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历史2025届中考中国古代史考点(共22条)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中国古代史考点1.远古人类①元谋人(两颗门齿化石)——距今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②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内涵最丰富、资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会保存天然火种,过群居生活。③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钻孔、人工取火技术,有审美观念。2.原始农业①河姆渡人(长江流域)——种植水稻、饲养家畜(猪、狗等)、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磨制石器、耒耜耕种。②半坡人(黄河流域)——种植粟、饲养家畜、半地穴式房屋(防寒保暖)、磨制石器。3.早期国家①雏形——陶寺古城(黄河流域)、良渚古城(长江流域)——私有制、阶级、监狱军队等暴力机关是重要标志。②形成——夏商周(奴隶制国家)。③主要成就——夏朝(二里头遗址)、商朝(甲骨文是最早的体系完备的汉字;青铜器铸造技术先进)、周(分封制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将中原文明带到边疆)。4.春秋战国①生产力提高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社会动荡与变革的经济根源)。②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确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奖励耕种(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民的目的,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的诸侯国,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③百家争鸣——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开创后世传统文化的根基。④都江堰——坐落于四川岷江上,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住持建造,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都江堰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5.秦朝①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纵览国家一切大权(通过独用“朕”“诏”“玺”等来体现“皇权至高无上”),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官员。②巩固统一国家——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字(小篆)、度量衡(经济)、车轨(交通),北筑长城(军事防御匈奴),南开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焚书坑儒(思想管控)。③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虽然失败但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浪潮。6.西汉①休养生息政策——恢复汉初萧条的经济,是“文景之治”(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推恩令(解决地方王国问题),设刺史(监察地方),统一铸造五铢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长安兴办太学、(统一思想,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持),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③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条件),以长安为起点,向西经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最远到欧洲,是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④王莽篡汉(外戚)——国号“新”,政策激进,朝令夕改,过于理想化,未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阶级矛盾激化。7.东汉①光武中兴——刘秀“柔术”治国,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缓和民族矛盾。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衰落。豪强大族势力膨胀——为东汉末年割据局面的出现埋下祸根。③黄巾起义(张角)——“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口号),虽然失败但给东汉王朝造成致命打击,同时也造就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局面。4 ④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⑤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8.秦汉科技与文化①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②医学——“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理论基础,提出“治未病”预防为主的思想;“神医”华佗擅长针灸、汤药(麻沸散),创编“五禽戏”(体操)。③农学——《氾胜之书》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的观念。④史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其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的精神成为后世典范。⑤宗教——西汉末年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对思想、文学、建筑、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张角创太平道,张陵创五斗米道。9.三国鼎力①影响——改变了天下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②与台湾的关系——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10.两晋①八王之乱(西晋)——导致西晋由盛转衰,导致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②淝水之战(东晋)——奠定了南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11.南北朝时期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人口躲避战乱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主要);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好;政治中心南迁,统治者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②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12.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①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主张农业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农作物种植因地制宜,突出了古代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②数学——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③书法——“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13.隋朝①科举制——以才学、才能为依据,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相对公平;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皇帝用人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②大运河——交通运输功能,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沿线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14.唐朝①完善三省六部制——相互制约平衡,减少了决策失误。②唐朝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③肯定武则天政绩的主要原因——在位期间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为唐朝全盛时期(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④盛唐气象的表现(经济发展状况)——农业方面新农具曲辕犁、筒车;手工业方面蜀锦“号冠天下”,唐三彩闻名中外,青瓷、白瓷;商业方面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⑤唐朝社会风气开放的表现——妇女地位提高,武则天当皇帝,女性做官,女性可以骑马、下棋等。⑥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表现——唐太宗被奉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会盟碑,“和同为一家”。⑦唐朝外交史实——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其弟子《大唐西域记》;鉴真东渡,传播唐朝文化,设计建造唐招提寺。⑧唐朝外交活跃的原因——4 国家富强,文化吸引力强,文化自信;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交通发达。⑨唐朝衰落的过程——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给唐朝带来致命打击。15.隋唐科技与文化①医药——孙思邈《千金方》“人民之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至此”;国家编订药典《唐本草》。②雕版印刷代表作——《金刚经》世界上最早标有确切时间的雕版印刷品。③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原因——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④乐舞代表作——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霓裳羽衣舞》。⑤艺术——敦煌莫高窟,以佛教故事为主,还有反映现实生活场景,“飞天”形象最具代表。阎立本《步辇图》;“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楷书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16.北宋①崇文抑武——彻底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武将专权、政权更迭的弊端,形成了宋朝的文治局面,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人才辈出,推动了科技与文化的发展。②澶渊之盟——使北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边境贸易兴起(榷场)。③北宋都市生活——早市、夜市;娱乐兼商业性场所“瓦子”(根源: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对壮大)。④商品经济高度活跃的表现——出现交子(最早的纸币,北宋四川地区)。⑤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均反应了北宋首都汴京城市生活的繁荣,商品经济的活跃。17.南宋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常熟,天下足”,南方人才占比远高于北方(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②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绍兴和议(宋金以淮水至大散关为分界线;“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在风波亭被杀)。③南宋偏安一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18.两宋科技与文化①科技——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指南针(促进航海事业发展)、火药武器(推动了社会变革)、沈扩(“十二气历”有利于安排农事;《梦溪笔谈》总结了以往科技成就)。②文化——“程朱理学”(朱熹是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封建礼教束缚人的精神追求);③宋词繁荣——符合了市民阶层的生活需求;④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为后世修史提供典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经验借鉴)。⑤少数民族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典章制度、手工业技术等。19.元朝①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我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边疆地区的管理——宣政院(今西藏)、澎湖巡检司(今台湾)、北庭都元帅府(今新疆)。③民族融合达到高峰——出现新民族回族。④驿传制度——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20.宋元时期的经济①农业——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新工具秧马、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茶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得到推广。②手工业——制瓷业发达且工艺高超;造船业发达且技术高超。③海外贸易发达——特点(范围广、商品种类丰富、行程远);原因(农业手工业发达、政府支持(市舶司)、造船技术先进、航海技术先进、指南车的应用)。21.明朝①强化皇权的措施——中央废中书省,废丞相,提高六部职权;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禁锢思想,不利于创新);开创厂卫制度(锦衣卫、东厂、西厂)。4 ②外交史实——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平友好交往,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的是爱国情怀);郑成功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赶走荷兰殖民者。③建筑代表——长城是军事防御,后成为民族交往的纽带,国防的象征;紫禁城呈现“凸”字形,结构对称,体现了皇权至上,蕴含儒家思想。④明朝科技著作的特点——总结性突出、实用性突出(《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⑤手工工场——江浙一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李东阳、李扁担等品牌说明商业竞争加强。22.清朝①强化皇权的措施——军机处、密折制度、文字狱、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②有效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西北地区(康熙平定准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乾隆设伊犁将军);西南地区(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皇帝设立“金瓶掣签”,《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实现法制化)。东北地区(雅克萨反击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来划定边界。东南地区(康熙时期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③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因俗而治、恩威并重,因地制宜。④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根源),防御外来入侵(直接)。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5-06-04 11:20:01 页数:4
价格:¥1 大小:161.50 K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