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历史2025届中考世界史部分主观题极重要考点整理(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中考历史主观题重要考点一、世界古代史《金字塔》评价: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弱。《汉谟拉比法典》评价:是迄今为止是黑商第一步较为完整的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说明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活跃;维护奴隶主统治种姓制度严格等级,对人民的压迫佛教内容:众生平等,忍耐顺从。评价:传播到中国乃至世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希腊民主政治评价:成为西方民主制源头;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亚历山大东征评价:从进了东西方文华的交汇;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灾难。《十二铜表法》评价: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基督教过程:罗马帝国为国家;法兰克王国时被推崇;查理曼帝国时有什一税和教皇加冕。封君封臣制度实质: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评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契约意义。西欧庄园性质: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大化改新评价: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阿拉伯和拜占庭评价: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西欧新的生产方式(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特征:雇佣;面向市场评价: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二、世界近代史西欧新的生产方式(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特征:雇佣;面向市场。评价: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文艺复兴14世纪原因: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拜占庭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文化);中世纪大学(人才)。内容:以人为中心,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实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地位: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6 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探寻新航路原因:商品经济发达,渴求市场;马可波罗的描绘激起欧洲东方热;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地圆说、指南针以及造船技术等技术支持;文艺复兴(精神支持)影响:促进了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中心转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与亚非美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确立起来。殖民掠夺影响: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上市场的形成;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欧洲文化传入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9原因: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激化。成果:君主立宪制。地位:世界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英国殖民者与北美人民矛盾的激化;波士顿倾茶事件。性质: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民族解放战争。《独立宣言》1776内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自由的权利(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评价:是第一个一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争意志;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不是真正、彻底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背景原因:美国建立后各州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成果:建立联邦制共和国体制。原则:分权制衡。表现:三权分立。评价:维护了美国政权稳定;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启蒙运动指导思想:理性主义。核心内容:反对专制,提倡自由、民主和平等。性质: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法国大革命1789-1804原因: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君主与议会矛盾激化。影响: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传播民主自由思想)。彼得一世改革核心内容: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整个村庄的农奴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影响: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评价: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促使社会各方面出现新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6 美国内战1861原因:南方种植园经济阻碍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奴隶制存废问题。地位: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评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种族歧视仍然存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评价:调动了黑人的积极性,积极参军,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日本明治维新1868原因: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国家的侵略;锁国政策;倒幕运动(政治前提)。地位: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近代化开端)。影响: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蒸汽时代)原因:政治前提-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局稳定);经济需要-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扩大,需求增加);技术支持-凯伊发明飞梭、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提高生产效率);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影响: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世界工厂);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电气时代)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经济);科学研究的巨大进步(科技);资产阶级统治在全球范围内确立(政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市场)。特点: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日)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取得跳跃式发展;发展领域从轻工业(纺织)转移到重工业。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化强国;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垄断资本主义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社会变化——人口增长,大众教育普及化,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中后期(信息时代)评价: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评价:将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总);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生);推动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经);网络安全问题影响世界(消)。三、世界现代史一、世界全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冲突不断;萨拉热窝事件。性质(实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特点: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带给人类空前灾难。6 影响:给世界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反对霸权主义;科技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重建了战后国际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一战后的短暂繁荣奠定基础;体现了强权政治的色彩,是帝国主义瓜分并统治世界的工具;未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还制造了新矛盾,为二战爆发埋下隐患。实质: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局限: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不可能长期持续。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经济危机影响;绥靖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客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潜伏的矛盾(历史);各国没有互相配合,使局部战争走向世界战争。胜利原因: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英勇斗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协调了各国行动。性质:法西斯的侵略战争,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影响:彻底粉碎了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彻底结束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改变国际政治格局促进两极格局形成(未来);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启示: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各国交流与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反对霸权主义,警惕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复燃。雅尔塔会议1945目的(影响):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筹划建立战后的世界秩序。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评价:美苏瓜分世界;维持了战后四十多年的和平;体现了审核因素略与霸权主义;两强相争,使得世界长时间不得安宁。经济全球化原因:科技缩短距离;冷战后各国积极寻求合作;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生产力大幅提高特征:生产贸易金融投资和消费全球化,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家。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成长(生产活动全球化)。影响: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加大了贫富差距。阻力: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启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引进国外投资和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制定审核因素略《九国公约》1922评价: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为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原因:生产相对过剩(主要);股票暴跌(直接)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影响:审核因素略6 罗斯福新政1933手段:国家干预经济评价: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渐增加;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启示: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欧洲联盟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起了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挑战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评价: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缓和了阶级矛盾;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发展共同原因:经济上援助或扶持/战后国际地位提高和经济实力增强(美);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科);都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欧日崛起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政);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变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经)。新特点: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西欧走向联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重视高科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启示: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上向新兴产业方向合理调整才;发展科技,注重创新;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三、社会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1848理论诞生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产生社会矛盾(经济);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实践);工人阶级队伍壮大(阶级);继承前人的思想精华(理论)。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恩格斯)特点: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意义:(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理论);(实践)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中国审核因素略巴黎公社1871地位: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意义: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实践(现实)。十月革命1917原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薄弱环节;一战导致国内矛盾激化;二月革命(政治前提)。地位: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成为现实;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共诞生);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新经济政策1921-1926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苏联工业化1926-1937成就: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评价:使苏联能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定下来,使后来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苏联模式19366 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成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审核因素略苏联改革原因:经济发展不均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苏联模式”严重束缚)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东欧剧变(80年代末)原因:内—审核因素略;外—审核因素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审核因素略。苏联解体(1991)原因: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根);戈改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直);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外)。影响:审核因素略;标志着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认识: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审核因素略。中胜因:审核因素略。启示:审核因素略。四、亚非拉世界19世纪殖民地人民抗争原因:殖民国家的殖民侵略;美国独立战争与启蒙运动的影响。影响: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万隆会议1955原因: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亚非国家取得独立;新独立的国家讨厌冷战,不愿卷入大国间的军事斗争。地位: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参加的会议。影响: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认可,逐渐推行开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崛起启示:国家独立和统一是经济发展必要前提,坚决捍卫国家独立与统一。亚非拉独立有利因素:二战加速殖民国家衰落,促进了殖民地人民觉醒,法西斯侵略破坏了原有的殖民体系;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运动兴起;西方国家内部审核因素略。亚非拉现实贫穷原因:长期的被殖民侵略和掠夺影响。亚非拉发展措施: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建立国际政经新秩序;加强亚非拉团结合作亚非拉新时代任务: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保卫世界和平;反对殖民和霸权主义。亚非拉合作新时代影响: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促使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5-05-07 13:20:01 页数:6
价格:¥2 大小:168.5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