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兴衰知识点(含考点练习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兴衰知识点一、考点讲解(一)先秦时期:从起源到分裂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治乱特点:实行世袭制,社会生产力初步发展,但夏桀暴政导致灭亡。启示:暴政是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2.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治乱特点: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甲骨文出现,但商纣王暴政引发民变,最终被周武王所灭。启示:暴政与社会矛盾激化是王朝更替的关键。3.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治乱特点: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周厉王、周幽王的暴政导致“国人暴动”和犬戎入侵,西周灭亡。启示:分封制的弊端在于诸侯割据,中央集权不足。4.东周(春秋战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社会动荡。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战争频繁,但思想文化高度活跃(百家争鸣)。启示:分裂与统一交替,思想文化在动荡中发展。(二)秦汉时期:统一与分裂的循环1.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治乱特点: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但暴政(焚书坑儒、徭役沉重)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速亡。启示:暴政与高压统治不可持续。2.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治乱特点: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经济恢复(文景之治)。鼎盛:汉武帝时期,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国力强盛。衰落: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王莽篡汉。启示:强盛需要政策稳定,腐败与土地兼并是衰落的根源。3.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治乱特点:初期光武中兴,经济恢复,但后期外戚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灭亡。启示: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与民族融合1.三国魏、蜀、吴:三国鼎立,战争频繁,但经济、文化各有发展。启示:分裂中孕育统一,民族融合加速。2.两晋西晋:短暂统一,因八王之乱、民族矛盾激化而灭亡。东晋:偏安江南,士族专权,经济文化繁荣,但政权不稳。4 启示:内部矛盾与民族问题导致分裂。3.南北朝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融合,但后期分裂为东魏、西魏。南朝:政权更迭频繁,士族势力强大,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启示:民族融合与分裂并存,经济文化在动荡中发展。(四)隋唐时期:盛世与衰落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全国。治乱特点:强盛:开皇之治,经济繁荣,开凿大运河。速亡:隋炀帝暴政(徭役沉重、战争频繁),导致农民起义,隋朝灭亡。启示:暴政与过度扩张不可持续。2.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治乱特点:强盛: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衰落: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加剧,最终灭亡。启示:盛世需警惕内部矛盾,藩镇割据是衰落的根源。(五)五代十国到明清:分裂与统一的交替1.五代十国特点: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经济破坏严重。启示:分裂导致社会动荡,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宋朝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治乱特点:强盛: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文化昌盛(理学兴起)。衰落:重文轻武导致军事薄弱,对外战争屡败(辽、西夏、金),最终灭亡。启示:经济文化繁荣与军事软弱并存,需平衡文治与武备。3.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全国。治乱特点:强盛:疆域辽阔,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中外交流频繁。衰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红巾军起义爆发,元朝灭亡。启示:民族政策与阶级矛盾是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4.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治乱特点:强盛:明初废丞相、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恢复(洪武之治、永乐盛世)。衰落:后期宦官专权、党争加剧、土地兼并严重,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启示:宦官专权与土地兼并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5.清朝建立: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治乱特点:强盛: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疆域辽阔。衰落:闭关锁国、政治腐败、列强侵略(鸦片战争),清朝灭亡。启示: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开放与改革是国家强盛的关键。(六)规律与启示1.治乱兴衰的规律4 盛极而衰:王朝强盛后往往因内部矛盾(如土地兼并、宦官专权)而衰落。外重内轻:地方势力过强(如藩镇割据)会导致中央集权削弱。民本思想:暴政与高压统治不可持续,得民心者得天下。2.王朝更替的原因内部因素:土地兼并、宦官专权、外戚干政、阶级矛盾激化。外部因素:少数民族入侵、农民起义、列强侵略。政策因素:暴政与高压统治、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3.历史启示政治稳定:强盛需要政治稳定与政策延续。经济繁荣:重视农业与商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与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开放包容:开放与改革是国家强盛的关键。二、考点练习1.选择题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但其统治仅维持了十五年。以下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秦始皇的暴政导致民众反抗B.秦朝的赋税和徭役过于沉重C.秦朝的法律过于严苛,激化了社会矛盾D.秦朝的暴政与高压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二: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同时,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材料三:唐玄宗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形成。(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三,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3.小论文题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为题,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4 【答案】1.答案:D解析: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与高压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虽然A、B、C三项分别提到了暴政、赋税徭役和严苛法律,但这些只是暴政的具体表现,而非全面的总结。D项概括了秦朝暴政的总体特征,包括赋税、徭役、法律严苛等多方面因素,同时指出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起义,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是D。2.(1)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特点:开明、平等,强调“爱之如一”。影响: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2)安史之乱的影响:导致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中央集权削弱。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任用奸臣,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解析:(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强调平等对待各族,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2)材料三指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而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土地兼并则是深层次原因。藩镇割据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唐朝逐渐衰落。3.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交流,仅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并对进出口货物进行严格限制。这一政策的初衷是防范外来势力的入侵,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但其后果却是多方面的。首先,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清朝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先进国家交流的机会,错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机遇。例如,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而中国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经济阶段,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其次,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无知。清朝统治者自认为“天朝上国”,盲目自大,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当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时,清政府毫无应对之策,最终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主权。最后,闭关锁国政策加剧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危机。内部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如太平天国运动,而外部列强的侵略进一步加剧了清朝的统治危机。闭关锁国政策使清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衰亡。综上所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短期内维护了封建统治,但从长远来看,却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开放与交流是国家强盛的关键,闭关自守只会导致落后与衰亡。解析: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可以从经济、文化、外交、政治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经济上,阻碍了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文化上,导致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外交上,使中国在列强侵略面前被动挨打;政治上,加剧了清朝的统治危机。通过具体事例(如工业革命、鸦片战争)和逻辑分析,论证闭关锁国政策的负面影响,最后总结历史教训,强调开放的重要性。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5-04-03 19:00:01 页数:4
价格:¥2 大小:460.5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