验:冷水和热水中滴加红墨水观察现象,探究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3.固体分子是运动的吗?视频播放,金铅视频,观察合金层得出结论:物理中的生活:列举生活中扩散的实例。1.实验观察:神奇的鸡尾酒学生动手配制“鸡尾酒”。教师演示实验:水与酒精混合实验。2.小组实验: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时,体积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3.科学推理:铅块和金块的合金层约1mm厚,又能说明什么?得出结论: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隙。提出问题:分子在不停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为何分子没有四散开去,反而能形成物质。什么使分子聚在一起?1.演示实验:压紧铅块实验重物拉不开铅块,说明了什么?2.学生实验:四人一小组,先制作一张完整的肥皂膜,再用手指轻轻戳破一侧的肥皂膜,观察戳破前后棉线的变化,说明了分子间有什么特点?3结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提问:分子之间有引力,为何分子间还空隙,你能想到什么?4.小组实验:1)用注射器抽取一筒空气,用食指按住注射器嘴,然后用力推入活塞,压缩到最小后放开活塞,观察活塞运动。2)用注射器抽取半筒水,用食指按住注射器嘴,然后用力推入活塞,观察水能否被压缩?3)用力压木块使其体积变小,容易压缩吗?5.结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分析分子的特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结合分子模型道具,分析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宏观表现。总结:分子动理论由宏观现象,推理微观特点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自学教材第288页最后四个自然段,独立完成表格。强调:微观特点决定宏观现象。三幅图,分别代表三种状态【教学后记】60 第三节探索宇宙第四节跨学科:弘扬科学家精神实践追寻人类探索宇宙的进展【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课标要求]1.3.3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大致历程,知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学业要求]1、能关注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2、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探索志趣。3、能了解我国科技前沿的新成就。4、能体会科学家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教材分析]本课利用形象的资料展示了科学家们的探索成果及探索历程,同时也介绍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特点。可以说,本课进行的是一个科学发展史特别是宇宙探索史的教育,并力图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概念。教材从多个侧面展示了宇宙的浩大深邃、动感神秘,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宇宙是由许多个庞大的星系组成的,它们富于变化,充满活力。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对这些先驱者们怀有深深的敬意。[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太阳系及太阳系以外的星体有所了解,而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知道人类探索这些信息所使用的先进技术手段,但学生对各种技术手段的发展过程还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过程,让学生从观测、实践探索两个方面了解人类探索历程的发展,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科学技术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立志于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奋斗。【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大致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2.了解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就,知道我国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爱国情怀。[科学思维]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科学探究]通过分析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有初步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态度与责任]能为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而自豪;能体会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具有对大自然的好奇及不断探索的激情;能为我国科学家勇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具有探索大自然的执着追求,具有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思路】60 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程,例如,让学生观察夜晚的星空,引导他们发现星星的分布规律,引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如恒星、行星、星系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于宇宙的理解和看法,通过讨论,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宇宙的组成,恒星和星系的特点;我国科学家的伟大贡献。[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星系的分布和运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环节及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1)中国古代的星象图;(2)“地心说”的宇宙图像;(3)人类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4)“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在月球上;(5)“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的效果图。俄国著名的火箭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但是你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阅读课本P290-P295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2.哥白尼和日心说。3.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4.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5.“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飞行。6.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一)探索的历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行星的发现;人造卫星的发射。(二)浩瀚的星空,幻想和追求地球属于太阳系,银河系中还有许多太阳这样的恒星,宇宙中还有许多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播放科学家纪录片片段介绍邓稼先、钱学森、赵忠尧、南仁东、孙家栋等科学家的杰出贡献。思考:他们身上分别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教学后记】6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物理
发布时间:2025-02-18 08:20:02 页数:61
价格:¥10 大小:335.5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