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高频考点户籍制度的演变专题(知识点 答题术语模板 模拟练习)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

2/3

剩余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户籍制度的演变专题一、知识点1.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民户。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3.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入户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东汉末期,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4.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6.宋朝户籍分主户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八佃户7.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8.明朝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圼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9.清朝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二、答题术语模板(一)户籍制度变化特点古代户籍制度(秦汉至明清)技术载体书写材料:简牍(秦汉)→纸质黄册(唐宋)→鱼鳞图册(明清)技术推动:造纸术普及(汉代)推动户籍登记系统化。管理主体:基层到中央:乡里制(秦汉)→县廷主导(隋唐)→户部统管(宋明清)。中央集权强化:明代黄册制度要求“十年一造”,中央直接审核。户籍分类:等级固化:士农工商分籍(唐代)→军户、匠户、民户(元代)。功能细化:明代的“户帖”区分主户、客户,清代的“保甲册”强化治安功能。人口管控:限制流动:唐代“过所”制度限制跨区域迁移,明代“路引”严控流动。赋役绑定:户籍与田赋、丁税直接挂钩(“一条鞭法”后部分松绑)。近代户籍制度(清末至当代)技术革新:3 数字化管理: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录入,21世纪全国户籍信息联网。政策转向:城乡二元松动: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区分。流动开放:居住证制度(2016年)允许外来人口享受部分公共服务。功能转型:去赋税化:2006年取消农业税,户籍与土地承包权脱钩。社会服务绑定:户籍与教育、医疗资源分配逐步解绑(如“异地高考”政策)。(二)设立户籍制度的原因古代①中央集权强化②门阀政治发展,社会分化严重③人口隐瞒现象增加④土地兼并加剧⑤征发赋役,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⑥造纸技术的发展⑦乡里体制存在弊端,吏治腐败⑧社会动荡,传统户籍制度遭到破坏近代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需要③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④政府社会管理的进步(三)户籍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古代1.正面:①为朝廷征发赋役和贩灾提供依据②客观上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③强化了政府对人口流动的监控,抑制犯罪活动④推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⑤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抑制了豪强势力⑦保证了赋税制度的顺利实施⑧巩固了中央集权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2.负面:①阶层固化:元代“诸色户计”制度将职业世袭化,限制社会流动。②经济扭曲:清代“摊丁入亩”后户籍与土地脱钩,反而加剧人口隐匿。近代1.城乡差距扩大:资源倾斜:19502000年城市户籍优先享受教育、医疗资源,城乡差距拉大3.3倍(数据来源:《中国城乡发展报告》)。2.改革红利释放:劳动力解放:2014年户籍改革后,2.8亿农民工实现“市民化”转型(国家统计局数据)。3.社会治理挑战:大城市病:北上广深户籍门槛导致“落户难”与“城市收缩”并存。(四)制度演变规律总结1.技术驱动:从简牍到大数据,技术迭代始终推动户籍管理精细化。3 2.功能转型:由“管控工具”转向“服务载体”,户籍逐渐剥离附加权益。3.权力博弈: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的利益分配贯穿制度变迁。三、模拟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秦汉时期,材质较为轻便的简册户籍取代了木牍户版,乡制作的户籍副本呈报至县,以适应国家强化统治的需要。魏晋之际,户籍开始以纸质代替简册,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进行查勘核实。相较于战国秦汉普罗大众被统一纳入乡里,承担相同赋役的编户齐民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面对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民众逃移流徙严重的情况,开始将治下编户划分为多种身分的人户,如屯田户、兵户、吏户等,他们与普通民户一起,按照身分承担不同的国家义务。——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至魏晋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时期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6分)【答案】1.表现:书写载体改进,从简册到木牍再到纸张;制作主体上移,由乡到县廷;保管查勘由县廷到州郡、户部,中央加强户籍管理;从编户齐民到以职业区分户籍类型,户籍种类增多。(6分)2.原因:强化集权和社会控制的需要;门阀政治发展,社会分化严重;人口隐瞒现象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征发赋役,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造纸技术的发展。(6分)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5-04-14 17:00:01 页数:3
价格:¥1 大小:38.5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