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2025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7

2/67

3/67

4/67

剩余6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外古诗词诵读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激情导入 诗词课题总览《浣溪沙》晏殊《如梦令》李清照《采桑子》欧阳修《相见欢》朱敦儒 浣溪沙晏殊 晏(yàn)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其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作者简介 晏殊生于北宋承平之时,年少得志,后官至宰相,政事之外,过着“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晏饮”的生活。这首词大约作于宴饮歌乐之后。背景介绍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诗词朗读读准字音、节奏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宜用婉转低吟的语气,读出淡淡的忧伤之感。抓住仄音 读懂诗词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不得已,没有办法。好像曾经认识或见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再回来!花儿凋谢,我也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走来走去。译文: 读出意境画面提示: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词句呈现的画面,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态。 品读诗词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哪些景物来写?景物:酒、亭台、夕阳、落花、归燕。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人借助这些景物,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深知难返的淡淡闲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是伤春,流露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燕来”则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一种生活哲理:一切都必然会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再现。 小园香径独徘徊。“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暮春已至,时光流逝,词人生出悲凉之感。“徘徊”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和对年华易逝、美好不再的怅惘、伤感及孤独寂寞之情。 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全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时之情和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 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新”与“旧”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 “去”与“来”对比。好处:“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这首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根本原因在于情中有思。本词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景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的问题。词中含蓄地涉及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哲理,也让读者更加感到时间的宝贵,从而想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出自己的精彩。 浣溪沙板书设计对比新词旧亭台:几时回花落燕来:独徘徊伤春惜时年华易逝 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shì)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作者简介 欧阳修曾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晚年辞官退休后便定居此地,曾作《采桑子》十首,歌咏颍州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适情怀。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这是十首词中的第一首。背景介绍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指导:诵读时应怀着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读出恬淡、闲适、愉悦之情。读“西湖好”“处处随”“琉璃滑”“掠岸飞”等时,末字要稍拖长音。 读懂诗词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桨。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细小的波纹。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碧绿的湖水弯曲绵延,长堤上花草盛开。隐隐传来的管乐和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像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微微细浪在船边荡漾,被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飞翔。译文: 读出意境画面提示: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词句呈现的画面,想象词人当时的心境。 品读诗词找出并概括词人描绘的有关西湖的几幅图画。共描绘了四幅图画:①春水碧绿,流转绵延图。②长堤芳草,笙歌隐现图。③水面无风,光滑如镜图。④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图。 词人是哪些角度描写西湖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词人从视觉、听觉(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水面光滑、涟漪微动、沙禽掠岸——视觉;隐隐笙歌——听觉)的角度对西湖进行描写,营造出安谧、恬静的氛围。 品读词作,谈谈词人还运用了哪些技法来表情达意。直抒胸臆:词作第一句中“西湖好”三字是词眼,直抒词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动静结合:词作下片写水面无风,光滑如镜,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在动静相衬中营造了美好的情境,令人陶醉。 这首词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词中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结合,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淡雅的笔调,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采桑子板书设计春水碧绿,流转绵延水面无风,光滑如镜长堤芳草,笙歌隐现船动不觉,沙鸟惊飞 相见欢朱敦儒词牌名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作者简介 靖康之变后,朱敦儒被迫南下避难,南渡初期曾在朝廷做官。他忧虑国家前途,怀念中原故土。这首词即是他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远眺时所作。背景介绍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qìnɡ读准字音、节奏 读懂诗词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代指达官显贵。缨,帽带。请。今属江苏。 在金陵城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江天万里,夕阳西下,长江滚滚东流。金人侵占中原,达官显贵流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啸的秋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译文: 读出意境画面提示:感知词作内容后,再次诵读体会,更能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词句呈现的画面,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态。 品读诗词古人登楼或登高,常多感慨,词中哪一句是作者的感慨?“几时收?”词中悲情显而易见,说说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提示:可通过抓关键词的形式来判断)景:清秋、夕阳垂地、悲风。事:中原乱、簪缨散、吹泪过扬州。 品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中“夕阳垂地”的表达效果。“夕阳垂地”写出了日薄西山,万里大地都笼罩在黯淡余晖之中的暮景。这种情景,让人联想起南宋国势衰落、江河日下的现状,也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品析词句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三句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簪缨”代指达官显贵。“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词人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直抒胸臆,抒发了悲痛、愤慨之情,也表达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词人请求“悲风”把自己的泪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抒发了词人对战事的关切之情。一个“悲”字,蕴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词人身在金陵,心赴扬州;出发点在金陵,落脚点在扬州。这看似是词人对扬州的无限关切,实则是词人对国家的无限担忧。这首词传达出词人深沉的亡国之痛,这其中蕴含着词人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亡国之悲,爱国之心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无限的悲慨,这不仅是个人的身世之悲,更是家国之悲、时代之悲。 相见欢板书设计残阳、大地、长江、悲风景情亡国之悲、爱国之心直抒胸臆 如梦令李清照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之作,她当时生活稳定幸福,时常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小令。背景介绍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指导:语气:欢快、喜悦。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押“u”韵。重音指导:强调喝酒的地点、时间,重读“溪亭”“日暮”。强调喝醉这一状态,重读“沉醉”。 读懂诗词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溪边的亭子。常常记起。这里泛指水鸟。荷花。奋力把船划出去。什么事让词人常常想起、念念不忘?少时出游,赏景喝酒。 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玩到日暮时分,沉醉其中,不想回家。尽了兴致,天色已晚,乘舟返回,却误进入荷花丛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水鸟。译文: 诵读全词,想象画面再读词作,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融入意境。 品读诗词默读词作。想一想: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醉词人因何而“醉”?因美酒和美景而“醉”。 除了美景、美酒,还有什么会让李清照“醉”?还有词人与朋友的那种美好情谊,少时那些美好生活的回忆,都让她深深陶醉。 李清照的“醉”既是酒醉更是陶醉。其实不管“兴”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是“误”也好,词人是“字字如金”。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醉”所以“误”,因为“醉”所以常常记起。 如何理解两个“争渡”表达出的情感?两个“争渡”,表现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急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沙洲上的水鸟都吓得纷纷飞起。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惊”字既暗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沙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本词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这首词写的是早年悠闲的生活,在词人的眼中,当时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词人通过一段美丽的回忆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人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如梦令板书设计美景美酒醉美好时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5-06-17 04:00:01 页数:67
价格:¥1 大小:1.55 MB
文章作者:鹿哥教育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