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3/16

4/16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难点名称:以“愁”为线索,通过巧妙运用对比手法,体味诗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蕴含的语言美、意境美及厚重的情思。目录CONTENTS导入内容理解课堂练习小结掌握对比手法,体会巧妙构思。B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C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A学习目标导入: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县(今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创作背景辛弃疾42岁时被弹劾去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辛弃疾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情感支配下书写而就。译读原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LOGO内容理解问题讨论:词的上下两阙如何有机联系的?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以“愁”为线索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运用叠句,联起了上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关系,后一个“爱上层楼”同后句构成因果关系,)把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联系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强”:这里是竭力,极力的意思,表现了年轻人的纯真、好胜。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阕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愁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课堂练习:如何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意思是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即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压抑。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体现了辛词“变温婉,成悲凉”的特点,生动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愁”之深沉博大,耐人寻味。课堂小结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不识愁滋味”“识尽愁滋味”的对比,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感谢聆听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6 09:00:11 页数:16
价格:¥5 大小:23.17 MB
文章作者:送你两朵小红花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