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人教版
>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7
2
/17
剩余1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专题2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字,世人尊称孔子。中国春秋末期和,学派的创始人。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约30岁,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由于春秋末期,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礼崩乐坏”,孔子怀礼乐治国的理想,欲复兴周礼,然终不见用。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生隐退思想,专力从事讲学著述,晚年整理“六经”。直到逝世,弟子达人,身通六艺者余人。孔子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论语》是一部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宋儒将它与合称为“四书”。《论语》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2.给下面的字注音俟莫甫哂相撰铿沂喟雩冠馑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2)莫春者,春服既成(3)唯求则非邦也与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1)端章甫(2)风乎舞雩(3)三子者出,曾晳后(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6)异乎三子者之撰5.说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征。17(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异乎三子者之撰(5)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6)为国以礼(7)毋吾以也(8)不吾知也(9)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0)夫三子者之言何如6.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词语。(1)居则曰(2)摄乎大国之间(3)加之以师旅(4)比及三年(5)且知方也(6)舍瑟而作(7)异乎三子者之撰(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9)咏而归(10)吾与点也(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1.丘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300070语录体《大学》《中庸》和《孟子》2.sì;mù;fǔ;shěn;xiàng;zhuàn;kēng;yí;kuì;yú;guàn;jǐn。3.(1)希,通“稀”,稀疏(2)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与,通“欤”,语气词4.(1)端,名词作动词,穿礼服;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礼帽(2)风,名词作动词,吹风(3)后,名词作动词,落后(4)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5)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6)撰,动词作名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5.(1)(2)(3)(4)(5)(6)是状语后置句。(7)(8)(9)(10)是宾语前置句。6.(1)居,闲居,平时在家(2)摄,夹、迫近(3)加,加到……上(4)比及,到(5)方,道,是非准则(6)舍,放下;作,起(7)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8)何伤,何妨(9)咏,唱歌(10)与,赞成(11)让,谦让1.写曾皙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比较详细?曾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17写曾皙答话时的动作比较详细,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相异之处,为写曾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曾皙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曾皙所说的时间、地点、同游的人物,描写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2.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与曾皙的言志,有那些不同?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曾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或曾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曾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或曾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现孔子具有热爱自然,陶醉自然的乐天态度。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怅惘。3.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内容鲜活,极富表现力。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抱负之大可见一斑。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思的情况下抢先发言,显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比子路言称的中等国家,要小得多,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见他娴于辞令的特点。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千乘(chèng)喟然(kuì)莫春(mù)师旅(lǚ)B.沂水(xí)率尔(shuài)比及(bǐ)曾皙(xī)C.鼓瑟(sè)冠者(ɡuàn)饥馑(jǐn)铿尔(kēng)D.侍坐(shì)小相(xiàng)哂笑(xī)舞雩(yú)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17A.唯求则非邦也与B.莫春者,春服既成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陪侍长者闲坐B.居则曰居:闲居、平时C.如或知尔知: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长:成长4.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率尔而对曰率:轻率B.吾与点也与:赞成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D.且知方也方:道,准则5.下列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乎:语气词,吗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连词,或者C.子路率尔而对曰而:连词,表修饰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连词,至于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因之以饥馑毋吾以也C.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D.如或知尔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7.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子路率尔而对曰C.鼓瑟希,铿尔D.夫子莞尔而笑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7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9.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0.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11.下列句子从活用角度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风乎舞雩,咏而归D.范曾数目项王12.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异乎三子者之撰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13.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17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15.请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观点鲜明,句式一致。北大教授李零认为,孔子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是一个无权无势,却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我认为,孔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17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子哂之哂:笑B.以俟君子俟:等待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D.吾与点也与:赞成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在用法上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如会同,端章甫B.风乎舞雩,咏而归C.而木之性日以离矣D.且硕茂,早实以蕃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着墨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十分了解的形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则曰:“不吾知也。”17(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注】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粥:通“鬻”,贩卖。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摄:代理B.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庸:难道C.桓子卒受齐女乐卒:最终D.送冉求,因诫曰诫:勉励2.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17C.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D.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行摄相事以后,面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B.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鉏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纳了他的建议,先送女乐和文马给鲁国国君。C.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D.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说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自己收下了齐国的女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2)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2022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17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D.17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1.C【解析】A项,乘shèng;B项,沂yí,比bì;D项,哂shěn。2.D3.D【解析】长:年长。4.C【解析】撰:才能。5.A【解析】乎:介词,比。6.B【解析】B.用、拿//认为;A.比;C.如果;D.有人。7.A【解析】代词,你们;其余三项均是作词尾用。8.D【解析】“为”均作动词用,治理;“如”至于//或者。9.C17【解析】介词,因为;A项,动词,用,做;B项,介词,用;D项,语气词,可不译。10.B【解析】为什么;A项,什么;C项,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项,什么。11.B【解析】形容词作名词用,其余三项均是名词作动词。12.C【解析】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13.D14.C【解析】“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15.(1)是一个四处游说,却不被统治者赏识的人;是一个才华满腹,却始终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2)是一个颠沛流离,精神却永远高高在上的人;是一个平凡普通,却为世代人民无限景仰的人。【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作此类题既要注意所写句子和前面的句子形式要相同,又要注意语段暗含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一)1.C【解析】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2.C【解析】C项,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3.B【解析】从全文来看,公西华也想参与国家大政,不过是讲得谦虚一点罢了。4.(1)(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2)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解析】(1)居:平时。不吾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2)为:治理。让:谦让。哂:笑。17(二)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诫:告诫。2.D3.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原文中的“乐其以贵下人”应该译为“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所以选项中的“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错。4.(1)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女子,都穿上华美的衣服,且会跳《康乐》舞,还有毛色有文采的马三十驷,一并送给鲁国国君。(2)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将要死了,你必定为鲁国之相;你担任鲁国之相的话,一定要召请仲尼。【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第(1)句中,关键词为“好”“衣文衣”“文马”“遗”;第(2)句中,关键词为“顾”“嗣”“即”“若”。【参考译文】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门人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样的话。但不是还说‘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有关部门求情送礼,都给予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齐国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说:“孔子主持政事,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送给鲁国一些土地呢?”黎鉏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鲁国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女子,都穿上华美的衣服,且会跳《康乐》舞,还有毛色有文采的马三十驷,一并送给鲁国国君。先把女乐和文马安置在鲁城南边的高门外。季桓子身穿便服多次去偷看,打算接受,就劝说鲁国国君外出巡游,以此为名,整天在城南观赏齐国送来的美女、文马,对于国家的政事有所懈怠。子路(见此情形)说:“先生,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孔子说:“17鲁国如今就要郊祭,假如能按礼法把祭肉分给大夫,那么我们还可以留下来。”季桓子最终接受了齐国送来的美女,一连三天不问政务;郊祭结束,又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在屯地住宿过夜。鲁国的师己赶来送行,说:“先生是没有过错的。”孔子说:“我唱首歌行吗?”于是唱道:“那些妇人的口,可以把大臣赶走;亲近那些妇人,可以使国破家亡。悠闲啊悠闲啊,我只有这样安度岁月!”师己返回,桓子问:“孔子说了些什么?”师己据实相告。桓子叹息道:“先生是怪罪我接受齐国那一群女乐啊!”秋季,季桓子病重,坐在辇车上望见鲁都的城墙,深深地叹息道:“以前这个国家将要振兴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不兴旺了。”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将要死了,你必定为鲁国之相;你担任鲁国之相的话,一定要召请仲尼。”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位。季桓子安葬完毕,季康子打算召请孔子,(大夫)公之鱼说:“往日我们的先君任用孔子有始无终,结果被诸侯耻笑。如今又要起用他,(如果)不能任用到底,就会再次被诸侯耻笑。”季康子说:“那召请谁可以呢?”公之鱼说:“一定要召请冉求。”于是派出使者召请冉求。冉求将要上路,孔子说:“鲁人来召请冉求,不是小用,将要大用啊。”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小子志向远大,文采斐然而有章法,我不知道调教他们的办法了。”子赣知道孔子想要回去,他去为冉求送行,趁机告诫说:“倘若受到重用,就一定要招请孔子。”1.B【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义,属于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固。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本题B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A项、D项可采用语境推断法,将词义代入选文可知解释正确;C项可采用课本推断法,《屈原列传》中有“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句子。2.D17【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采用的是山东卷传统题型,四个选项各考查一个虚词,每个虚词列出两个句子,一个句子选自考题所给文本,另一个句子选自课内。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先课内后课外,由课内推知课外。如D项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而”表转折,可译为“却”,将这个义项代入“关市讥而不征”,可发现解释正确,据此就可以判断出本题的答案。虚词类题目复习时要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语境判定法,⑤语法切入法,⑥标志识别法。3.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结构,比如“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把握住了这些,就不难正确断句了。【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延续了2022年本考点题型,选取文本中的一句话,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本题画线句子可根据文意断句,也可利用句子结构特点断句。4.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解文意。从选文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他们行仁政的做法。17【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属于山东卷必考内容,采用的是传统的题型。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本题考向明确,难度适中,四个选项覆盖全文,A项和B项信息在选文第一段,C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D项是对全文的概括。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也属于凭空添加,无中生有,是山东卷本考点命题常见形式。5.(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是山东卷高考必考内容。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句子翻译题目更突出了对虚词的考查,如“其”“为”“以”等,并且有两个句子涉及到了反问句,“不亦难乎?”“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而对实词的考查有所不足。另外,由于文本本身倾向于议论说理,句意理解有一定难度,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等方法进行翻译。一般来说,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字顺。【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晏子回答说:“17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17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课件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公开课课件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课件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实用课件
部编版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课件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55页课件)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课件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完成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7:35
页数:17
价格:¥3
大小:91.94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