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 《鸿门宴》(同步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鸿门宴》同步学案学习提示①《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集中展现了司马迁的史识和文学才能。②《鸿门宴》的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正如清人郭嵩焘所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除了主要人物,项伯、范增等人也都个性鲜明。阅读时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事件发展之间的联系。素养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3.分析情节,体会情节的波澜。4.鉴赏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并通过项羽与刘邦性格的比较,一分为二认识“性格”与命运的关系。重难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以及理解性格与命运的联系课堂环节情景导入人生要经历无数道门,有形或无形的门改变了无数人的路,“水门”让里根黯然下台,“凯旋门”是胜利的必经之路,“罗生门”充满了两难抉择,“三重门”让韩寒一举成名,不管门前站立的是谁,门隔开了空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口呼“阿门”不如开启世界上最广阔的门“心灵之门”。秦朝末年,有两个江苏人在陈涉吴广揭竿而起之后站在了“鸿门”的“王的盛宴”上,谁能掌握成功的不二法门?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一课,就能明白。u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2.了解《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u补充: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相关背景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江东起兵反秦。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后退驻霸上,并派兵守关,“毋内诸侯’’。11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公元前206年12月双方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4.解题①鸿门,地名,在新丰 ②宴,宴会。5.文化常识山东:战国至秦汉间一般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关中:战国至秦汉间一般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再拜:古时常礼,有时亦为敬辞。竖子:贱称,相当于“小子”。司马:官名,一般为军事官员。跽:长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u环节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飨()鲰()卮()玦()瞋()戮()哙()戟()眦()跽()彘()啖()俎()芷()任务活动因声求气,品味内涵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任务3:学生自读,把握含义。u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疏通文意,品读内涵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u鉴赏第一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活动2:解读内容思考1:第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思考2:文章开头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u鉴赏第二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活动2:解读内容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u鉴赏第三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活动2:解读内容思考1: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思考2:“项庄舞剑”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u鉴赏第四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活动2:解读内容思考1:第四段一共写了哪几件事?思考2: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思考3:“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思考4: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u鉴赏第五段至七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 )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活动2:解读内容思考1:刘邦在脱逃之前做了哪些部署?思考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思考3:“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段话有什么作用?思考4: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4)第三部分(5-7)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思考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思考2:总结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刘邦项羽性格 有所忍有所不忍思考3:总结文章中次要人物的形象特征思考4:分析并概括文章艺术特色任务活动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l活动一:对比并思考(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鸿门宴》)(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思考:(甲)(乙)两文中张良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了哪几件事?u环节四:思考延伸材料一: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司马迁的研究方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在学术实践的过程中,司马迁“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曾授司马迁公羊之学的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此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淮南子》也有“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材料二:“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这里的“天”并非大自然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认为“天”就是“帝”,“天帝”主宰世间万物。天的意志被称为“天命”“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也许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他讽刺秦皇汉武求仙问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面前应该如何应对。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认为社会出现了弊病才会引起变化,主动的变革就是试图除去过去的弊政。他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认为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弊端也就开始显现,从而逐渐走向衰落。所谓“物盛而衰,天地之常也”。他还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是有深意的,它探讨和回答了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则性的概括。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思考:司马迁在治学上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今之学者可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体会。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收获不足 答案u环节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飨(xiǎng)鲰(zōu)卮(zhī)玦(jué)瞋(chēn)戮(lù)哙(kuài)戟(jǐ)眦(zì)跽(jì)彘(zhì)啖(dàn)俎(zǔ)芷(zhǐ)u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疏通文意,品读内涵u鉴赏第一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沛公军(驻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称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明天,第二天)飨(犒劳)士卒,为(替,给)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劝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时,贪于财货,好美姬(美女)。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指君主宠爱女子),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同“彩”,色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活动2:解读内容思考1:明确共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思考2:明确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u鉴赏第二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一向,平时)善(友善,交好)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往)沛公军,私(私下,偷偷地)见张良,具(详细)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一起)去,曰:“毋从(跟从,跟随)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逃走)不义,不可不语(告诉)。”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怎样)?”张良曰:“谁为大王为 (谋划)此计者?”曰:“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说我曰:‘距(同“拒”,据守)关,毋内(同“纳”,接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对等,比得上)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本来)不如也。且(将)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背叛,违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怎么)与项伯有故(有旧,有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交往),项伯杀人,臣活(使……活命)之。今事有急,故幸(幸亏,幸而)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像对待兄长一样)事(侍奉)之。”张良出,要(同“邀”,邀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献)卮(酒器)酒为寿,约为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造册登记)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的原因)遣将守关者,备(防备)他盗之出入(进入,偏义复词)与非常(指意外的变故)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同“背”,背弃)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同“早”)自来谢(道歉)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趁着(机会)]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对待)之。”项王许诺。活动2:解读内容思考:明确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u鉴赏第三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沛公旦日从(率领,带领)百余骑(一人一马)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合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臣战河南(黄河以南),然不自意(料想)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怨)。”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于是)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面朝东)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屡次,多次)目(递眼色)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多次),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同“否”)者,若属(你们这些人)皆且(将要)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翅膀一样)蔽沛公,庄不得击。活动2:解读内容思考1:明确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思考2:明确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u鉴赏第四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意图)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拿着,持着)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入)。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分开)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眼眶)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挺直身子)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猪的前腿根部)。”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吃)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尚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尽),刑人如恐不胜(尽),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使……为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缘故、之所以,一说为“特意”)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小人的谗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后继者)耳。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一会儿),沛公起如厕(上厕所。如,往),因招樊哙出。活动2:解读内容思考1:明确樊哙闯帐,樊哙义责项羽。思考2:明确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座,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思考3: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思考4:明确三起:①“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②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③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三落:①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②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③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u鉴赏第五段至七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辞别,告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作为)不顾细谨,大礼不辞(推辞,此处有“讲究、顾及”之意)小让(责备)。如今人方为刀俎(刀和砧板),我为鱼肉(鱼和肉),何辞为(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拿)?”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恰逢,正赶上)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敬语,表示应允、遵命)。”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距离)四十里。沛公则置(放弃,丢下)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取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罢了)。度(估计)我至军中,公乃(才)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承受)杯杓(酒器,借指饮酒),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拜两拜,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在哪里)?”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责罚)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将)为(被)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活动2:解读内容思考1:明确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从小路走;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思考2:明确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思考3:明确“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貌似不经意,实则字字千钧。他既照应了开头,又在对比中凸显刘邦、项羽的性格特色。项羽全无心肝,出卖了曹无伤,刘邦却不动声色,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心机之深,处事之果断于此可见一斑!思考4:第一部分(1-2)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第二部分(3-4)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第三部分(5-7)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思考1:明确首先,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语言动作并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征。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击破沛公军”,充分体现了其纠纠武夫的直率性格。可是当他听到项伯所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时,又立即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并且告诉刘邦“此曹无伤言”,以至后来樊哙闯帐,礼遇有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其沽名钓誉、寡谋轻信,在虚伪的“仁义”幌子下轻易妥协的软弱性格。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视若无睹。到樊哙闯帐,怒目而视,他不但没有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生彘肩,赐坐。这又充分展现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其次,出色的细节描写。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古人言:骄兵必败。果然,鸿门宴上刘邦的一席谎言,竟使得他洋洋得意,失去了杀刘邦的最好时机。此外,鲜明的对比描写。一方面表现在项羽在杀不杀刘邦这件事前后不一的态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无谋和优柔寡断;另一方面是项羽与刘邦的对比,反映了项羽的盲目自尊和夜郎自大的心理;再次是项羽与范增的对比,如结尾对刘邦所送礼物的不同表现:项羽安然收下,范增摔在地上,并用剑剁碎。范增的坚决果断,反衬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自命不凡;范增老谋深算,更体现出项羽的幼稚轻率、不善权谋。思考2:刘邦项羽性格工于心计、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心狠手辣意气用事、骄傲自大、沽名钓誉、优柔寡断 有所忍财物无所,妇女无所幸;且为之奈何?固不如也;臣;北向坐;白壁、玉斗闯帐、默然、翼蔽、受壁有所不忍立诛杀曹无伤大怒;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座次思考3:明确张良:深谋远虑、处事谨慎、忠心耿耿樊哙:豪爽勇敢、英武过人、善言应变、有勇有智范增:老谋深算、主观武断、急躁骄横项伯:重义气,无政治头脑思考4:明确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②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③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任务活动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明确(1)张良直言进谏,建议刘邦去向项羽请罪,稳定民心,助刘邦鸿门脱险。(2)张良献计重金贿赂秦将,成功袭击秦军。(3)劝告刘邦授予韩信齐王王印。u环节四:思考延伸明确可取之处:司马迁一方面可能受其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相信“天命”,另一方面严肃的治学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启示:当今学者治学要有这种对权威学说批判继承的严肃态度。不可取之处: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中。启示:当今学者治学既要对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问题深入研究,又要勇于创新,摆脱落后的时代观念的束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31 16:00:01 页数:18
价格:¥3 大小:254.51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