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粤教版选修四课时作业第7课 寒风吹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单元 第7课寒风吹彻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质下陷,形成古赣江下游河谷盆地,后来断块上升的“庐山”耸峙盆地之缘,盆地变成泱泱大湖。因湖与鄱阳山相接,湖取山名,①____________________。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冬候鸟越冬天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被誉为“候鸟的王国”。严寒,千百万只、百余类冬候鸟,从西伯利亚,从西太平洋,从北冰洋,飞越千万里,来到鄱阳湖越冬。小天鹅摇着风扇一样的翅膀;斑嘴鹈鹕在湖畔踱步,像一群乡贤,羽扇纶巾……它们在这里筑巢、孵卵,繁衍后代。三月之末,暮春的湖水变得温暖,群鱼逐草,开始孵卵。这个时节,最后一批北迁的冬候鸟和第一批落户的夏候鸟开始“换岗”。冬候鸟和夏候鸟混杂在一起,云集湖面,彼此穿梭其间,游水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候鸟爱极了鄱阳湖的湖滩和草洲,爱极了鄱阳湖的温暖湿润气候。湖滩有广袤肥厚的淤泥和星罗棋布的洼湖。淤泥里有螺蛳、泥鳅和黄鳝等,②____________________。鱼在洼湖里游得多么畅快,漾起的水波如花纹。水荡声是大地之音,似乎被万里之遥的鸟儿听到了。鸟儿仿佛听见中国的南方在召唤:鄱阳湖多么肥美啊,多么舒适啊,多么宜居啊!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借代 排比 比拟B.比喻 排比 拟人C.排比 比喻 夸张D.借代 夸张 比喻【答案】B【解析】语段中“从西伯利亚,从西太平洋,从北冰洋……”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小天鹅摇着风扇一样的翅膀”“漾起的水波如花纹”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一批北迁的冬候鸟和第一批落户的夏候鸟开始‘换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段中没有使用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故此题选B。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鄱阳湖十分肥美,十分舒适,十分宜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原句为感叹句,比陈述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画波浪线的句子前有“召唤”和冒号,原句更能体现“召唤”的意味,与原文联系更紧密。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遂名鄱阳湖 ②洼湖里有鱼 4.下面是关于“核电”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冲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正是在与这种“宿命”抗争的过程中,不因噎废食,不一劳永逸,人类才不断创造着新文明,实现着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答案】①也有安全风险 ②这样的纠结岂止是核电 ③这正是人类社会的“两难处境”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17~36段,完成5~7题。5.“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姑妈为什么要说“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因为姑妈从内心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希望人与人至少亲人之间能在精神上多一些关怀。表明作者对姑妈的死怀有愧疚之情。6.为什么“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的姑妈“还是渴望春天”?【答案】春天象征着幸福、人生中的顺境、一种美好的企盼。姑妈和母亲等临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样,虽然她们眼前没有多少幸福的时光,可是她们却企盼其他的人少一些困难与挫折,多一些顺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自己最大的幸福。7.第33段“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有什么深刻含意?【答案】人们在生存状态极差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了孤独地生存,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离去,似乎连痛苦也已经不存在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度的痛苦之情。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戈壁滩上的炊烟张 斌屈指数来,我已有八年没有踏上戈壁滩了。在两千多个日夜里,我常常会想念戈壁上的风景,特别是戈壁滩上的炊烟,那种青云直上的魅力,有几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味,让我空虚的内心里多了一些柔软,多了一些感动,也让我平庸的生活,多了一些诗情画意。 我的童年,是在北疆小镇和什托洛盖度过的。这是一个位于准噶尔北部戈壁滩上的古镇。和什托洛盖是蒙古语,即两个包的意思。这两个包也就成了我童年的伙伴。我常常会站在小山之上,眺望远处的青山,看天上的白云,寻找那些和白云一样高的雄鹰。雄鹰只是偶尔飞来,在天空中盘旋,常见的是炊烟,无论春夏秋冬,炊烟总会天天升起,炊烟袅袅,是我最亲切最熟悉的风景。不是所有的时候,炊烟都会青云直上的,早晚时分,有风,风吹着它,变得弯弯曲曲,像一条曲曲折折的山路,自己扶着自己努力地向上攀登。倘若行走在戈壁的深处,看到一缕炊烟,就仿佛看到了希望。与远古蛮荒的戈壁滩相比,炊烟生动无比,它像大地抛向天空的情丝,又像是一首断断续续、缠绵悱恻的情歌。有炊烟的时候,天空变得更加明亮、高远;戈壁显得更加幽静、神秘,像一个痴情的汉子,沉浸在寂寞的思念之中。每当我们在小山上玩打仗,或者在小河里戏水,到了太阳隐去身影、霞光万道的时刻,就会看到第一缕炊烟在眼前升起,接二连三地便有更多的炊烟,开始是青云直上,却又相互呼应着,似乎想结伴而行,袅袅悠悠,转眼间,微风吹过,炊烟迅速地纠结在一起,热气腾腾地飘向蓝天,如仙女潇洒地舞动衣袖。紧接着,茶饭的香味便不客气地钻进了鼻孔,随风飘来的还有大人们呼唤孩子的声音,这是另一缕炊烟,是亲情的绳索,将忘记吃饭的孩子紧紧地牵回家中。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宁静的生活,就有从精神到物质的满足。20世纪80年代我到了陕南,在大巴山中的一座县城里,那里的炊膛是没有烟囱的,从此我开始了远离炊烟的生活。蜂窝煤、煤气灶、电磁炉,只见火苗,不见炊烟,甚至连火苗也不再显现的时代来临了。花费千元购置的抽烟机,抽出的却只是油烟。城里是没有真正的炊烟的,炊烟是泥土孕育的,是乡村的孪生姐妹。只有到了陕南的乡下,在群山环抱的山村里,从山下到山顶,那些错落有致的石板房,像一个个巨大的炊膛。清晨,第一声鸡叫,唤醒了酣睡的农夫,于是,炊烟从石板房瓦片上的空隙里升起,与晨曦共舞,在山间的迷雾中轻歌曼舞,四下徘徊。2006年,我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和什托洛盖。在已是城镇的和什托洛盖,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让我眼花缭乱,找不到回家的路,城市的喧嚣里不再有炊烟的身影。儿时的伙伴把我接到了他离城镇十多里处的家中……第二天早上,我看到了院子里的牛羊,看到戈壁滩上的灌木,看到远山上喷薄而出的红日。我兴奋地奔向戈壁的深处,贪婪地呼吸着戈壁滩上的清爽空气。回首来处,我看到朋友家房顶上竖立的烟囱里升起了久违的炊烟,开始直上青云,微风过处,炊烟变成了行走的云,变幻莫测,飘浮在戈壁滩的上空。那袅袅悠悠的炊烟,顿时温暖了我,我竟情不自禁地往回走,有一种拥抱炊烟的冲动。回到朋友家,只见新鲜的奶茶和大块的羊肉,一餐丰盛而富有乡情的早餐已经在炊烟后迎接我了。 不用细说我怎样狼吞虎咽了那些奶茶和羊肉,我在这里实实在在过了一会儿回乡的瘾。朋友在商界打拼多年,完全有能力在城里买一套豪华的住宅,他为什么一定要把房屋修在戈壁滩上?看起来很土的房屋里,现代化的电器一样不少,茫茫戈壁滩上还有他成群的牛羊。他守住了传统,也分享了现代化的生活。我内心十分感激他,不仅因为他的盛情款待,更因为他留住了温柔安静的炊烟,留住了美丽的乡愁。我离开和什托洛盖的时候,已是下午,当一幢幢楼房被风驰电掣甩出了我的视野时,汽车又驶向辽阔的戈壁,当寂寞再次袭上心间,远处,一缕炊烟升起,在落日的余晖里飘荡,仿佛是故乡伸出手臂,紧紧地拉住我。我突然明白了,炊烟,是戈壁滩上最顽强的生命。炊烟本应该就是一种扎根戈壁滩的植物,四季繁衍、香火旺盛、生生不息!我更加明白了,炊烟,是离家最近的一条路,它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有了炊烟,我的乡愁总会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我的灵魂便有了归属。(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有删改)8.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通过对故乡生活的回望及对炊烟的描述与追念,既写出了美丽的乡愁,也表现了在日趋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对坚守传统的呼唤,对灵魂皈依的寻求。B.作者特别想念戈壁滩上的炊烟,主要因为这里的炊烟所具有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味,使作者内心受到感动,使平庸的生活多了些诗情画意。C.作者并不反对现代化的生活,但对炊烟的情有独钟使他在炊烟消失、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镇里没有了归属感,寻不到过去的感觉,灵魂失去了依托。D.当作者离开和什托洛盖的时候,看到了炊烟在落日的余晖里飘荡,再一次产生了对家乡的依恋,不由得寂寞袭上心间,也因此对炊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答案】A【解析】B项以偏概全,对戈壁滩上炊烟的怀念更多是因为乡愁、亲情等。C项“对炊烟的情有独钟”表述不够恰当。D项“不由得寂寞袭上心间”是在“看到了炊烟在落日的余晖里飘荡”之前。9.文中说“炊烟,是离家最近的一条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①炊烟是作者童年时最亲切最熟悉的风景,代表了宁静温馨的生活,是从精神到物质的满足。②在现代化的城镇里,人声鼎沸让作者眼花缭乱,找不到回家的路。③再见炊烟,作者感受到了传统,感受到了美丽的乡愁,灵魂有了归属。10.文章为什么花费大量笔墨写童年时的和什托洛盖?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童年的生活表现了对传统的坚守、对乡情的依恋和怀念这一主题。②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从而引起共鸣。③童年生活的景象描写,使文章笼罩在美的氛围里。④写童年时的和什托洛盖与现在的和什托洛盖对比,说明童年的生活情景是牵挂,是灵魂的依托,突出主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18 15:10:01 页数:4
价格:¥3 大小:27.50 KB
文章作者:U-34438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