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易错知识点整理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哲学与文化》易错知识点一、哲学部分1、学源于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辨析]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源于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这句话只强调了主观的追问和思考,舍本求末,表述错误。2、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辨析]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类一切认识的源泉,真正的哲学智慧不是从人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3、哲学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辨析]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亡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辨析]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因而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不能认为任何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与方法论无关。[辨析]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6、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辨析]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7、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辨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8、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相同的。[辨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涉及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如果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9、唯物主义者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义者都坚持不可知论。[辨析]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被称为可知论;凡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被称为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极少数哲学家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10、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辨析]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也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1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辨析]物质和具体的物质汇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折学上的物质范時是对世界上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2、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辨折:人脑具有广生感识的生理基的,但不是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要产生意识,还必须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13、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6 [辨析]人脑与动物的大脑在构造上有者质的区别。这些区别说明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的大脑只对容观事物作出本能的反应。所以,认为“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对的,应该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辨析]从性质上看,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错误意识的内容也来自于客观存在,不过它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15、物质的固有属性就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辨析]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而言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唯一特性。16、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辨析]规律是客观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17、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因而也能改变规律。[辨析]人利用规律是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进而使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结果产生有利于人的变化,但不能认为是改变了规律本身。规律是容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18、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辨析]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19、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辨析]并非任何意识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意识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了正确反映的意识才能起促进作用。20、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辨析]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并非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21、人类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辨析]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車物国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但是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因为人的需要是主观的。22、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周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们不能政安事物的具体联系。[辨析]联系具有客观性,但是人们在联系的客观性面的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条件从而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23、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辨析]无论是人为事物的联系还是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存在人为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的问题24、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辨析]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组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各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方式组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25、人的认识有终点,科学有顶峰。[辨析]人的认识是发展着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26、运动、变化就是发展。[辨析]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辦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27、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辦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定新日事物,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作为标准。28、发展是由运动引起的。[辨析]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发展和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事物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29、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辨析]6 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新事物是后来出现的事物,但后来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30、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辨析]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不能认为哪一个更重要。3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辨析]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量变一定会发生质变,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32、事物发展具有前进性,因此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都是前进的。[辨析]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向,而不是指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至于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33、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互相斗争。[辨析]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34、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辨析]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矛盾双方就不可能斗争。35、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辨析]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36、理性识都是正确的。[辨析]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37、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辨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容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展于实践。38、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辨析]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没有以正确认识为指导的实践。39、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辨析]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当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40、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辨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按经验。41、科学理论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辨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42、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辨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实践检验、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即真理。4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逻误辦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嘐误。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的说法错误。44、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_[辨析]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位置不能颠倒,否则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45、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辨析]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46、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宿环运动。[辨析]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6 47、凡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辨析]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行学产生之前的唯物主义即便在自然观上是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但一旦进人社会历史领城,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4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辨析]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辨析]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50、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辨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51、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辨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5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辨析]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并不是不起作用。二、文化部分1、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辨析]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子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但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2、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辨析]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3、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辦析:经济决定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的说法绝对。4、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辨析]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不同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能说文化决定经济,更不能说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5、各种文化都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辨析]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可见,只有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才能塑造健全人格,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只会导致人格缺失,甚至造成人格扭曲。6、要把文化建设作为觉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辨析]虽然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觉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依然是经济建设。7、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辨析]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8、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全面继承或全盘吸收。辨析;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不可全面继承或全盘吸收,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9、只要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辨析: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同时,也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10、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辨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和要求,“吉为今用”是文化传承的目的11、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6 [辨析]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12、传统文化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辨析]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13、文化创新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辨析]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糟粕之分,文化创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物质保障。[辨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15、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辨析]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主要反映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16、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辦析: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往往有差异,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辨析]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引领作用。18、社会主义文化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辨析]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9、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会导致文化的趋同。[辨析]文化的交流互鉴,目的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将其融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而不是照搬外来文化,更不会导致文化走向趋同。20、我们应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所有精华。[辨析]既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又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2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封闭主义”[辨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强调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文化的士壤,这样的文化创新才会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2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辨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但民族文化不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3、文化遗产是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辦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24、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唯-[辨析]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重要而非唯一标识。25、文化多样性就是文化的多元化。[辨析]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方面来说的,二者不能等同。26、世界各民族文化有优劣之分。[辨析]各民族文化没有优步之分,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进界各民族文化的地位是平等的。27、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6 辨析:世界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同时又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世界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累加。28、世界各国应彼此尊重和认同对方文化。[辨析]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昇,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9、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辨析]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遊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或者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30、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辨析]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至彩,充满生机与活力。31、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辨析]社会实践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32、理论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辨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政治
发布时间:2025-04-09 07:20:01 页数:6
价格:¥2 大小:170.5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