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初中
>
化学
>
科粤版(2024)
>
九年级下册
>
第七章 溶 液
>
7.2 物质溶解的量
>
初中化学新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2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2025春)
初中化学新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2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2025春)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6
2
/6
剩余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7.2物质溶解的量本节是溶液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纽带。本节是在第1节物质的溶解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节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通过对这两个知识内容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溶液和溶解性的认识。教学设计中“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饱和溶液的内容在化学知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又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素养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3)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描述溶液。(4)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5)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陶土网、玻璃棒;硝酸钾、高锰酸钾、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二、推进新课知识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设问]除了糖,还有很多其它的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硝酸钾也可以溶于水,但在一定温度下,它溶解的量是否有限度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实验吧。[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P38【实验7-3】,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室温下,在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再往烧杯中继续加入5g硝酸钾,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提出问题]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第一次向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后无固体剩余,再向烧杯中继续加入5g硝酸钾,搅拌后有固体剩余。[分析解释]这表明溶质溶解的量已达到限度。[形成结论]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溶质就不能继续溶解了。[教师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思考]上述实验中第一次加入5g硝酸钾形成的是什么溶液?第二次加入5g硝酸钾形成的是什么溶液呢?6 [学生回答]第一次加入5g硝酸钾形成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第二次加入5g硝酸钾形成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设问]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拓展实验]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固体。现象:高锰酸钾溶液,溶液变为紫红色。结论:一定条件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高锰酸钾。[教师总结]一定条件下,一种物质(如硝溶液)的饱和溶液中还可以继续溶解其他物质(如高锰酸钾),此时的溶液是这种物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其他物质(如高锰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因此我们在形容溶液的饱和状态时,需明确“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呢?[交流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交流和总结。[总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1)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的溶质固体存在,且固体的量不再减少时,表明该溶液已饱和。(2)实验法:当溶液底部无剩余的溶质固体存在时,向该溶液中再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后,若溶质能溶解,则原溶液不饱和;若溶质不能溶解,则原溶液已饱和。知识点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设问]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才能变成饱和溶液呢?[学生实验]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39“观察活动”内容,完成课本【实验7-4】。实验步骤:向盛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中边搅拌边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转移约一半至另一烧杯中。向其中一烧杯中添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硝酸钾的固体颗粒是否继续溶解。把另一烧杯加热,之后再冷却,观察有什么变化。[分析解释]步骤(1)中,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溶解,溶液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步骤(2)中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溶解,溶液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步骤(3)中析出固体,溶液为饱和溶液。[得出结论]增加溶剂(水)或升温可以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降温可以使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条件。问题1.除改变温度(一般是降温)和减少溶剂外,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回答:增加溶质也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2.把蔗糖分别配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前者需要的蔗糖质量一定比后者多。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回答:不对,在没有指明温度和溶剂的量(或所配溶液的量)的情况下,只根据溶液是否饱和无法比较需要蔗糖质量的多少。[总结]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因为“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如果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除了改变溶剂的量或温度,改变溶质的质量也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多数情况表示为:。[补充讲解]此转化关系适用于大多数固体物质,但Ca(OH)2除外,因为其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在通过改变温度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时,要注意Ca(OH)2的特殊性。[思考]请思考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对溶液进行分类的,前者强调能否继续溶解,后者强调溶解的多少。(1)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2)在一定温度下,对于溶质、溶剂均相同的溶液,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三、典例剖析6 例在20℃时,向质量均为50g的5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然后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溶液(如有不溶解的氯化钾,则过滤除去)。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20℃时,实验3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B.在20℃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实验5C.在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D.在20℃时,实验5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7g【解析】A.有实验4的数据可知,实验3所得的溶液还能溶解溶质,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B.由溶液的质量减去水的质量,即溶解溶质的质量大小是: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实验5,故B错误。C.在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D.在20℃时,实验5所得的溶液中溶解的氯化钾的质量是17g,故D正确。【答案】CD四、课堂检测教师布置学生做当堂训练题目,并有针对性地讲解。五、课堂小结[提出问题]这一节我们知道了什么?[小结]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温度及溶剂量两个前提条件。条件一旦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多数情况表示为:4.饱和与否,是以“不能再溶解”为标准的。5.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的联系。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作业练习,并预习后续内容。第2课时溶解度【素养目标】(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2)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4)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5)能够用溶解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问题。(6)初步学习分析溶解度曲线,并初步学会应用溶解度曲线。(7)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8)培养从定性角度和定量角度综合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了解溶解度含义,认识溶解度曲线。【教学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和应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判断这六个实验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定性的表示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这六组数据能否定量的比较K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理由是什么?如果要比较K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限定哪些因素?想要弄懂得这些问题,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溶解度。二、推进新课6 知识点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引入新课]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我们认识了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氢气、一氧化碳、碳酸钙、氢氧化铜难溶于水等,这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水)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作溶解性。[讲师讲解]溶解性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影响溶解性大小的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如食盐易溶于水,却很难溶解在汽油中;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碘却很难溶解在水中。[提出问题]“油脂的溶解性很差”,对吗?[学生回答]不对,没指明在何种溶剂中。[过渡]物质的溶解性用什么来衡量呢?也就是说以什么标准来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呢?这个标准能精确的告诉人们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物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阅读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4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定义,理一理确定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明确那些要素。[总结]固体物质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2.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下标准:100g溶剂里(一般指水)状态:达到饱和状态单位:克[教师讲解]①我们上节课学到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在水中的溶解性会增大,也就是说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温度不同溶质所溶解的量不同,即温度变化时溶解度大小有影响,因此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②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的量制定一个标准,即溶剂的量要一定,规定用“100g溶剂”作为标准。③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达到饱和状态下,即在100g溶剂里,固体物质溶解能力达到最大限度。④固体物质的质量的单位规定为克,与溶剂的质量的单位一致。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提出问题]如何正确理解: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g。[学生回答]①20℃时,氯化钾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4g。②20℃时,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氯化钾、水、氯化钾饱和溶液三者的质量比为34:100:134。[补充内容]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②外因:温度,只要温度改变,物质的溶解度就随之改变。注意:搅拌、振荡或溶剂的质量不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讲师讲解]1.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①溶解性只能定性地说明该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②溶解度是衡量该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量度,是物质溶解性的一种定量表示方法。2.固体溶解性与溶解度的联系。[布置任务]根据以上表格长得数据,用数轴的方法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成果展示][阅读活动]阅读课本P41【表7-4】中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能否通过表格数据,读出2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6 [学生回答]通过表格能知道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知道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且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交流讨论]根据以上活动和表格内容,讨论用列表法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的优缺点。[学生回答]优点:表中所有数据都是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因此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缺点:数据不够齐全,反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不够直观。[教师讲解]除了列表法,作图法也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及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通过描点法绘制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溶解度曲线。[学生活动]依据课本P41【表7-4】数据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成果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汇制的溶解度曲线,并介绍作图法表示物质溶解度的优缺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优点:溶解度曲线呈现出来的温度范围较广,能更直观地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缺点:根据溶解度曲线查出的溶解度教据可能有误差。[课件展示]教师展示课本P42图7.2-6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和图7.2-7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教师讲解]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1.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三种情况:(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某物质对应的溶解度;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提问]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推理出哪些信息?[答]①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④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由此确定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⑤确定一定温度下制得某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方法;⑥由溶解度曲线可确定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讲师讲解]由于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有关,因此在谈及物质的溶解度时,应指明温度。[小结]以表格或曲线的形式呈现物质的溶解度及其变化,都是对实验测得的溶解度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的结果。[布置任务]根据讲解内容,将课本P42填空补充完成。知识点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阅读]阅读课本P4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内容,总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总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2.影响因素:温度、压强等。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43“思路与方法”内容,回顾溶液相关知识,描述哪些是对溶液的定性认识,哪些是对溶液的定量认识。三、典例剖析例(贵州毕节中考)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00g甲,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是200gB.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D.采用降温的方法可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6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60℃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60g,在100g水中加入100g甲,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60g+100g=160g,因此得不到200g溶液;40℃时,甲、乙有交点,因此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不是大于;采用升温的方法可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不是降温。【答案】B四、课堂检测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当堂训练,并有针对性地讲解。五、课堂小结[提出问题]学完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结]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2.溶解度曲线是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3.溶解度曲线规律: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4.气体溶解度:在101.3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5.溶解度表示方法——列表法、溶解度曲线。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并预习下节的内容。6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第2课时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同步练习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第2课时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课时作业九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同步练习新版粤教版
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件(科粤版九年级下册)
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第2课时溶解度课件(科粤版九年级下册)
初中化学新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3 辨别物质的组成作业课件(2024秋)
初中化学新科粤版九年级上册1.3 物质的变化作业课件(2024秋)
初中化学新科粤版九年级上册2.3 辨别物质的组成作业课件2024秋
初中化学新科粤版九年级上册1.3 物质的变化作业课件2024秋
初中化学新科粤版九年级上册1.3 物质的变化教学课件2024秋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5-02-19 11:20:01
页数:6
价格:¥2
大小:46.0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