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考点精讲课件(部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1

2/131

3/131

4/131

剩余1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3《孟子》三章 新课导入点击画面播放视频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难点)体会“人和”“大丈夫”的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仁政、走正道、经磨炼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重点)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至圣:孔子。作者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即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 出处背景主张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整体感知fúsùpàn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物质条件的优势。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译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方圆三里的内城。之,助词,的。外城。围。连词,表转折。这。连词,表顺承。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的原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而,连词,表顺承。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译文护城河。 溯源解字“兵”“兵”的本义是“兵器”,《荀子》:“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后来才引申为“士兵”。字的上部是“斤”字,表示斧状的武器;下部是两只握武器的手。 进攻方防守方三里、七里高、深、利、多得地利小环而攻得天时委而去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攻、守两方面具体论述,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介词,凭借、靠。巩固。震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译文助词,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极点。动词,到。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译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同“叛”,背叛。代词,……的人。归顺,服从。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译文介词,凭借。 通假字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委而去之七里之郭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古义:兵器。今义:军人。)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利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名词,有利形势)(形容词,锐利、锋利)城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名词,内城)(名词,城墙)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一词多义 之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代词,它,指“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攻亲戚之所畔(动词,到)(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也”表判断)判断句:文言句式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非……也”表判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就必然陷于孤立。成语积累曲高和寡失道寡助(少)百依百顺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得出了什么结论?表明了作者的什么主张?常见的考查形式答题技法(1)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本文(或某段话)阐述的观点是什么?(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宏观掌握。2.分析评价。(1)抓住文章关键句,进行分析、归纳。(2)分析文段的题目、注释等,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进行分析。研读赏析 观点结论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 学习任务单提出观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论述战争层面治国层面“人和”之重要失道者寡助得出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攻城战例守城战例对比域民固国威天下反面亲戚畔之④________不以君子战必胜天时<地利地利<②_____封疆之界山溪之险③________人和兵革之利天下顺之【把握观点和思路】用“”画出文中的观点句,用“∥”划分文章层次,并梳理论述思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顶真顶真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用上句结尾的字或词做下一句的开头,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状元贴士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什么?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起决定性作用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极力铺陈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条件,以其弃城而逃的结果论述“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否定“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的作用,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由此,将论述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不可以。原因: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的三个阶段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这三个句子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理解: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事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是如何认识的?孟子的这一主张,是说不管是打仗还是治国都要顺应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国儒家思想对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有一定借鉴意义。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长久。是否合乎道义正成为一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判断标准。孟子的这一理论更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威天下”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需要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深入探究 [名句默写]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因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考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下面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观点明确,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借讨论战争论述推行仁政的重要性。B.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时,作者着重强调了“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C.本文开篇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得出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D.本文运用多个双重否定句,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充沛,章法严密,逻辑性强。D (贵阳中考)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①________”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②________的重要性。人和仁政(湘潭中考)孟子认为君子“战必胜”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他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得道”,即“施行仁政”(或:“人和”)。理由:得道者多助。 论述严密有力善用对举、排比写作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材料进攻——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类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结论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战争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施行“仁政”结构梳理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主旨归纳 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下面的文段,简要说明它们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勾践灭吴》(节选)比较阅读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节选自《国语·越语上》,略有改动)拓展延伸 【注释】①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有节度,步入正轨。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它们共同体现了“以人为本”。孟子所说的“人和”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勾践能打败吴国,也是因为他“以人为本”,关注民心民情,重视人心向背。 【参考译文】勾践对国人说:“我不知道我们国力不够,反而与大国结仇,以致连累百姓的尸骨暴露于荒野之中,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改正!”于是埋葬战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教养活着的人;慰问有丧事的人,祝贺有喜事的人;给离去的人送行,欢迎迁来的人;废除百姓所厌恶的政策,弥补百姓的不足。……不是他亲自种出的粮食就不吃,不是他夫人亲自织成的布就不穿。连续十年不征收国内的赋税,百姓家里都有三年的存粮。越国的父老兄弟向勾践请求说:“过去夫差让您在诸侯面前蒙受耻辱,如今越国已步入正轨,请允许我们报复吴国。”……(大军)果断出动,国人都彼此勉励。父亲勉励儿子,哥哥勉励弟弟,妻子勉励丈夫,都说:“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所以在囿地打败吴军,又在没地打败吴军,最后在吴国国都郊外再次打败吴军。 (一)儒学亚圣:孟子童年孟子幼时父亲便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曾经因为居住环境影响儿子的学习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一个学堂附近才较为满意。后来孟子在求学中途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布机上的线,告诫他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牢记母亲不要半途而废的教诲,立志成才。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青年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去孔子的家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学习。一般认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越发崇拜孔子和他的学说,于是立志发展孔子的儒家思想。 成年以后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取得成就,小有名气。邹国和鲁国的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难以实现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弟子前往大国齐国。但齐国并不采纳孟子的思想,于是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思想,却处处碰壁,最后他回到邹国,决定著书立说,成就名垂千古的《孟子》一书。 早年受教游说齐宋大约45岁之前52岁左右奔赴魏国二度奔齐54岁左右60岁左右再游宋国离宋赴鲁60多岁 (二)《孟子》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作者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内容 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成就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特点“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缘木求鱼杯水车薪事半功倍自暴自弃一曝十寒与人为善明察秋毫出尔反尔独善其身解民倒悬言近旨远同流合污赤子之心当务之急知人论世出类拔萃舍生取义为富不仁左右逢源不言而喻引而不发夜以继日齐东野语始作俑者书中成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书中名句 富贵不能淫yín惑乱,迷惑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yǎnɡuàn整体感知rǔyínwèi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译文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连词,表顺承。安静、安定地生活。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译文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告诚。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怎么,哪里算作,算是。动词,往、到。【反问】孟子针锋相对,以反问句表明态度。“是焉得”一句不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这里指丈夫。‘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译文介词,把。助词,的。动词,往、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之,助词,的。实现。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译文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译文叫做。【排比】运用排比句,说明“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都不能使之迷惑、动摇、屈服,具体指出大丈夫的道德标准。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字词清单通假字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与民由之安居而天下熄(古义:对人的尊称,你。今义:儿子。)(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生命。)[古义:遵从。今义:由于,缘由,归(某人去做)。]古今异义(古义:平息,消亡。今义:熄灭。) 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⑦以顺为正者⑧富贵不能淫(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古义:常法。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古义:惑乱,迷惑。今义:放纵。) 道妾妇之道也独行其道(名词,规则)(名词,道路)戒戒之曰必敬必戒(动词,告诫)(形容词,谨慎)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助动词,能够、可以)(动词,实现)一词多义得道多助(名词,道义) 居安居而天下熄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名词,住宅)淫富贵不能淫淫慢则不能励精(动词,惑乱、迷惑)(动词,放纵)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指“丈夫”)往送之门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往、到)(助词,的)《诫子书》 ①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②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③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④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词类活用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判断句:②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居天下之广居[省略主语“大丈夫”,即“(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省略句:文言句式 威武不屈指人意志坚强,任何胁迫都不能动摇。贫贱不移不因贫穷或地位低而改变志向。成语积累富贵不淫指金钱和权势不能使之迷惑。志得意满得志,与民由之言不由衷与民由之耳提面命父命之(实现)(遵从)(教导,训诲)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研读赏析【反问】以反问句提出观点,又用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字强调观点,透露出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歆羡甚至崇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状元贴士“纵横”外交策略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纵横”即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两种相对的外交策略。联合弱国对抗强国,即六国联合抗秦,为合纵;跟随强国制衡其他国家,为连横。 秦燕赵齐魏韩楚合纵燕秦赵齐魏韩楚连横抗抗服事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类比】以“妾妇之道”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顺从君意,没有独立人格,称不上大丈夫。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文中孟子提出“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二者有什么不同?妾妇之道顺从权力大丈夫之道坚守仁、礼、义穷达有道不淫、不移、不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排比运用排比句式阐述,加强语势。以“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意在说明真正的大丈夫应“仁”“礼”“义”兼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习任务单【把握观点与思路】分别用“”“”画出文中的两个对立观点,并用“∥”划分第2段的层次,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 提出观点分析论述得出结论反驳大丈夫标准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表明态度:非大丈夫(反问)类比说理:①____________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得志与否,坚守原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破立妾妇之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此之谓大丈夫 深入探究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按照孟子“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文天祥被俘后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写诗明志,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富贵不能淫”的体现。朱自清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宁可挨饿,也不肯领取带侮辱性的“美国救济粮”,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是“贫贱不能移”的体现。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和嚣张气焰,仍然拍案而起,宁死不屈,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1.名句默写(1)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资阳中考)阅读经典,点亮人生。读《论语》,我们应拥有君子“人不知而不愠”的大度;读《孟子》,我们应坚守大丈夫“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节。典型考题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荆州中考)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C【解析】“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有误,以“妾妇之道”作比,意在指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本质,表明他们称不上大丈夫。 3.(广东中考)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③富贵不迷惑,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4.(河南中考)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文章第2段的内容简要分析。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使用排比,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5.(曲靖中考)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被迷惑乱心;在陷入贫苦及困境的时候,我们要坚定意志;当国家和民族利益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英勇捍卫,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有破有立,论述严密类比说理,善用排比写作特色 结构梳理富贵不能淫个人修养公孙衍、张仪之道是“妾妇之道”(类比)正面提出大丈夫的标准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责任担当穷达有道处事原则不淫,不移,不屈景春: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孟子通过对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认识的批驳,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要坚持正道,做真正的大丈夫。主旨归纳 拓展延伸(一)古代成人礼冠(ɡuàn)礼笄(jī)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举行冠礼前,要先占卜以确定行礼的吉日与协助行礼的贵宾。加冠(ɡuān)时,先加缁(zī,黑色)布冠,次加皮弁[弁(biàn),一种帽子;皮弁是用白色鹿皮制成的帽子],最后加爵弁(“爵”同“雀”,这种弁的颜色赤而微黑,如雀头的颜色,故名爵弁)。三加之后,即弃缁布冠不用,并剃去垂发。加冠后,可取字,并以成人之礼相待。古代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加笄时举行仪式,盘发插簪。加笄后为她取字,之后一般用字来称呼她。 襁褓(qiǎnɡbǎo)婴儿而立三十岁孩提儿童、幼儿不惑四十岁垂髫(tiáo)幼年知命(知天命)五十岁总角(jiǎo)幼年花甲六十岁豆蔻(kòu)女子十三四岁古稀七十岁及笄女子十五岁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加冠(ɡuān)、弱冠(ɡuàn)男子二十岁期颐(yí)一百岁(二)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诵读技巧:朗读时注意停顿与重音,重读“发”“举”等字,读出排比句的气势。quǎnyuèɡéxī整体感知áo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诵读技巧:朗读时要读出相同的节奏,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kònɡzēnɡfúwéi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诵读技巧:朗读时要充满激情,用高昂、有力的语气、语调来读。bì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ɡ)实。筑,捣土用的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译文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并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百里奚从集市被赎出而用。译文 溯源解字“士”“士”的称谓经历过许多变化。据古籍记载,五帝时代的“士”是治狱的刑官。“士”的金文字形是一把大斧,象征刑官。又同“仕”,义为“做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介词,给。语气助词,表示停顿。使……痛苦。使……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饿,使……饥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用这些,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增加。曾,同“增”。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译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困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译文连词,表顺承。常常犯错误。恒,经常。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指在国内。守法度的大臣。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指在国外。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译文连词,表假设。 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②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字词清单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发表;揭露。)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选拔,任用。今义:往上托,往上伸;选举。)④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对人的美称。)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词。)⑥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⑦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集、征用。)古今异义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⑧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通过这些。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动词,兴起,指被任用)(动词,显露、流露)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违背)(动词,同“弼”,辅佐)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从)(介词,给)生于忧患(介词,在)一词多义有时朝发白帝(动词,出发) 国国恒亡国人道之(名词,国家)(名词,国都)而而后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①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②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③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④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⑤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⑥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词类活用⑧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状语后置,即“傅说于版筑之间举”)倒装句:文言句式 成语积累不言而喻、家喻户晓而后喻(了解、明白)防患未然生于忧患(祸患)门庭若市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排比用排比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研读赏析 铺排就是把一系列相关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和相同的结构进行排列,从而强调语意,突出感情,增强语势。状元贴士 农夫→天子泥水匠→相小贩→辅佐武王监狱→相隐居→相集市→大夫出身贫贱历经磨难终成大器 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人物出身成就共同点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畎亩(农)①_____(泥水匠)鱼盐(小贩)士(监狱)海(隐居)市(集市)天子相辅佐武王②___相大夫出身贫贱历经磨炼③_________版筑相终成大器 结合全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列举六位名人事例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个人)国无忧患必灭亡(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思想斗争的折磨造就人才艰苦环境的磨炼苦其心志①___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②_____________主观因素客观因素③______,④______,而后作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困于心衡于虑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理解: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事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本文与《富贵不能淫》一文在证明观点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不同点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富贵不能淫》以“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对比,本文则从个人成才、国家兴亡的角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得出生与死的结论,构成对比《富贵不能淫》采用问答的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本文先以六个“历经磨炼最终成就大业”的人物为例,然后分析,层层深入,由个人到国家,最后得出结论 “忧患”如何使人成才?“安乐”如何使国家灭亡?孟子以六位名人历经磨炼后成就大业的事例,论证了艰苦的环境是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而“困于心,衡于虑”是成才的主观因素。这就证明了常处忧患之中才能使人成才。国内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国外没有实力相当的邻国并存、威胁,没有外部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个国家就会灭亡。从而论证了“安乐”会使国家灭亡。深入探究 《〈孟子〉三章》中的三篇文章在写作思路上有何异同?试简要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谈论的话题文中谈论的人物文中人物的共性天时、地利、人和,哪个更为重要何谓“大丈夫”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得道者、失道者公孙衍、张仪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得道者施行仁政,失道者不施仁政公孙衍、张仪都无原则顺从君主出身卑微,经历磨难,最终成就大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人物的用意描述得道者、失道者的结局是为了从治国层面上说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只知一味顺从君意,没有仁义道德原则,谈不上是“大丈夫”,从而明确“大丈夫”的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说明忧患磨难可以使人奋发有为,逆境出人才,以此类比治国之道,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续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作思路孟子说理的特点提出观点—举例论证—道理分析先破后立,层层推进列举事例—从个人到治国—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续表)手法多样:善用类比、排比、对比、比喻等方法说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层层推理,论证严密 [名句默写](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考题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泰安中考)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C【解析】“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表述有误,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艰苦环境造就人才的观点。 (西宁中考)文章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连用六位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绥化中考)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由个人到国家,使文章论述更全面、更深刻。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从正面论述的,而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述的,如果删去,本文的论证就不够全面、充分。 考点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昆明中考)文本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__________,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列举事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直接抓关键句综合分析概括文段标题、中心句、段落首尾句、评述性句子从对人物言行、事件的叙述中,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构梳理摆事实讲道理正面个人层面名人事例贫贱—大业艰苦环境造就人才客观因素生于忧患正面个人层面过而能改有所作为思想斗争造就人才反面国家层面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死于安乐主观因素 文章首先列举六位名人历经磨炼最终有所成就的事例,然后阐明人才和困境的关系,明确指出国家和人才一样,要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发展、强大的道理,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主旨归纳 事例典型,论述缜密善用排比、对举写作特色 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则链接材料,说说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思想的相似之处,并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做简要说明。比较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思想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指国家草创、秩序未定之时。④忽:不注意,不重视。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孟子认为治国要知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或“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道理;唐太宗认为治国要居安思危,慎重对待“守成之难”。【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说:“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疏忽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的艰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释义】(圣人)出自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于众人。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释义】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别人管理。孟子名言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同“圆”,圆形)。(《孟子·离娄上》)【释义】不用圆规和曲尺,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5.一日暴(读“pù”,同“曝”,晒)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释义】(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曝晒它一天,再冷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了。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课后作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30 06:20:01 页数:131
价格:¥2 大小:25.1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