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9不会变形的金刚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8

2/48

3/48

4/48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9课 不会变形的金刚\n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 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诗海探珠\n【赏析】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百结愁畅。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n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表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深长。这首送别诗,不特意渲染凄凄戚戚之情,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思考】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n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第9课 不会变形的金刚\n基础自主学案\n\n\n三、词语辨析(1)踌躇·犹豫二者同为动词,指拿不定主意。踌躇:着重指行动,是在具体行动上拿不定主意。多用于书面语体。犹豫:泛指拿不定主意,多指内心活动,也指行动,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都常用。例:①面对2011年的到来,多数人踌躇满志,深信将迎来行业的“艳阳天”,但对充满变数的市场又彷徨无措。②原打算去张家界旅游,但雪灾却让福州郑女士一家犹豫不决。\n(2)对峙·抗衡对峙:①两山相对耸立;②对抗。抗衡:彼此对抗,不相上下。例:①一伙武装劫匪冲进委内瑞拉的一家银行,将30名员工和顾客扣为人质,并与闻讯赶来的数百警察对峙。②有关分析认为,伊朗和俄罗斯这一潜在的最新军火购买计划说明,俄罗斯正在试图与美国在中东展开竞争和抗衡,而且从时间来看,正好发生在美国宣布对海湾国家新的军售计划之后。\n(3)坦率·坦荡坦率:指直率,多形容性格、态度。坦荡: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例:①当被外媒记者问到,有国际舆论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中,中国代表团表现傲慢,甚至直指温总理拒绝出席重要领导人会议令人失望和吃惊,温家宝总理的回应不疾不徐,从容坦率。②没人能否认,美国的强大与先进来自于其自身制度与文化的相对先进,特别是其敞开胸怀、自信坦荡、包容一切、平等相处、自由发展等制度与文化。\n四、词语释义①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②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预防。③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④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⑤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⑥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n⑦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⑧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⑨严丝合缝:指缝隙严密闭合。用来形容非常严密。也用来形容衔接得十分紧凑。⑩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n五、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毕淑敏(1952—),山东省文登人。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1986年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400多万字。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n曾获老舍文学奖、庄重文学奖、北京市德艺双馨艺术家奖,小说月报四、五、六、七、十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中国作协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台湾1997年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作品入选内地、香港、台湾多种版本的语文课本,被介绍到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以色列、蒙古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n2.资料链接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按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微型小说)。\n我国古代的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魏晋南北朝。当时被称为笔记小说,主要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唐代是小说的成熟期,当时的小说被称作传奇,宋金时期流行话本小说。元末与明清时期小说发展至高峰,出现了长篇白话小说。\n六、整体预知\n课堂互动探究1.“这世界上有许多像花布一样美丽的道理,却做不成衣服”是什么意思?“人有时飞快地迎着一个东西跑过去,其实是为了躲开它”又有何含意?【提示】当“我”阻止儿子去向小胖索赔时,面对儿子的“为什么”,“我”无言以对。因为道理通畅,但现实中并不一定人人都按照道理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造成了道理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因此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含蓄地阐明这个无奈的事实。[文脉·探究]\n人在极端恐惧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主动出击的行为,目的是尽快地摆脱这种恐惧心理。文中作者用这样的话语是为了烘托气氛,衬托出儿子面对爸爸的责备时的恐惧心理。2.举例说明文中的“儿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提示】小说中的“儿子”是一个懂事、善良、而且有克制能力的好孩子。作者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述、行动及“我”的衬托写出儿子身上的这些特点的。\n如:在卖玩具的柜台前,儿子明明十分想要变形金刚,但却压制自己的欲望说不想要,可是身体却背叛了他的语言,转向变形金刚那一边。当“我”担心儿子会因为玩具而影响成绩时,儿子的克制能力让“我”欣慰。当小胖因为把儿子的变形金刚弄坏而道歉时,儿子宽容地原谅了他。当儿子受到女同学母亲严厉的指责后,因怕“我”伤心而让寒风把泪吹干,看出儿子的懂事。儿子送给“我”最喜欢的绿色毛线,看出孩子对母亲的爱一如母亲对孩子之爱的深刻和细腻。\n3.当母亲得知儿子买毛线的钱是找小胖赔付的时候,母亲动手打了儿子。有人说,面对孝顺的儿子,母亲也变得粗暴了,说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提示】文中的儿子是那样懂事、孝顺,从不愿招惹母亲伤心,也没有因为变形金刚而耽误过学习,在第一次对待小胖弄坏变形金刚的事件上,儿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善良。儿子第二次要小胖赔付,事出有因,是儿子向小女孩道歉遭拒绝并被索赔后才决定去要的,儿子向小胖索赔的目的是为了给母亲买到心爱的毛线,是为母亲着想,一点也不是为自己考虑。\n儿子年龄尚小,对问题的理解简单、幼稚,这都符合儿童的特点,认识是会慢慢提高的,只要母亲耐心引导,儿子应该能很快通悟道理。但是母亲却表现得过于武断,只凭家长作风和个人意志来处理,根本不去考虑儿子的心理,也没有再作细致的心理沟通,而是粗暴地打儿子。母亲的这一巴掌,打丢了家长的威信,打丢了儿子的自信。4.从小说的整体构架来说,作者设置了哪些转折点来增添读者的阅读快感?\n【提示】第一个兴奋点,母亲受不了儿子渴望的眼神,终于为儿子买了变形金刚而没有买毛线。作者在这里处理的极有分寸,没有夸大母亲的神圣,而是通过孩子的企盼的热切的眼神和动作,通过这种细节表达出平日母亲对儿子的爱护和教育。第二个兴奋点在文章的中部,小胖的到来为这篇文章增添了紧张的气氛。结局却是冷酷的,决绝的声音击碎了美丽的梦想,毕竟现实是残酷的。“妈妈,人家要我们……赔……”代表延迟的省略号,在这里如同尖利的嘶喊,似乎能够看见满是问号的哭泣的眼睛。\n“为什么?”孩子的心里满是疑问,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的提出这个问题,而是用孩子的眼睛和泪水,向每个人提出了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母亲和作者都无法回答。作品的最后,作者又制作了一个小小的兴奋点。母亲的爱和严厉在这里通过一团泪迹斑斑的毛线表现出来,事情发生了,可是心却是可以挽回的。连着三个兴奋点的设置,使文章有如海浪般波澜起伏。这篇文章通过解剖一个普通的家庭,逐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关人性的问题。5.试分析本文在心理描写方面的特点。\n【名师点拨】这篇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对“我”有很多直接的心理描写,在刻画他人的内心世界时,也是通过细微的动作来推测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当“我”听到儿子弄坏了别人的变形金刚时,“我的心往下一沉,又飘飘悠悠地上浮到咽喉”,细腻地刻画出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如果儿子弄坏的是小胖的,“我”自然就放心了,却是另一个同学的,并且这个同学不一般。因此,“我”为儿子担心,担心儿子得不到别人的原谅。再如开头部分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但我立刻发现局势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乐观。\n儿子的身体已转向挂着厚重皮门帘的商场大门,脚却像焊在水磨石地面上。尤其是脖子,顽强地拧向柜台,眼睛在很长的睫毛掩护下,眨也不眨地盯着变形的金刚门。”儿子虽然口头上说不要变形金刚了,内心是多么渴望拥有一个这样的玩具。儿子的内心世界是“我”通过观察儿子的细微动作描写出来的。6.本文语言细腻,饱含感情,试结合小说内容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n【名师点拨】本文善用细腻的笔触、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体现对儿子的关爱时。如第一部分中有这样的几句:“我可以不要帽子。我有一条旧的方头巾,把它拼命向前戴,就可以护住头顶。生儿子时候落下的毛病,一受风我的头就像被槌敲击似的疼痛。只是那样子可能不大美观,像一个肃穆的阿拉伯女人或童话中的鸡妈妈。不过,那又有什么呢?我的儿子将会有一件他心爱的玩具了。”为了让儿子有件心爱的玩具,自己的疼痛和戴方头巾不大美观的样子又何必去计较呢?这几句话语言朴实,但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母亲疼爱儿子的真情。\n[细剖·深析][楼主]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快乐和烦恼,你在成长中都有哪些快乐和烦恼?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沙发]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一些令人烦恼的事情,其中有些事情是很容易解决的,也许没过两三天,这些烦恼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了。但有些则不同,若是一直解决不了的话,也许会随着时间的积累,使那些烦恼越积越多,越聚越大,给心理造成更大的压力。\n其实成长道路中的酸、甜、苦、辣是数不尽的,遇到烦恼更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你能够勇敢地去面对,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它,或许,它将不再是烦恼,而是生命中的一种点缀。[板凳]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快乐。快乐,就像天空中的小鸟,自由自在的,多幸福啊!我的快乐来自校园。课间我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讲笑话,和同学们一起活跃在操场上,那种快乐给我带来轻松与自由。\n朋友,成长是快乐的。虽然会有些烦恼,但每次的好转,都是快乐。愿我们在这样的快乐中,茁壮成长,成为未来有用的自由人![三楼]在我的成长旅途中,有说不尽的快乐,偶尔也会有一丝丝烦恼困扰着我。快乐的日子真不少,但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生活中的烦恼事也少不了:写作文没有好题材,我烦恼;考试考砸了,担心妈妈会失望,我烦恼;班级的纪律管理不好,看着班主任皱着眉头,我烦恼……\n随着一天天长大,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快乐让我们学会感恩,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感谢传授我知识的老师;烦恼让我成熟,让我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老师的谆谆教诲。\n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篇文章能够感动读者的原因之一。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直接叙写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写作素材积累技法借鉴\n恰当的人物心理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随堂练笔请你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刻画自己在听到玉树地震时的心理感受,不少于100字。\n1.课内素材开发若成长是一篇著作,那么烦恼便是藏在段落深处的错字;如果成长是一张白纸,那么烦恼便是附在背面的一个瑕疵。毕淑敏在《不会变形的金刚》中写一个母亲这样对待儿子的成长:“我的手慢慢地举起来。儿子以为我要抚摸他的头,便亲昵地倚靠过来。我猛地将手击在他的头上。在最后的一瞬,我想起杂志上说过不要打孩子的头,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只容得稍微一偏,劈在他的脖子上。”素材积累\n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平坦,也有坎坷,快乐成长,健康成长……读《不会变形的金刚》让我们感知成长的艰难,学会宽容要懂得用爱心去包容一切,懂得饶恕是一种美德,拥有美德,幸福成长。[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成长如蜕”、“学会宽容”、“美德”等话题中。\n2.鲜活素材速递癌症妈妈2010年3月郭雪姣经诊断发现自己身患胃癌。她的家境并不宽裕,但没有一个家人放弃,他们四处筹措治疗费,至今已欠债12万多。“家人都在为我举债操劳,假如我死了,岂不是人财两空?那样也太对不起家人了!”于是,她对自己说:“一定要活下去。”郭雪姣有个两岁半的儿子,小名叫天天。“是我把他带来这个世界的,我不能丢下他不管”,因为儿子,郭雪姣觉得自己更应该活下去。\n7月28日,癌症妈妈郭雪姣开始用微博直播自己的病情发展及治疗进程,短短的话语无不透着乐观和坚强,郭雪姣赢得了几乎所有造访者的尊敬。她的乐观和坚强一直坚持到最后,10月10日凌晨3时,因胃部大量出血,“癌症妈妈”郭雪姣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10月22日,扬州“癌症妈妈”的丈夫来到该市慈善总会,将社会各界捐给妻子的爱心余款2451.30元全部捐出,他说这样做既是妻子生前的本意,也是为了延续社会的爱心。\n[适用话题]此则材料可适用于“坚强”、“母爱”、“生命如歌”等有关材料作文中。\n美文佳作欣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n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n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n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成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n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n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n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n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n【赏评】本文采用一种心灵独语式的真情告白和剖析的方式,追索并反思了亲子关系背后的深层内涵,让我们触摸到两代人心理世界的隔膜和症结,从而寻求一种和谐的沟通与交流,表现了至善至美的诚挚的母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17 01:08:04 页数:48
价格:¥3 大小:1.13 MB
文章作者:182****8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