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初中
>
历史
>
人教版(2024)
>
七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2025秋)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2025秋)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6
2
/16
剩余1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1.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3.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教学难点】理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韩磊的《秦王扫六合》歌曲,大屏幕出现歌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教师: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导入第9课《秦统一中国》。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的原因:指导学生看书,归纳,从人心、经济、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教师: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同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之后,为灭亡六国,招募各国人才,策划统一大业,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教师:简单介绍秦实现统一的过程。秦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亡了六国,完成了统一。2.秦统一的意义:教师:“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展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过渡: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称帝前灭亡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政策。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政策之一。展示: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指导学生看书,归纳概括中央集权制度的三方面内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国政事,他们都由皇帝任命;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16 展示:皇帝的由来。教师:郡的长官郡守,县的长官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代替,大大地减弱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秦始皇通过这一整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自己手中,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它一方面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展示:三、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师: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了解自己管理天下的情况,他召集了一批中央和地方的官员来汇报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第一个官员汇报了这样一个场景。“现在天下初定,六国的度量衡均不统一,出现了大量缺斤少两的现象,一些不法商贩投机倒把,扰乱了市场的交易,货币也不统一,市场极为混乱,交易不便,再加上各地的道路宽窄不一,交通非常不便,百姓有很多的怨言。”秦始皇听完大臣的讲述后眉头紧锁,若有所思。教师:同学们,如果你是秦始皇,面临这样的情况,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呢?展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方面归纳,并引导学生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展示: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学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展示: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修建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以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秦朝疆域的四至,鼓励生自制疆域图: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带给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国家的统一、疆域扩大而产生的安定与荣耀,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融合,给人民心理上带来强烈的认同感与凝聚力。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所以,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16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课程标准】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2.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3.知道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会战胜项羽,从而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教学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难点】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的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秦帝国无疑是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朝代之一。它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但如此伟大的一个朝代,一个想代代相传直至万世的帝国,竟然只存在了15年就灰飞烟灭了!是什么原因断送了始皇帝的梦想?让我们在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找寻答案。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秦的暴政1.酷刑展示: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或只买单只,拐杖却是抢手货。问题:秦国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试说。展示:秦朝刑具。教师:秦朝有一种刑罚,犯了罪要切去单脚,所以鞋子没人买,拐杖抢手呀。揭开谜底:“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luó),断足盈车”,即使免去死罪,也往往要割去鼻子或砍断双腿,挖去膝盖。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当时有人曾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说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2.重役学生:讨论秦朝除了刑罚残酷之外,还有哪些不合理的制度呢?材料:新婚的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当孟姜女寻夫找到长城边上时,却被告知范喜良已经死了。闻此噩耗,孟姜女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丈夫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讨论:繁重的徭役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危害?(导致农桑失时,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过渡:繁重的徭役后,家里还要不要交税(粮食)呢?3.苛税展示: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教师:苛政猛于虎、急敛暴征,已超过人民能负担的极限。4.秦二世(胡亥)的统治有过之而无不极展示:公元前16 210年,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病死,他的儿子胡亥继位,就是秦二世,宦官赵高掌握大权。赵高对秦二世说:“人生如同白驹过隙,何不及时享乐。”秦二世只知寻欢作乐,胡作非为,征发人到咸阳,为他豢养和训练供他射猎用的禽兽,继续大建阿房宫,他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更残酷,政治更黑暗。教师:秦残暴统治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是封建帝制只能培养出这样专制独裁的领导人。二是秦灭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三是权力过分集中于皇帝一人的结果。过渡:秦的暴政,最终激起人民的反抗:展示:二、陈胜、吴广起义[史料研读]材料一材料二 这支戍卒队伍途经蕲县大泽乡时,遇到大雨,不能前进。按照秦朝法律,戍卒不按期报到,就要被斩首。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陈胜与吴广商议,与其去渔阳送死,不如就地即刻起义。问题: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能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学生1: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学生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问题: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守的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学生1:不会。按期到达就没有违反秦律,不会被斩首。学生2:会。陈胜吴广的队伍不起义,还可能有其他的队伍起义,因为秦朝施行暴政。教师:同学们看问题很到位,也很深入。这正反映了这场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由于秦朝实行暴政,即使陈胜、吴广不起义,肯定也会有他人起义,因为是秦朝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过渡: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声势浩大,但由于力量分散,再加上秦军十分强大,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吴广、陈胜也先后被杀。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唤醒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其他的起义军继续接过推翻秦朝的大旗,继续开展着倒秦的战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是谁接过推翻秦朝的大旗?生说:项羽、刘邦等。教师: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巨鹿之战。这场战役里包含了哪一个成语?你知道这个成语吗?你怎样看待项羽的这种做法?生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教师:当时项羽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胜。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教师:项羽和秦军巨鹿之战的同时,由文臣萧何张良和武将韩信辅佐的刘邦直捣黄龙,进军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以此为标志,秦朝灭亡。问题:是谁结束了秦朝的统治?学生:刘邦。16 过渡:秦朝灭亡了,国不可一日无主,那么,推翻秦朝刘邦项羽都有功劳,该由谁来当皇帝呢?我们来看看历史的选择吧!展示:三、楚汉之争教师:“楚汉之争”,是由于项羽原来就是楚国名将的后代,加上巨鹿之战后,他的威望和实力大增,不但自封为西楚霸王,还封刘邦为汉王。因此,人们就把他们争夺天下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虽然战争初期项羽无论在实力还是威望上都占据优势,但公元前202年却被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项羽在乌江边上自刎而死,刘邦则建立了西汉王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讨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在与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展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说明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1)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20万人,进入关中后,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2)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3)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万人动。徭役兵役极繁重,死刑就有十多种。项羽刘邦起义中,推翻秦朝立大功。项羽巨鹿战强秦,刘邦建汉歌大风。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教学目标】1.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3.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教学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刘邦的《大风歌》学生:朗诵教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西汉建立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的?生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16 教师: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展示: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材料二 将相出行乘坐的牛车讨论:结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状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残破荒凉的景象。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展示:二、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教师: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国家很穷,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面对这种现实,汉初统治者只有废除秦朝苛法,与民休息,恢复社会经济,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另外,刘邦本人亲自参加了秦末农民战争,亲眼目睹了秦亡的过程,他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2.措施展示:材料一 颁布军队复员令,凡复员的军吏卒,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动员流亡之民回乡,“复故爵田宅”。在全国推行释免罪人和奴婢,增加农业劳动人口。材料二 刘邦根据官吏俸禄和政府开支制定全国赋税总额。田租,或称田赋,即土地税,征收率为什五税一;口赋,也称算赋,即人口税,每人每年一算(120钱)。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归纳:汉高祖在位时期采取了哪些休养生息政策?生试说。展示: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③减轻农民的赋税。④相应的减免徭役和兵役。3.作用教师:刘邦颁布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休养生息政策,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休养生息的政策意义深远,为“文景之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使大汉王朝逐步走向了“文景之治”。展示:三、“文景之治”视频:《繁华初现——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片段问题:根据视频,结合课本概括文帝、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举措。同学1:文帝和景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鼓励垦荒,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学2:文帝和景帝时期,“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而且还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同学3:文帝和景帝时期,厉行勤俭,以身作则,反对奢华。答案提示:16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展示:“文景之治”时期的部分图片教师:西汉初年与“文景之治”时期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由此我们知道“文景之治”是汉初休养生息的继续和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治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楚汉之争,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初期由于连年争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萧条。汉高祖刘邦采纳“黄老学说”,以休养生息政策治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并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国力大大增强,最终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问题牵引、自主学习、阅读回答、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生成问题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又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推恩令”的实施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第1题。1.简述“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刺史制度的内容、作用。(1)背景:①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乱;内容:①下诏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分封给子弟作为侯国,封地与势力缩小;②削藩。作用:诸侯王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2)13个州部各派刺史1人,既监视州部地方官,又监视豪强及其子弟,严禁其为非作歹,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知识模块二、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第2~3题。2.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1)背景: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②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16 (2)内容: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经》《春秋》作为教材。(3)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3.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1)措施: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2)作用:使国家的财政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知识模块四 北击匈奴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第4~5题。4.为解除边疆的威胁,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1)措施:①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②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2)结果: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始开始西迁。5.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的政策和西汉初期对匈奴的政策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大举反击匈奴。原因在于,西汉初年,国力瘦弱,后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客观: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2.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诸侯国,建立较小的侯国,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对抗,实现了政治上大一统。(2)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3)文化上: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题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4)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凶奴。意义: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交流预展】1.组内交流:(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2.组内预展: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16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是( A )A.颁布“推恩令” B.设西域都护府C.加强监察制度D.推行儒学教育2.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主要目的是( A )A.加强中央集权B.排斥异己C.平定叛乱D.发展经济3.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材料一 如图图1 图2材料二 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其中,尉缭是当时的军事家,当秦王嬴政发现这位出色的军事人才时,竟然放下国王的架子,衣服食饮与缭同,后来任命他为军事统管。材料三 汉武帝即位时,下诏令各郡县推举人才,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武帝发现了像董仲舒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对出身低微的人,他也能破格录取,如出身奴仆的卫青,做到大将军职位。(1)材料一中图一人物是谁?该人物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哪年?他在位期间修建的伟大工程有哪些?秦始皇;公元前221年;长城,灵渠。(2)材料一中图二人物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3)上述人物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他们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结果如何?秦始皇:焚书坑儒;抑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使西汉实现大一统。(4)上述人物在地方上为了加强控制,他们分别采取什么措施?秦始皇:郡县制。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诸侯国,诸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5)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两位帝王在治国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在今天有何借鉴作用?重用人才;今天还应该重用人才,人才强国。16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3.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二、新课讲授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范晔《后汉书·郡国一》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提示:时间事件背景措施西汉初期高祖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让士兵还乡务农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东汉初期光武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16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2.图表展示: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79寿命(岁)27232303936341854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这些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东汉中后期的政局有什么关联?提示:9.8岁,24.5岁。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三、课堂总结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板书设计】16 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目标】1.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目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班超出使、经营西域。2.通过识图,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3.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张骞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能够正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闻名交流中的作用,理解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含义。【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代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上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的丝绸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二、讲授新课张骞通西域:1.西域: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西汉时期,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2.目的: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大月氏原来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不断从西域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3.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16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过渡】正是由于张骞出使西域,才有了后来的丝绸之路。那么西域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怎样的地方?张骞为什么要到那去?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课本。【提问】大月氏同意和汉朝一起夹攻匈奴吗?【过度】不同意。因此张骞只好带着遗憾返回汉朝,到了公元前126年才返回长安。张骞的这趟西行走了多少年(13年)这一趟为什么会走这么久呢?(被匈奴人扣留)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做了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带来300多人,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排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张骞的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后世的史学家用“凿空”这个词形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行动。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以后,汉朝与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物品,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在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珍奇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成为“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2.意义: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明由原来的互相不了解,独立发展,丝绸之路开辟后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因此丝绸之路便成了沟通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这便是丝绸之路的意义。3.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许多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半岛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过中南半岛,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各地。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既然丝绸之路意义如此重大,那么我们是否要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于是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经营。管辖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中央管辖,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2.班超经营西域: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种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了联系。他得到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到71岁时,才回到中原,不久便去世。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三、本课小结: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且是文化交流的通道。这一道路的开辟张骞功不可没,如今一带一路的倡议,使这条古老的通道,有出现焕发出新的光辉,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的贡献。四、课堂练习:1.张骞第一次出使匈奴的目的是(A)16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了解西域情况C.侦查匈奴情况D.加强同西域的联系2.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B)A.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通往西域的道路D.通往欧洲的道路3.新疆在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一部分的(B)A秦朝B、西汉C唐朝D、元朝4.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B)A.核桃 B.小麦 C.石榴 D.葡萄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教学过程】一、造纸术的发明1.在纸张出现以前,人民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甲骨、青铜器、丝帛、竹简)2.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3.什么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西汉)4.东汉时,谁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宦官蔡伦)5.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今河南人)职业:医学家成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2.华佗: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职业:医学家成就: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历史巨著《史记》作者:司马迁民族:汉族生活时代:西汉汉武帝时期家乡: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职业:史学家成就: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四、道教和佛教16 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3.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4.佛教传播的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主要问题一、造纸术的发明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二、张仲景与华佗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三、历史巨著《史记》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作者:司马迁。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著作。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原因:(1)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3)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态度: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四、道教和佛教6.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们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佛教宣扬忍苦受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愚民的一种手段。对建筑的影响:佛教寺院、佛塔很常见。对雕塑的影响:开凿石窟,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内雕刻有佛像等。此外还带来文字词语的变化,如借花献佛、当头棒喝、涅槃、无常等等。(四)经典题目分享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 材料二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1)材料一反映了哪位医学家的什么成就?除此之外,该医学家还有哪些医学成就?华佗编成的“五禽戏”;创始了麻醉药剂“麻沸散”。(2)材料二这句话是张仲景哪本著作的宗旨?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有何地位?《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对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有指导意义。(3)两位医学家都生活于哪一时代?两人分别获得了什么称谓?东汉时期;华佗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历代史作者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至极则也。”材料二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材料三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1)材料一中司马迁所创的“全史”的名称是什么?这部书采用了什么写作体例?《史记》;纪传体。(2)材料二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古”指远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今”指汉武帝时期。(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这句话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相同等。16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二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附解析)
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2讲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新人教版)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
山东省济南市2022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同步训练
第3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
第3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点(2024秋)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综合训练课件2024秋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综合作业课件2024秋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综合复习课件(2024秋)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5-05-22 15:20:01
页数:16
价格:¥4
大小:4.04 M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