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看望老柴冯骥才对于身边的艺术界的朋友,我从不关心他们的隐私:但对于已故的艺术大师,我最关切的却是他们的私密。我知道那里埋藏着他的艺术之源,是他深刻的灵魂之所在。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有两条路。我放弃了从一条路去瞻仰普希金家族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甚至谢绝了那里为欢迎我而准备好的一些活动,是因为我要经过另一条路去到克林看望老柴。老柴就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中国人亲切地称他为“老柴”。我读过英国人杰拉德·亚伯拉罕写的《柴可夫斯基传》。他说柴可夫斯基人生中最后一个居所——在克林的房子二战中被德国人炸毁。但我到了俄罗斯却听说那座房子完好如故。我就一定要去。因为柴可夫斯基生命最后的一年半住在这座房子里。在这一年半中,他已经完全失去了资助人梅克夫人的支持,并且在感情上遭到惨重的打击。他到底是怎样生活的?是穷困潦倒、心灰意冷吗?给人间留下无数绝妙之音的老柴,本人的人生并不幸福。他的精神超乎寻常的敏感,心情不定,心理异常,情感上似乎有些病态。他每次出国旅行,哪怕很短的时间,也会深深地陷入思乡之痛,无法自拔。他看到别人自杀,夜间自己会抱头痛哭。他几次患上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惧怕听一切声音,有可怕的幻觉与濒死感。当然,每一次他都是在精神错乱的边缘上又奇迹般地恢复过来。然而到了1890年9月,梅克夫人突然以自己将要破产为理由中断了老柴的年金。后来,老柴获知梅克夫人根本没有破产,而且还拒绝给老柴回信。此中的原因至今谁也不知。但老柴本人却感受到极大的伤害。他觉得往日珍贵的人间情谊都变得庸俗不堪。好像自己不过靠着一个贵妇人的恩赐活着罢了,而且人家只要不想答理他,就会断然中止。他从哪里收回这失去的尊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柴搬进了克林镇的这座房子。我对一百多年前老柴真正的状态一无所知,只能从这座故居求得回答。这是一座带花园的两层木楼。楼梯很平缓也很宽大。老柴的工作室和卧室都在楼上。一走进去,就被一种静谧、优雅、舒适的气氛所笼罩。老柴已经走了一百多年,室内的一切几乎没有人动过。工作室的中央摆着一架德国人在彼得堡制造的黑色的“白伊克尔”牌钢琴。一边是书桌,桌上的文房器具并不规整,好像等待老柴回来自己再收拾一番。高顶的礼帽、白皮手套、出国时提在手中的旅行箱、外衣等,有的挂在衣架上,有的搭在椅背上,有的撂在墙角,都很生活化。老柴喜欢抽烟斗,他的一位善于雕刻的男佣给他刻了很多烟斗,摆在房子的各个地方,随时都可以拿起来抽。书柜里有许多格林卡的作品和莫扎特的全集,这两位前辈音乐家是他的偶像。书柜里的叔本华、斯宾诺莎的著作都是他经常读的。精神过敏的老柴在思维上却有着严谨与认真的一面。他在读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和契诃夫等作家的作品时,几乎每一页都有批注。老柴身高一米七二,所以他的床很小。他那双摆在床前的睡鞋很像中国的出品,绿色的绸面上绣着一双彩色小鸟。他每天清晨在楼上的小餐室里吃早点、看报纸,午餐在楼下,晚餐还在楼上,但只吃些小点心。小餐室位于工作室的东边,只有三米见方,三面有窗,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照在屋中。现在,餐桌上摆着一台录音机,轻轻地播放着一首钢琴曲。这首曲子正是1893年他在这座房里写的。这叫我们生动地感受到老柴的灵魂依然在这个空间里。在略带伤感的音乐中,我看着他挂满四壁的照片。这些照片是老柴亲手挂在这里的。这之中,有演出他各种作品的音乐会,有他的老师鲁宾斯基,以及他一生最亲密的伙伴——家人、父母、姐妹和弟弟,还有他最宠爱的外甥瓦洛佳。这些照片构成了他最珍爱的生活。他多么向往人生的美好与温馨!然而,如果我们去想一想此时的老柴,他破碎的人生、情感的挫折、生活的困窘,我们绝不会相信居住在这里的老柴的灵魂是安宁的!去听吧,老柴最后一部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正是在这里写成的。它的标题叫《悲怆》!那些又甜又苦的旋律,带着泪水的微笑,无边的绝境和无声的轰鸣!它才是真正的此时此地的老柴!老柴的房子矮,窗子也矮,夕照在贴近地平线之时,把它最后的余晖射进窗来。屋内的事物一些变成黑影,一些金红夺目。我已经看不清它们到底是些什么了,只觉得在音乐的流动里,这些黑块与亮块来回转换。它们给我以感染与启发。忽然,我想到一句话:“艺术家就像上帝那样,把个人的苦难变成世界的光明。”我真想把这句话写在老柴的碑前。(有删节)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对身边艺术界的朋友和已故艺术大师的“私密”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探寻艺术之源的期待,具有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B.文章通过对老柴与梅克夫人交往经过的详细叙写,突出了梅克夫人对老柴一生的巨大影响,为老柴的悲剧结局营造了沉重的氛围。C.“略带伤感的音乐”“夕照在贴近地平线之时,把它最后的余晖射进窗来”等描写,把作者参访老柴故居的心境表现得既形象又真切。D.文章在对“现在—过去”的交替叙写中,表现了老柴在遭遇不幸时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人生的向往,表达出对老柴深深的崇敬之情。2.文章题为“看望老柴”,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老柴克林的房子?请谈谈你的看法。答:                                                                        3.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真想把“艺术家就像上帝那样,把个人的苦难变成世界的光明”这句话写在老柴的碑前?请简要分析。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报 秋宗 璞①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②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④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机,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子近身。⑤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⑥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二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⑦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有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⑨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⑨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⑩那第一朵花出现已一周,凋谢了。可是别的会一朵一朵再接上来。圆鼓鼓的花苞,盛开了的花朵,由一个个标擎着,在绿波上漂浮。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分成“报秋”和“知秋”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层层铺垫,前后勾连,结构严谨。B.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使用了6个“便”字,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C.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产生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D.作者描写玉簪花时,赞美它“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精神。5.文章对玉簪花的描写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玉簪花”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6.文章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清晰地显露出作者的心路历程。请谈谈你的看法。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重过鸡鸣寺黄裳三十七年以前一个冬天的薄暮,我和朋友从秦淮河畔来到了鸡鸣寺,发现这个有名的南朝胜迹,竟是这样荒凉破败的所在,内心充满了惊异,还有就是颓唐。当我们登上破烂的大殿,凭窗远望后湖时,面前差不多就是姜白石说的“游人去后无歌鼓,白水青山生晚寒”那样一幅图画。那是严寒的冬天的傍晚,哪里有什么游人,更哪儿来的歌鼓,只看到了一两个拱肩缩背,穿着破棉僧袍的和尚。在枯瘦的脸庞上,两只圆睁的大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们这两位风雅的游客。还不等他们捧出茶盏,我们就飞也似的逃出大殿,逃出山门,逃下山来了。第二次游鸡鸣寺是在四年以后一个秋天的下午。那时我已经是一个记者了,刚从蓝家庄的民盟总部采访出来,想找个地方写新闻稿,就选中了鸡鸣寺里的“豁蒙楼”。结果碰了壁,原来那里变成什么“防空司令部”的宿舍了,后来只能跑到那间大殿里吃茶。这次的重访鸡鸣寺,是到南京后的第二天,一早,Y就到宿舍里来访,说是要陪我到玄武湖玩。这当然是非去不可的重点风景区。我们乘电车到鼓楼,走到玄武门。重新修整过的玄武门,朴素大方,坚实稳重,还很好地保存了明初的风貌。一进门,眼前顿时开阔,宽大的柏油路,花草树木,楼阁亭台,很像杭州的西山公园,不同的是这里有空阔的水面,更显得明净。过去我只是遥望,并没有游过玄武湖。我知道明代在这里收贮黄册,是皇家档案馆那样的地方。过去,因为年久失修,湖里长满了水草,很荒秽逼仄了。现在这一切都已有了根本的改变。出解放门,踏上了微微显得有些逼仄的鸡鸣寺路。一路上留心右面傍山的一侧,惟恐错过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是,几乎已经走到靠近北极阁,却还不曾发现那条窄窄的石级和那座暗红色的小巧山门。只好折回来细细寻觅,好不容易才发现了一条登山的小路,路上也还留下些残坏的砖块,但路面两侧的石砌已经没有了。走上去,最后发现了一角断垣,上面还残留着旧日的朱红,这才最后打消了猜疑,知道这确是原来山门的旧址。前些时翻检书丛,找到了一张三十多年前留下的鸡鸣寺山门照片。那条废砖铺起的路面,看来相当整齐。那山门,也是我所见的最经济也最古朴的古建筑。小小的一座门楼,顶端有简单的装饰,两侧各有一只鸱尾。下面是蓝地填金的“古鸡鸣寺”四字,上端小字横书“勅建”两字。下面是一座小巧的门。两侧壁上嵌着“大千世界、不二法门”的门联。整个山门涂了暗红,极素朴而庄严;门联上的八个字是黑色的,那块小小的门额则是蓝色和金色的。只是这点简单的色彩配合,就能给人带来一种沉醉的感觉。我们在这里停留了好一会。从山门走上去,有颇长的一段山路,树木是有的,但没有什么参天的古木,杂草丛生,一片荒秽。走到山巅,也就是鸡鸣寺的所在了。这里却有着牢固的围墙,关得紧紧的大门旁边照例也挂着“闲人免进”的牌子。沿着山墙周围窄窄的小径,拨开没胫的荒草荆棘,兜到寺的后边,那下面应该就是著名的台城。不过什么都没有看到,只有杂七杂八的一些不成规制的房子,拥塞在狭狭的一条空隙里。我想,即使豁蒙楼依然无恙,凭栏远眺,也绝不会引起什么怀古的遐想,那是一定无疑的了。这时,呀的一声,后山墙角一扇小门开处,走出来一个人。他是跑来查看我们这两个陌生人的动静的。这里大概已经很久没有游客;即使有,也不会跑到后山墙外来看风景;说实在的,这里又有什么“风景”可看呢?只是彼此打量了一下,没有说话。我们又沿着围墙走回前面来,那人也随后从小门走进去了。当我们重新站在寺门前徘徊时,那人又从前门里出现了。终于从他口中打听到了关于鸡鸣寺过去遭遇和未来远景的约略情况。他是一位留守。是由鸡鸣寺改建的一座电子元件厂的留守。厂停办了,因为已经决定要恢复鸡鸣寺。重建的一百万元经费已经拨下,只是由于人工、材料缺乏,看来要一九八○年才能慢慢动手。这时我就顺便提出让我们进去看看的请求,同时摸出了证件。那人为难地一笑,委婉地谢绝了。不知怎的,忽然想起《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到贾府去拜见贾赦,“一时人来回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的几句话。剩下来就只有去找胭脂井,摸来摸去终于不曾找到。后来听说,那井是还在的,并不曾填没。关于这井,作《板桥杂记》的余澹心留下了一首诗:“可怜陈主最风流,张孔承恩在下头。玉树后庭俱寂寞,胭脂井上草三秋。”一九八○年一月十二日(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游鸡鸣寺的见闻和感受时,引用姜白石和余澹心的诗句,介绍玄武湖边过去曾收贮黄册,这些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的才情。B.开头画线处描写了和尚对我们到来的诧异,侧面表现鸡鸣寺的荒凉破败,“我们就飞也似的逃出大殿”以夸张手法突出了目睹鸡鸣寺如此景象的伤感。C.文章写电子元件厂的一名留守向我们介绍鸡鸣寺的过去遭遇和未来远景,委婉谢绝我们进寺看看的请求,表达了作者对其古道热肠、忠于职守的赞扬。D.文章语言质朴醇厚,情感真挚动人,如“即使豁蒙楼依然无恙,凭栏远眺,也绝不会引起什么怀古的遐想,那是一定无疑的了”一句蕴含深深的感慨。8.本文写三次游鸡鸣寺,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变迁?请简要分析。答:                                                                        9.文章提及鸡鸣寺山门照片和《红楼梦》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莫愁光阴诗卷里朱湘山又一次来到莫愁湖畔。又一次徘徊在莫愁村的街巷中,顺着其中一条小巷缓慢独行,一种睽违久矣的幽静诗意就扑面而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木制门楣被岁月打磨出凝练的柔光,古铜色的门环流淌着岁月的痕迹,给人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轻巧灵透、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和美感,让人一触手能摸到真实的乡愁。正是在这种乡愁记忆中,时光和时代前行的步伐隐隐可见。今天,历史的古村风月只能靠想象复活,这样的想象里,透露着历史执拗的骄傲和文脉的延伸,汉语的美感即在于遐想空间的无限扩展。“莫愁村”这三个字,早已穿透历史的拘谨,从桃花片片的古村里飞出,落在古朴巷口的青石上和柔软的阳光里,落在莫愁古村的美好遐想中。于是,若干我熟悉的旧时光在这里得以保留、收藏,如同风干的标本。行走在莫愁古村,往事便如昨日重现,似乎重又回到60年代我在县一中读书时熟悉的生活。缓步向前。脚下道路,青石铺就,上面开满了碧绿的苔。一脚踏上去,只觉那石头还是从前的石头,那苔却是今天的苔,所谓前世今生便在这脚下步步交错。相比一些人满为患的江南古镇,这里更恬静优雅,更适合发思古之出。每家小店都岁月静好,店主一团和气待人,仿佛千年传说的从容早已没入血脉,说出来的话妙语连珠,随手拈来就是一串典故。对于美食,莫愁村人有着格外执着的追求,各种造型各异的美食摆在门前:焦切、寸金、全麻果、圈子把把……既家常,又精致,足可唤醒归来游子童年的记忆,点燃枯寂已久的味蕾。细数下来,这里竟囊括超过100种特色风味小吃、50家非物质文化饮食老店、20位民间小吃传承大家、十大传统老式作坊,一路走来,带给你果腹之上的快乐体验。仿佛一艘旧时光里缓行的老船,时光在此几乎停留。这里不要门票,停车免费,正面墙上和正街的墙头上“天地良心”四个大字,正是莫愁村的为商宣言和点睛之笔,符合小镇人的淳朴底色,更切合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在莫愁村一个幽深的巷子里,当地一个著名的女诗人开了一个工作室,不远处还有一条文艺长廊,墙角的藤蔓摇曳着“庭草无人随意黄,落叶满地不开门”的伤感,我想这或许是莫愁村的一个文化亮点,投资的企业要发展,商业运作当然不可避免,但也不能缺失当地文化的核心和岁月沉淀的气息,聪明的投资商或许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一个高大的戏台赫然立在眼前,虽然朱颜尽改,斑驳破碎,但又明明白白地透出威严与端然。戏台的旁边是一座青瓦覆顶的老房子,房前有几棵槐树修禅悟道般静默着,也有一些枯草样的藤蔓,在黑瓦灰墙的院落间攀爬附着,卷枯萎缩的叶子间,水落石出地长出新绿的青藤,院里是清一色的老式座椅,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家茶馆,只是喝茶的人寥寥无几,茶炉上也没有冒着热气的大茶壶。时过境迁,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数字化时代,绝大多数老茶馆已经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西餐厅和咖啡馆。因而,眼前这座老茶馆才像一具历史的活标本那样,吸引了游客关注的目光——当我要离开的时候,我发现,好几个穿摄影背心的人正捏着单反相机来来回回地拍个不停。儿时的乡愁渐行渐远,怀旧的形式里也充盈着商业的繁荣。怀旧的同时,也隐隐有种逝去的遗憾:荷叶包着的熟菱角、挑担卖着的豆腐脑、小店里的鞋底锅盔、大爷大妈的针头线脑和电影明星的照片箱,街头巷尾的理发师傅和头皮剃得泛着青光的老顾客,一切恍若隔世,不见踪影……时间将近中午,村里的各个商铺又开始了一天的繁忙。游人开始增多,叫卖声不绝于耳,此时此刻的莫愁古村里,总是飘荡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粽叶的清香,夹杂着浓油赤酱的咸鲜和各种糕点的甘甜,不疾不徐地钻入人们的鼻腔,走在一家家店铺前面,似乎听到了一座古村和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空寂与无穷无尽。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大时代,似乎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于是,寂寞的小街开始亢奋,一切似乎与漂浮在莫愁湖畔平稳古朴的空气不相和谐,然而它却是变革中古城活力延伸最真实的一个部分。当代的文人们大多都生活在都市里,习惯享受现代化的物质文明,表面上是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了那弯弯的小河,那旧船码头,缺少了一处处未必是“莫愁”的莫愁村落,随后,莫愁村落也缺少了一些诗意,一些背影,一些灵动。文化之旅应该叩响古村落的柴扉,古村更应该叩响文化的大门。期待有这么一天,走进山河岁月,满目都有星星点点的人文霞光,到处密布四通八达的诗意河床,伴随岁月之光遗留的追痕,人人都想整装远行,人人都去轻叩柴门。(摘编自中国作家网)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莫愁村,有木制的门楣、古铜色的门环、巷口的青石、高大的戏台和老茶馆,还有小店和美食,这一切是作者的乡愁记忆,承载了游子对故乡的一片深情。B.莫愁村“不要门票”“停车免费”“‘天地良心’四个大字”,写出了莫愁村保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小镇的淳朴人情。与下文写商业的运作与发展形成对比。C.第八段写巷子里的文艺长廊,作者采用侧面描写和拟人的方式,借墙角的藤蔓摇曳着“庭草无人随意黄,落叶满地不开门”的伤感,暗示了文化场馆无人问津的现实。D.在急剧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作品展示了莫愁村生活的变与不变,在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叙述描写中,在小巷的幽静诗意和喧嚣中,浓浓的乡愁里透着时代的烙印。11.行走于莫愁古村,作者怀着怎样的心境回忆莫愁村的过往?请简要分析。答:                                                                        12.作品是怎样叙述描写莫愁村的过去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文章通过对老柴与梅克夫人交往经过的详细叙写,突出了梅克夫人对老柴一生的巨大影响,为老柴的悲剧结局营造了沉重的氛围”错误。本文没有写二者的“交往经过”,更没有“详细叙写”;文章写的是对老柴一生最后一段生活的探访,所以“一生”“悲剧结局营造了沉重的氛围”均不准确。故选B。答案:B2.答案:①柴可夫斯基在克林镇的房子是他生命最后一年半的居所,在他完全失去资助人支持、感情遭受惨重打击的情况下,作者希望通过这座房子了解他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真正状态;②这座房子经历战火仍完好如初,是作者此次探访的目的地所在,作者希望以此探寻作为艺术大师的柴可夫斯基深藏的艺术之源和深刻的灵魂;③通过这座房子,可以聚焦柴可夫斯基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生活和艺术,使文章内容集中,有助于突出表达对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3.答案: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老柴的一生。老柴的人生虽然并不幸福,但他把“破碎的人生”“情感的挫折”“生活的困窘”熔铸成了震撼人心的旋律。②这句话完美诠释了老柴的伟大。老柴就像上帝一样,把人生的苦难、挫折、困窘和对生活的热爱、美好人生的向往熔铸成了不朽的音乐流传世间。③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老柴的影响。老柴的人生是不幸的,但他的音乐带给了后人无尽的启发,给世界以光明。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绿波’,使人产生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错误。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只不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把绿叶比喻为“绿波”,其目的也只是为描写绿波上的白帆服务,原文说“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这句话中,“不知驶向何方”的白帆,倒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因此,如果说“白帆”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是可以的,而“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是牵强的。故选C。答案:C5.答案:①“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把玉簪花比作圆鼓鼓的棒槌,让人仿佛看到饱满的花苞;“探”字拟人化,写出了玉簪花充满冲破绿叶重围的生机与活力。②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死不了”都“种死了”;玉簪花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采用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玉簪花在绿叶衬托下好似白帆荡漾的情态,突出作者对玉簪花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赞美。6.答案:这一历程分为三个阶段:①首先是玉簪花的开放,让作者感觉到时光飞逝,先是一惊,随即怅然;②其次是玉簪花顽强的生命力,给作者以强烈的感受,尤其是此花“不要人照料”,“不挑地方,不拣土壤”,“随便种种”,就“蓬勃生长”,花香浓郁,而作者在这一两年中,却“总在不安和焦虑中”,由物及人,有对自己一事无成的惋惜;③最后是兄长寄词,让作者感悟到“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要心中领取,便是逍遥”。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感情和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达了作者对其古道热肠、忠于职守的赞扬”不准确,由文中“他是跑来查看我们这两个陌生人的动静的”“只是彼此打量了一下,没有说话”“终于从他口中打听到了关于鸡鸣寺过去遭遇和未来远景的约略情况”“那人为难地一笑,委婉地谢绝了”不能得出“古道热肠、忠于职守”,文中也没有明显流露出对这位留守的赞扬之情。故选C。答案:C8.答案:①第一次游,鸡鸣寺荒凉破败,罕有游人,和尚穿着破棉僧袍,折射出三十七年前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②第二次游,到民盟总部采访,豁蒙楼被充作“防空司令部”的宿舍,反映了三十三年前的政治形势。③第三次游,城市建设展现新貌,由鸡鸣寺改建的电子元件厂停办,荒凉的鸡鸣寺即将修整恢复,表现了建国后社会的发展和曾经走过的弯路,引发读者对未来的期待。9.答案:①写鸡鸣寺照片,突出山门之美,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同时与眼下的残破不堪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故地重游的遗憾和沧桑感。②引用贾赦的回话,翻出新意,既表现了重过鸡鸣寺的感伤,也包含对自己无从进寺的戏谑,使文章更具趣味。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暗示了文化场馆无人问津的现实”错误。巷子里的文化长廊是一个文化亮点,是岁月沉淀的气息。故选C。答案:C11.答案:①走进莫愁古村,勾起的乡愁记忆,让作者沉浸在对莫愁古村的美好遐想中。古巷青石、特色美食、高大的戏台、老茶馆、熟菱角和豆腐脑等无不透出作者对过往生活的美好感念;②在对古村生活变与不变的比较中,面对商业气息浓厚的现实,作者对古村过往的回忆透出遗憾与无奈,为莫愁村在时光流逝中喧嚣与诗意的不和谐而惆怅伤感;③物质文明的世界里缺少“莫愁古村”,有的“莫愁古村”缺少诗意与灵动。作者在回忆中有理性思考,认为文化之旅应该叩响古村落的柴扉,古村更应该叩响文化的大门。12.答案:①所写内容都以作者的视角向前推移来组接,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在与现实的对照中展现的,所谓前世今生的交错重叠,以引起思考;②以“散点式”回忆的方法,选取那些能代表个人感受和满含情感的片段展现过去,自然亲切,真实感人;③以对故乡的审视回忆为主线,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叙述线索清晰,详略得当,散而不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3 13:05:01 页数:10
价格:¥5 大小:54.0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