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名著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2022·北京海淀·二模)阅读《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一)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1)根据语录内容,下列对加点“文”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B.文章典籍C.礼乐制度D.礼节仪式(2)一些大学、书院立有“斯文在兹”的石刻,请解说“斯文在兹”的寓意。(3)“斯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语义与之相关的词语,如“斯文扫地”“有辱斯文”“斯文一脉”“斯斯文文”。请从中任选一个词语,解释其意思。(二)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③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4)从以上语录中任选三则,根据其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概述你的思考领悟。2.(2022·北京西城·二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闲游遇到了冷子兴,二人在聊起贾府时,冷子兴有如下一段话:“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1)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贾府,熟悉其人物关系,作者在《红楼梦》前6回中,安排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带着读者走进贾府,认识贾府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此三人分别是第二回中为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冷子兴和紧随其后几回中到贾府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_(人物)以及到贾府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_(人物)。这三人因性情、遭遇、背景和目的不同,眼中的贾府自然也是各有侧重,互为补充。(2)下列选项中,对贾府人物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3\nA.贾惜春之父是宁国府贾敬,她与贾珍是兄妹关系B.贾赦与贾政是亲兄弟,他们和贾敬是堂兄弟关系C.贾宝玉与贾兰一起在家塾读书,他们是兄弟关系D.贾环很喜欢与贾兰一起玩耍,但他们是叔侄关系(3)冷子兴说贾府安享荣华富贵生活的人很多,而“运筹谋画者无一”,读完全书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结合这句话的意思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述你的看法。(2022·北京房山·二模)阅读《论语》选段,完成下面小题。①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②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③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④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⑤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3.“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水深就穿着衣服涉水,水浅就提起衣襟涉水。这两句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请分析荷蒉者引用该诗句有何深意?4.结合上面几则材料,概述孔子是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的。5.(2022·北京东城·二模)下列情节中,不是发生在贾宝玉身上的一项是()。A.路谒北静王B.听曲悟禅机C.醉眠芍药裀D.杜撰《芙蓉诔》6.(2022·北京东城·二模)《红楼梦》中的诗词、灯谜、花签等常以物喻人。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黛玉得到的花签上画着一支芙蓉花,题有“风露清愁”四个字,花签背面有诗句“莫怨东风当自嗟”。请结合作品内容,解读这支花签的喻意。7.(2022·北京东城·二模)薛宝钗在众人眼中博学多才、乐于助人,但第48回香菱住进大观园要求学作诗,宝钗却先说“……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后又说“何苦自寻烦恼?……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宝钗为什么不赞成香菱学作诗?结合作品其他情节,说说你的理解。8.(2022·北京昌平·二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3\n《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呈现了“醉眠芍药裀”这一经典场景: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①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她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1)选文中①处应该填写的人名是()。A.林黛玉B.薛宝钗C.晴雯D.史湘云(2)该人物的朋友圈中最不可能出现的人物是()。A.贾宝玉B.探春C.尤三姐D.袭人(3)请结合选文,并另举一个具体情节,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9.(2022·北京丰台·二模)阅读《论语》的两则章句,回答问题。①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宪问》)②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里仁》)注释:【1】几(jī):轻微,婉转。【2】劳:忧愁。(1)请从《匦》文中为章句①找出一个实例,并解释理由。(2)请提炼章句①②里包含的孔子的思想主张。10.(2022·北京顺义·二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1】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2】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注:【1】帅:通“率”,率领。【2】阙如:存疑。(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①无所苟而已矣②苟正其身矣(2)请写出一个出自第二则语录中的成语。(3)请概括孔子关于“政”与“正”的认识。11.(2022·北京丰台·二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3\n《红楼梦》宁、荣二府的诸多女性有一个相同的身份:贾府媳妇。其中有贾赦的媳妇邢夫人、贾政的媳妇王夫人,有贾珍的媳妇尤氏、贾琏的媳妇王熙凤,以及贾珠的遗孀李纨等,她们活跃在小说中,性格各异,形象鲜明。请从小说中任选一位贾府媳妇,结合原著内容,简析其形象特点。12.(2022·北京·模拟预测)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有这样的场景: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一时众人来了。……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1)上面描写的场景发生于小说哪个重大事件中?这一事件引发了哪些后果?请简要概括这一事件,并举一例说明后果。(2)上面的场景表现出探春哪些特点?请写出两点。13.(2022·北京·模拟预测)阅读《红楼梦》节选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1)探春在大观园的居所叫什么?(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探春的形象特点。14.(2022·北京·模拟预测)红学家王昆仑有句经典评论:“《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分析王熙凤这一形象为什么令读者的情感如此复杂。(2022·北京·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13\n(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4)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15.从(1)—(3)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16.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题有四个大字:“万仞宫墙”。请结合第(4)则内容解释“万仞宫墙”的意思。并说明它题写在此处有何深意。17.(2022·北京·模拟预测)阅读《红楼梦》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1)划线句中的“优伶”是指_______。(人名)“母婢”是指_______。(人名)(2)结合选段中贾政的言行,分析贾政和贾宝玉有怎样的矛盾冲突?18.(2022·北京·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②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论语》中孔子将比喻修辞贯穿于与弟子的日常对话中,使要谈论的话题形象生动,令听者茅塞顿开。请结合上面两则《论语》,对其中画线句使用的比喻手法加以赏析。附:参考答案1.13\n(1)C(2)示例一:指有着丰厚内蕴和不朽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在这里传承。示例二:指担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责任的文人雅士聚集于此。示例三:指文明儒雅之风传承于此。(3)斯文扫地:指文人或文化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有辱斯文:说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话,或是做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事情。斯文一脉: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斯斯文文:形容举止文雅有礼。(4)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成人之美”。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而“成人之美”践行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这种“成人之美”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起来并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就能够做到。另一种是为别人创造条件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甚至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怀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理,将遗憾、痛苦甚至是失败等留给自己,将“美”留给他人。这样的人更加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意思是: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文”,礼乐制度。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斯文”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这种文化”,即“着丰厚内蕴和不朽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兹”的意思是“这”,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大学、书院。所以一些大学、书院立“斯文在兹”的石刻实际是要表达学校或个人要担负传承中华传统古文化重任的意思。(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斯文扫地:指文人或文化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其中的“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有辱斯文:说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话,或是做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事情。其中的“斯文”指读书人。斯文一脉: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其中的“斯文”指文人或儒者。斯斯文文:形容举止文雅有礼。(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句意思,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这是让人省心向善去恶。②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③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④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考生作答时首先要明白各句话的意思,然后任选三则,建立有机的联系,形成统一的中心进行阐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比如选择②③④,围绕“君子应善于成人之美”进行阐述。“成人之美”也具有两种境界,一是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自己,二是牺牲自己而成全他人。【参考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2.(1)投靠外祖母林黛玉借钱(或寻求帮助)刘姥姥(2)C(3)同意这一说法。在贾府中能够继承父辈衣钵的子弟都难当大任,皆是只求享受不懂建设的纨绔子弟(答出“没有懂得经营持家的人”或“没有在经营持家方面用心的人”可视为解释正确)。比如“富贵闲人”(宝钗语)贾宝玉,从小就不爱读书考学,对贾府的事务一概不过问,终日只知道沉浸在姐姐妹妹的温柔乡中,不问世事/在为晴雯请医生、付诊费时连一两银子多重都不知道/在黛玉都为贾府感到危险时,宝玉却说不用管,总之少不了他俩的……他作为最被看重的继承人,今后又怎么有能力去持家管事呢?(再如贾赦,作为贾府世袭爵位的大老爷,天天只知道美色与喝酒,凡事不管不问,甚至还为了十把古扇花去两千两银子等等)不同意。在贾府中还是有后辈为家族未来谋划的人。贾探春就曾在协理荣国府时进行了非常大胆的改革,让大观园中闲置的花草树木都有了用处,不仅能为贾府省钱,一年下来还有节余。这一举措正是对贾府未来的运筹谋划,虽然没能最终坚持下去,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解析】(13\n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第六回,通过刘姥姥的眼光和表现的行为写出大观园之大、豪华和美丽;写活了许多人物;暗示了贾府未来的处境,为日后贾府败落后巧姐被刘姥姥的故事情节救埋下伏笔。(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关系的整体把握能力。C.“兄弟关系”错,贾宝玉与贾兰是叔侄关系。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思想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冷子兴说贾府“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可见,这是评价贾府中的人都会安享富贵,没有为贾府命运进行筹划。这也是贾府必败的因素。这是一种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解答时首先亮明观点“同意”或者“不同意”,然后结合对名著的理解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结合具体人物的言行分析。如果同意,从贾母到宝玉,从贾赦的“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到贾政的“不以俗务为要”再到贾珍的“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敢来管他的”,从贪婪吝啬的邢夫人到专以打击狐狸精为要事的王夫人到弄权好事的王熙凤,大家都在享受着自己的乐趣,而没有谁肯为贾府的未来命运考虑。如果不同意,比如探春,就冷眼看出种种弊端,并且试图改革。但这个严守主子小姐本分、时刻不忘身份的未嫁少女,只能在大观园的有限范围内进行破旧立新。除了精神层面,物质效果仅仅是每年四百两银子。3.深厉浅揭是个比喻句,以按照水的深浅采用不同的涉水方式来比喻不同社会的处世方式。水深比喻社会十分黑暗,只得听之任之,如涉水索性放下衣裳直接走过去;水浅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可以使自己不受污染,便如涉水时撩起衣服,免得濡湿。这里是荷蒉者对孔子的讥笑与潮讽。这句话也是一语双关,提示孔了:不必太固执,现在天下无道,应该去归隐,不要强行出来,出来就不能成功。4.面对“天下无道久矣”、大道不行、礼乐难兴的状况,孔子对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这种无形的破坏周礼的行为表示极大愤慨,孔子在周游列国、恢复周礼、推行仁道的过程中,虽然被拘于匡,仍坚守礼乐文化;哪怕造到荷蒉者这类人的不解与嘲讽,仍坚守信念,知其不可却坚决为之。这充分表现了孔子在困境中执着追求、坚强不屈的献身精神。【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这里的“深”与“浅”指的是社会的黑暗程度。结合前句“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没有人知道自己,就自己作罢好了,可知,隐者以水深水浅为喻,建议孔子应当知其不可为而不为。4.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说明了孔子知难而进,在困境中执着追求、坚强不屈的献身精神。孔子不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为了理想,明知不可为也要去奋斗。结合“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可知,孔子虽然被拘于匡,仍坚守礼乐文化;结合“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知,孔子对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这种无形的破坏周礼的行为表示极大愤慨;结合“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可知,面对“天下无道久矣”的状况,孔子依然周游列国,致力于恢复周礼;结合“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可知,孔子造到荷蒉者这类人的不解与嘲讽,他为了理想,明知不可为也要去奋斗。【参考译文】①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论语·子罕》②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论语·八佾》③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论语·八佾》④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经过孔子门前,说:“这个磬击打得有深意啊!”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真可鄙呀,磬声硁硁的,没有人知道自己,就自己作罢好了。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孔子说:“说得真果断啊!真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可责问他的了。”《论语·宪问》⑤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子家来。”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成却还要做的人吗?”《论语·宪问》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的分析能力。13\nC.“醉眠芍药裀”的应当是史湘云。《红楼梦》第六十二回: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洌,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众人笑推他,说道:“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凳上还睡出病来呢。”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故选C。6.【答案】示例:“芙蓉”象征林黛玉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美丽、清高;“风露清愁”描绘的是黛玉高洁而忧郁的气质;“莫怨东风当自嗟”则暗示了黛玉的悲剧结局,她的清高和孤傲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只能自叹命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目“《红楼梦》中的诗词、灯谜、花签等常以物喻人”可知,解读林黛玉得到的花签的喻意需要紧密联系林黛玉的个人形象。“芙蓉”即荷花,特点是出淤泥而不染,美丽、清高。芙蓉花象征着林黛玉美丽、清高的形象;“风露清愁”意思是风清露愁。风是清的,露珠像眼泪,有愁之意,以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人物的伤感内心。结合作品,“风露清愁”描绘的是林黛玉伤感的内心,如清风般高洁、亦如露珠般忧郁的气质。“莫怨东风当自嗟”,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结合林黛玉的命运可知,此诗暗示了黛玉悲剧的结局,且造成悲剧的原因与黛玉个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黛玉的清高与孤傲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只能自叹命薄。7.【答案】示例:宝钗是一个恪守封建道德规范的女子,在她看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读书不是为了写诗作赋,而是为了持家和相夫教子。她曾劝诫林黛玉说女孩子不认字倒好,只应该做些针线纺织等,后来湘云来了和香菱讨论作诗,宝钗也嘲笑她们说她们不守本分没有女孩子的样子。由此可见宝钗是出于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念而对香菱学诗显得不热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基本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宝钗不赞成香菱学作诗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宝钗思想性格特点;二是宝钗对学诗的看法。结合作品《红楼梦》,可知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和自觉的执行者,她恪守封建道德规范,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宝钗在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曾道:“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宝钗不赞成香菱学作诗的根本原因是其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认为女子当持家与相夫教子。题目要求结合作品其他情节,宝钗曾多次劝说黛玉女孩子不认字倒好,只应该做些针线纺织等。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方解疑癖”中宝钗曾对黛玉说,“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在四十九回湘云和香菱讨论作诗时,宝钗说“我实在聒噪得受不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可见,宝钗是出于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念不赞成香菱学诗。8.【答案】(1)D(2)C(3)宝钗生日,凤姐说一个小戏子长得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是黛玉,却怕得罪她,都没有说出来,只有湘云说出是像林黛玉,可见其心直口快。【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能力。《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是“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内容概括为:探春提出要大家众筹给平儿过生日,宴会结束后湘云醉倒在一块青石板上,芍药花洒了满身,宝玉和黛玉在芍药花下聊天,两人都对探春大加称赞。所以,根据文中的描写可知,这个人物是史湘云。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中的人物关系的能力。A.贾宝玉是史湘云幼时玩伴“爱哥哥”,史湘云与宝玉的友情开始得比宝黛要早。B.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史湘云称探春为姐姐,一起在大观园玩耍。C.尤三姐虽在凤姐患病府里缺少人手时,随着尤氏的安排到贾府帮忙照料家中事务,但是她和史湘云没有交往,所以,尤三姐是最不可能出现在史湘云的朋友圈中。13\nD.袭人是史湘云曾经的好姐姐。湘云最早的朋友,除了宝玉就是袭人。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红楼梦》中史湘云是是大家闺秀,她醉卧在石凳子上,眠在天地间,并且在梦中还在行酒令,可见其天真豪爽,纯真可爱。史湘云在芦雪庵烧烤鹿肉,并呼朋引伴一起吃鹿肉,并说这是真名士自风流,讥讽黛玉是假清高。中表现了她是一个直率洒脱,性情急躁的人。她听见别人结社吟诗,就抢着参加,对自己的兴趣和才华不加掩饰。她吃了别人的酒,就要还席,也不计算自己有钱没有。得到了几个绛石戒指,就特地分赠给朋友们,也不管别人是否看得重。宝钗坐在宝玉床上拿着蝇帚子替宝玉赶蚊虫,黛玉在窗外叫湘云看,她为了宝钗对自己不错,便不忍加以嘲笑。可见史湘云是一个胸无城府,潇洒不羁的人。宝钗生日,凤姐说一个小戏子长得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是黛玉,却怕得罪她,都没有说出来,只有湘云说出是像林黛玉,可见其心直口快。9.【答案】(1)苏安恒犯颜直谏。苏安恒在“大臣畏祸无敢言”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直谏太后忌讳的“让东宫”一事,足见他是以“勿欺”“犯之”事君的。(2)①忠义诚信思想。“勿欺”为义,“犯之”显忠。②进言之道主张言而有别。进言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要因对象、目的而异。③“敬事父母”的为孝之道。侍奉父母要尊重、听从,即使他们有不对的地方也要委婉劝止,即使自己的心意没被听从也不要怨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思想观点的能力。章句①的观点是:服侍君主,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结合《匦》文“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苏安恒投匦上书……今太子孝谨,春秋盛壮,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身抚天下哉!胡不传位东宫,休安圣躬?”“书奏,后虽猜克,不能无感”可知,苏安恒犯颜直谏,在“大臣畏祸无敢言”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直谏太后忌讳的“让东宫”一事。(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勿欺也,而犯之”可知,孔子认为臣子服侍君主,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勿欺”为义,“犯之”显忠,可见其忠义诚信思想。结合“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可知,事奉父母,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可见孔子认为侍奉父母要尊重、听从;真正孝敬父母,看到父母有过错了,应该劝谏。但是劝谏要懂得方法,要委婉,父母不听也不要心存怨恨。【参考译文】①子路问怎样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宪问》)②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里仁》)10.【答案】(1)①苟且,马马虎虎;②如果,假如(2)名正言顺,或名不正言不顺、手足无措。(3)孔子认为“为政”就是正确、公正;执政者就要以身作则,给民众做榜样;如果执政者不能以身作则,就会导致国家政令不通;要“正名”把各自的身份角色确立起来,明确职责,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转。【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苟”,苟且,马马虎虎。句意:是从不马虎对待的。②“苟”,如果,假如。句意: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名不正,则言不顺”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由此可知成语为“名正言顺”,或“名不正言不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意思是“刑罚执行得不适当,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由此可知成语为“手足无措”。(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观点态度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语段中找到孔子关于“政”与“正”的言论,理解意思并进行概括。由“政者,正也”可知,孔子认为“为政”就是要端正,要公正;由“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可知,孔子认为为政者能够做到正己,就可以不令而行,使天下人都归于正道;由“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知,孔子认为执政者如果自身不正,不能以身作则,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就会导致政令不通;由“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可知,孔子认为要把各自的身份角色确立起来,明确各自的职责,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参考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颜渊》)子路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准备先干什么呢?”孔子说:“一定要名实相副。”子路说:“有必要吗?您做的不在点上啊,为什么非要名副其实呢?”孔子说:“13\n仲由你太轻率了。理性的人对于他不懂的事情,会持保留态度。如果对于事物的定义不准确,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就会产生歧义;如果理解有了歧义,在执行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如果是因为定义不准确产生的执行偏差,就不能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如果不能用规章制度来约束,赏罚就不起作用;如果赏罚不能发挥作用,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理性的人只要定义一件事情,一定不会有歧义,没有歧义就一定能实行。理性的人对于他要表达的观点,一点都马虎不得。”(《子路》)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子路》)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子路》)11.【答案】王夫人:①孝顺。如贾母对薛姨妈的夸赞:“你这个姐姐她极孝顺我,不像我那大太太一样,婆婆跟前不过是应景儿。”②宽仁慈厚。王夫人寡言少语,求神拜佛,是个一心向佛的宽仁慈厚之人;又如刘姥姥的评价,在初进荣国府前刘姥姥对自己女婿夸赞王夫人:“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③性情直率,脾气急躁。如:金钏儿事件;抄检大观园事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可以从邢夫人、王夫人、尤氏、王熙凤以及李纨这些贾府媳妇中选择一人,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形象特点。如王夫人,她是贾政的老婆,从她侍奉婆母贾母来看,非常孝顺,如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中,贾母在薛姨妈跟前夸赞王夫人“她极孝顺我,不像我那大太太一味怕老爷,婆婆跟前不过应景儿”;从她对待下人的角度来看,如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之前,在女婿面前夸赞王夫人“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可见王夫人对待下人宽厚仁慈;从她管理贾府来看,如看到宝玉和金钏儿笑闹的时候,她要把金钏儿赶出去,如在绣春囊事件中,听到王善保家的叙说之后,命令抄检大观园,可见性情直率,脾气比较急躁。如邢夫人,她是荣国府大老爷贾赦的老婆,从对待夫君贾赦方面来看,“禀性愚犟,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平日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家中一应大小事务,都由贾赦摆布,由着他胡闹,如在贾赦逼娶鸳鸯这件事上,贾赦要讨鸳鸯为妾,她自己不劝说,也不听别人劝说,明摆着贾母不会同意,还要硬去碰这个钉子;从对待下人和子女方面来看,非常贪吝,“婪取财货为自得”,“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她手,便克啬异常”,以贾赦浪费为名,就中克扣,她的侄女邢岫烟前来投亲,众人真心怜爱,她是姑母,却“不过是脸面之情”,并非“真心疼爱”,连岫烟一个月二两银子的月钱,她也借口“用不了”,“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从中克扣,致使岫烟冷天当去绵衣服,只穿了夹衣;贾琏偷偷向鸳鸯借当,不知怎么让她知道了,便借口八月十五日节间使用,硬“寻事奈何人”,要贾琏不管哪里也给她迁挪二百银子;贾琏回说没处迁挪,她便说他“搪塞”,“连老太太的东西你都有神通弄出来”。她也薄情寡恩,迎春误嫁,众人悲伤,她竟“不在意”,不问不闻,“像没有这事”一样。连她的亲兄弟也背后抱怨,说她“连骨肉都不认了”。如尤氏,对丈夫百依百顺,贾珍将“贾琏要娶尤二姐做二房之意”告诉了尤氏,“尤氏却知此事不妥,因而极力劝止,无奈贾珍主意已定,素日又是顺从惯了的,……因而也只得由他们闹去了”;与姑嫂长辈相处,热心圆滑,如贾母用餐,要吃稀饭,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吃了稀饭,叫尤氏:“你就来吃了吧。”尤氏答应着。待贾母漱口洗手毕,贾母便下地,和王夫人说闲话行食。尤氏告坐吃饭。大家都用饭了,这里尤氏直陪贾母说话取笑到起更的时候。贾母叫尤氏回家罢,尤氏方告辞出来。如王熙凤,她是贾琏的媳妇,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如协理宁国府;心狠手辣,设计害死贾瑞;富有心机,如当着贾母的面说林黛玉是嫡亲的孙女;过于贪财,在馒头庵里收了虚静老尼姑三千两银子,利用职权,破坏了张金哥的姻缘,最后致使张金哥两人双双殉情自杀。如李纨,她是贾珠的媳妇,心胸开阔,李纨是荣国府的大少奶奶,而掌家之权却在王熙凤的手里,王熙凤生病时,李纨无怨无悔地支持和辅佐探春工作;仁爱、善良,如劝说小姐丫鬟不要戏弄刘姥姥,如对黛玉之死的怜惜;坚毅刚强,贾珠去世后,李纨含辛茹苦地将贾兰抚养成人。12.【答案】(1)事件:抄检大观园后果:司棋私情被发现,被逐出大观园。(入画保存兄长钱物被发现,被惜春强行赶走。惜春与尤氏因入画事争吵,姑嫂反目。宝钗借故搬出大观园)(2)特点:有政治家般的远见和忧患意识,观察事物敏锐深刻,意识到抄检是昏眼之举,是家族日渐败落的征兆;有胆魄,敢于公开批评、反抗昏聩的家长意志;有强烈自尊,不容许任何人侵犯尊严,义正词严地维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尊严;有辩才,表达立场时有理有据。13\n【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材料中明确说明“《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有这样的场景”,可见选段出自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再结合“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可知,这一场景反映的是《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再看事件的后果:如在惜春房中的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来,约共三四十个,又有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这些是“珍大爷赏我哥哥的。因我们老子娘都在南方,如今只跟着叔叔过日子。我叔叔婶子只要吃酒赌钱,我哥哥怕交给他们又花了,所以每常得了,悄悄的烦了老妈妈带进来叫我收着的”,最终入画被惜春强行赶走;之后在赶走入画一事上,尤氏和惜春产生争执,姑嫂关系闹僵;如在迎春房中的司棋那里“掣出一双男子的锦带袜并一双缎鞋来。又有一个小包袱,打开看时,里面有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帖儿”,发现了司棋的私情,最终司棋被赶出大观园;之后宝钗说“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借这一由头搬出大观园。(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名著中人物特点的能力。面对抄检,探春说“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不许搜自己的丫鬟,维护身边人的尊严,表现出强烈的自尊。由眼前的抄检想到家族的问题,认为“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意识到抄检是家族败落的征兆,表现出政治家的远见,具有忧患意识。抄检大观园一事是王夫人要求的,王夫人是探春嫡母,面对嫡母的命令,探春说“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并且认为这一行为是昏眼之举,敢于公开批评家长的行为,表现出过人的胆魄。由“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甄家为例,又引古人之语佐证,有理有据,可见有辩才。13.【答案】(1)秋爽斋(2)能干有才、志向高远、志趣高雅、大气阔朗、时运不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秋爽斋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在大观园西部,潇湘馆的东北。其西北有藕香榭和芦雪庵。(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才自精明志自高”可知她能干有才、志向高远。看屋内布置,“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可知她喜爱书法艺术,志趣高雅。结合“探春素喜阔朗”及对联内容“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意为天性风流闲散似烟霞一样,山野人的生活常以泉石为伴,可知她大气阔朗。“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怎奈贾府没落,最终远嫁,不能施展自己的怀抱,可见其“时运不济”。14.【答案】示例:王熙凤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王熙凤阴险恶毒,铁槛寺弄权,逼死尤二姐,为人所不齿,十足惹人厌恨。但她又那样聪明能干,富有情趣。如钗黛正斗口时她一句“大热天的你们都吃了辣椒”,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取笑贾母额上的包是“盛福寿盛满了”,几分急中生智;日常相处中少了她的幽默风趣、人情练达,便仿佛缺了一些滋味,令人念她想她。所以这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人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王熙凤色才兼具,“恨凤姐”“骂凤姐”是因为王熙凤为人圆滑,性格泼辣,稍显阴险;“不见凤姐想凤姐”则体现出王熙凤的出人才干(曹雪芹在书中这样提到王熙凤:竟是十个男人万万不能及)。王熙凤本是荣国府孙媳妇,却主管着家中的一切大小事务,大事处理得当,小事尽显圆滑周到。是荣宁两府以及荣国府内各种关系的沟通桥梁。王熙凤是《红楼梦》一书中描写得极其鲜活且精彩的人物。她出身富贵,是金陵王家的女儿。王家是武将出身,而王熙凤将武将的飒爽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自小被王家充当男儿养,性子泼辣,对佣人可以抬手一巴掌,对尤二姐可以不顾她死活,对觊觎她的贾瑞更是没有丝毫仁慈,对普通平头百姓的官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顾他人衷情死活,可以说心肠冷硬乃至歹毒。可这样的王熙凤却并不能算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她对黛玉极好,常常记挂着她缺什么;她对宝钗虽然不喜却也有得体的礼仪;她对平儿、鸳鸯等丫鬟都非常尊重;对刘姥姥这位远亲,也十分厚道亲近。她的内心深处,其实也藏着善良,但善良的前提,是你要能够入得了她的眼。读者会为她的毒辣手段而恨她,也会为她的机敏能干而爱她,所以这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人物。15.①有教无类②诲人不倦③谦逊④好学16.①“万仞宫墙”是说围墙有万仞高,指孔子的道德学问渊博高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奥妙。②题写在此处,借子贡对孔子的称颂,彰显了孔子“圣人”的崇高地位,表达了世人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其他解释,合理即可)13\n【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以及思想的分析能力。“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束脩”是过去学生拜老师,给老师的礼物。“诲”就是教诲。夫子对于学生承诺,只要你能够带着恭敬心来学习,我就一定会好好教。可见其有教无类。“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夫子诲人不倦,这个不倦正显示出他的仁爱心、他的慈悲心。他自己一生都在学习、改过、教人,可见其诲人不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第一句是讲开始求学的时候,学如不及,那种奋然、那种迫切感,发愤图强的样子。下一句是讲在勤学之后已有所得,那么有得之后要常常温习,就好像我们有了一件东西怕失去,常常看管,这是“犹恐失之”的意思。可见孔子谦逊、好学。16.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是自贡评价孔子的话,意思是,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可见,“万仞宫墙”是把子贡孔子的道德学问比作“万仞宫墙”,突出其高,形象地表现孔子道德学问渊博高深。“万仞宫墙”取自子贡对孔子的评价,高度赞扬了孔子的道德学问之渊博高深,题写在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一方面彰显孔子“圣人”地位之崇高,另一方面借世人瞻仰,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参考译文】(1)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述而》)(2)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述而》)(3)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泰伯》)(4)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子张》)17.【答案】(1)蒋玉菡金钏(2)从贾政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贾政怨恨宝玉平日的叛逆行为,在外与戏子交往私赠物品,在家荒废学业、调戏母婢和仆人等,更害怕宝玉会发展到“弑父弑君”的地步,影响自己及整个家族。从深层看,贾政是封建社会的卫道者,他对封建礼教无比忠诚,希望宝玉成才,走仕途之路,光宗耀祖;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不愿做官,厌恶官场,向往自由。贾政与贾宝玉的思想认识与行为不同,才产生了这矛盾冲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前文可知,忠顺王府来人说“看王爷面上,敢烦老大人作主,不但王爷知情,且连下官辈亦感谢不尽”,宝玉最初说不知道,后来说“大人既知他的底细,如何连他置买房舍这样大事倒不晓得了?听得说他如今在东郊离城二十里有个什么紫檀堡,他在那里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想是在那里也未可知。”通过这些情节可知,此处的“优伶”指的是琪官蒋玉菡。由“方才原不曾跑,只因从那井边一过,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所以才赶着跑了过来。”“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可知,此处所说的“母婢”指的是王夫人的婢女金钏。(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文中说“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可见,贾政打宝玉是因为他认为宝玉在外与戏子交往私赠物品,在家荒废学业、调戏母婢和仆人,如果让他一直这样下去,也许就会“弑君杀父”,到那时必然危及整个家族的命运。贾政打宝玉的出发点是要把宝玉拉回到正统的道路上来。贾政是封建文化的代言人,热衷于道德文章、仕途经济,希望宝玉成才,光宗耀祖;宝玉是新的社会观念的代表,热衷于情场、知己,拒绝走父亲为他设定的道路。宝玉的思想与贾政所代表的封建正统文化是格格不入的,这不仅因为贾政是父亲,还因为贾政是正统,宝玉是异端,正是这样一种世界观的冲突,最后才演变为暴力冲突,形成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局面。18.【答案】示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以“风”“草”13\n两个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统治者的德行对普通百姓的影响。统治者德行善美,普通百姓就会修德向善;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不修德向善,社会风气就会败坏。孔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比喻治国理政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这一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喻冉有、季路没有像盲人的领路人一样尽心尽力地匡正季氏过失,阻止季氏讨伐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批评冉有、季路,没有像管理员一样忠于职守。任虎兕窜出笼子,让龟玉毁在匣子里。虎兕比喻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龟玉比喻颛臾。这两处比喻,准确到位地表现了孔子对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否定态度,也形象地表达了其对弟子冉有、季路的批评,展现了其高超的语言艺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中赏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此句把“君子之德”比作“风”,把“小人之德”比作“草”,风吹草,草就倒伏。形象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对人的教化作用。这是季康子问政,运用比喻修辞,用生活中常见的“风吹草伏”的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为政以德,用道德来感化人民,这是真正为政的道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意思是,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把“不尽力匡正过失的行为”比作“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使为政需要扶持,辅助者要尽心尽力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把“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参考译文】①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②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5-23 19:03:22 页数:13
价格:¥6 大小:86.5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