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知能演练提升新版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下列物质受热分解时没有氧气生成的是(  )A.氯化铵B.氯酸钾C.高锰酸钾D.氧化汞2.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将5g铁和5g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C.5g硫与5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量为10gD.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3.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A.①②⑤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⑤⑦D.③④⑥⑦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g,完全反应后得到bg氧气和cg水,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A.(a+b-c)gB.(a-b-c)gC.(a+b+c)gD.(a-c)g5.氢氟酸(HF)对玻璃有腐蚀作用,可用来在玻璃上雕刻各种图案,也可用在玻璃仪器上标注刻度及文字。氢氟酸与玻璃发生的反应可以表示为SiO2+4HFX↑+2H2O,关于物质X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能含有氢元素B.可能含有氧元素C.一定含有硅元素、氟元素D.X是一种氧化物6.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107.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7.62.00.20反应后的质量/g3.2x5.80.4A.x=0.4B.丁一定是单质C.甲和乙是反应物D.反应中的甲、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8.(2022浙江宁波中考)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甲和乙属于单质,丙属于化合物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D.1个丙分子由1个甲分子和2个乙分子构成学生天平★9.如图所示,将蜡烛和装有碱石灰(用于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玻璃管固定在已调平的天平左盘,往右盘加砝码至天平平衡。点燃蜡烛,使燃烧产物全部被碱石灰吸收。(1)蜡烛燃烧过程中,天平的     (填“左”或“右”)盘逐渐下沉。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天平失去平衡的原因。  5 。 10.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图1所示。①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②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2)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 ; ②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 探究创新11.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全面介绍。生产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和少量的硬脂酸添加剂等有机物(提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蜡烛原料的组成元素进行探究。【提出问题】生产蜡烛的原料中主要有哪些元素?【假设与猜想】主要原料为有机物,猜想:①一定有    元素;②可能还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实验设计】根据上述三种元素的猜想制订实验方案。(1)如图1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一块洁净、干燥的玻璃片,一会儿观察到玻璃片上生成一些细小的水珠。(2)如图2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着有          的烧杯,观察现象。 【证据与结论】实验(1),观察到玻璃片上有细小水珠时,说明原料中一定存在    (填元素符号)。 实验(2),观察到烧杯内壁附着的  , 则猜想①成立。【分析与交流】实验(1)和实验(2)获得的证据均不能证明原料中一定存在    元素,因为    。 答案:51.A 氯酸钾、高锰酸钾、氧化汞都含氧元素,受热分解时会产生氧气。氯化铵不含氧元素,故受热分解时一定不会产生氧气。2.C 质量守恒定律是用来解释化学变化的,铁和铜混合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A错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但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B错误;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恰好完全反应时,硫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1,C正确;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参加反应,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和镁的质量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错误。3.A 从宏观方面来说,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物质的种类是一定变化的;从微观来说,原子的数目、种类一定不变,分子的数目可能变,分子的种类一定变。4.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氧气和水的质量之和,则过氧化氢的质量为bg+cg,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变化,故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ag-(bg+cg)=(a-b-c)g。5.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有Si、O、H、F四种元素,而生成物H2O中只有H、O两种元素,所以X中一定含有硅元素、氟元素,C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反应物中有4个氢原子,生成物中也有4个氢原子,所以X中一定不含氢元素,A错误;反应物中有2个氧原子,而生成物中也有2个氧原子,所以X中一定不含有氧元素,B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出X是SiF4,所以X不可能是氧化物,D错误。6.C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通过图示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A项,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故A项错误;B项,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B项错误;C项,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6%∶34%=3∶17,故C项正确;D项,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28%∶34%=14∶17,故D项错误。7.B x=7.6+2.0+0.2-3.2-5.8-0.4=0.4,A正确;甲、乙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丙、丁质量增加,是生成物,丁不一定为单质,B错误,C正确;反应中的甲、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7.6-3.2)∶(5.8-0.2)=11∶14,D正确。8.A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4O。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化合反应,正确;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甲、丙属化合物,乙属单质,错误;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错误;D.1个丙分子由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错误。9.解析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时,需要注意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氧气是一种隐含的反应物,将氧气的质量遗漏会得出质量“不守恒”的错误结论。答案(1)左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反应物是蜡烛和空气中的氧气,生成物全部被碱石灰吸收,而原来的平衡左边是蜡烛和碱石灰,不包含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所以左盘会下沉510.解析(1)①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②从图示看出,6.2g表示反应前固体的质量,是红磷的质量,14.2g表示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是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则14.2g-6.2g=8g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2)①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判断反应类型。根据微观示意图,反应物为SO2与O2,生成物为SO3,属于化合反应;②判断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时,应排除未参加反应的分子,如图中一个氧分子未参加反应,故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答案(1)①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②8(2)①化合反应 ②2∶1∶211.答案【假设与猜想】碳【实验设计】澄清石灰水【证据与结论】H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与交流】O 氧元素有可能来自空气中的氧气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2-08-25 10:26:08 页数:5
价格:¥3 大小:145.4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